公共服务动机与公务员个人绩效:基于安康市乡镇领导感知的实证研究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过 激励因素、工作职责因素和组织因素提升公务员自身的服务动机,以 提升 公务员个人 绩效 是 政府 绩效管理控制 的目标。 所以 本文以公务员个人绩效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个人绩效和公共服务动机的内在涵义和影响因素,综述了绩效、公共服务动机概念的演变历程并对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做出了概述。 论文以 安康 市 领导感知的实证研究 为例 , 研究 公共服务动机与公务员个人绩效 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的研究流程 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构 思与讨论本研究问题; 2)回顾与综述相关研究文献; 3) 发展与修正研究问题; 4) 讨论与确定研究变量; 5) 建立完整的研究模型; 6) 具体构建研究假设; 7) 借鉴研究问卷; 8) 利用统计软件处理问卷数据; 9) 实证结果解释与讨论; 10) 研究结论与建议 ; 11) 撰 写论文。 本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探讨和实证分析两部分。 文献探讨方面,主要是查询与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明晰与本研究问题相关的理论发展情况和脉络,从而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构建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实证研究方面, 以安康市乡镇政府领导的问卷调查数据为资料来源,根据问卷调查相关 数据验证公共服务动机与公务员个人绩效之间的关系。 论文框架 本论文共分为五章,各章框架结构编排如下: 第一章 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与目的,进而提出了研究问题以及研究方法,并就这一问题的研究给出了预期的目标。 第二章 阐述了涉及研究变量的基本概念,相关理论,以及研究变量可能的影响关系,并结合现实乡镇政府管理实践给出本研究理论模型及其相应研究假设。 第三章 给出了本研究的研究设计,主要包括研究架构,研究对象的描述,数据收集方法,变量测量与确定以及研究分析方法。 第四章 对本研究的统计调查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主要包括样本特 征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回归分析。 1 绪论 3 第五章 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包括研究结论与研究发现,对公务员个人绩效理论和实践意义,以及研究限制与未来研究方向。 4 2 文献探讨 与 假设构建 文献 综述 公共服务动机概念阐释与测量研究 公共服务动机是公共管理研究的一个新兴主题,是对公共选择理论将 “ 经济人 ”假设运用于公共部门的反思与批评。 公共服务动机研究的倡导者主张,人们从事公共服务具有非自利动机,并且这种动机在公共部门比在私营部门更为普遍。 公共服务动机受到文化、制度和社会价值的影响,是一种内在动机。 当前,公共服务动机的测量共有三种 途径,分别为报酬偏好比较、公共服务动机问卷和公共服务行为研究。 1) 公共服务动机的内涵 公共服务动机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简称 PSM。 它是外来语,尽管冠有“公共服务 一词,但它是一种个人动机,所指代的是个人层次的,而非任何组织、集团或部门的动机。 其概念很难界定,并且公共服务动机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会有不同的表现。 ( 1) 国外学者有关公共服务动机定义和特征的研究 公共服务动机概念首先由美国学者佩里和怀斯在 1990 年发表的论文中正式提出,最早提出公共服务动机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PSM)的概念却是瑞尼。 近年来,公共服务动机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尽管对公共服务动机有大致共同的核心认识,但由于公共服务动机本身是一个内在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多维度、难于捉摸的抽象概念,学者对概念的界定存在不同的看法。 