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际汽车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立微分方程模型。 近年来,灰色预测在诸多领域(包括交通需求预测)都有较好的应用。 灰色预测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 hmGM ,表示 h 个变量的 m 阶微分方程, GM( 1, 1)表示一阶单个变量的微分方程,是最常用的灰色预测模型,本次适站量预测应用灰色模型的预测公式为: tt eubxex    ))(1( 1)0(1)0( 式中: t —— 时间周期序号, t = 0, 1, 2„„ n ; 1)0( tx —— 第 1t 周期的预测值;  、 b —— 待估参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YXXXb TT 1)(  其中:    1......121.............................1..........211...........21)1()1(3)1(2)1(2)1(1)1(nn xxxxxxX nxxxY)0(3)0(2)0(.... nxxx )0(2)0(1)0( , 为运输量的时间序列, nx)1( 为 nx)0( 的一次累加序列。 nkkxkx ki , 21)()( 1 )0()1(   XX 镇省级汽车站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 11GM 模型的检验采用后验差比值 C 及小误差概率 p。 指数平滑法 三次指数平滑模型: 2ˆ TcTbay tttTt  式中参数 ta , tb , tc 由下式确定: ( 1 ) ( 2 ) ( 3 )( 1 ) ( 2 ) ( 3 )22( 1 ) ( 2 ) ( 3 )233( 6 5 ) 2 ( 5 4 ) ( 4 3 )2 ( 1 )22 ( 1 )t t t tt t t tt t t ta S S Sb S S Sc S S S               式中: St(1)、 St(2)、 St(3)——分别代表时刻 t 的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指数平滑值;  ——平滑系数,一般取值范围为 ~。 适站量预测结果 适站量预测结果 上述几种方法都是采用定量预测的形式对公路客运适站量进行预测。 定量预测有其科学性、延续性的一面,但同时也存在着无法对突发事件做出反应、无法体现政策的改变对客运量影响的 缺点。 因此本次 **镇客运适站量预测将结合上述三种方法的预测结果并加以定性分析,最终确定出特征年的客运适站量。 鉴于以上对 **镇公路客运发展趋势的分析,结合定量预测结果,最终确定 **镇区未来特征年客运枢纽站适站量如下表所示。 表 34 **省际汽车站 适站量预测结果 特征年 公交 适站量 班线 适站量(万人 /年 ) (万人 /年 ) (人 /天) (万人 /年 ) (人 /天) 20xx 年 12790 11260 2020 年 16420 14230 2025 年 20200 17980 站区各交通方式全日出行量 根据 **镇客运量统计基础,结合社会经济、城市发展和人口系数,确定 **镇至 2025 年各种运输方式客运量结果(以中心枢纽区域内为主),预计年出行量为 万人次 /年,平均日旅客发送量为 万人次 /日,其中公交客流出行XX 镇省级汽车站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量为 万人 /日,班线客流出行量为 万人 /日。 详见下表: 表 35 站区各交通方式全日出行量(万人 /日) 各种交通方式日客流量 近期( 20xx 年) 中期( 2020 年) 远期( 2025 年) 低 高 平均 低 高 平均 低 高 平均 公交客流量 班线客流量 出租车客流量 社会车辆客流量 人力三轮客流量 自行车客流量 人行客流量 合计 站 内作业量指标预测 旅客最高聚集人数 旅客最高聚集人数是指设计年度中旅客发送量偏高期间内,每天最大同时在站人数的平均值,并非指一年中客流高峰日内客流最高时刻聚集在车站的旅客人数。 根据交通部颁发的《汽车客运站级别划分和建设要求》( JT/T200- 20xx)规定,旅客最高聚集人数,按设计年度平均日旅客发送量乘以相应的百分比计算。 旅客最高聚集人数可通过下式计算 FD  式中: D—旅客最高聚集人数,人; F—设计年度平均日旅客发送量,人次; XX 镇省级汽车站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α—计算百分比,其大 小按下表选取。 表 36 计算百分比的选取 设计年度平均日旅客 发送量 (人次 ) 计算百分比 (%) 设计年度平均日旅客 发送量 (人次 ) 计算百分比 (%) ≥15000 8 300~ 20xx 20~ 15 10000~ 15000 10~ 8 100~ 300 30~ 20 5000~ 10000 12~ 10 100 50~ 30 20xx~ 5000 15~ 12 班线最高聚集人数 根据前述设计生产能力计算结果, **省际汽车站在设计年度汽车班线的发送能力为 17980 人次 /日,因此班线旅客最高聚集人数为 17980 8%=1438 人。 公交最高聚集人数 根据前述设计生产能力计算结果, **省际汽车站在设计年度公交的发送能力为 20200 人次 /日,因此公交旅客最高聚集人数为 20200 8%=1616 人。 日均发车班次预测 汽车客运站日均发车班次采用下式计算求得:  pFN )1(  式中: N—日均发车班次,班次; β—不均衡系数,一般取 ; ξ—过站车载乘率,指过站客车载客量与车站平均日旅客发送量之比; p—客车平均定员,人; μ—始发车合理乘载率。 **镇现状客运班车平均乘载率约为 55%,随着客运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乘载率会有所上升,预计 2025 年 **省际汽车站的始发车合理乘载率μ将达到 60%。 