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阶层与居民获得感关系研究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6 研究被试 在四川省宜宾市随机取样,共发放问卷 255 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 204 份。 表 31 样本分布情况 分类 人数 分类 人数 性别 男 97 客观阶层 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 21 女 107 农业劳动者 18 产业工人 18 年龄 1825 岁 44 商业服务业员工 24 2635 岁 40 个体工商户 19 3645 岁 66 办事人员 20 46 岁以上 54 专业技术人员 23 私营企业主 19 受教育程度 小学及以下 15 经理人员 23 初中 24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 19 高中(包括中专) 58 主观阶层 1 21 大学(包括大学以上、大专) 107 2 11 3 24 户口所在地 城镇 126 4 33 农村 78 5 50 6 34 收入水平 3 万元及其以下 48 7 18 36 万元 42 8 7 69 万元 43 9 4 9 万元及其以上 71 10 2 研究工具 本研究共釆用了 3 个量表,题目总量共计 72 题,大部分被试在 10 分钟左右完成。 客观、主观社会阶层的测量 ( 1)“十大阶层”测量法 本研究采用陆学艺( 20xx)的“十大阶层”测量法,它是以职业分化和三种资源占有状况为划分标准所勾画的社会阶层结构。 这十大阶层分别为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农业劳动者,产业工人,商业服务业员工,个体工商户,办事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私营企业主,经理人员以及国家与社会管理者。 用 1 到 10 来分本科生毕业论文 社会阶层与居民获得感关系研究 7 别代替十大阶层,从 1 到 10 代表着客观社会阶层水平越来越高。 “十大阶层”测量法也是目前我国关于社会阶层的相关研究中使用得最广的测量方法。 ( 2) MacArthur 梯子 对于本研究采用了麦克阿瑟梯子( MacArthur Scale)对居民的主观社会阶层进行测 量。 通过向被试描绘一个十级梯子,其中各级分别代表不同的社会阶层等级,等级越高表示其社会阶层越高,让被试根据自身的收入、教育等水平的情况自我报告其所在等级。 获得感的测量 根据前文对于获得感概念的界定,获得感包括对物质生活的满意度以及对生活的幸福度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应分别测量,分别计分,才能考察个人获得感的水平。 ( 1)物质生活水平满意度问卷 采用自编的物质生活水平满意度问卷,包括 13 个题项, 15 计分。 该问卷涉及对物质生活水平的总体满意、社会满意、经济满意以及生活改善满意四大方面的满意程度。 ( 2)综 合幸福问卷( MHQ) 该问卷由苗元江( 20xx)编制,包括一个指数 (幸福指数 ),两个模块 (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 ),九个维度 (生活满意、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健康关注、生命活力、自我价值、人格成长、友好关系、利他行为 ),其中九个维度采用 7 级评分,共计 50 个项目,幸福指数采用 9 级评分。 该问卷在大学生群体的同质性信度 Cronbachα系数在 之间 , 分半系数在 之间。 量表总的重测系数为 ,各分量表的重测系数在 之间。 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会聚效度与区分效度。 ( 3)获得感总分 在问卷回收后,分别计算出被试在物质生活水平满意度与综合幸福感两方面的得分,将其分数按 1: 1 的权重加总,则为获得感的总分。 数据处理 使用 SPSS2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的统计学分析方法有描述性分析、斯皮尔曼等级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其中 P 值均取双侧概率。 本科生毕业论文 社会阶层与居民获得感关系研究 8 第四章 研究结果 四川省宜宾市居民的获得感总体状况 由表 41 可知,物质水平满意度的平均分是 ,综合幸福感的平均分是,获得感的平均分为。 表 41 获得感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M SD 物质生活水平满意度 总体 综合幸福感 总体 生活满意 正性情感 负性情感 生命活力 健康关注 利他行为 自我价值 友好关系 人格成长 幸福指数 获得感 总体 获得感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来检验在性别、籍贯、高低观阶层人口统计学变量上本科生毕业论文 社会阶层与居民获得感关系研究 9 获得感的两方面(物质生活水平满意度和综合幸福感)的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在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上获得感的差异。 所得结果如下所示。 获得感的性别差异 由表 42 可看出,男女性别获得感的性别差异显著。 其中,在物质生活水平满意度方面显著,而在综合幸福感方面并不存在显著性。 从差异方面来看,在综合幸福感中,男性在生活满意、正性情感、生命活力、自我价值、人格成长以及幸福指数等方面均略高于女性。 从总体上来说,男性较女性有更高的获得感。 