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水库设计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14 库大坝的顶部 (大坝上面设有防浪墙时为防浪墙 顶部 ) 应 高程等于水库不同运用情况下的静水位与相应的超高之和,静水位以上的超高参照《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 SL25220xx执行,具体计算式如下: Z=Z0+Rp+e+A 式中: Z—— 水库大坝顶部高程( m); Z0—— 水库静水位( m); Rp—— 波浪爬高, mPp RKR  ; KP—— 系数,按《规范》附表 ; Rm—— 波浪平均爬高, 21/ mLhKKR mmwm   ; K —— 糙率渗透系数, 取 ; KW—— 经验系数,按《规范》附表 ; hm—— 平均浪高( m),按莆田公式计算; W— — 计算风速,设计取 16m/s,校核取 16m/s; D—— 风区长度 ,取 200m; Lm—— 平均波长( m),按莆田公式计算; m—— 坝坡系数,取 为 2; e—— 风壅水面高( m) , c os22mgHDKWe  ; A—— 安全超高,正常运用取 ,非常运用取。 计算结果如下表 28和表 29: 15 表 28 白石 水库大坝在静水位以上的超高 项目 R( m) e( m) A( m) y( m) 正常运用 非常运用 表 29 白石 水库大坝 坝顶所需最低 高程 运用情况 静水位( m) 大坝静水位超高 值( m) 大坝顶 部所需 最低高程 (m) 大坝现有坝顶高程 超高( m) 正常运用 非常运用 经上述复核,根据《防洪标准》( GB5020194)规定, 白石 水库大坝顶部现有高程 , 比 本次复核高程 高 , 白石 水库大坝坝顶高程满足洪水的挡洪要求 ,不需要进行加高。 溢洪道控制段顶部高程的复核 白石水库溢洪道无闸门控制,根据《溢洪道设计规范》( SL25320xx) 规定,控制段导墙顶部高程不得低于校核洪水位加安全超高 ,因此,白石水库溢洪道控制段导墙顶部高程不得低于 (+)m。 16 3 地质 区域地质概况 地形地貌 工程区 属丘陵地貌单元 , 山体呈 近 NE 向分布,山脊 较宽, 两岸地形呈较对称的 斜 向 “U” 型谷。 两岸山体 较雄厚 ,山顶高程 70~75m, 基岩 多裸露。 谷底高程 37m~39m,相对切割深 33m~36m,两岸 山坡 坡角 39~63176。 坝顶高程 ,宽 ~。 勘测期间库水位。 两岸山坡 植被覆盖率 较好。 地层岩性 坝区地层岩性 较简单, 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① 泥盆系上统锡矿山组 ( D3x) :淡红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 强风化带厚度 5~12m,强风化后呈粉黄色、粉红色,岩石风化节理裂隙发育。 ② 全新统冲积堆积( Q4al): 黄褐色粉质粘土 ,厚 1~2m, 可塑状态,结构较松散,分布于大坝下游。 ③ 第四系 残坡 积 堆积 ( Qedl) :以灰黄色、黄色粉质粘土为主,含碎石,可塑状,分布于山坡表层和坝后耕地,厚度 ~。 ④ 第四系人工堆积( Qs) :为灰黄色含砾粉质粘土、干砌石等,最大 厚度。 粘土含量不均一,结构松散,为中等透水;碎石、块石的母岩为石英砂岩、砂岩风化碎块,砾的粒径一般 2~5cm,个别达 10cm 以上,性脆,呈棱角状 ~次棱角状。 工程区地处新华夏系构造带,湘潭凹陷盆地南侧。 附近历史上无破坏 17 性地震记录。 根据 1:400万《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 《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 (GB1830620xx),工程区附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 ; 相应 地震基本烈度值 为 Ⅵ度,工程区周边无大的自然地质灾害现象记载,场地整体稳定性较好,属相对稳定地块。 坝区岩层产状 N44176。 E, SE∠ 20176。 , 倾向右岸偏下游。 坝 址 区无区域性断层切割。 