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森林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纪念,以谐音起名‚风落堰‛,燕王称帝后在台上修建‚红坛寺‛,以示表彰。 现挖掘出汉白玉玉石石碑一块,一米舀为证。 碑高 米,碑宽 80 公分;米舀高 80 公分,直径长 60 公分。 两文物现保存完好,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红坛寺遗址上重建红坛寺一处,主要是礼佛讲学之处所,规划建筑面积 1万平方米。 本区域湖清水秀,太阳温和,空气新鲜,树高林密,郁郁葱葱。 林内野花争奇斗艳,鸟语花香,再现古寺风貌。 实是休闲、渡假的好去处。 ( 4)苇海风情区:本区域南起沙河南岸,北至沙河北岸,东起红坛渡假区,西至林海揽翠区,约占地 m2。 本区域芦苇面积大,生长茂盛,苇杆挺拔,高的可达 3 米多。 而且水面宽广,水鸟成群结队,各种鱼类达 15 种之多,驾一小舟穿梭于芦苇荡中,周围是一望无际的芦苇,且鱼跃鸟鸣,别有一番风味。 ( 5)林海揽翠区:本区域南起沙河南岸,北至徐店林场,东起苇海风情区,西至林子镇西境,占 地近 m2,林地面积 万 m2。 本区域树高林密,树种以刺槐为主。 同时还生长有杨、柳、榆、 21 桑、椿、桐、白腊条等各种树木 20 多种,林内植被丰富,生长茂盛,各种野花 60 多种,各种飞禽走兽 40 多种,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是广大游客走向自然,回归自然,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好地方。 ( 6)观光生态园区:本区域南起沙河南岸,北至天齐庙村北,东起春风河,西至愉湖游乐区。 占地总面积 m2。 本区域种植中华寿桃、梨、杏、冬枣、银杏、苹果等 10 余种果树。 春夏两季,各种果树争相开花献美,芳 香怡人,让人留恋忘返。 秋天各种果树硕果累累,让人大饱眼福口福。 各个分区互相独立又紧密联系,根据各自情况和特点可设独自使用的停车场和中心绿地,方便就近使用的商业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公共服务设施的组团中心。 随着进一步的开发建设,可将周围的村庄进行搬迁、合并等,使部分农田退耕还林,增加新的旅游内容。 第六节 项目提出的背景 一、地理位置 红坛寺 省级 森林公园位于鲁北平原,德州地区中部,临邑县林子镇境内,距县城 8 公里处。 临南路(临邑县 — 河北南皮县)纵贯其中,宿田路绕园而过。 南距济南 60 公里,西距素有 “ 天达九衢 ”之称的德州市 50公里。 22 二、开发前景分析 临邑经济不断发展,客观上要求临邑的旅游业应该有一个相应的发展,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承。 旅游业本身是一个直接经济效益较好的朝阳行业,同时它可带动起多种行业的发展,潜在的社会效益十分可观。 目前,红坛寺省级森林公园的旅游设施远远不适应临邑自身经济发展及社会的需要,临邑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建设有着十分充足的理由和优势:一是,临邑县每年举行一届槐花节,前来旅游观光的人员每年多达十余万人,且增势较猛。 从满足这些人的住、娱、游、购、吃等方面需要入手,也就是从目 前的产业观光为切入点,可以把旅游业引向纵深开发;二是临邑红坛寺森林公园有着极美的自然景观,有着极度丰富的人文景观、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佛道文化遗迹等旅游资源。 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追求。 旅游服务业作为服务人民、推动社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产业被省、市、县确定为主抓产业,制定并规划了前景广阔的发展战略。 红坛寺省级森林公园作为全市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地,发挥了领头羊和排头兵的作用。 自 1999 年规划建设至今,已先后投资 1320 万元,举办了四届‚槐花节‛,接待游客 160 万人次。 客源市场 远及京津、河北、济南、东营等地。 公园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燕王扫北‛、 23 ‚一溜十八寨‛、‚和尚坟‛、‚凤落堰‛、‚红坛寺‛以及明永乐皇 帝、清乾隆皇帝微服私访等更给公园蒙上一层神奇的面纱。 红坛寺作为平原地区罕见的皇家寺庙更具有神秘的色彩。 相传此处是明初神秘失踪的建文皇帝朱允文出家并卒葬的地方,乾隆皇帝微服私访至此将其命名为‚红坛寺‛,并赐立‚大明护国之碑‛,从而确立了其皇家寺院的崇高地位。 皇家恩怨、落难君主、护国禅院、乾隆大帝以及众多神秘轶事,如此多的神秘元素为整个森林公园注入了神秘悠远的内涵,文化吸引力十 分诱人。 挖掘历史文化,恢复重建红坛寺是研究佛学、发展旅游服务业的重要一笔,发展前景广阔。 第七节 项目建设必要性 一、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 旅游业在国际上被誉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产业之一。 21 世纪的世界经济将进入新一轮的上升阶段,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国旅游业将在全球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我国实践也证明,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是新时期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举措,旅游对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日益明显,旅游业已被列入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其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早在 1976 年就明确提出:‚旅游业大有文章可作,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 江泽民同 24 志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多次就各地发挥的地方 优势,推动旅游业发展作为指标。 朱镕基同志在全国旅游发展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以邓小平理论及其旅游经济思想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依托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立足日益增长的海内外旅游市场要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指导,强化管理,加大扶持力度,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进一步发展壮大‛。 20xx 年国务院以国发 [20xx]9 号文下发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中指出:‚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旅游业发展大有可为。 ‛并要求:‚各级政府要 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作用的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旅游业发展中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旅游强国。 ‛ 本项目的建设就是根据临邑旅游资源实际,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提出的,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 二、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由行、游、住、食、购、娱六要素组成,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发展旅游业的结果必然会带来相关产业发展,单纯从旅游收入体系构成可以看出,大部分收入分散在游客的吃、住、行、购、娱等方面,特别是旅游购物,是一项弹性消费,伸缩的空间很大 ,因此也是最有潜力和发展空间的领域。 25 旅游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必然会为当地引来人流,进而带来资金流、文化流、信息流等,实现真正全社会共同受益的三大效益。 现代社会发展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任何区域想提高本地经济的发展速度,必须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实现协调、平衡的综合经济发展模式。 