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经济伦理制度化的对策思考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伦理制度化”这些基本概念范畴以及对目前经济和社会的转型这一写作背景作一简要介绍,同时,笔者将就社会转型期经济伦理制度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问题展开论述,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关于怎样具体开展转型期经济伦理制度化建设问题,笔者将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于经济伦理及经济伦理制度化,笔者将就有关的基本概念和范畴进行论证,廓清其基本内涵,并将就经济伦理的发展渊源及其基本特征提出自己的看法, 为下文的写作埋好伏笔。 关于社会转型期经济伦理制度化建设,笔者拟分二个部分论述。 首 先是经济伦理制度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部分主要是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论证为什么转型期经济伦理必须进行制度化建设。 其次,笔者将就经济伦理制度化建设的可行性问题作一探讨。 最后一部分的研究是对策分析,是本文的落脚点。 本人拟从实践入手,以现实经济生活为立足点,通过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在结合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经济伦理制度化建设的途径。 社会转型期经济伦理制度化的对策思考 6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立足中国现实国情,应用经济学、伦理学、德 育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综合运用文献资料、访谈、理论分析等方法进行探索研究。 社会转型期经济伦理制度化的对策思考 7 一、经济伦理及经济伦理制度化 作为对经济伦理和经济伦理制度化问题的一种认识和理解 ,相关概念和范畴的诠释是分析这一课题的前提。 笔者将从经济伦理的涵义、特征和经济伦理制度化的定位两个方面对经济伦理和经济伦理制度化进行概念的厘定和廓清。 (一)经济伦理的渊源、涵义和特征 对经济伦理的研究 ,源于西方。 在西方,经济学与伦理学的联系 最早 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经济一词,源于希腊文 oikonomia,原意为家计管理。 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公元前 354)在《经济论》中 对 以家庭为单位的奴隶制经济管理的 论述 ,就是当时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色诺芬把经济活动看作是创造有用物品,即使用价值的过程。 他是古希腊作家中第一个注意到工场内部分工的人,他告诫奴隶主,为了发财致富,必须最低限度地满足奴隶的需要。 色诺芬的主张 实际上是 试图建立一种有利于奴隶主的经济伦理规范。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公元前 384公元前 322)把经济学科与人类行为的目的联系起来,指出了经济学对财富的关注。 虽然从表面上看经济学的研究仅仅关心人们对财富的追求,但在更深的层次上,经济学 的研究还与人们对财富以外的其他目标的追求有关。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开卷和结尾,亚里士多德还涉及 到了 劳动意义问题,他从现实的经济生活出发,强调一切具体的行动和职业活动,都在追求某种目的,是在实现某一具体的善。 而且劳动的普遍的善是和个别的善相联系的。 尽管亚里士多德反对以赚钱为目的的交易,但他还是对私有制表示拥护,而且反对对拥有私有财产数量的限制。 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可以看出,古希腊伦理思想既有其深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条件,也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它反映了古希腊人对自然秩序、社会关系和人的行为品质的认识。 从西方经济 伦理的学术渊源来看,它主要是研究 “ 经济人 ” 和 “ 道德人 ” 的契合,研究 “ 经济人 ” 在伦理规范约束下的理性选择。 实际上, 早在休谟那里,就蕴涵着 这种 对经济伦理的思考。 他 对 经济行为进行道德解析,力图恢复道德原则在维系经济正义中的原始地位。 休谟对经济伦理问题的研究对后世的经济伦理思想以及后继的经济学家们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如前所述,西方对经济伦理的研究侧重点在于研究“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契合 ,在这个研究的侧重点上 ,第一个取得重要成就的当属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派社会转型期经济伦理制度化的对策思考 8 的代表人物 亚当•斯密。 斯密是古典经济学派的集大成者 ,他接受了来自方方面面的他认为科学、合理的思想 ,包括当时整个欧洲的文化传统、他所处时代的哲学思潮等等 ,都是其经济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尤其是重农学派和大卫休谟、弗兰西斯哈奇森、贝纳德曼德威尔对斯密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直接影响斯密的思想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休谟;休谟对同情的探讨和把德性与社会的经济因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的特点,都为斯密所继承和发展。 正是在继承各家所长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 , 斯密在《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中实现了 “ 经济人 ” 和 “ 道德人 ” 的理论契合。 