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至沙湾工程工程毕业设计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Rx2h 2= ( 36) 竖曲线外距 E: 4882 22 TLRERTE =或 ( 37) 式中 : R——竖曲线半径, m; L——竖曲线的曲线长, m; T——竖曲线的切线长, m; E——竖曲线的外距, m; ω——两相邻纵坡的代数差,以小数计; h——竖曲线上任意点到切线的纵距; x——竖曲线上任意点与竖曲线始点的水平距离, m。 竖曲线要素计算 以 变坡点 3 为例, 变坡点的里程桩 号为 K1+,该点高程为 ,相邻两坡段纵坡为 1i =, 2i =,竖曲线半径 R=3000m,试计算竖曲线要素 以及 K1+700 的高程。 各变坡点竖曲线要素计算过程如下: 21 0 .0 0 9 4 2 0 .0 2 1 9 3 0 .0 3 1 3 5ii ,为凸形 3 0 0 0 0 .0 3 1 3 5 9 4 .0 5L R m 9 4 .0 5 4 7 .0 2 522LTm 224 7 .0 2 5 3 .3 8 62 2 3 0 0 0TE R 设计 高程的计算: 竖曲线起点桩号 =变坡点桩号 T=K0+=K0+ 竖曲线起点高程 = =( m) 竖曲线终点桩号 =变坡点桩号 +T =K0++=K0+ 竖曲线终点高程 = =( m) 同理变坡点 计算过程如上述所示,计算结果见表 32。 表 32 竖曲线表 变坡点 变坡点高程 (m) 坡长 (m) 坡度(%) 竖曲线半径 R(m) 切线长 T 外距 E 竖曲线起点 竖曲线终点 桩 号 凹 凸 (m) (m) 桩 号 桩 号 K0+ K0+ 3000 K0+ K0+ K1+ 3000 K1+ K1+ 纵断面设计成果 路线纵断面图是纵断面设计的最终成果,是道路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纵断面途中,主要有以下内容: ( 1)里程桩号、地面高程与地面线、设计高程与设计线以及施工填挖值等; ( 2)设计的纵坡度和坡长; ( 3)竖曲线及其要素、平面上的直线及平曲线; ( 4)沿线桥涵及人工构造物位置、类型及 孔径; 第四章 横断面设计 概述 横断面设计包括行车道、路肩、边沟边坡、截水沟等设施构成的。 公路横断面组成应根据公路等级、设计速度、地形、地质等调剂来确定,以保证公路的交通安全、通行能力、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横断面要素的确定主要是确定组成公路路幅的各部分的几何尺寸,在实际设计中,一般是根据公路等级和交通量的大小,参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条,各级公路横断面来确定,同时结合当地交通规划和有关要求进行适当地调整。 设计原则 公路是一带状结构物,垂直于路中心线方向上的剖面叫横 断面,这个剖面的图形叫横断面。 道路横断面,是指中线上各点的法向切面,它是由横断面设计线和地面线构成的。 横断面设计线包括行车道、路肩、边沟边坡、截水沟等设施构成的。 ( 1)设计应根据公路等级、行车要求和当地自然条件,并综合考虑施工、养护和使用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精心设计,既要坚实稳定,又要经济合理。 ( 2)路基设计除选择合适的路基横断面形式和边坡坡度以外,还应设置完善的排水设施和必要的防护加固工程以及其他结构物,采用经济有效的病害防治措施。 ( 3)还应结合路线和路面进行设计。 选线时,应尽量绕避一些难以处理的地质 不良地段。 对于地形陡峭、有高填深挖的边坡,应与移改路线位置及设置防护工程等进行比较,以减少工程数量,保证路基稳定。 ( 4)沿河及受水浸水淹路段,应注意路基不被洪水淹没或冲毁。 ( 5)当路基设计标高受限制,路基处于潮湿、过湿状态和水温状况不良时,就应采用水稳性好的材料填筑路堤或进行换填并压实,使路面具有一定防冻总厚度,设置隔离层及其他排水设施等。 ( 6)路基设计还应兼顾当地农田基本建设及环境保护等的需要。 