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业务支撑系统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耕上做得远远不够。 为了应对成熟阶段日趋激烈的电信市场竞争,许多电信运营商都采取了产品捆绑(组合营销)的策略。 产品捆绑(组合营销)有利于企业发挥综合 业务优势,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客户忠诚度;有利于客户获取更高价值,便于客户使用一个帐单结算通信费用,简洁方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的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由跨国公司形成的国际电信市场的规模也日益扩大,但是由于电信市场分割现象普遍存在,使得跨国公司需要同时与多个国家的多个电信公司打交道,因此,跨国公司 迫切 希望能够在全球实现电信业务申请、障碍处理的 ―一点受理 ‖和 ―一点支付 ‖以及通信费的 ―一张账单 ‖服务。 另外,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许多消费者也日益需要个性化、智能化,多元化的电信服务。 但电信市场采取分割 经营的政策,即长途、国际、本地、移动等通信领域分别由不同的运营商经营,消费者不得不因不同的服务而与多个运营商打交道,费时费力。 用户们同样希望能够通过一个窗口解决所有电信服务的问题,通过一张账单付清所有电信服务费用。 据对美国消费者进行的一次调查,客户购买捆绑产品的主要原因是单一帐单的方便性、捆绑产品的综合优势、捆绑产品的总价格低于单个产品价格之和等。 国外的业务支撑系统较国内水平相比,起步早,成熟度高,适应能力强,业务支撑系统能较好地支持组合营销,优惠条件、优惠对象、优惠方法可以灵活的设置,能支持多业务之间的捆 绑和交叉,支持优惠的优先级和冲突控制等,充分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 国内应用现状 20xx 年上半年,中国移动净利润达 379 亿元,比其他三家运营商的利润总和多180 亿元。 中国联通净利润也有约 30%的增幅,但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利润却首次出现倒退,分别比上年同期下滑 %和 %。 从电信运营市场规模看,中国移动占了 70%。 中国移动无论在存量市场还是增量市场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 , 因此,这次的电信重组意义之一就是通过全业务运营让资源重新分配,让固网及宽带的优势充分发挥硕士论文 江苏电信业务支撑系统设计研究 3 结 合无线通信网形成新的竞争 优势,促进市场的良性竞争及发展。 目前,中国电信市场也开始进入成熟阶段,中国电信已经在各地成功的推出了各种的优惠套餐,有一定的经验和丰富的资料。 目前的资费套餐中,主要包含两部分:资费和优惠。 资费多采用国家制定的标准,包括固定费用、一次性费用和使用费用等。 具体的体现形式有月租费、区内通话费、区间通话费、国内、国际长途通话费等。 优惠则是运营商根据市场竞争的形势,根据本企业的战略方针和营销策略以及考虑自身的运营成本,在标准资费的基础上,制定的一系列打折、赠送和封顶包月等政策。 优惠的对象包括用户 (产品实例 )、账户、客 户、用户群、账户群等,优惠规则多样灵活,是资费套餐中可变的部分。 但现有的资费套餐逻辑比较简单,资费政策和产品不能有效的关联,对客户个性化的支持比较少。 由于运营商的思路大多是为公众客户提供标准化服务,为商业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为集团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思想,所以个性化的资费和优惠套餐大部分是针对个别的大客户而言,而真正做到由业务支撑系统自动提供灵活的资费套餐的运营商为数不多。 广东汕头、湖南岳阳、江苏苏州作为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支持组合营销的三个试点本地网,率先在业务支撑系统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利用半年的时间,完成业 务支撑系统的开发和上线工作。 业务支撑系统有两种运作模式,一是基于 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上线条件下,在 CRM系统中加以融合,对营销优惠的设计满足了营销管理的需求。 CRM 系统对产品、资费和优惠套餐等采用了配置管理方式,大大提高了营销优惠的灵活性和扩展性。 采用了参数控制的设计,使一些与业务相关的系统调整可以不再修改应用软件,通过参数的适当修改就能适应业务的变化需求。 二是在 BSS 上线的情况下,为缓解市场营销的压力和矛盾,另外开发一个新系统,通过建立 与营业系统和业务支撑系统之间的接口,实现套餐的受理和计费。 江苏省电信有限公司要求全省 13 个本地网本着 ―急用先行 ‖的原则,按照第二种运作模式,进行系统改造和开发 ,启动了业务支撑系统开发项目。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 本文从电信企业目前的业务状况和市场竞争现状 出发 ,分析了业务支撑系统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明确了现阶段企业对业务支撑系统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业务支撑系统的总体目标、系统的主要功能,设计了系统的总体方案,对其中的关键技1 绪论 硕士论文 4 术进行了研究,对实施信息系统后所产生的效益进行了分析。 