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设置在排球垫球技术教学中的应用_体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距。 学生在单元目标的引导下,为实 现教学目标而努力,改变了常规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吃不饱”和“吃不了”的被动学习的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和发展。 目标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 [13] 目标设置教学中,教师授课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学习的方法,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技术动作,同时展开学习方法等问题的讨论,从自评和互评中看到自已的优势和不足。 可见,目标设置教学能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及自学能力的培养。 学生有了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方法 ,就会变苦学为乐学,乐学就能持之以恒,从而形成终身体育学习的观念。 2. 2 研究目的 本文根据目标设置的原理和方法,探讨目标设置在实际教学中应用的效果,笔者在九江市第一中学 09 届排球课垫球技术教学中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希望能为排球教师在教学中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 1 研究对象 九江市第一中学 09 届学生,年龄在 1617 岁之间。 在高二一班随机抽取 32 名男生和 32 名女生,(总人数为 64 人)分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 组,每组 16 男 16 女。 3. 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根据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要求,笔者阅读了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教学论、排球论等相关书籍。 另外,还通过计算机检索的方法,获得了一定数量的网上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问卷调查法 通过搜集、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并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设计了问卷,在教学实验后,向学生发放问卷。 数理统计法 运用统计软件 SPSS 对实验前后的所得数据和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逻辑分析法 对实验结果、实验中数据出现的 问题展开科学分析和讨论,在比较基础上得出结论,使实验效果更客观和可靠。 教学实验法 本研究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对比教学实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实验组采用目标设置训练教学,而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通过在实验前后对学生体质测试、技术考核、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取研究所需数据。 实验时间 20xx 年 34 月,为期 8 周,每周 2 学时,共计 16 学时。 实验地点 九江市第一中学中学排球场 实验步骤 分别对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基础水平测试(前测),实验前测安排在教 学实验前进行,主要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测试。 1)前测指标 前测的指标包括:立定跳远(米),测量工具为皮尺;三米移动(秒),测量工具为秒表,身高(米),测量工具为皮尺。 2)实验结束后进行排球技术水平测试(后测)和问卷调查 3)后测指标 后测的指标包括:排球技术的技评,达标成绩,并在排球技术水平测试结束后集体做答调查问卷并对所得数据和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实验控制 1)经前测两组学生的基础水平无显著性差异(见表 41)且实验前均未上过排球课 ,表明两组学生为可比样本。 2)两组学生均为同一教师授 课,教学内容、教学场所、教学条件、教学课时完全相同,并采用相同测试指标和方法进行终结性评价。 3)实验测试人员:授课教师,本校资深排球教师及助教, 3 人作为本实验的测试教师,负责实验的前测、后测及终结性评价。 教学实验过程与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法 常规教学实施过程:宣布内容及要求 —— 准备活动 —— 教师讲解、示范 —— 教师指导学生练习 —— 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动作进行纠正、指导 —— 小结 —— 期末考试(终结性评价) 实验组采取用目标教学法 目标教学实验过程:制定排球课总体目标 —— 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 分解为若干个明确的小单元及相关单元的能力要求点 —— 按能力要求点制定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 —— 根据学生的基础及能力水平确定每条目标的层次要求 —— 同层次练习 —— 形成性评价 —— 分小组互助练习(末达标者反馈 — 矫正-评价)小结-期末考试终结性评价) 进行目标设置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4] 1)设置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目标 长期目标很难使人持之以恒,但如果将长期目标转化为短期目标,则可以长时期维持高昂的动机和斗志,因为每实现一个小的子目标都可以使人相对较快地、较明显地看到自已的进步,看到自已的努力和成绩进步的因果关系, 并产生不断克服困难以达到下一个子目标的欲望和动机,运动员所达到的目标就越多,所体验到的成功感就越强,自信心也就越强。 因此,在体育课的学习和训练中将长期目标转化为现实的、具体的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是极其重要的。 一般来说,短期目标比长期目标有效,对人的行动最容易产生立杆见影的推动作用,但必须有长期目标的引导,行为才能更加自觉和坚持不懈。 因此,在给学生设置目标时,应将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并将长期目标划分为一个短期的子目标,当子目标被一一实现后,就会自然加大长期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比如,在排球垫球教学过程中, 一个学生移动垫球至定点的成功率为 40%,体育教师向该生提出在期末达到 80%命中率的终极目标,刚开始,学生认为该目标很难实现,有知难而退心理,这时,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将这一终极目标分解成阶段性、分级的子目标,最低级的目标依据学生当前个人能力而定。 该学生的当前水平是 40%的命中率,那么,子目标一为提高 10%达到 50%的命中率,子目标二为提高 20%,达到 60%的命中率,子目标三为提高 30%,达到 70%的命中率,子目标四为提高 40%,从而达到终极目标- 80%的命中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若发现学生达到下一个 目标有困难时,应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个可能是子目标间的阶梯设置过高,超出了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此时可以把“阶梯目标”分解成两个或更多的阶梯;另一个可能是学生没有得到恰当的指导,不清楚如何去完成下一个阶梯目标或克服阻碍达到下一个阶梯目标所需要的技能,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协助学生掌握这个技能。 2)设置具体、明确的目标 明确、具体、可进行数量分析的目标,对于激发动机有良好效果、模糊的、无法进行数量分析的目标则少有激发动机的作用。 许多实验显示,设置具体的、可测量的目标会比仅仅设置一般性的目标(如“尽最大努力”)产生 更大的动机推动作用并导致更好的成绩。 比如,“对墙垫球做三组,每组 30个,五分钟一组”之所以会比“对墙垫球,尽量垫的越多越好”更为有效,不但是因为明确的目标有助于导致明确而有效率的行为,而且,还有助于结果的评估,有助于定量化地检验是否达到了目标,这种反馈,对于目标的动机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对于一个体育教师来说,“我要争取提高学生的体育课成绩”这个目标就不如“我的目标是将学生的体育达标率从 70%提高到 90%以上”更精确,因而对体育教师的促动作用也就小一些。 3)根据学生实际能力设置既有挑战性又有可实现性的目标 设置目标时,体育教师对学生能力以及学生对自已能力的恰当评价与判断是设置成功目标的重要依据,如果不能正确地分析和评价学生的实际能力,就有可能制定出过高或过低的目标,即不切合实际的目标。 一个好的目标应该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是可实现的,目标最好是学生需要经过较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