设计步骤 ( 1)根据外业横断面测量资料点绘横断地面线。 ( 2)根据路线及路基资料,将横断面的填挖 值及有关资料(如路基宽度、加宽值、设计边坡度等)抄于相应桩号的断面上。 ( 3)根据地质调查资料,示出土石界限、设计边坡度,并确定边沟形状和尺寸。 ( 4)绘横断面设计线,又叫 “戴帽子 ”。 设计线应包括路基边沟、边坡、截水沟、加固及防护工程、护坡道、碎落台等,在弯道上的断面还应示出超高、加宽等。 一般直线上的断面可不示出路拱坡度。 ( 5)计算横断面面积(含填、挖方面积),并填于图上。 ( 6)由图计算并填写路基设计表、路基土石方计算表,并进行必要的调配。 标准横断面布置图如图 41 所示: 图 41 路基标准 横断面图 (单位: m) 设计综述 路拱坡度 根据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302020),二级公路沥青混凝土及水泥混凝土路拱坡度均为 1~ 2%,故取路拱坡度为 2%;路肩横向坡度一般应较路面横向坡度大 1%~ 2%,故取路肩横向坡度为 3%,路拱坡度采用双向坡面,由路中央向两侧倾斜。 路基边坡坡度 设计路段 以山地、丘陵为主,路堑边坡多为石质边坡,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302020)路堑边坡采用 1:。 本设计路段路基填土为粘性土,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302020)路堤边坡,当 H8m( H—路基填土高度)时,路基边坡按 1: 设计。 边沟设计 查《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302020)得边沟横断面形式采用梯形,梯形边沟内侧边坡坡度为 1: 1~ 1: ,外侧边坡与挖方边坡坡度相同。 少雨浅挖地段的土质边沟可采用三角形横断面,其内侧边坡宜采用 1: 2~ 1: 3,外侧边坡坡度与挖方边坡坡度相同。 本设计路段采用梯形边沟, 边坡坡度为 1: 1, 且底宽为 ,深。 加宽值的计算 汽车行驶在曲线上,各轮轨迹半径不同,其中以后内轮轨迹半 径最小,且偏向曲线内侧,故曲线内侧应增加路面宽度,以确保曲线上行车的舒适与安全。 另外,汽车行驶在横向力较大的弯道上会有一定的横向摆动,也应增加路面的宽度。 我国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302020)规定,平曲线半径等于或小于 250m时,应在平曲线内侧加宽。 双车道路面的加宽值查表可得。 一般在弯道内侧圆曲线范围内设置全加宽。 为了使路面和路基均匀变化,设置一段从加宽值为零逐渐加宽到全加宽的过度段,称之为加宽缓和段。 平曲线内无回旋线时,路面由直线上的正常宽度过渡到曲线上设置了加宽的宽度,需设置加宽缓和段。 设置回旋线或超高缓和段时,加宽缓和段的长度应采用与回旋线或超高缓和段长度相同的数值,布设在加宽缓和段上,路面具有逐渐变化的宽度。 不设回旋线或超高缓和段时,加宽缓和段长度应按渐变率为 1: 且不小于 10 米的设置要求。 加宽过渡的设置根据道路性质和等级可采用不同的方法。 在加宽缓和段全长范围内按其长度成比例逐渐加宽 ,加宽缓和段内任意点的加宽值为 : kbx b ( 41) 其中 : LLxk (42) 式中 : xL —任意点距加宽缓和段起点的距离 ; L—加宽缓和段长 ; b—圆曲线上的全长 ; xb —加宽缓和段上任一点的加宽值。 本工程不需要加宽。 超高设计 为抵消车辆在曲线路线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将路面做成外侧高于内侧的单向横坡的形 式,这就是曲线上的超高。 合理的设置超高,可以全部或部分抵消离心力,提高汽车行驶在曲线上的稳定性与舒适性。 当汽车等速行驶时,圆曲线上所产生的离心力是常数,而在回旋线上行驶则因回旋线曲率是变化的,其离心力也是变化的。 因此,超高横坡度在圆曲线上应是与圆曲线半径相适应的全超高,在缓和曲线上应是逐渐变化的超高。 在公路工程施工中,路面的超高横坡及正常路拱横坡是不便于用坡度值来控制,而是用路中线及路基,路面边缘相对于路基设计高程的相对高差来控制的。 