关于斯密在自己的理论体系中涵盖 “ 经 济人 ” 和 “ 道德人 ” 可以实现 契合的思想 ,主要体现在他以他对经济 (学 )与伦理 (学 )关系的把握为出发点对“亚当斯密问题”的解决方案上。 一般认为对于“亚当斯密问题”的非此即彼的不同看法都只是看到了斯密对经济 (学 )与伦理 (学 )关系的矛盾性把握的一个方面。 其实 ,在斯密的内心里或潜意识层面上,他早已形成了对“亚当斯密问题”的解决方案,这就是 :一方面,他通过旁观者的同情过程所形成的道德约束,使个人的利己冲动受到约束,尽量保持在不伤害他人的范围内,并由此给予利他的行为以相当的发展空间,通过人们之间的相互情感作用与评 价过程来协调经济与伦理、人性的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另一方面,他通过“看不见的手”这一市场机制,在体制的、制度的层面上说明了个人的利己行为自发地产生利他的道德结果,从而解决了自利与利他的矛盾。 同时,我们还可以对“亚当斯密问题”进行社会学的考察,即把这一“问题” 作为一个蕴涵着经济 (学 )与伦理 (学 )关系的关系范畴放在现实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和学术思想的发展进程中来考察,可以看到,“亚当斯密问题”呈现为一个辩证的运动过程。 斯密在形成了关于经济与伦理关系的看法之后,把研究工作的重心转向经济学方面。 他把自由、自然秩序、 个人自利和正义这些具有着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观念作为其经济伦理思想的基础或前提,自由、自利和正义等内容或规定是以现实的人为载体,通过行为主体 “经济人”的活动来实现的,“经济人”的活动反映和体现了这些基础性的伦理规定。 在斯密看来,“经济人”的活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被纳入到一个井然有序的经济结构和制度之中。 在分工、交换和“看不见的手 ” 这些市场运行机制的作用下,实现了个人利己与利他的协调统一 ,也即“经济人”在制度化的经济运行架构中实现了与 “ 道德人 ” 的完美契合。 在他看来,个人的一切经济行为不仅通过制度的中介作 用使其具有一定的道德性质,而且由于经济生活的内在要求,个人为着自利的目的也应当形成相应的谨慎、正义等利他的德性。 社会转型期经济伦理制度化的对策思考 9 以上是对西方经济伦理的起源所作的简要概述。 其实 ,在东方 ,经济伦理的发展渊源也极其深厚 ,只不过 ,作为学科体系的成型相对西方较晚罢了。 早在中国古代的春秋时期 ,诸子百家的各派著述中 对经济伦理问题就有 着 非常丰富的阐述 ,这种论述也集中显现出当时中国思想界突出的思辩特色 ,思想家们把 经济活动 与 道德 节操的关系也即经济伦理思想集中地概括为 经济活动中的道德属性即 “ 义 ” 与经济行为中的功利价值即 “ 利 ” 的相互关系的讨论中。 从那时起,“义”与“利”的争论就成为中国传统经济伦理观念的核心要义。 综上所述, 无论古代中国还是西方,经济伦理的思想 都 源远流长。 其实,只要人类 社会进行 经济活动 就一定会产生 伦理道德, 也就是 经济 伦理 问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伦理问题,经济伦理指的是规范经济学对经济制度和平等、效率等经济范畴以及个人消费等经济行为的价值判断问题 ; 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经济伦理指的是经济活动、经济行为的道德前提和背景条件,人们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应该与不应该问题,也涉及经济制度、经济秩序的合理性,经济主体的伦理关系以及 经济范畴的价值判断。 综合起来看,所谓经济伦理指的就是直接调节和规范人们经济活动的一系列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内在于人们经济活动中的伦理道德规范。 经济伦理中的“经济”两字表明了它和一般伦理道德的区别,“伦理”两字表明了它和一般伦理道德的联系。 为了对经济伦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我们还必须进一步了解经济伦理有哪些特有属性、亦即它的基本特征。 由于经济伦理是在经济与伦理道德之间内在逻辑联系中产生的,这就使得它具备了其它伦理所没有的基本特征: 第一、交融性。 经济伦理作为一个学科融合的 概念,它在概念范畴上具有交融性。 很显然,经济伦理是经济学与伦理学两门学科交叉而产生的一个新的概念范畴,又加之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所发生的经济行为及对其行为的规范要求不是单向进行的,而是在经济主体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与满足和经济行为合理性的价值判断这两个方面的双向交互作用中界定的,因此,经济伦理具有明显的交叉交融性。 第二、实践性。 经济伦理是对经济主体行为本身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准体系,它具有强烈的实践色彩。 只要有经济活动,就会产生价值纠纷,实际上,在现实的每一起经济事件、每一桩经济交易、每一份经济合同中所有参与经济活 动的主体方,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都有自己的经济利益方面的诉求和伦理道德方面的期望。 因此,经济伦理不能仅仅表现为一种理论,而应当在实践中既保护人们正常的、合理的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又要坚持体现公平、正义的人类共同美德的贯彻,而这一切都发生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这就要求经济伦理从实践中去寻找、探究二者的最社会转型期经济伦理制度化的对策思考 10 佳结合点,作出高度的理论总结和概括。 故而,实践性是经济伦理区别于其它伦理的重要特征。 第三、职业性。 经济伦理在实践中更多的体现为职业伦理,因此,经济伦理具有职业性。 经济伦理与爱情、家庭伦理不同,它具有鲜明的职业特 征,即由不同职业的具体利益、义务和业务内容所决定的,并由现实的经济活动所体现出的具体职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社会负有特殊职业责任的专业性,也即职业性。 这是经济伦理的三大基本特征,其它诸如稳定性、规范性、广泛性等都以以上三点为基础,这三大特征是理解经济伦理的关键,也是对经济伦理制度化进行科学定位的基础。 (二)经济伦理制度化的定位 从以上分析来看,经济伦理指的就是直接调节和规范人们经济活动的一系列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内在于人们经济活动中的伦理道德规范。 