坝区主要发育 两 组节理: 第 ① 组,产状 N80176。 E,NW∠ 65~70176。 ,倾向 下游偏右岸,压 扭性,面 较平直 , 微张开, 延伸长 一般 1m~3m,发育频率 1~3条 /m。 第 ② 组,产状 N45176。 W,SW∠ 50~60176。 倾向下游偏左岸,闭合~微张开, 延伸长 一般 ~, 发育频率 2~3条 /m。 节理面上有铁锰质附汲。 水文地质条件 坝区地下水类型有基岩裂隙水与松散土体的孔隙水。 基岩裂隙水分布于 基岩 的风化、构造裂隙中,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坝址区均以湿地泉的形式向河 床 排泄,动态随季节变化,枯水期干涸, 含 水量 较贫乏。 松散土体的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 松散 堆积层中,接受大气降水与库水补给 ,水量较贫乏。 据区域资料,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均为 HCO3 Ca 型, PH=,属弱碱性,矿化度小于 ,侵 蚀性 CO2均小于 15mg/L,对砼无侵蚀性。 坝区各钻孔 注水试验成果见表 , 各钻孔 压水试验成果见表。 18 表 坝区各钻孔注水试验成果汇总表 序号 钻孔 编号 注水试段 深 度 ( m) 渗透系数 K(cm/s) 试段 位置 土体名称 渗透性 等 级 1 ZK1 ~ 104 坝体填土 粘土质砾 中等透 水 2 ~ 105 坝体填土 粘土质砾 中等透 水 3 ZK2 ~ 104 坝体填土 粘土质砾 中等透 水 4 ~ 104 坝体填土 粘土质砾 中等透 水 5 ~ 104 坝体填土 粘土质砾 中等透 水 6 ZK3 ~ 104 坝体填土 粘土质砾 中等透 水 经统计:坝体填筑土渗透系数 K=(~) 104cm/s 均值 K=104cm/s 表 坝基钻孔压水试验成果汇总表 总段数 钻孔 编号 段序号 压水试 验孔深 ( m) 透水率 ( Lu) PQ曲 线类型 渗透等级 分带 试验段 岩体风 化程度 1 ZK1 1 ~ E(充填)型 中等透水 带 强 风化 2 2 ~ A( 层流 )型 弱 透水 带 弱 风化 3 3 ~ A( 层流 )型 弱 透水 带 弱 风化 4 ZK2 1 ~ E(充填)型 中等透水 带 强 风化 5 2 ~ A( 层流 )型 弱 透水 带 弱 风化 6 3 ~ A( 层流 )型 弱 透水 带 弱 风化 7 4 ~ A( 层流 )型 弱 透水 带 弱 风化 8 ZK3 1 ~ E(充填)型 中等透水 带 强 风化 9 2 ~ A( 层流 )型 弱 透水 带 弱 风化 根据钻孔注水试验 表 可知 ,坝区填筑土渗透系数 为K=10 4cm/s, 属 中等 透水带; 根据钻孔压水试验表 可知, 坝基岩体透水率 q=~,属 弱透水带 ~中等透水带 ,其中坝体 与坝基接触界面岩体透水率 q=~,属中等透水带。 19 物理地质现象 坝区物理地质现象主要表现为岩体风化和崩塌。 坝区岩石为石英砂岩、砂岩,抗风化能力较强。 上部岩石风化强烈,风化节理裂隙发育,完整性差。 根据钻探揭露及地表调查,坝址区岩石强风化深度为 5~12m。 自然状态下两岸岸坡稳定状态良好,无其它物理地质现象。 坝体填筑土与坝基岩土工程地质质量评价 坝区岩土工程地质特性剖面分区 根据坝区平面地质测绘、钻孔试验与取原状土样室内试验成果分析,按 坝区岩土工程地质特性描述如下: 人工填筑 土区: 为灰黄色粘土夹碎石块石等,最大 厚 度。 粘土含量不均一,结构松散, 为中等透水;碎石、块石的母岩为石英砂岩、砂岩风化碎块,砾的粒径一般 2~5cm,个别达 10cm 以上,性脆,呈棱角状 ~次棱角状。 坝体中部厚度 较 大,两侧 厚度小。 排水棱体干砌石堆砌带,堆积松散。 坝基 强风化岩体 区。 强风化带厚度 ~,岩 石呈粉红色 ~肉红色,性脆, 节理裂隙较发育 ,节理面附大量褐色铁锰质氧化物膜,钻孔取样呈碎块夹柱状,岩体完整性差,透水性较强。 坝基 弱风化岩体 区 :厚度大于 12m。 岩石较坚硬, 节理裂隙发育 一般 ,呈 闭合 ~微张开状 ,钻孔取样呈柱状夹碎块,岩体完整性较好。 评价 坝体 人工填筑 , 最大 厚 度 ,为 含砾粉质粘土,局部见少量砂砾石、碎砖块等。 坝体中部厚度大,两侧厚度小。 土料主要来源于坝区附近 20 两岸山坡 及耕田的残坡积 层。 