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方案汉中路站(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框架 主楼: Ф800 钻孔桩; 裙房: Ф500 粉喷桩 地下一层 12 号线车站主体 与裙房距离 兆安酒店 16 框架 Ф800 钻孔桩 地下二层 12 号线车 站附属结构 44 上海青年文化活动中心 21 框架 Ф800 钻孔桩 地下二层 12 号线车站附属结构 44 地铁恒通大厦 25 框架 主楼: Ф1000 钻孔桩; 裙房: Ф600 钻孔桩 地下一层 房产基坑 与地下室距离 工程地质 、水文条件 地质条件 1)地形地貌 本工程区域为滨海平原地貌类型,地势平坦 。拟建汉中路站区域地面标高一般在~ 之间。 2)地基土构成与特性 经本次勘察揭露,本区间地基土在 深度范围内均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属第四系滨海平原地基土沉积 层,主要由饱和粘性土、粉土组成,一般具有成层分布特点。 勘察成果表明,拟建场地为正常地层分布区,本车站地基土分布具有以下特点: (1) ① 第 ① 1 层填土,遍布,表层以杂填土为主,含碎石、煤渣等,下部以素填上海市轨道交通 12 号线 工程土建 15 标汉中路站施工监测方案 5 土为主,含虫孔、植物根茎,土质松散,拟建场地南侧上部为路面结构。 (2) 第 ② 3- 1 层灰黄~灰色砂质粉土,含云母,局部夹较多薄层粘性土,呈粘质粉土状,土质不均。 第 ② 3- 2 层灰色砂质粉土,含云母,夹薄层粘性土,局部砂性较重,呈粉砂状。 (3) 第 ④ 1 层灰色淤泥质粘土,呈流塑状态,含云母、有机质,局部上部夹较多薄层粉砂。 (4) 第 ⑤ 11 层灰 色粘土,含云母、有机质、腐植物及钙质结核,夹少量薄层粉砂,局部以粉质粘土为主,呈软塑状态。 第 ⑤ 12 层灰色粉质粘土,含云母、腐植物、钙质结核,局部下部夹薄层粉土。 (5) 第 ⑥ 层暗绿~灰绿色粉质粘土(上海地区俗称 “次生硬土层 ”),含氧化铁条纹及铁锰质结核,土质较好;场地遍布。 (6) 第 ⑦ 1 层草黄~灰黄色砂质粉土,含云母,夹少量粉砂,土质较均匀。 第 ⑦ 2层草黄~灰黄色粉砂,颗粒组成成分以长石、石英、云母为主,局部上部夹薄层粘性土。 (7) 第 ⑧ 1 层灰色粘土,含有机质,局部夹少量薄层粉砂,土质较均匀。 第 ⑧ 2层灰色粉质粘土夹砂、粉砂互层 ,含云母、有机质,与粉砂互层,土质不均匀。 (8) 第 ⑨ 1 层灰色粉砂夹粉质粘土,含云母、长石等,夹少量粘性土,土质均匀。 第 ⑨ 2 层灰色粉细砂,含云母,颗粒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局部夹中砂,砾径较大,土质不均匀。 水文条件 1) 潜水 潜水含水层赋存于 ② 31 砂质粉土和 ② 32 砂质粉土层中,补给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入渗及地表水迳流侧向补给,本场地潜水与苏州河有水力联系,潜水含水层的排泄方式以蒸发消耗为主。 岩土工程勘察期间测得的潜水含水层的静止水位埋深为~。 2) 承压水 拟建场区第一承压含水层赋存 于 ⑦ 1 层砂质粉土和 ⑦ 2 层粉砂中,第二承压含水层赋存于 ⑧ ⑨ 1 和 ⑨ 2 层中。 上海市轨道交通 12 号线 工程土建 15 标汉中路站施工监测方案 6 根据水文地质 勘察报告, 试验期间及 勘察期间 ⑦ 含水层水 位标高约~,第二承压含水层水位标高约 ~。 监测方案的编制依据及原则 主要技术依据 ( 1)根据 本 工程设计图纸、资料; ( 2)相关规范、规程和标准(见下表): 序号 名 称 编 号 1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5049720xx 2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 1289720xx 3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xx 4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 GB5030820xx 5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 820xx 6 上海市《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 DG/TJ0820xx20xx 7 《上海地铁基坑工程施工规程》 SZ0820xx 监测工作 遵循规则 与监测方案 编制原则 施工 监测应遵循规则: a、车站基坑每一开挖段(约 25m)应有一组墙体变形的监测点,每开挖段应有一组支撑轴力监测点; b、墙顶水平位移和墙顶沉降,应沿基坑周边每约 25m 布置一组测点; c、坑底隆起回弹测 量断面应不少于二组,宜布置于基坑中部,每一测量断面 应有二个测点,每一开挖段不应少于 1个支撑立柱回弹监测点,埋置深度于格构柱顶; d、基坑周围地表沉降,每开挖一段宜设一测量断面,每一测量断面在垂直基坑方向两倍坑深范围内宜布设 4~ 6个沉降测点,每个开挖段土坡的坡顶上应设 2个位移监测点; e、地下水位观测孔沿基坑长边布设,每侧不应少于 2孔,当环境要求高时,适当加密; f、地下管线的沉降和位移观测宜布置直接测点; g、基坑附近的地面建筑应设沉降观测点; h、车站及区间建成后应进行长期沉降和变形监测,在车站与区间隧道的接口处 及车站主体二个断面设置监测点,在结构、地质或荷载变化较大处,宜增设观测点。 