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中旅城二期初步设计说明(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0 高,商业卫生间防水做法墙面上 350 高。 初步设计说明 14 无障碍设施 根据《城 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的要求,在建筑基地的人行通道、公共绿地、商业、办公、住宅的出入口水平交通、停车位等处,以及侯梯厅,电梯轿厢,公共走道等处考虑无障碍设计内容。 建筑基地设计考虑范围 人行通道控制纵坡≤ %;高差处设轮椅坡道过渡(≤ 1:20) 盲道与提示盲道 绿地内的休息坐椅旁设轮椅停留位 室外停车设置残疾人停车位( 4辆 ) 建筑入口 公共入口处室外地面坡度控制≤ 1:50 台阶入口旁设轮椅坡道和扶手 地面门槛高差≤ 15mm,并以斜面过渡 公共入口采用自动门或平开门,门扇及把手按规范规定 水平与垂 直交通 公共走道≥ 宽,门扇开向走道时设凹室 楼梯与台阶的形式、宽度、扶手、踏面及盲道等设计符合规范要求 电梯配置符合无障碍使用要求的乘客电梯,电梯厅≥ 深。 在无障碍通路、出入口、电梯等设施,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志牌。 在公共厕所、商业区卫生间设置专用残疾人卫生间。 建筑使用人数 住宅区共 786 户,按户均 人计算,住宅使用人数为 2515 人。 办公区每层净使用面积约为 684 平米,按甲级写字楼考虑,每层使用人数约为 68人( 10平米 /人)。 办公楼( 31 层)使用人数约为 2108 人。 商业区 地下一层使用人数约 3289 人、地上一 ~七层累计使用人数 10802 人 , 商业最高人数为 14091 人。 建筑面积统计表 本 工程建筑面积 计算依据为《房产测量规范》 GB/ 及建设部《 关于房屋建筑面积计算与房屋权属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 》( 建住房 [20xx]74 号 )。 对于 上述规范和规定 中 未作规定或规定不明确的, 如 —— 部位, 按 《 建筑 工程 建筑 面积计算规范 》 GB/T5035320xx 的有关规定 执行。 分层面积统计表详附表 1。 初步设计说明 15 4 结构设计 一、 工程概况: 福州中旅城二 期座落在福州市金融文化中心五四路的黄金位置,此地是福州市最繁华、最高档次的商务心脏地带。 南邻为规划中的闵侨大厦,西向规划路,北邻为闽江饭店。 用地面积 24979 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约 221058m2。 整个项目涵盖高档商场,豪华住宅,甲级写字楼等及其配套,符合所有高档商业圈要求的硬件设施,力求创造新世纪最顶级的超高层豪华商住社区及五四路大型繁华商业旗舰,使其成为福州市最经典的标志性建筑。 由福建中旅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兴建。 本工程为连体建筑,塔楼部分为四栋高度接近 150 米的塔楼。 住宅南楼 A高度为,住宅南楼 B 高度为 ,住宅北楼高度为 ,写字楼高度为。 其中南塔 A、 B 座和北塔住宅为高位转换的结构体系。 北塔的写字楼为 150米高的写字楼,结构体系为框架-核心筒混合结构。 地下二三层为车库及设备用房,地下一层至裙房七层为高档商业中心,可提供购物、休闲、娱乐及餐饮。 商业层高依次为 、 、 、 、 、。 南塔 A、 B 座和北塔在 7~ 8层设一个转换层(转换层在 ~ ),层高 ,采用箱式转换。 南塔住宅八层为 的物业办公,北 塔住宅八层为 高的物业办公,其上至四十四层为住宅,层高为4m。 结构体系为下部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核心筒,上部为普通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 写字楼九层以上为层高 的写字楼。 南塔与裙房之间、北塔与裙房之间、北塔主楼之间用抗震缝分开。 二、 地质水文情况 根据“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20xx 年 1 月所做的《福州中旅城二期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工程编号:委 06007 中间报告),拟建场区最高地下水位与近 3~ 5年地下水位标高均接近自然地面。 根据抗震规范( GB5001120xx)判定拟建场区场地位于福州断 陷盆地的中段,存在软弱土,隶属于 7 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场地 20 米埋深范围内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平均值小于140m/s,场地覆盖层厚度在 15~ 80 米间,建筑场地类型为 III 类,场地特征周期为 秒。 三、 设计依据: 1.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20xx 2.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20xx 3.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xx 4.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xx 5.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xx 初步设计说明 16 6.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 GB5000720xx 7. 《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 DBJ 0150192 8. 《钢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720xx 9.