参考现状资料,客车平均定员 P 取为 30 人。 过站车载乘率ξ取为 0。 日均发车班次计算结果为: 日)(班次)( /1148%6030  N XX 镇省级汽车站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发车位数计算 设计发车位是衡量 客运站规模的一个主要指标,在一定数量的线路配置下,发车位的数量直接关系到客运站的发送班次和客运量。 发车位数按以下公式计算: np kDM )1(  式中: M—发车位数,个; D—旅客最高聚集人数,人; K—考虑到达客车和过站客车停靠需增加车位的系数,即增设系数,一般取 ; n— 营业时间内每发车位平均每小时发车次数。 p—客车平均定员,人; μ—始发车合理乘载率。 汽车发车位 据调查,新站汽车客运站现有客运站每发车位平均发车间隔约为 15 分钟,因此营业时间内每发车位平均每小时发 车次数 n 取为 4 班。 发车位数计算结果为: 24%60304 4 3 8   )(M (个) 公交车发车位 27%60304   )(M (个) 由于用地条件的限制,本项目长途客车班线发车位为 15 个,公交车发车位为 18 个。 **省际汽车站设计年度站内作业量指标汇总见下表。 表 37 **省际客运站设计年度站内作业量指标预测值表 年发送能力 (万人 /年) 日发送能力 (人次 /日) 日发班次(班次/日) 发车位 最高聚集人数(人) 汽车发车位(个) 公交车发车位(个) 公交车 班线 公交车 班线 测算 实际 测算 实际值 公交车 班车 XX 镇省级汽车站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值 值 值 20200 17980 1148 24 15 27 18 1616 1438 第四章 站场位置及建设条件 站场位置 选址依据 《宿州市总体规划》( 20xx— 2020); 《 ****镇区域总体规划》( 20xx2020); 《 ****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xx2020); 《汽车站站级划分和建设要求》( JT/T200— 20xx); 站场确定 拟建的 **省际汽车站位于 ****镇新站镇 绕城路东侧(泗义村、万和村) ,项目地处新站中心城区东南部,东靠成绵乐高速、成绵高速公路;西临绕城路;南临南二路;北接电子路。 本项目用地为不规则梯形,项目总用地面积 68 亩,净用地面积 平方米。 ****镇国土资源局为本项目出具了《情况说明》,项目拟建地块在《 ****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xx2020 年)》图上一般农田 亩,集体建设用地 亩,果园 亩。 XX 镇省级汽车站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规划及选址合理性分析 规划符合性 根据《 ****镇区域总体 规划》( 20xx2020),本项目用地为规划的重大基础设施用地, ****镇规划管理局为本项目出具了选址意见书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说明建设用地性质为公共交通用地。 项目建设符合城乡规划要求。 本项目即属于《 **镇“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纲要》中规划在轨道交通新站站新建的客运枢纽站,项目建设符合 **镇综合交通运输规划。 因此,项目选址符合 **镇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 **镇交通规划。 选址合理性 按照交通部《汽车站站级划分和建设要求》( JT/T200— 20xx),客运站选址原则如下:① 便于旅客集散和换乘,尽可 能地节省旅客出行时间和费用,减少在市内换乘次数。 ② 与公路、城市道路、城市公交系统和其他运输方式的站场衔接良好,确保车辆流向合理,出入方便。 ③ 具备必要的工程、地质条件,方便与城市的公用工程网系 (道路网、电力网、给排水网、排污网、通讯网等 )的连接。 ④ 具备足够的场地、能满足车站建设需要,并有发展余地。 项目选址地势平坦、交通便利,项目西面隔绿化带为 60m宽的 **镇绕城路,东面 30m为在建的成绵乐高铁,东面 86m 为成绵高速,北面紧邻成绵乐高铁新站站。 项目及公交始发站和汽车客运站为一体,因此本项目的选址与城市道路 、城市公交系统、高铁和地铁等运输方式的站场衔接良好,可实现在项目区内客运、公交、高铁等多种运输方式的零换乘。 项目所在区域道路、电力、给排水管网、通讯网等基础设施完善,站场周边有足够的发展用地。 项目选址符合《汽车站站级划分和建设要求》( JT/T200— 20xx)站址选择的要求。 项目周边用地现状主要为农田、苗圃、农家乐、农户及居民住宅等,周边居民集中居住区与本项目距离在 72m 以上,相距较远,仅在南侧有 3 户散居农户与本项目距离较近。 客运站在营运过程中主要产生噪声及汽车尾气污染,由于居民集中居住区距离较远,客运站 产生的噪声和汽车尾气对其影响较小,项目的建设和周边环境相容。 同时项目周边 1km 范围内无风景名胜、旅游景区、军事管XX 镇省级汽车站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理区、水厂以及水源保护区等限制性因素存在,项目选址合理。 建设条件 气候条件 **镇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其主要气候特点是:季风气候明显、冬无严冬、夏无酷暑、气压低,湿度大;春季气温回升快,但不够稳定,夏季雨水集中,易出现局部洪涝,秋季气温下降快,绵雨天气偏多,冬季霜冻较少,干冬现象较普遍。 主要参数如下: 多年平均气温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