i、施工前必须制定专项监测方案,并经设计认可后方可实施。 j、其他未尽说明应符合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5049720xx)要求。 上海市轨道交通 12 号线 工程土建 15 标汉中路站施工监测方案 7 基坑开挖是基坑卸荷过程,由于卸荷而引起坑底土体产生以向上为主的位移,同时也引起围护墙在两侧压力差的作用下而产生的水平方向位移和因此产生的墙外侧土体的位移。 基坑变形包括围护墙的变形、坑底隆起及基坑周围地层移动等。 这种变形所产生的影响范围一般在 2倍基坑开挖深度内,该影响范围内的地下管线、建筑(构)物等变 形控制是基坑施工中的重要环节。 根据本工程监测技术要求和现场具体环境情况,从时空效应的理论出发,本监测方案按以下原则进行编制: ( 1) 基坑施工影响范围 ( 一般约为 2倍基坑开挖深度 ) 内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和基坑本身作为本工程监测及保护的对象。 ( 2) 设置的监测内容及监测点必须满足本工程设计方案及相关规范的要求,并能全面反映工程施工过程中周围环境及基坑围护体系的变化情况,确保监测内容设置合理、测点有效。 ( 3) 监测过程中,采用的方法、监测仪器及监测频率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能及时、准确地提供数据,满足信息化施工的要求。 并按右图表中的监测控制流程执行。 监测目的 监测是对工程施工中所引起的土体性状的变化、周围环境与地下管线的变化、基坑和支护结构本身的安全及稳定性的变化进行的系统和系列的现场观测工作。 概括而言,本次监测工作的主要目的有: ⑴ 及时为基坑工程施工反馈变形信息,随时根据监测资料调整施工程序,消除安全隐患,是工程信息化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判断基坑安全和环境安全的重要依据; ⑵ 为修正设计和施工参数、预估发 展趋势、确保工程质量及周边管线的安全运营提供实测数据,是设计和施工的重要补充手段; 设计指导思想、地质、环境、施工条件分析、掌握施工中的重要问题。 基坑监测方案设计 基坑施工方案设计 确定监测项目及内容 提出各监测项目的具体要求、警戒值 仪器配置和校验 监测设施安装与调试 现场监测工作实施 数据采集、汇总、分析及配套的施工记录 现场信息反馈有针对性提出建议 服务于信息化施工 与施工工况相适应 与施工步序相配套 现场施工措施实施 施工监测(控制)流程 上海市轨道交通 12 号线 工程土建 15 标汉中路站施工监测方案 8 ⑶ 为优化施工方案提供依据; ⑷ 为理论验证提供对比数据; ⑸ 积累区域性设计、施工、监测的经验。 监测项目 内容 根据本工程基坑分区明挖顺筑法施工的特点,结合现场的周边环境情况及基坑围护设计提出的监测技术要求,本基坑 主要监测内容 按照 一级监测等级 拟定 如下: ※ 墙体测斜 ※ 墙顶沉降 ※ 墙顶位移 ※ 支撑轴力 ※ 立柱沉降 ※ 立柱与围护墙差异沉降 ※ 坑底回弹 ※ 坑外水位 ※ 地表沉降 ※ 周边建筑物沉降 ※ 周边地下管线 沉降 基准点、监测点的布设与保护 基准点的布设 沉降基准点的选择和精度保证措施 在远离施工区(大于 3倍基坑开挖深度)的稳定区域设立 3个或 3个以上水准基点,水准基点之间距离大于 30米,水准基点的选择宜选在带基础的建筑物底部或坚实的空旷区域;在此基础上先建立水准测量控制网,测量时用业主单位提供的水准高程点进行联测,确定其水准点高程。 基准点在投入使用前进行反复联测检查,看基准点是否稳定,在确定基准点稳定的情况下,方可投入使用。 水平位移 后 视点的选择和精度保证措施 水平位移后视点宜选 择距基坑 3倍开挖深度以外的建构筑物房角或醒目的标志,后视点选择后应有详细的图示,注明后视点位置特征以便观测时较容易的寻找到目上海市轨道交通 12 号线 工程土建 15 标汉中路站施工监测方案 9 标;仪器的架设宜选择水平位移变化较小的基坑的转角处。 根据该工程基坑的具体情况采用视准线法测量或平面二维坐标法,利用围护墙体的转角等变形相对较小处设立测站测量墙体相对位移变化。 监测点的布设 围护测斜 对基坑开挖阶段围护体纵深方向的水平变位进行监控,从而根据地层移动理论和长期大量的工程经验、经验公式分析得出围护结构的安全性;根据监测数据,有效地、正确地反馈设计和施工 ,以针对性的采取措施,确保基坑和地下管线的安全。 根据分段开挖的特征,为确保施工安全,基本保证每 个开挖区有 1组测斜孔。 由于测斜所反映的墙体位移是相对于墙顶不动点的相对位移,故须测出墙顶的绝对位移,两者相比较才能得出墙体纵深方向各点的绝对位移,才能真实的反映施工期间地墙的变形情况;另外,通过多点测试墙顶的水平位移,基本上能勾画出整个基坑施工中引起的位移场分布。 墙体测斜埋设方法如下:在地下连续墙内布设 PVC测斜管,管深与连续墙深度一致。 管外径为 70mm,测斜管与墙体 “Z”形钢筋绑扎牢;管内十字滑槽,有一对槽与 基坑边线垂直;上、下端用盖子封好,接头部位用胶带密封;钢筋笼吊装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