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养院及养老院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每十年提高 个百分点。 这样高的老龄化速度在世界上是很少见的,中国的养老问题将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战。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抚养比和老年人口数量的变化详见下表 22。 表 22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和抚养比变化趋势 年 份 人数(万人) 比例( %) 总人口 60+ 65+ 80+ 0~14岁 15~59岁 60+ 80+/60+ 0~14岁抚养比 60+抚养比 总抚养比 20xx 126722 13012 8837 1200 20xx 131789 14282 9964 1479 20xx 136232 16616 10944 1812 20xx 140329 20451 12930 2175 18 2020 143605 23374 16277 2523 2025 145655 28272 18727 2862 2030 146545 34039 22864 3701 2035 146511 38048 27671 5054 2040 145687 39206 30808 5673 2045 144220 40652 31445 7352 2050 141867 43535 32249 9250 我国人口抚养比( 14 岁以下人口 +60 岁以上人口 /15— 59岁人口)在未来 50 年中变化比较明显。 少儿人口抚养比( 14 岁以下人口 /15— 59 岁人口)从 20xx 年的 %下降到 2050 年的%,下降了 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抚养比( 60 岁以上人口/15— 59 岁人口)则从 %上升到 %,上升了 个百分点。 虽然少儿抚养比下降,但由于老年人口抚养比大幅度上升,致使总人口抚养比从 %提高到 %,上升了 个百分点(见上表2 2)。 人口高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不能回避的一个严重 问题(见表2 — 3) 表 23 两个年龄组老年人口比重的变化 19 年份 年龄组 1953 1964 1982 1990 20xx 20xx 2020 2030 2040 2050 60~ 79 80+ 合计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据有关部门预测,至 2025 年每 4 人中就有一位老人,老龄化呈现未富先老的局面,老龄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社会养老市场需求大幅增加。 2. 老龄化时代的迫切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锐减,由 1970 年的 %下降到 20xx 年的 %;总和生育率由 1970 年的 %下降到20xx 年的 %,加之城市化进程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寿命快速提高,人口老龄化加速,我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从 1967 年的 %上升到 1998 年的 %,至 1999 年已达到10%,进入老龄型社会。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 高,老年人口规模越来越庞大。 1982 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为 7664 万人, 1990 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为 9697 万人, 20xx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上升至 亿人。 这一数字相当于目前一个俄罗斯的人口、两个英国的人口或四个加拿大的人口。 若把这样一个庞大的人口群体当做一个国家的话,它将是世界上人口数排行第十位的国家。 20 从人口增长局势看,根据 20xx 年的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20xx 年全国总人口 124261 万人,与 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总人口增加了 %,而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增加 了%,总人口年均增长速度只有 %,而老年人口年均速度达到 %,大大快于总人口增长速度。 60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口以年均 3%速度持续增长。 更为突出的是,我国 8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 1100 万,并以年均 5%的惊人速度递增。 20xx 年底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 亿占总人口 %左右; 2050 年将达到 4亿左右,占总人口 25%以上,表现出“两高两大两低”特征,即高速、高龄,基数大、差异大,社区养老水平低、自我养老意识低。 我国老龄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将出现老年人口快速增长期、高龄老年人口快速增 长期、农村老龄化加速期。 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问题必将对全球老龄化带来巨大影响,也必将对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能否成为稳定繁荣的发达国家,在 21 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现代化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人口老龄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反应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然而老年人口的比重日益增大会给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文化心态、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影响,成为 21世纪我国必将认真对待、认真研究的重大社会问题。 (二)薄弱的养老服务业发展趋势急需 转变 21 我国老龄事业尚处在起步阶段,现有福利机构较少,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着养老模式单一,完全依赖民政部门,资金投入不足,养老居所品质及功能落后,服务项目不配套,不能适应老龄群体的需求。 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主要以家庭居家养老为主,社会性养老服务明显不足,特别是市场化供给严重缺失。 ① 老年人住宅不足 由于国家和集体长期包办社会福利事业,我国现有的老年人福利设施因资金不足,又有日益增长的需求, 目前拥有的各类养老床位数仅为 168 万张, 仅占 老年人总数的 %,与发达国家3%— 5%的比例相比差距相当大, 明显不能满足老龄事业发展的需要。 ② 规划专业水平低,设计不符合老年住宅标准 设计与 《 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 》相距甚远,以完成床位数为目标,忽略安全、舒适、休闲等问题。 ③ 规模小、功能相对单一,配套设施不足 国内目前的养老机构绝大多数属于公办社会福利型,面向“三无”老人,规模小、功能单一,配套设施不足,远远满足不 22 了高知识层次、高收入的退休人群的需求,现有老年住宅较为落后。 ④ 环境质量有待提升。 ⑤ 服务质量不专业。 相关调查显示,全国约有 5%的老年人有入住养老机构的愿望,且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而挖掘养老服务潜力,扩大供给,满足日前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除政府加大公益性投入外,更需引入市场机制,加快开发建设以市场化为主的养老服务机构。 据估计,近 5年内西安市将有 3万张社会机构养老床位的需求,而实际上,目前全市养老福利机构有 97 家(正在建设的 14家),社区养老服务站 24 个,社会福利设施 508 个,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 9516 张, 远远 不能满足 社会 需求。 (三)多样化需求急需养老服务扩量提质 时代发展,需求多元,养老服务同样如此。 鉴于养老群体的财富、阅历、身份、地位、健康状况不同,处在不同阶层的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需求也不同。 既有享受天伦之乐的,也有发挥余热的,既有医疗保健的,也有文化娱乐的,既有旅游度假的,也有学习教育的,等等。 老人需求结构的多样化趋势对提高养老服务机构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未来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从目前形势看,我国老龄事业总体水平 23 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形势,基本的判断是,我国养老服务业总 体上仍处于初始培育阶段。 由于信息不对称,定位不明显,服务对象单一,基本设施不健全,国内绝大多数养老机构都属于公益性质,且以护理为主。 从服务对象看,入住的老年人多是高龄、鳏寡、孤独、病残,少有健康老人入住;从服务资源看,现有资源严重不足,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尽管各地都建有不同层次的养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但绝大多数投资少、规模小、功能弱、条件差、模式旧,仅仅是有简单的楼房,食堂,棋牌室等部件组成;从服务功能看,服务水平低,功能不足,大多为普通消费层次,无法满足部分群体的个性化、差异化消费需求;从机构分布看, 发展很不平衡,东部多,西部少。 而西部省份中,除大城市外,其他地区的养老服务机构少的可怜。 这些养老服务机构,只能满足老年人吃穿住等基本生活需求,而缺少对老年人精神、心理、健身、康复等方面的中高端服务,造成养老服务与需求明显倒挂。 加上服务项目、内容不全,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推动养老服务机构扩量提质已是当务之急。 (四)潜在而巨大的养老服务市场急需开掘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养老服务市场潜在而巨大,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从国内看,由于国家长期坚持的低生育政策形成的“四二一”家庭结构(家有 4 个老人, 1 对夫妇, 1 个 独生子女),导致家庭规模向小型化、核心化转变,每对中青年夫妇所面临的是在繁忙的工作压力和残酷的生存发展竞争条件下要照 24 料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 子女照料弱化 ,社区与社会居家服务供给缺乏 ,加之人口流动性增强,传统大家庭失去了普遍存在的根基,小家庭成为主导模式,家庭养老和照料的功能明显弱化。 未来一个阶段的老人生活照料,仅靠居家养老已很难为继。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空巢”家庭已经出现,一大批“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精神抚慰、医疗保健等服务需求不断扩大。 根据大中城市老年人居住情 况调查,北京市东城区安德里社会空巢化比例达到 55%以上,沈阳市铁西区的康宁社区竟高达 %, 西安城市比例略高于全国大 中 城市 %的平均水平。 同时,处于富裕阶层的老人对晚年生活提出了多元化需求。 而实现以上诸多养老需求,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的共同努力。 从目前情况看,政府公益性养老机构总量不足,社会性养老服务机构整体功能不全,继续市场化的养老服务机构需要及时补充。 从国际看,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我国与世界一些国家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紧密,国际间的跨国流动人口快速增长。 作为东方文明的达标者,越来越多的外 国人口既对悠久的中华文明产生浓厚的向往之情,也对中国日益庞大的消费市场产生兴趣,必将大量参与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建设。 其中,大量的国外老龄人也将赴中国进行旅游观光、商务洽谈、贸易投资等活动,还有部分外国人选择长期定居中国,度过晚年生活。 25 三、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一)政策优势 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 不解决好老年人的供养问题,将引发很多社会问题,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同时将对人类的伦理道德提出挑战。 因此,我国政府从中央到地方成立了“老年工作 委员会、老年工作办公室、老干部局”等负责老年工作的组织机构。 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支持发展老年福利事业。 根据国务院的相关规定,民政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以民办函 ( 20xx) 9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以财税 ( 20xx) 97号文件对老年服务机构的各项税收提出免交税的规定,给发展社会性福利事业带来了春天。 ( 1) 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 ① 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和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自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年度起,前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 ,后三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② 属于国家《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供地目录》范围内的社会事业项目,可以采取行政划拨方式提供用地。 科、教、文、 26 卫、体等公益项目减半收取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疗养 院等福利性项目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③ 社会事业项目免收土地登记费、拆迁管理费、工程定额测定费、城市道路占用挖掘费、水土流失防治。疗养院及养老院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