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芥酸低硫苷杂交油菜新组合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一、总论: (一)概述: 双低杂交油菜皖油 17(原代号 9605)由安徽省滁州市农科所于 1996 年育成, 20xx 年 8 月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是安徽省“九五”科技攻关新成果。 该组合属“三系”杂交种,其早熟性和丰产性居国内同类品种先进水平。 两年省区试和生产试验,平均较秦油 2 号分别增产 %和 %,平均生育天数较秦油 2号少 4天。 种子芥酸< 1%,硫苷< 30μ mol/g。 皖油 17适宜在我省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推广种植,以取代秦油二号等双高品种,促进油菜生产的优质化。 (二)预期目标: 总体目标: 项目执行期内达到: 万公斤,质量达国标二级以上,实现杂交种销售额 275 万元,种子生产者和经营者获利(含税) 91万元。 推广面积 7 万公顷,增收菜籽 万吨;为畜牧业提供低硫苷优质饼粕 9 万吨。 ,制订高产制种技术规程和高产栽培技术模式。 阶段目标: A、 20xx 年:主要是在全省进行示范推广,以及制种和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研究。 计划 制种 20 公顷,生产杂交种 万 7 公斤;秋种面积 1 万公顷;参加长江中下游区试。 B、 20xx 年:计划制种 140 公顷,生产杂交种 11 万公斤;秋种面积 6 万公顷;继续参加长江中下游区试,并在适宜地区进行小面积试种、示范。 资金投入及使用计划: 该项目计划投资总额 320 万元,其中自筹 120 万元(已投入 50 万元),申请无偿资助 200 万元。 具体用项和使用时间见表 表 2: 表 1 资金使用计划表 单位:万元 项目 年度 试种 示范 配套技术研究 品质 分析 仪器 购置 设施 维修 年度 合计 20xx 40 30 10 80 50 210 20xx 40 10 10 20 30 110 项目合计 80 40 20 100 80 320 表 2 自筹资金使用计划表 单位:万元 总额 已投入 20xx 年 20xx 年 120 50 40 30 二、成果的先进性分析: 我国双低油菜育种始于八十年代初期,至 98 年底,全国审定双低油菜品种(组合)已超过 50 个。 但目前双低品种(组 8 合)普及率只有 40%左右,主要原因是目前双低品种综合农艺性状不及双高品种。 由于受到基因源的限制,优而不丰、优而不早、优而不抗等问题都比较突出。 皖油 17 较好的解决了优质与丰产、早熟、抗病的矛盾,初步实现了优、丰、早、抗之集成。 这就是该成果的主要创新点和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秦油 2 号是我国公认的双高代表型杂交组合,油研七号是“九五”以来在我省及长江下游地区面积发展较快的双低杂交组合。 大量试验结果证明皖油 17 的综合农艺性状均优于上述两个杂交组合。 两年省区试和生产试验结果表明,皖油 17 与秦油二号菌核病田间病指虽然相当,但平均产量高 %,平均生育天数少 4 天;与油研七号产量虽然相当,但 田间菌核病病指低 16%,平均生育天数少 天。 皖油 17 是安徽省滁州市农科所承担的省“九五”科技攻关成果,知识产权属滁州市农科所独家所有。 三、实施方案分析 (一)转化内容与技术路线论述: 该成果转化包括三项主要内容: “三系”繁殖和制种技术的研究完善,以及杂交种的生产。 通过播栽期试验和行比筛选、花期调控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制种纯度和制种产量,并制订制种规程。 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完善。 通过多因子正交试验,筛选最佳栽培模式,做到良种良法配套,以便充分发挥该成果的增产潜力。 9 示范推广。 在高产栽 培技术配套的情况下,通过示范、宣传,计划 20xx 年秋种全省推广面积 1 万公顷, 20xx 年全省种植面积达到 6 万公顷。 示范采用点片结合的方法,根据我省南北生态条件差异较大的情况,分为沿江江南、江淮之间和淮北三大片,每片除设立多个示范点外,同时再设立 10 公顷左右的丰产方,以扩大宣传效果。 (二)组织实施方案论述 制种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主要由项目申报单位滁州市农科所承担,试验主要在所内和大柳镇试验基地进行。 示范推广主要由安徽省种子公司和农技推广总站承担。 省种子公司和农技推广总站自“八五”以来一直是项目申报单位的攻关 合作伙伴。 省种子公司拥有现代化的种子检测、加工设备和广泛的试验、示范网络。 省农技推广总站具有完善的推广体系和技术服务网络。 与种子公司、农技推广总站进行合作,实现科研、行政和企业三结合,实践证明是进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好形式。 1994 年当滁州市农科所育成安徽省第一个杂交油菜“皖油九号”时,正是上述三家合作开发,在品种审定的当年,面积就达到 5 万公顷,第二年发展到 10 万公顷。 (三)产品市场调查与竞争能力预测 我省是油菜生产大省,目前年种植面积 140 万公顷,主要品种有秦油 2 号、皖油九号、油研七号、华杂 4 号等。 我国加入 WTO 后,秦油 2 号、皖油九号等双高品种不得不退出生产,油研七号等目前使用的双低品种由于抗性不强,受 10 到菌核病严重影响,丰产不丰收。 全国情况也与省内基本相似。 优质、高产、早熟、抗(耐)病的皖油 17 此时进入市场,应该是最佳时机,必将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安徽省常年油菜种植面积 140 万公顷,其中双高品种近 50%,加入 WTO 后,皖油 17仅省内就有 70 万公顷的面积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