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板施工组织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心板梁混凝土浇筑。 ① 空心板梁采用标号为 C50 混凝土, 混凝土拌合采用由两台 500L 强制式拌和机组成的拌和站 , 拌和站各种骨料、水、水泥均采用配料机上配备的微机自动计量控制 , 外加剂采用专用计量容器计量 , 以保证实际配合比与试验配合比的一致性 ; 各项指标合格后,制作标准试件,方可进行混凝土浇筑。 ② 腹板混凝土根据腹板高度分层浇筑,每层厚度 30cm, 底板混凝土采 用平板振动器振捣 , 腹板及顶板采用插入式振动器 和平板振动器辅振振捣 ;振捣时严禁振捣器碰撞预应力筋。 浇筑过程中,设专人检查模板、锚固端垫板等的稳固性,保证其位置及尺寸符合设计要求。 ③ 顶板混凝土采用插入式振捣棒振捣密实,木抹子收浆抹平,待混凝土接近初凝时,再用抹子二次收浆。 ④混凝土浇注完成后,即开始养护,采取麻袋覆盖洒水养护,洒水次数应保证混凝土表面处于湿润,在混凝土未达到强度之前,不允许碰撞预应力筋,养护时间不低于 7 天。 四、确保质量、进度、安全、环境保护及文明施工的措施 A 确保质量的措施 质量是提高企业社会信誉,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头等大事,必须在全体员工中不断地强化质量意识,搞好施工质量,做到用标准规范质量行为,让工程达到用户满意。 (一) 质量目标及创优规划 质量目标:工程质量一次验收合格率 100%,优良率 85%以上。 创优规划:按照工程难度及规模,我们规划本工程为“合格工程”。 为保证“合格工程”的实现,我们将从施工技术管理、物资管理、工程质量管理诸方面着手,严格执行制度,确保“合格工程”兑现,做到开工必优,一次成优,争创“精品工程”。 (二)分项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强化质量意识,健全规章制度 在企业职工中树立“质量关系千万家,搞好质量人 人抓”的观念,使人人都深刻认识到质量的好坏与企业、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把质量工作贯穿到施工的全过程中,形成道道工序齐抓共管,互相监督又各负其责,使工程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施工前组织技术人员,对照工地实际,细致复核图纸,发现问题及时与设计单位取得联系,预以纠正后,再进行施工。 推行 GB/190012020 标准,按《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要求严格执行,并推行承包人以往行之有效的《施工技术管理条例》和《分级技术负责制》,使基层技术工作程序化、规范化。 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实行项目分解及目标管理,对重大技术问 题和质量“通病” 组织 QC 小组攻关,科学指导施工。 并积极推行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为创质量全优的目标努力。 严格落实复核签认制、质量挂牌制、质量讲评制、质量三检制、质量事故分析制等制度。 严格执行施工前的技术交底制度。 对作业人员坚持进行定期质量培训和教育,关键工序、特殊过程的施工人员必须经过考核持证上岗。 预制厂建立严格的质量检查组织机构,全力支持和充分发挥质检机构和人员的作用。 主动接受监理工程师的监督和帮助,积极为监理工程师的 工作生活提供和创造便利条件。 强化施工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①施工前应对原材料进行检查,并有合格证记录,对施工程序、工艺流程、检测手段进行检查。 ②预应力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应对其施工的质量进行控制和检验。 控制和检验按照原材料进场、制作与安装、施加预应力、先张法放张、锚具防护及封锚等阶段进行。 ③对预应力筋施加预应力时,对多台千斤顶张拉时的同步性、持荷时间、锚下的有效预应力及其均匀度等进行质量控制,并符合以下规定: ④在采用两台以上千斤顶实施对称和两端张拉时,各千斤顶之间同步张拉力的允许误差为177。 2%。 ⑤张拉至控制应力时,按张拉规定,保 证千斤顶有足够的持荷时间,张拉控制应力的精度为177。 %。 ⑥张拉锚固后,预应力筋在锚下的有效预应力应符合设计张拉控制应力,两者的相对偏差不超过177。 5%,且同一断面中的预应力束其有效预应力的不均匀度不超过177。 2%。 ⑦对施工全过程检查,保证板梁施工质量,模板安装与徐偏差见下表 模板安装允许偏差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 mm) 检验方法 1 长 0, +5 钢尺量两边角,取其中较大值 2 宽 0, +5 钢尺量两边角,取其中较大值 3 高 0, +5 钢尺量两边角,取其中较大值 4 侧向弯曲 L/1500 且 ≤ 15 拉线、钢尺量最大弯曲处 5 相邻两表面高差 2 钢尺检查 6 表面平整度 5 2m 靠尺和塞尺检查 7 翘曲 L/1500 调平尺在两端测量 8 预埋件中心位置 3 钢尺检查 注: L为模板长度 ⑦空心板梁质量标准必须符合下表要求 空心板质量标准 检测项目 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受力钢筋间距 177。 5 尺量:每构件检查 2端面 箍筋、横向水平钢筋 177。 10 尺量:每构件检查 510个间距 钢筋骨架尺寸 长 177。 10 尺量:按骨架总数的 30%抽查 宽、高 17。空心板施工组织设计(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