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所有专业(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法规,对进出 口所面临的壁垒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柱。 第三, 内容上的广泛性。 对于绿色壁垒涉及到的法律依据包括很多方面,因此它保护的对象也十分广泛:从产品的等级上来看,不仅包括初级产品,还包括了一些中间的产品甚至产成品;不仅关系到了产品的质量指标,对“末端”产品本身的污染提出要求,还关系到产品的生产过程及生产方法指标,对其也提出了特定的限制。 从生产过程来看涵盖了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消费等 [6]。 第四, 方式上的歧视性。 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的优势,以保护环境为理由,利用环境制度,根据本国贸易的需要可以不断制定调整 环保标准,而欠发达国家 本身技术就不怎么成熟,以环境标准来要求欠发达国家显然存在不合理性,是具有歧视性的,这种方式阻碍了欠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出口。 第五, 目的上的隐蔽性。 绿色壁垒和其他一些非关税壁垒如进口比例、许可证等比较的话,不仅逃避了分配不合理、歧视性等这些问题,而且各种检测指标极为繁琐,使得出口国很难对付其他非关税政策可以看到其数量的大小,但贸易壁垒没有解决在哪个国家,不面对配额等问题。 并且它是在全球一致的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呼声中产生的,有其合理的一面,把贸易保护的视线转移到了人类健康的保护上,具有更大的隐蔽性 [7]。 二、 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原因分析 目前,虽然我国农产品出口规模相对比较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 遭遇到绿色壁垒的农产品种类扩大,对我国实施绿色壁垒的国家增多,绿色壁垒也越来越严格。 观察其原因,主要来自于以下几方面 : (一) 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国际原因 国际贸易竞争的加剧和全球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近几年来,由于过度开发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所引起的自然灾害给人类足够的教淮南师范学院 2020 届本科毕业论文 5 训,使得各个国家普遍重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所 面临的一致话题。 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自身健康的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处于环保的动机使得各国对于农产品的进口同样也不得不慎重对待。 为了保护自己国家的市场,各国纷纷利用了世贸组织对环保的额外条件,打着环保的名义,实施颁布苛刻的环保法规和执行相对严格的环保技术指标,设置了绿色贸易壁垒,从而阻碍了各国产品的进出口。 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剧 根据俄林 赫克歇尔的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应该出口本国充裕要素密集的产品[8]。 由于我国的是一个劳动力比较富裕的国家,因此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 产品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我国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因此我国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就获得了相对的价格优势,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从而能大量进入到国际市场,占据了很多的市场份额。 而对于进口国家来说,农产品大量进口势必会对进口国同类行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出于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往往会采取一些措施,制定非常苛刻的条件来保护本国农业。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当中,我国加入 WTO 以后,一些国家和地区曾作为保护本国市场的传统贸易壁垒方式(尤其是关税贸易壁垒)的作用逐渐减弱 ,便纷 纷采取绿色贸易壁垒等各种所谓“正当”的方法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特别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制定了更高层次的环境保护和产品质量标准,使得技术性壁垒得到了大大的增加,以有效地保护本国市场。 世界科技发展上的不平衡 性 发达国家利用其完善的经济条件、庞大的资金实力、较强的技术优势、较高的环保意识,制定了相对苛刻的质量标准,而这些指标往往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在短期内不可能能达到的。 经过这些指标的制定就可以将其他国家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商品拒之门外,从而保护本国的相关产业。 由于这些规则和标准的增加或改 变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使得我国出口农产品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从而限制了农产品的出口。 (二) 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国内原因 生产加工技术相对落后,农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检验检测手段不成熟 小规模分散经营已经成为了我国的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专业的农业大户比例较低,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相对缓慢。 生产经营方式上规模细小化、个体化,给经营者带来了相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6 当大的难度,也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由于生产加工过程中乱用或滥用抗生素、激素等因素,致使我国农产品出口难以达到发达国家越来越高的质量与安全要求。 我国农产品技术含量低是 导致农产品出口贸易遭遇绿色壁垒的一个更深层的原因,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我国的科技水平远远低于发达的国家,导致了我国的农产品技术含量低,质量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目前在我国现有的国家指标当中,采用的国际指标和国外先进指标的不到 50%,创新的技术指标寥寥无几。 而且国外指标在产品研发的层次就已经开始制订,而我国制定的指标却是相对落后的,周期也相对较长。 同时,农产品检测手段的落后,已经不再能满足农产品出口的需求。 我国当前虽然已经拥有 500 多项分析指标,但多做为常规的重量、容量和比色,与发达的国家所采用的等 离子质谱、离子色谱等微量、痕量级决策技术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对大批产品检验及产品的快速通关检测的需要难以满足 [9]。 环保意识薄弱,认证体制不规范 自从改革开放到目前为止,我国人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总体上来讲,经济发展仍然留在以耗尽自然资源、以环境质量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上。 环保准则的不完善,环境指标和技术的需求上与发达国家的距离相差比较大。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市场主要聚集在欧美等一些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地区在技术上的需求是比较严格的。 这些国家或地区在产品的安全、环境 的保护、卫生等设置的指标基本上都处于偏高的状态。 我国农产品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完全符合其标准的,从而造成了出口上的障碍。 另外,我国的农产品的出口企业对环保体系不甚了解,认证不积极。 我国现行的出口检疫标准不完善并且与发达国家的质量标准有很大的差异。 如我国有关食品及食品原料卫生标准存在严重的滞后性,甚至缺少相对应的法规和标准。 在我国1845 项涉农国家的标准当中、 75%标龄在 5 年以上。 而同期一些发达国家的粮食卫生法规和标准修订速度很快。 使我国目前实行的标准对农产品出口没有起到有效的保障作用。 目前,获得国家认可的 ISO14000 环境管理系列标准认证证书的国内企业和组织还不到 1000 家,而且大部分是三资企业。 我国农产品出口信息不灵,工贸之间缺乏协调的机制 我国现有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大都规模比较小。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所有专业(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