临邑周边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进行以农业和林果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无法给居民带来更大经济效益。 旅游业发展可以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促使旅游区及周边地区由传统农业向以旅游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跨 越,将当地的优势产业与第三产业紧密结合,树立‚旅游搭台服务,农民唱戏赚钱‛的先进发展思想。 从而带动区域性地区经济全面发展。 三、扩大再就业,保证社会稳定的需要 解决就业问题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一项极端迫切而艰巨任务,就业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一个难题,就业和再就业已成为关系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极为重要因素。 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要的政治问题。 就业问题 解决得如何,是衡量一个政府、一个执政党治国水平、执政 26 水平的重要标志。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都很突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解决好就业问题,特别是解决好当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困难,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一项极端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发展旅游,扩大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旅游业的光荣使命,也是旅游行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 在世界旅游业发展进程中,促进就业始终是发展旅游的一个主要目标。 在发展中国家,旅游部 门是主要的就业部门,旅游就业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就是发达国家也同样希望通过展旅游扩大就业,旅游业在扩大就业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世界旅游理事会 1993 年就提出:‚全世界范围内,旅游作为一个整体,雇用了世界从业人员的十分之一,已成为世界上创造新就业最多的行业。 ‛世界旅游组织把旅游对就业的贡献和旅游创造新就业机会潜力,列为旅游对经济社会艰展最重要的作用之一。 根据世界旅游理事会的报告, 1999 年,全球旅游就业人数达 亿人,占全球就业人数的 8%。 到 20xx 年,全世界旅游就业人数达 亿人。 届时,全世界将有 9%的 就业依赖于旅游业。 在我国旅游业发展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机遇,第三产业是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的主要途径。 解决我国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主要潜 27 力在第三产业。 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只有 %,不但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达到的 70%以上水平,也低于印度、马来西亚等一些发展中国家达到的 50%的水平。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性。 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缓解资金、资源供求矛盾和就业压力。 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支柱和龙头,已经形成了大产业、大市场的发展格局,呈现出大容量的就业态势,与社区服务一道,将成为最具潜力的就业领域。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 GDP 达到 1000美元是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的转折点。 我国去年人均 GDP 已超过 900 美元,大中城市和部分发达地区早已超过 1000 美元。 第三产业的高度发展将创造大量就业岗位。 第三产业尤其是商贸、餐饮、服务业等传统服务业和旅游业等新兴服务业,将是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 为了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中央确立了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经济方针,并制定的若干鼓励性支持政策,这些政策普遍地适用于旅游业的发展。 一个‚政府引导、需求拉动、政策推动、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态势将全面形 成,这将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又一次重大机遇。 旅游业的发展将进上步失去旅游就业,实现旅游经济与旅游就业同步增长。 四、振兴临邑经济的需要 合理利用旅游资源,进一步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 28 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实现全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本项目建设临邑红坛寺旅游景区,力求以红坛寺旅游品牌,带动全县旅游业发展,实现‚旅游活县‛战略目标。 旅游兴、百业兴。 发展旅游业不仅将成为临邑产业结构的调整契机,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旅游业发展来提高当地群众的综合素质,转变经营观念、效益观念和市场观念,培育商 品意识、资源意识和产业意识,这种思想的更新,将成为临邑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的新动力。 第八节 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一)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红坛寺森林公园位于鲁北平原,南距临邑县城 8公里,南距济南 60 公里,西距具有‚九达天衢‛之称的德州市 50 公里,北距北京仅 350 公里。 周边有东营、滨州、胜利油田临盘采油厂、聊城、石家庄等大中城市。 园内桥梁、道路基础设施完善。 省道临南路 249线穿园而过,与国道 104线相衔接。 眦邻利禹公路及京沪高速公路与全国交通融为一体。 尤其是即将开工建设的德龙烟铁路,位于公园北 2公里处, 并设有临邑站,该区域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二)经济发达,消费市场巨大。 临邑县地处经济发达的山东省发展南北中轴线上,是山东省改革试点县,石油资源丰富,工业 29 基础雄厚,城市建设及基础配套设施完备,民营经济发达,综合实力居德州市前列。 临邑县处于济南市发展战略圈。 地处‚南融北接‛的战略位置,南要建成济南市的后花园,北要成为京津地的菜篮子、米袋子。 其广阔的消费市场与巨大的消费能力,为红坛寺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气候适宜、生态良好。 临邑县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 摄氏度,年降水 量 615 毫米。 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中等,气候适宜。 有数千年的黄河故道、万亩森林、千亩湿地和数百亩的人工湖面。 项目地红坛寺遗址地处万亩槐林之中。 林子镇是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有古槐林 ,速生林 ,优质林果 ,森林覆盖率高达 38%,无工业区,无污染源,生态环境良好。 境内常见树种 20 多种,花草 60 余种,农作物 10 余种,飞禽走兽 40 多种,瓜果品种齐全,丰富多样。 (四)自然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程度高。 项目地除丰富的林地资源、湿地资源外,且拥有蕴藏量丰厚、水温适宜、水质优良的地热资源。 经地矿勘探部门探明地热分布范围广,东起西天齐庙,西至东吴楼村,北至翟家乡王舒耀村,南到县城,项目规划。省级森林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