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北井田设计说明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87 井巷工程量 ....................................................................................................................... 88 矿井建设总工期由施工准备期和施工期构成 ................................................. 88 类工程的施工顺序和施工组织的基本原则 ..................................................... 88 矿井设计移交标准 ............................................................................................. 89 参考文献 ........................................................................................................................... 90 致 谢 ............................................................................................................................. 91 1 第一章 矿(井)田地质概况 矿(井)田位置及交通 交通位置 砚北井田位于华亭煤田中东部,地理坐标约居东经 106176。 36′ 17″ ~106176。 39′ 59″ ,北纬 35176。 13′ 16″ ~35176。 17′ 33″之间, 行政区划属甘肃省平凉地区华亭县管辖。 : 公路: 从华亭县向南沿华(亭)天(水)公路,经庄浪( 78km)、秦安( 160km)可达陇海铁路天水车站( 240km);向东 20km 至安口镇与宝(鸡)平(凉)公路相接,经安口镇向南 达陇海铁路宝鸡站;向北 80km 到平凉与西(安)兰(州)公路相通,另外华亭 —策底 —峡 中 —平凉为 63km,井田内简易公路四通八达。 铁路:矿井铁路专用线距宝鸡中卫铁路安口南工业站 ,安口南至各大城市的铁路里程。 交通位置图见图 (111) 图 111 2 地形地貌 本区地处六盘山山脉关山东麓,陕甘宁盆地之西缘,属黄土高原的一部分。 井田地貌形态主要是梁峁相间、剥蚀堆积的黄土低山丘陵区,以第三系和侏罗系地层构成基地格架,表层普遍覆盖有黄土。 海拔高度大致在 1430~1680 米,最高点在井田北部上院峁,海拔 米,最低点在井田南部的北汭水河河床处,海拔 米 ,相对高差 米,地形总体上是西高东低、北高南低。 河谷下切作用较弱,沟脑一般呈“ V”型,中下游则多为“ U”型,谷地宽阔堆积有第四系砂砾卵石层。 气象及水文情况 本区为半干旱 — 半湿润的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干燥,夏秋两季湿润多雨,昼夜温差较大,最低气温 176。 C,最高气温 176。 C,年平均气温 ~176。 C。 年降水量~ 毫米,平均 毫米,一年内降水量多集中在 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总量的 %,年蒸发量在 ~ 毫米,以 8 月最大。 年平均相对湿度 65%~79%,年平均风速 ~ 米 /秒,最大风速 18米 /秒。 11 月至来年 3月土地冰冻,历史最大冻结深度 米。 年积雪最厚 24cm,基本风压。 区内水文网属泾河水系。 北汭水河发源于关山东麓,自西向东在井田南端流过,在井田东南角和南汭水河相汇合,经安口、崇信至泾川县流入泾河。 最小径流量 ,最大 ,平均。 砚峡沟为斜穿井田的最大沟谷,沟中水量很小,砚峡沟中水在砚峡乡处流出井田,经东峡口流入汭水河。 矿区经济概况 砚北井田内无地方煤矿和小窑,但与本井田毗邻的浅部煤层埋藏不深,长期以来小窑开采剧烈。 矿区内人口较少,区内国民经济以工农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土豆,经济作物主要为胡麻及黄麻。 华亭地区工业以煤炭为主,煤田浅部有省、地、县、乡镇煤矿开采,除此而外,尚有陶瓷、水泥、砖瓦农机、玻璃、灯泡等地方工业。 