它的基本特征体现 为交融性、实践性和职业性,那么,何谓经济伦理的制度化呢 ? 首先,何谓制度 ?何谓制度化 ?制度( institutions)是 社会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 ,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则或行动准则 ,它是 人与人之间表示非个人关系的一种手段。 也有学者认为 ,制度是直接或通过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而间接地规制或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交往规则。 在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中, “ 制度 ” 的概念中既包含“ 机构 ” 的含义,也表示规范化、定型化了的行为方式。 由于这种规范化、定型化了的行为方式与交往关系结构受到一定权 力 机构的强力保障,它的外在表现则体现为具有管束、支 配、调节作用的行为规则、程度。 因此,无论制度在何种意义上被使用,它都是从非个人关系的角度表示 “ 一种人与人之间关系且具有规范意义的范畴 ”。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事实上能(该)做些什么,不能(该)做些什么,拥有什么权利,承担什么责任,做了某事、做出了某种行为就会得到什么或者失去什么,这都是由他生活于其中的那个制度体系所先在地规定了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本身是社会的一个整合机制,它通过社会的制度体制将社会统一协调为一 个 整体。 制度整合本身 就 隐含着对制度认同这一前提。 所谓制度认同就是指公民对某一制度框架体系在价值上的 承认和肯定,认为它是基本公正的,自己愿意遵守与维护这一制度体系。 因此,制度认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价值上的肯定,一是有转化行为的现实趋势与取向。 只有这时,当一个组织成功地吸纳到了成员,并且得到社会转型期经济伦理制度化的对策思考 11 了他们的依赖,能富有效率地实现目标,能被更大的社会所接受,它就通常能在相对稳定的结构中,在一整套目标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新的运行模式,简言之,它就制度化了( institutionalized)。 可见, 制度化是社会行动和社会关系的规则化,它包含一 整 套交往规范、价值标准、角色的固定化和实体化,是社会关系比较稳定的持续 性 发展进程。 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化过程 就 是制度推进的过程,而社会制度推进并非只是人为地 制 定一些规则,制度的有效运作离不开社会互动和社会利益的平衡,离不开社会行动主体的认同和遵守。 正如布劳所说,制度化不仅意味着形式上的规范,而且离不开文化价值和社会力量的支援。 所以 ,制度化 ( institutionalization)就是指 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转化的过程。 制度化是群体与组织发展、成熟的过程,也是整个社会生活规范化、有序化的变迁过程。 制度化的本质在于人们的 “ 共同契约 ” ,所以它最突出的 特点 就是以公共意志 作 为诉求的 基础。 综合以上关于经济伦理、制度及制度化的内涵 ,以笔者的理解 ,所谓经济伦理制度化 ,就是指政府、组织和个人等经济主体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经济行为与社会公众所认同、所倡导的经济伦理道德标准以规范化、固定化的形式逐渐地相互契合的程度和过程。 简言之,经济伦理制度化既要确保经济行为与社会美德的契合,又要保障社会正义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经济伦理的 制度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经济伦理规范的正规化、合理化、系统化,固定化。 这一 过程可 以 具体概括为:第一 ,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念,树 立一致的价值取向,建立规范体系,加强个人对组织的认同,并将其人格融合于组织之中,以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第二 ,制定规范。 根据共同的价值需要而制定的规范,把人们的行为纳入相同的固定模式之中。 它注重的是标准的普遍性而不是特殊性。 第三 ,建立机构。 规范的实施要由组织机构保证,制度化过程也是组织机构建立和健全的过程。 另一方面则是这些伦理道德规范的内化,普遍地被社会成员、组织所认同、接受和践行,两者缺一不可。 社会转型期经济伦理制度化的对策思考 12 二、转型期经济伦理制度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转型期经济伦理制度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 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而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在内的所有生产,都是人类的专能,所以物质资料的生产又以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为基础和背景。 因此,我们在研究经济时不能脱离经济发展的基础环境,孤立的、静止的看待经济发展。 对经济伦理和经济伦理制度化的研究也不例外,也必须充分考虑它的基本的环境影响因素。 一般地说,对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经济发展所处的社会及社会发展的阶段和历史时期。 经济伦理由于和社会道德规范之间的关联,社会历史时期对它的影响相对经济发展本身来说,作用更明显、更突出。 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对经济伦理制度化的环境基础做一详细的分析和认定。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社会转型期经济伦理制度化的对策思考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