瑞尼认为由于公共服务动机结构特点的复杂性,使得公共服务动机从本质上难以测量和界定。 其实公共服务动机概念最初的大部分研究集中在探讨动机的指标上,并倾向于通过比较公私部门雇员的报酬偏好来测量公共服务动机。 早期的研究常常将公共服务动机视为单维结构,外延有一定的 局限,内部报酬通常被操作化为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愿望、义务和对政府整体的忠诚、社会平等信念;外部报酬则通常被操作化为对工资、晋升等其他外部动机的测量。 [2]尽管类似问题在公共组织研究中不断被提起,但在佩里 (Perry,1996)之前这些研究还谈不上系统,远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 佩里和怀斯对公共服务动机提出的定义是:公共服务动机是“个人受主要或完全基于公共制度与组织的动机所驱使的倾向”,是人们渴望满足或消除的一种“心理匮乏或需求”。 他们认为公共服务动机包括理性动机、规范动机和情感动机三种类型。 理性动机是指基于个体 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动力,规范动机是指努生的行为动力,情同的社会情境作出情感反应的行为动力。 [3]通过实证研究,佩里得出了公共服务动机四维度结构模式:公共政策的吸引、公共利益承诺、同情心、自我牺牲精神。 [4] 2 文献探讨与假设构建 5 在佩里看来,在公共部门员工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服务于大众、国家或人类的共同利益的利他动机,受这种动机的诱导,公共部门员工渴望关心社会、渴望为公共利益服务。 对公共部门员工而言,激励主要来自于内部奖赏而不是外部奖赏。 内部奖赏来自于个体完成工作所带来的成就感。 外部奖赏则来自他人或外界环境对行为者外在需求的满足,如稳 定的工作、高工资、工作时间短等外在需求的满足。 [5] 佩里和怀斯的定义为不少学者接受并运用实际研究中。 但有批评者认为理性动机是追求个人自身利益最大化,不应纳入公共服务动机的范畴中。 还有批评者认为,佩里和怀斯的定义是基于美国背景而提出的,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而言未必适用,难以开展比较研究。 因此,范登毕等人主张采取包容性的定义,把公共服务动机界定为“信念、价值和态度”,这些信念、价值和态度“超越了个人自利和组织利益,关注更大政治实体的利益,并通过公共互动,激励个人采取有目的的行为”。 [6] 此外,有学者试图纠正对 公共服务动机的理解过于片面的一些观点,认为具有公共服务动机的个体并非完全排斥对功利性的需求,公共服务动机和功利性需求的关系并不象一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完全势不两立,克鲁森 (Crewson, 1997)根据其研究结论认为公共组织在招募新员工时,应该尽力使个人报酬预期与组织机构的文化相符,这一观点得到不少学者的赞同。 弗雷德里克森和哈特最初把它理解为一种“仁慈的爱国主义”。 这是用它的内容来定义公共服务动机。 [7]理查德 J斯蒂尔曼二世给公共服务动机定义为,为一个社区、一个州、一个国家,甚至全人类利益服务的一般利他性 动机。 因此,公共服务动机可以看作是一种利他性动机。 [8] 就学者们对公共服务动机的理解,布鲁尔和塞尔登 (Breweramp。 Selden, 1998)总结出两个层面,并建议在两大前提假设下重构公共服务动机理论,以弄清公共服务动机的真正内涵:第一,公共服务动机是引导个体从事有意义公共服务 (如:为公众、社区和社会服务 )的动力;第二,公共服务动机在为公众服务中普遍存在。 两个前提假设试图分别从不同的层面揭示出公共服务的含义。 [9] ( 2) 国内学者关于公共服务动机概念的认识 中国对 公共服务动机的研究 起步较晚 ,分别以“公共服务动机” 为关键词查询中国期刊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等网络资源,搜索得到的文献数量十分有限,以“公共服务”为关键词能搜索到几十篇相关文章,但大都是介绍国外公共服务理念的、揭示对我国政府改革启示的,并没有从对政府公务员的行为分析这些微观管理的角度来进行研究探讨。 可以说我国学者还游离在公共服务动机研究领域之外,切入相关主题还更多的是从伦理学角度,缺乏实证层面的分析和研究。 曾军荣 (20xx)认为,公共服务动机是公共管理研究的一个新兴主题,它关注的是人们从事公共服务动机是否具有自利以外的动机。 [10]叶先宝等 (20xx)认为 ,公共服务动机是一种普遍服务于大众、国家或人类的共同利益的利他动机,强调价值、教育和参与,而不仅仅是效率、经济和专业化管理,它是界定公共服务文化的基础,是公务员增进价值和工作参与的平台,对于推进民主国家具有潜在的作用。 [11] 6 李小华 (20xx)在总结西方学者对公共服务动机认识的基础上,认为公共服务动机是促使人们为公众服务的一种内驱力,是一种服务于公众、维护公共利益的意识,其核心是以公众的需要为导向,以为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为准绳。 在此基础上,她将公共服务动机的特点概括为: 1) 利他性而非自我性,这是公共服 务动机最突出的特点,个体将公众利益置于首位,在自我利益与公众利益冲突时,可以无私地牺牲个人利益。 2) 服务性而非管理性,公共服务动机体现的是个体对自身角色认知的根本性转变,个体不是试图去掌控社会,而是更多地促成公众去表达意愿并设法满足其意愿。 3) 人本位而非官本位,公共服务动机体现的国家社会价值观是以“民”定位,是一切以人为本,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让一切社会资源的取舍不再服从于权力的控制。 [12] 2) 公共服务动机的测量 在当前的研究中,公共服务动机的测量存在三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是基于公共服务动机的内在动机特 征,对公私部门雇员的报酬偏好进行比较,间接地测量公共服务动机。 第二种途径是采用佩里设计的公共服务动机问卷进行直接测量。 第三种途径是通过研究公共服务行为(或亲社会行为)来间接地测量。 ( 1) 报酬偏好比较途径 通过比较公私部门雇员的报酬偏好来测量公共服务动机,是最早出现并最为流行的途径。 此途径是种间接测量,以个人对于报酬的评价为焦点,代替对需求的直接测量。 以报酬偏好代替需求,其基础在于假设需求与报酬之间具有特定的匹配关系。 譬如,饥饿的人希望得到食物来果腹。 在难于直接测量公共服务动机的情况下,把报酬偏好作为动机的替代不 失为一个解决方法,先测量个人的报酬偏好,再推论其公共服务动机。 在报酬偏好比较途径的研究中,瑞尼采取的方法是直接向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中层管理者询问其对于“从事有意义公共服务”的偏好。 他发现公共部门管理者的评价显著高于私营部门管理者的评价。 [13]魏特默在 1991 年的论文中亦采取报酬偏好途径,发现公共组织和混合性组织的管理者更偏好帮助他人和参与社群服务,而私人组织的管理者更偏好高薪酬、地位和声望。 [14] 克鲁逊和休斯顿对报酬偏好的研究与之前的研究有所区别。 他们主张公共服务动机具有双重性质,不仅认为公共服务动机 与内在报酬正相关,而且强调公共服务动机与外在报酬负相关。 克鲁逊把诸如“对社会有用”、“帮助他人”、“成就感”归类为“内在报酬”或“服务取向”,把“稳定的工作”、“高工资”、“晋升”、“绩效奖励”等归类为“外在报酬”或“经济取向”。 克鲁逊根据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后指出,公共部门的雇员具有较高的内在报酬偏好,在外在报酬偏好方面某些项目低于私营部门雇员,而有些项目没有显著的区别。 他得出的结论是“营利组织的雇员倾向于经济取向,而公共服务组织的雇员,包括公共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倾向于服务取向”。 [15]休斯顿运用同样的调查数 据来分析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雇员的报酬偏好,得出的结2 文献探讨与假设构建 7 论是公共部门的雇员更重视有意义的工作和成就感,而私营部门的雇员更强调高工资和较少的工作时间。 [16] ( 2) 公共服务动机问卷途径 佩里在 1996 年提出的公共服务动机问卷是一种直接测量公共服务动机的途径。 与采取间接测量方式且只有一个测量项目的报酬偏好比较途径相比,公共服务动机问卷途径是从多个维度出发进行多个项目的直接测量。 基于佩里和怀斯的公共服务动机定义,佩里提出了包含四个维度共二十四项问题的公共服务动机问卷。 这四个维度分别为渴望参与政策制定、对公共利益的承诺、同情以 及自我牺牲精神。 [17]20xx 年,范登毕等人对佩里的问卷进行了修正,把佩里提出的四个公共服务动机维度调整为三个维度, 即 “公共利益、公民义务和自我牺牲 ”、 “同情 ”、 “渴望参与政策制定和政治 ”,共十三项问题。 [18] 布鲁尔等人运用公共服务动机问卷进行调查 ,区分了四类公共服务动机观 :第一类是热心帮助他人的乐善好施者 ,他们把自己视为弱势群体的保护者 ,看见他人受苦而情绪不安。 第二类是社群主义者,受公民义务和公共服务理念所驱动,他们认为从事公共服务是公民资格的最高形式;第三类是爱国者,他们追求的是高于个人的事业,维护和 倡导公共利益;第四类是人道主义者,具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从社会正义出发关心弱势群体的福利。 [19] 公共服务动机问卷途径测量的是个人自我报告的态度,其有效性同样受到社会期待效应的威胁。 另外,佩里的公共服务动机问卷的维度与问题存在一些缺陷。 