本科生毕业论文 社会阶层与居民获得感关系研究 10 表 42 获得感的性别差异 男 女 t 平均数 标准差 平均数 标准差 物质生活水平满意度 总体 ** 综合幸福感 总体 生活满意 正性情感 负性情感 生命活力 健康关注 利他行为 自我价值 友好关系 人格成长 幸福指数 获得感 总体 * 注: *表示 P< , **表示 P< , ***表示 P< ,下同 获得感的籍贯差异 由表 43 可知,获得感的物质生活水平满意度与综合幸福感两方面都在城乡籍贯上呈现显著性差异,其中,户口所在地为城市的被试获得感显著高于户口所在地为农村的被试。 表 43 获得感的籍贯差异 城镇 农村 t 平均数 标准差 平均数 标准差 物质生活水平满意度 *** 综合幸福感 * 获得感 *** 获得感的高低社会阶层差异 为比较高低社会阶层的民众在物质生活水平满意度和综合幸福感上是否有差异,因此对客观阶层和主观阶层的数据按降序排序,选择位于上下 27%的个体( 110 人)分别作为高阶层组和低阶层组,然后对客观阶层和主观阶层的髙阶层组、低阶层组分别进行独立样本检验。 结果见表 44 显示,客观、主观社会阶本科生毕业论文 社会阶层与居民获得感关系研究 11 层越髙的个体,获得感的得分均显著高于主观社会阶层较低的个体。 在主观社会阶层高低社会阶层的个体在获得感中的综合幸福感的得分上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具体来说在生活满意、正性情感、友好关系、幸福指数方面差异均显著;而在物质生活水平满意度上,高 低社会阶层分组之间的得分差异不显著。 表 44 高低社会阶层获得感差异的 t 检验结果 客观阶层 主观阶层 高阶层组( M177。 SD) 低阶层组( M177。 SD) t 高阶层组( M177。 SD) 低阶层组( M177。 SD) t 物质生活水平满意度 总体 177。 177。 *** 177。 177。 综合幸福感 生活满意 177。 177。 *** 177。 177。 ** 正性情感 177。 177。 *** 177。 177。 *** 负性情感 177。 177。 177。 177。 生命活力 177。 177。 ** 177。 177。 健康关注 177。 177。 * 177。 177。 利他行为 177。 177。 *** 177。 177。 自我价值 177。 177。 *** 177。 177。 友好关系 177。 177。 * 177。 177。 ** 人格成长 177。 177。 *** 177。 177。 幸福指数 177。 177。 ** 177。 177。 *** 总体 177。 177。 *** 177。 177。 ** 获得感 总体 177。 177。 *** 177。 177。 *** 本科生毕业论文 社会阶层与居民获得感关系研究 12 获得感的年龄差异 获得感在各年龄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从表 45 可以看出的是,年龄在36 岁到 45 岁之间的人群获得感及其各方面都比其他年龄段更高。 表 45 获得感的年龄差异 收入水平 M177。 SD F 多重比较 物质生活水平满意度 1825 岁 177。 3> 2> 4>1 2635 岁 177。 3645 岁 177。 46 岁 以上 177。 综合幸福感 1825 岁 177。 3> 4> 1>2 2635 岁 177。 3645 岁 177。 46 岁 以上 177。 获得感 1825 岁 177。 3> 4> 2>1 2635 岁 177。 3645 岁 177。 46 岁 以上 177。 获得感的受教育程度差异 本科生毕业论文 社会阶层与居民获得感关系研究 13 从表 46 可看出,获得感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呈显著差异,并且随着被试受教育程度越高其获得感得分越高。 综合幸福感在受教育程度上无显著差异。 表 46 获得感的受教育程度差异 收入水平 M177。 SD F 多重比较 物质生活水平满意度 小学及以下 177。 4 * 4> 3> 1> 2 初中 177。 高中(含中专) 177。 大学(含大专)及以上 177。 综合幸福感 小学及以下 177。 4> 3> 2> 1 初中 177。 高中(含中专) 177。 大学(含大专)及以上 177。 8 获得感 小学及以下 177。 * 4> 3> 2> 1 初中 177。 高中(含中专) 177。 大学(含大专)及以上 177。 注: 1 表示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的人群,依此类推, 4 表示受教育程度为大学及其以上的人群。 获得感的收入水平差异 从表 44 可以看出,被试在获得感的两个方面,即物质生活水平满意度和综合幸福感在收入水平上有显著差异,且都是收入大于 9 万元的人有更高的获得感。 可以说,收入水平越高,具有更高的获得感。 本科生毕业论文 社会阶层与居民获得感关系研究 14 表 47 获得感的收入水平差异 收入水平 M177。 SD F 多重比较 物质生活水平满意度 3 万元及其以下 177。 ** 4> 3> 1> 2 36 万元 177。 69 万元 177。 9 万元及其以上 177。 综合幸福感 3 万元及其以下 177。 *** 4> 3> 2> 1 36 万元 177。 69 万元 177。 9 万元及其以上 177。 获得感 3 万元及其以下 177。 *** 4> 3> 2> 1 36 万元 177。 69 万元 177。 9 万元及其以上 177。 注: 1 表示收入水平在 3 万及其以下,依此类推, 4 表示收入水平在 9 万元及其以下人群。 社会阶层与获得感的关系 获得感与客观社会阶层的相关分析 通过使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分析,得出客观社会阶层与获得感及其所含两方本科生毕业论文 社会阶层与居民获得感关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