室内 试验 原状土样 8 组,根据颗粒组成, 试验定名为 含砾粉质粘土。 根据室内与野外试验成果:根据室内与野外试验成果:> 粗颗粒含量 ~%,均值 %;粉粒含量 ~%, 均值 %;粘粒含量 ~%, 均值 %。 天然含水量 ~%,均值 %,干密度 ~, 孔隙比 ~,均值 ,压缩系数~,均值 ,塑性指数 ~,均值。 钻孔注水试验渗透系数 K= 104cm/s,属中等透水带。 根据室内与野外试验成果 , 各试验值与《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附录 A 天然建筑材料 均质 坝土料质量技术要求对比评价见表。 表 坝体填筑土室内试验成果与规范对比表 项目 粘粒含量 (%) 塑性指数 碾压后渗透系数 (cm/s) 天然含水量 (%) 试验值 ~ ~ ~ 规范值 粘粒 10~30 7~17 接近塑限( ~) 质量评价 偏大 局部偏大 渗透系数局部偏大 含水量偏大 从表中可知 填土粘粒含量偏大,塑性指数局部偏大,含水量不均一,差异性较大,现场注水试验渗透系数为渗透系数达不到要求。 因 坝体施工主要由当地居民完成,施工设备缺乏;主要靠人工夯实,且由于施工人员素质低、无专业技术人员,以致大坝填土质差夯压不密实,填筑 质量 差。 大坝自运行至今,在大坝 左岸 外坡高程 46m 以下 一直存在散浸问题,散浸面积约 95m2。 21 坝基岩土工程地质质量评价 坝基 强风化岩体:强风化带厚度 5m~12m。 强风化带岩体内节理裂隙较发育,节理张开宽 ~, 局部含泥, 岩石力学强度较低、抗风化能力较弱。 钻孔岩心 获得 率 60%~80%, RQD 为 34%~49%。 岩体透水率 一般~,属中等透水岩带。 岩层走向为斜河向, 库水主要沿 岩层层间裂隙及节理裂隙网络产生 渗漏。 自 蓄水 运行以来,距外坡 高程 46m以下 范围内常年渗漏, 大坝下游左岸有 集中渗漏点 1处,并随库水位的升高渗漏量稍有增大 ,汛期最大达到。 该区应作为坝基重 点防渗部位。 坝基 弱风化岩体,厚度大于 12m。 岩石坚硬, 岩心 获得 率 78%~89%, RQD 为48%~85%。 岩体节理 发育一般, 岩体完整性 相对 较好。 该带 岩体透水率 一般q=~, 属于 弱透水 带,为坝基相对隔水层。 坝基与坝肩基础处理质量评价 据现场调查资料:工程施工主要由当地乡村完成, 施工清基不彻底,对坝基和两岸坡表层的节理裂隙发育的透水 率较强的 强风化岩体未进行挖除与防渗处理。 故大坝建成运行以来存在沿坝基接触面渗漏问题。 坝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价 坝体抗震稳定问题 评价 坝区周边地震活动较 少 ,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 ;场地地震基本烈度值 Ⅵ 度。 按照《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 SL25820xx)对 Ⅵ 度 (含 Ⅵ 度 )以下的工程可不进行抗震复核。 坝体散 浸 水库 自 蓄水 运行至今,在大坝 左岸 外坡高程 46m 以下 一直存在散浸问 22 题,散浸面积约 95m2。 散浸引起坝坡面湿润与局部表层土体脱坡。 多年来针对坝体散浸采取在开排渗沟等处理措施处险。 散浸主要原因: 填筑料不均一,空隙大, 施工质量差、 分层界面多, 夯压 不密 实、碾压后土的渗透系数达 不到 土坝的防渗技术要求,导致坝体外坡存在 较 严重的散浸问题。 坝体与坝基及坝肩接触界面渗漏 据地勘现场调查:自 蓄水 运行至今 ,坝体与 坝基 坝肩接触 部位普遍存在渗漏问题。 汛期与高库水位时,高程 52m 以下, 左 岸 坝肩 有集中渗漏点 1处 ,单个 渗漏量 Q=~, 引起渗漏的主要原因:坝体与 坝基、坝肩强风化岩体直接接触, 而 岩体中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 , 施工时对建基面表层破碎岩体未进行 彻 底清除和采取防渗处理措施,导致库水沿坝体与坝基 、坝肩 接触界面产生渗漏。 工程自运行至今,一直存在坝体与坝基 、坝肩 接触界 面渗漏问题。 汛期渗漏量有呈现明显增大的趋势,对坝体稳定不利。 坝基渗漏 据调查,大坝自 蓄水 运行以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