佩里问卷把公共服务动机分为四个维度,这与三类动机不对应,并且公共利益维度和自我牺牲维度具有较大的重叠性。 范登毕等人就把这两个维度合并为一个。 更为重要的是,佩里的问卷是以美国为背景,该问卷在其他文化背景下的有效性是值得怀疑的。 ( 3) 公共服务行为研究途径 第三种测量途径是通过研究公共 服务行为或亲社会行为来间接地测量公共服务动机。 这种途径认为公共服务动机是个人的一种心理过程,难于直接观察和测量,而公共服务动机的输出,即人们实际做出的公共服务行为或亲社会行为,是可观察和容易测量的。 因此,该途径主张通过观察公共服务行为或亲社会行为,来测量公共服务动机的水平。 布鲁尔和赛尔登在 1998 年发表的论文是采取行为研究途径来测量公共服务动机的开拓者。 他们认为现有的研究对于公共服务动机的输出(即亲社会行为)关注不足,并指出检举揭弊是一种典型的亲社会行为。 尽管大多数检举揭弊者的动机具有混合特性,并非纯粹利 他主义,但是检举揭弊者往往是以牺牲自我利益为代价,冒着遭受打击报复的风险来维护和促进公共利益,因此,可以认为检举揭弊行为与公共。公共服务动机与公务员个人绩效:基于安康市乡镇领导感知的实证研究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第三方物流 物流与供应链高级研修班 流劳务需求方第二方 物流基本劳务提供第三方物流提供完善物流服务 利用物流资源物流与供应链高级研修班 第三方物流是向货主企业提供专业物流服务的物流活动 广义的第三方物流广义的第三方物流是相对于自营物流而言,凡是由社会化的专业物流企业为他人提供物流服务的物流活动都包含在第三方物流范围之内 狭义的第三方物流狭义的第三方物流是指能够提供现代化的
道路采取中心为车行道,两边设人行道,人行道两边设不对称路灯和行道树,以美化环境。 最宽道路红线宽 10 米、 8 米 ,断面设计为 米(人行道) +7 米(车行道) + 米(人行道); 2 米(人行道) +4 米(车行道) +2 米(人行道) 平面交叉及交叉口处理 1)基本要求 在确保行人和车辆的安全前提下,使车流和行人受到最少阻碍,亦即保证车辆和行人在交叉口以最 少的时间通过
电情况,同时可进程控制办公室电器设备,对于丌合理、丌合法用电和习惯性浪费电的设备迚行精准管理。 此系统对办公室电器设备迚行分项分时的计量,管理者通过网页、手机 APP、平板电脑可以查询到办公室每台电器设备每时 /每天 /每月 /每年的用电量和在线时间,对超时使用的设备迚行警报,幵提醒其使用者减少浪费。 通过分项分时的计量和统计,为用电管理者提供确切的节能数据,为办公室用电节能工作提供有效的策略。
共服务是人们必不可少的需求要素。 当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时,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想多元化方向发展成为了必然。 也只有这样才能缓解公共服务供需矛盾,满足人们的 公共服务需求。 随着社会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社会组织部门对促进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主体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将进一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公共服务需求,有利于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促进社会和谐。 纵观以上相关研究理论综述
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 ⑥ 国内有关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具体理论层面的相关探讨与研究也欠缺深入。 目前,国内涉及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如下: 其一,建国 60 多年来,我国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完善,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也日趋建立和发展。 但当前我 国政府公共服务呈“效率低、发展不平衡
)加层扩建、 b)水平式扩建、 c)加层与水平式同时扩建三种。 a)加层扩建 加层扩建是指在原有建筑规模不能满足使用需要,周围场地条件又不允许的情况下,在原有建筑屋顶再采用轻型钢结构作结构主体受力骨架,采用轻质高效材料和新型墙板做围护结构的改造,这种改造的优势是对原有的建筑空间结构影响很小。 b)水平式扩建 水平式扩建是在原有建筑规模不能满足使用需要,但周围又有一定空地的条 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