因此,在设计中为便于施工,应计算出路线上任意位置的路基设计高程与路肩及路 中线的高差。 所谓超高值就是指设置超高后路中线,路面边缘及路肩边缘等计算点与路基设计高程的高差。 超高示意图见图 42 所示。 图 42 超高示意图 ( 1)超高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302020)规定:设计车速为 80km/h 的二级公路的最大超高值为 7%。 ( 2)超高缓和段长度 为了行车的舒适性和排水的需求,对超高缓和段必须加以控制,超高缓和段长度按下式进行计算: pL iC ( ) 式中: ——旋转轴至行车道(设路缘带为路缘带)外侧边缘的宽度,( m); i ——超高坡度与路拱坡度代数差,( %); p——超高渐变率,即旋转轴与行车道(设路缘带时为路缘带)外侧边缘线之间相对升降的比率。 超高缓和段长度按上式计算结果,应取为 5m的倍数,并不小于 10m的长度 ; 双车道公路绕行车道内边缘旋转超高值计算 : 表 绕边线旋转超高值计算公式 超高 位置 计 算 公 式 0xx 0xx 注 圆曲线 外缘 hjjj ibbib )( 计算结果均为与设计高之高差 中缘 hjj iBib 2 临界断面距缓和段起点:chG Liix 0 x距离处的加宽值: bLxb cx 内缘 hjjj ibbib )( 过渡段 外缘 chjGjGjj lxiBbibiib ])([)( 中缘 Gjj iBib 2 hcjj iLxBib 2 内缘 Gxjjj ibbib )( hcxjjj iLxbbib )( 具体计算结果见表 43。 表 43 超高表 交点编号 交点桩号 断 面 桩 号 缓和曲线 超高缓和 超 高 超高值 Ⅰ Ⅱ Ⅲ 长度 (m) 段长度 (m) 渐变率 (%) JD1 K0+ K0+ K0+ K0+ 1/ K0+ K0+ K0+ 1/ JD2 K0+ K0+ K0+ K0+ 1/ K1+ K1+ K1+ 1/ 土石方的计算 及处理 土石方数量计算 用棱台法结合几何图形法算得路基填挖方数量,填挖方分别计算,填方扣除路面结构层厚度,挖方不扣除。 得到每个桩号断面的填挖土石方量。 根据两桩号里程差及断面面积,按平均断面法算得两桩号间的土石方数量。 填挖部分分别计算,算得后填入《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表》 ,计算结果 见 土石方 Excel 表。 若相邻两断面均为填方或均为挖方且面积大小相近,则可假定两断面之间为一棱柱体其体积的计算公式为: V=( A1+A2) L/2 (44) 式中: V——体积,即土石方数量( 3m ); A A2——分别为相邻两断面的面积( 2m ); L——相邻断面之间的距离( m)。 此法计算简易,较为常用,一般称之为 “平均断面法 ”。 土石方数量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 1)填挖方数量分别计算,(填挖方面积分别计算); ( 2)土石方应分别计算,(土石面积分别计算); ( 3)换土、挖淤泥或挖台阶等部分应计算挖方工程量,同时还应计算填方工程量; ( 4)路基填、挖方数量中 应考虑路面所占的体积,(填方扣除、挖方增加);( 5)路基土石方数量中应扣除大中桥所占的体积,小桥及涵洞可不予考虑。 路基土石方调配 土石方调配的目的是为确定填方用土的来源、挖方弃土的去向:以及计价土石方的数量和运量等。 通过调配合理地解决各路段土石方平衡与利用问题,使从路堑挖出的土石方,在经济合理的调运条件下移挖作填,达到填方有所 “取 ”,挖方有所 “用 ”,避免不必要的路外借土和弃上,以减少占用耕地和降低公路造价。 填方土源:附近挖方利用借土 挖方去向:调往附近填方弃土 (一)土石方调配原则 ( 1)就近 利用,以减少运量:在半填半挖断面中,应首先考虑在本路段内移挖作填进行横向平衡,然后再作纵向调配,以减少总的运输量。 ( 2)不跨沟调运:土石方调配应考虑桥涵位置对施工运输的影响,一般大沟不作跨越调运。 ( 3)高向低调运:应注意施工的可能与方便,尽可能避免和减少上坡运土;位于山坡。石河子至沙湾工程工程毕业设计论文(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