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 JGJ 13820xx 10. 《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 JGJ 10220xx 11. 《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 JGJ 10720xx 1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xx 13. 《钢结构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520xx 14. 《北京市建筑设计技术细则(结构专业)》 20xx版 四、 设计标准: 本建筑的结构设计使用期为 50年,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五、 结构体系: 结构形式及抗震等级如下表:(地下二层以上) 名 称 结构 形式 层数 抗震 设防烈度 建筑 场地 类 型 结构 抗震等 级 加强 层 地下 地上 框架 核心筒 南塔( A,B) 框支 转换结构 3 44 7 III 类 特一 级 特一 级 地下一 层 至九层 北塔住宅 框支 转换结构 3 45 7 III 类 特一 级 特一 级 地下一 层至九 层 北塔 办公 框架-核心筒混合 结构 3 40 7 III 类 一 级 一 级 地下一 层 至五层 裙房 框架-剪力 墙 3 7 7 III 类 三 级 二 级 注:裙房的结构抗震等级详图纸。 写字楼地下室抗震等级详图纸。 六、 结构电算 本工程初步设计阶段采用了韩国 MIDASIT Inc. 公司开发的 MIDAS GENw 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 SATWE 进行了整体分析,并进行了时程分析补充计算。 计算结果摘要如下:结构分析主要输入参数 计算参数 取值说明 备注 结构总层数 45, 44, 40 嵌固端取177。 底层,刚度比大于 2 初步设计说明 17 地震力计算 双向计算 计算位移比时 考 虑偶然偏心影响 竖向荷载计算 施工模拟加载 恒活载分开 恒活分开 地震力风力与坐标轴夹角 , 地震力振型组合数 45, 75(北塔) 设防烈度 7 场地类别 3 周期折减系数 活荷载折减系数 按规范取值 设计地震分组 第一组 自重调整系数 1 /终止层号 1~40, 1~ 12(框支) 结构抗震等级:框架 /抗震墙 特一 修正后基本风压 地面粗糙度 C类 结 构类型 框支剪力墙,框架-核 心筒 风载体型系数 层刚度比计算 层间剪力比层间位移 算法 地震作用分析方法 按总刚模型分析 结构阻尼比 结构重要性系数 1 北塔电算结果 1. 周期 : 振型号 周期 振动方向角 平动系数 (X+Y) 扭转系数 与 T1 比例 1 (+) 2 (+) 初步设计说明 18 3 (+) 4 (+) 5 (+) 6 (+) 7 (+) 8 (+) 9 (+) 2. 地震力(已放大) : “高规”规 定:当结构自振周期<= 时,剪重比应>= % 当结构自振周期>= 5 s时,剪重比应>= % 当结构自振周期在两者之间时,地震剪力的最小剪重比可线性插入。 所以,本工程 X 方向地震力的最小剪重比为 %, Y 方向地震力的最小剪重比为:% 基底剪力 (kN) 地震力放大系数 剪重比 质量参与系数 x方向 % % y方向 % % ( 建筑总重 ) 有效质量均大于 90%。 : MaxDx/h 的最大值 = 1/1645(第 17 层 ). (Dmax/Hmax=1/2787.) MaxDy/h 的最大值 = 1/1047(第 19 层 ). (Dmax/Hmax=1/1324.) :( 本层侧移刚度与下一层相应侧移刚度的比值 ) 0度 住宅 C塔 1 住宅 C塔 2 办 公 塔 3(2) Ratx Raty Ratx Raty Ratx Raty 3 层 1 1 2 层 1 层 1层 2层 3层 4层 5层 6层 初步设计说明 19 7层 8层 9层 10 层 11 层 12 层 13 层 14 层 15 层 16 层 17 层 18 层 19 层 20 层 21 层 22 层 23 层 24 层 25 层 26 层 27 层 28 层 29 层 30 层 31 层 32 层 33 层 34 层 35 层 36 层 37 层 38 层 39 层 初步设计说明 20 40 层 41 层 42 层 43 层 44 层 45 层 46 层 47 层 5.弹性时程分析结果: Qox (kN) Qoy (kN) 与 CQC 相比所占比例 ELCENTRO 92%(x 向 ) 95%(y 向 ) TAFT 16510 87%(x 向 ) 80%(y 向 ) RH1TG045 94%(x 向 ) 95%(y 向 ) 平均值 18682 92%(x 向 ) 90%(y 向 ) CQC 6.中震弹性分析 (所用程序为 SATWE 程序 ): X向最大层间位移角 Y 向最大层间位移角 1/572 1/364 《高规》附录 E,转换层上、下结构侧向刚度规定:底部大空间层数大于 1层时其转换层上部与下部结构的等效刚度比 γ e 不应大于 ,计算结果如下: 南塔住宅 北塔住宅 X 方向 Y 方向 北塔计算结果: : 振型号 周期 振动方向角 平动系数 (X+Y) 扭转系数 与 T1 比例 1 (+) 2 (+) 3 (+) 初步设计说明 21 4 (+) 5 (+) 6 (+) 7 (+) 8 112 (+) 9 (+) (已放大) : “高规”规定:当结构自振周期<= 时,剪重比应>= % 当结构自振周期>= 5 s时,剪重比应>= % 当结构自振周期在两者之间时,地震剪力的最小剪重比可线性插入。 所以,本工程 X ,Y 方向地震力的最小剪重比为 %, 基底剪力 (kN) 地震力放大系数 剪重比 质 量 参与 系 数 x方向 % % y方向 % % ( 建筑总重 ) : MaxDx/h 的最大 值 = 1/1943(第 18 层 ). (Dmax/Hmax=1/2405.)。福州中旅城二期初步设计说明(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