区内砂、 3 石等建筑材料也较丰富。 主要工业有:平凉电厂,西华电厂,供平凉、华亭、安口等地用电,现已并入刘家峡供电网。 安口陶瓷厂产各种日用陶瓷及耐火材料。 本区工业以煤炭生产为主,主要销售用户为宝鸡电 厂、平凉电厂等。 矿(井)田地层及地质构造 地层 华亭煤田位于华北地层区的西南缘,属陕甘宁盆地盆缘地层分区平凉 — 永寿地层的北部。 其总的特征与华北地层区相似,缺失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地层。 本区地层从老到新有:蓟县系、寒武系、奥陶系中下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下统、上第三系和第四系等。 根据钻孔、巷道揭露和井田内出露的地层,有老到新有:上三叠统延长群( T3yn),下侏罗统富县组( J1f),中下侏罗统延安组( J12y),中侏罗统直罗组( J2c)和安定组( J1a)、上第三系甘肃群( Ngn)和第四系( Q)等,现从老到新。 (一)上三叠统延长群( T3yn) 为侏罗纪煤系地层的沉积基底,与侏落罗纪煤系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布露于本井田以南的刘家沟、老鸦沟及以东的砚峡、以北的策底等地。 为陆相碎屑沉积,井田内仅见上部地层,岩性主要为灰白、灰绿色长石质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局部夹有灰黑色泥岩及煤线,本井田最大揭露厚度为 米。 (二)侏罗统( J) 仅在华亭煤田东南部的陇州沟、刘家沟、华亭县煤矿、砚峡及北部的策底等地有零星出露,结合钻孔资料自下而上有 :下侏罗统富县组,中下侏罗统延安组及中侏罗统直罗组和安定组。 4 ( 1) 侏罗统富县组( J1) 该组地层沉积时,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地层风化,沉积基地不平,气候也较为干燥。 因此,沉积物以杂色碎屑岩为主,岩性主要为紫红色砂砾岩、砂岩及泥质岩等,夹灰色、紫褐色砂质泥岩,具似鲕状结构,层理不清。 厚度变化很大,无规律可寻,对煤系基底起了填平补齐的作用,与下伏延长群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最大厚度 米,最小 米,平均 米。 ( 2)中下侏罗统延安组( J12Y) 是本煤田的含煤地层和勘探对象。 主要有河流相、湖泊相 和炭质泥岩沼泽相的灰白、灰色砂岩及煤层所组成,据钻孔统计厚度最大为 米,最小厚度 米,平均为 米,与下伏富县组延长群呈不整合接触。 ( 3)中侏罗统直罗组( J2c) 表出露于本井田东部砚峡及井田以南的老鸦沟、陇州沟等地,钻孔揭露较多分布也广。 据钻孔揭露的厚度统计最小 米,最大 米,平均 米。 与下伏延安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 4)中侏罗统安定组( J2a) 属于半干旱的内陆湖泊沉积。 主要分布在东部向斜附近。 岩性主要为绛紫、紫红、灰绿等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 岩,间夹数薄层紫红、灰白、灰绿色含砾粗砂岩。 最大厚度 米,最小厚度 米,平均 米。 与下伏直罗组呈整合接触。 (三)上第三系甘肃群( Ngn) 本井田出露较广泛,根据岩性特征分为两段: 第一段( N39。 gn):上部以灰黄色粗砂岩为主,夹粗砂岩或含砾粗砂岩,顶部为数米极疏松的砾岩,砂岩层间常见大型交错层理;下部为土黄色至黄褐色砾岩夹薄层泥岩,砂泥质胶结,很疏松,砾石成分复杂。 最大厚度 米,最小厚度 米,平均为 米。 与下伏直罗组或安定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第二段( N2gn):岩性以浅红色砂质泥岩、泥岩及粉砂岩为主,夹薄层砂岩,局部为淡红色钙质泥岩或含砾粗砂岩。 最大厚度 米,最小厚度 米,平均 5 米。 (四)第四系( Q) ( 1)、上更新统马兰组( Q3m) 分布于井田内各山顶,构成塬峁地形,或于沟谷两侧形成冲沟陡壁。 为土黄色亚粘土及亚砂土,上部多致密块状,质均一,垂直节理发育,有孔隙,透水性好;中下部含钙质结核;底部显红色,且砂砾质碎屑增多。 黄土风化后常呈淡褐红色。 厚度 0~米,与下伏甘肃群呈不整合接触。 ( 2)、全新统( Q4) 黄色耕植土 及风化残积、坡积砂土( Q4d1),布露于山顶、山脊及山坡地带,为低山丘陵地形之表层,各处厚度不一,变化于 0~8 米之间。 不整合于其它一切地层之上。 矿井地层见表( 121) 构造 砚北煤矿的基本构造形态,从北到南为单斜、背斜和向斜、单斜等。 因区内尚未发现断层和岩浆岩,现对井田内分布的褶皱加以叙述。 井田北部单斜:位于 16勘探线以北,煤 5层产状,从北而南由北 15 度西至南 28度东,倾向南西西,倾角 6~20度,延展长 2200 米。 井田西部背斜:起于 16 勘探线,止于 12 勘探线以南。 背斜轴向由北 13 度 西至南 25 度东,向南倾伏,延展长 2195 米。 背斜西翼倾角 6~11 度,东翼倾角 11~16 度,为一宽缓背斜。 井田中东部向斜:起于 16 勘探线,止于 11 勘探线,向斜轴向:北部为北 54 度西、中部为北 33度西、南部为南 21度东,向北抬起,全长 2950 米。 向斜西翼倾角 11~16度,东翼倾角 15~30 度,为一宽缓背斜。 井田南部单斜:实为前一向斜的南延部分的东翼,向斜轴为本井田的深部边界线,西翼属白草峪井田范畴,起于 11 勘探线,止于 1 勘探线以南,延展长 4800 米。 煤 5 层产状,走向北北西至南南东,倾向南西西。 倾角, 950 米水平以上为 30~50度,一般在 40 6 度左右;以下为 30~10度,在井田边界线附近已接近水平。 井田未发现断层和岩浆岩,皱褶构造对煤层、煤质的影响是:沿背斜轴煤层厚度普遍变薄,向斜轴煤层厚度显著增加;在背斜和向斜区内,煤 5 层的原煤灰分和全硫无明显变化,煤 5 层的精煤挥发分率却变化较明显。 砚北煤矿地层综合柱状图见图 121 砚北煤矿地层地质综合柱状图煤层柱状分层厚度统 组J 2 1y 1251 50 . 812 .1151 1. 862 5. 64名称岩性描述砂岩砂质泥岩煤5砂岩密,层 理不发育灰白色,胶 结致深灰色,胶 结松软,易冒落深灰色,胶 结松软,易冒落灰白色,胶 结致密,层理不发育煤5煤层为黑色,沥 青光泽,贝 壳状断口,层 理明显,裂 隙发育.煤层倾角一般为5度 至16度 ,下部结构较简单, 上部结构较复杂,夹 矸最多达9层 ,一 般4至5层 ,易 冒落. 图( 141) 7 矿体赋存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 煤层及煤质 一.煤层 (1)可采煤层特征 本井田可采煤层自下而上有煤 5和煤 3,分述如下: 1)、煤 5层(全井田 主要可采煤层)。 位于延安组第一段中上部,为特厚煤层,全井田广泛分布,较稳定。 厚度在 ~ 米,煤层采用厚度变化于 ~ 米之间,平均 米。 煤层沿倾向变化: 11 线以北,煤层厚度明显向向斜轴部增厚,向背斜轴部变薄。 煤层结构较简单,夹矸薄,绝大部分为单一分层。 11 线以南,煤层厚度起伏变化,但明显表现出由西向东增厚的趋势,与此同时,又向向斜轴部增厚,煤层结构较复杂,顶部分层增多。 煤 5层沿走向变化:煤层厚度总体由北向南增厚,但在 8~4 线处稍有起伏, 2 线以南又明显减薄,煤层结构由北向南 变复杂,而且顶部分层增多,夹石增厚,分层对比困难。 2)、煤 3层(为局部可采煤层)。 位于煤系第三旋回下部,煤 23之下。 广泛分布于 4勘探线以北,煤层不稳定,结构简单。 最大厚度 米,最小厚度 米,平均 米。 采用厚度最小 米最大为 米,平均 米。 厚度总的变化趋势由南向北增厚。 可采面积 平方公里。 可采煤层特征表( 131) 8 煤层 名称 煤层厚度 m 煤层间距 m 顶底板 岩性 稳定 性 结构 容重 t/m179。 最小 最大 平均 最小 最大 平均 顶板 底板 煤3 31 102 63 砂岩泥岩 砂岩泥岩 不稳定 较简单 煤5 泥岩 砂岩泥岩 较稳定 较复杂 复杂 二.煤质 各可采煤层均为黑色,条痕为深棕色,具沥青光泽,断口多为贝壳状 —— 参差状,个别层可见阶梯状,棱角状、均一状。 节理面有黄铁矿薄膜,裂隙局部发育,为方解石脉充填。 易燃,烟浓焰长,燃烧时基本不膨不融。 煤 5 层:原煤 ~%,平均 %, ~%,平均 %,精煤~%,平均 %, ~%,平均 %, ~,平均 ,粘结指数 GRI 为零。 3.可采煤层的煤质变化 . 煤 5层灰份、挥发份、全硫在垂向上变化据所有化验成果表明,顶部和底部三者含量均略高,灰份沿走向从南向北逐渐略有增高( ~ %),倾向上据( 13, 14)勘探线资料,灰份从东向西由大变小( ~ %)的趋势。 全硫变化与灰份 基本相同。 灰份标准差 S 为 ,全硫标准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