论文结构如下: 第 一章 绪论: 该章 阐述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的研究应用现状及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第二章 管理信息系统原理和方法: 该章阐述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包括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方法、 CASE 方法等。 第三章 业务支撑系统需求分析: 该章 阐述了企业业务现状,现有系统 运行 现状,并对系统 存在的问题 进行分析,对 业务支撑系统 的规划指导 ITSP 与 BSN 进行介绍后阐述了系统的建设目标。 第四章 业务支撑系统总体架构 设计 : 该章对 总体结构和系统核心功能 进行 设计。 第五章 系统实施 研究 及 应用 效果:阐述系统的实施 原则和实施步骤,并分析了系统实施后的效果。 第六章 结论:总结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硕士论文 江苏电信业务支撑系统设计研究 5 2 管理信息系统原理和方法 管理信息系统概念 概念系统是最抽象的系统,它是人们根据系统的目标和以往的知识初步构思出的系统雏形,它在各方面均不很完善,有许多地方很含糊,也有可能不能实现,但是它表述了系统的主要特征,描绘了系统的大致轮廓,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以后系统的成败。 逻辑系统是在概念系统的基础上构造出的原理上可行得通的系统,它考虑到总体的合理性、结构的合理性和实现的可能性。 它确信现在的设备一定能实现该系统所规定 的要求,但它没有给出实现的具体元件。 所以逻辑系统是摆脱了具体实现细节的合理的系统。 按照系统服务内容的性质分,可把系统分为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军事系统、企业管理系统等。 MIS(管理 信息 系统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系统 ,是一个由人、 计算机 及其他外围设备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贮、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 它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的利用 现代 计算机及 网络 通讯技术加强企业的信息管理,通过对企业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 设备、技术等资源的调查了解,建立正确的数据,加工处理并编制成各种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管理人员,以便进行正确的决策,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一个完整的 MIS 系统应包括:辅助决策系统( DSS)、生产计划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 OA)以及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和与上级机关及外界交换信息的接口。 其中,特别是办公自动化系统( OA)、与上级机关及外界交换信息等都离不开 Intra(企业内部网)的应用。 可以这样说,现代企业 MIS 不能没有 Intra,但Intra 的建立又必须依赖于 MIS 的体系结构和软硬件环境。 传统的 MIS 系统的核心是 C/S( Client/Server——客户端 /服务器)架构,而基于 Inter 的 MIS 系统的核心是 B/S( Browser/Server——浏览器 /服务器)架构。 B/S 架构比起 C/S 架构有着很大的优越性,传统的 MIS 系统依赖于专门的操作环境,这意味着操作者的活动空间受到极大限制;而 BS 架构则不需要专门的操作环境,在任何地方,只要 能上网,就能够操作 MIS 系统,这其中的优劣差别是不言而喻的。 2 管理信息系统原理和方法 硕士论文 6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原则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计算机处理技术、系统理论、组织结构、管理功能、管理知识等各方面的问题,要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至今没有一种统一完备的开发方法。 在 MIS 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已形成了多种系统开发的方式和方法。 在系统开发的早期,由于缺乏系统开发思想,没能形成工程的概念,以至于 60 年代出现了 ―软件危机 ‖,也促使了一门新科学 ——―软件工程 ‖的诞生。 管理信息系统工作者对信息系统的开发提出了许多开 发方法,但是,每一种开发方法都要遵循相应的开发策略。 MIS 开发的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 1) 实用性原则 系统必须满足用户管理上的要求,既保证系统功能的正确性又方便实用,需要友好的用户界面、灵活的功能调度、简便的操作和完善的系统维护措施。 ( 2) 系统性原则 在 MIS 的开发过程中 ,必须十分注重其功能和数据上的整体性、系统性。 ( 3) 符合软件工程规范的原则 MIS 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应用软件工程,应该按软件工程的理论、方法和规范去组织与实施。 ( 4) 逐步发展的原则 MIS 的建立不可能一开始就十分完善和先进,而总是要 经历一个逐步完善、逐步发展的过程。 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形成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几种开发方法。 MIS 的开发方法主要有结构化开发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 CASE 方法,及其他一些处于尝试阶段的开发方法。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 结构化开发方法是一种最常用而且有效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它将整个系统开发过程,从初始到结束划分为若干个阶段,预先定义好每个阶段的任务和目标,再按一定的策略和准则完成相应阶段的任务。 这种方法的显著特点是: 1) 必须预先准确地了解用户需求和愿望; 2) 深入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合 理的系统设计方案。 硕士论文 江苏电信业务支撑系统设计研究 7 3) 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地规划设计整个系统的软件结构,自底向上逐步实施。 4) 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具有明确分工即具有明显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5) 开发过程工程化,强调文档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确定化,保证各个顺序阶段的衔接性; 6) 强调阶段成果的复审以确定每个阶段的目标是否达到,以期减少系统开发中的隐患; 结构化的开发方法要求运用系统有序的步骤去开发软件,从系统观念进行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 把软件生存的周期依次划为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有相对独立的任务,然后逐步完成各个阶段的任务。 从对任务的抽象逻辑分析开始 , 分 阶段地进行开发,前一阶段任务的完成是开始后一阶段任务的前提和基础,而后一阶段任务的完成通常是使前一阶段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更进一步具体化,加进了更多的物理细节。 每一阶段的开始和结束都有严格标准,对于任何两个相邻的阶段而言,前一阶段的结束标准就是后一阶段的开始标准。 在每一阶段结束之前都必须进行正式严格的技术审查和管理复审,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对这个阶段的成果进行检查,如果检查通不过,则必须进行必要的返工,返工之后再审查。 审查的一条主要标准是每个阶段应该 提 交和所开发的软件完全一致的高质量的文档资料,从而保证在 软件开发工程结束时可以交付一个完整准确的软件供使用。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 的主要优点是 : 1) 开发目标清晰化: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系统开发以 用户第一 为目标,建立面向用户的观点,开发中要保持与用户的沟通,取得与用户的共识,这使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 2) 工作阶段程式化: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明确,严格区分工作区间,这便于开发过程的控制。 每一阶段工作完成后,要根据阶段工作目标和要求进行审查,使阶段工作有条不紊,也避免为以后的工作留下隐患。 3) 开发过程按工程标准规范化,文档资料标准化。 结构 化系统开发方法每一阶段工作完成后,要按照要求完成相应的文档报告与图表,以保证各个工作阶段的衔接与系统维护工作的便利。 4) 设计方法结构化: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采用自上而下的结构化、模块化分析与设计方法,自底向上进行实施,使系统间各个子系统间相对独立,便于系2 管理信息系统原理和方法 硕士论文 8 统的分析、设计、实现与维护。 5) 深入调查研究:并在分析阶段充分预料可能发生的变化。 严格定义和预先说明的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理论基础是严密的,是一种有效而且成熟的方法,它对软件生产实现工程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是该方法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准确地确定系统的需求,只有这 样才能得到预期的正确结果。 这就要求系统开发人员和用户在系统开发初期对整个系统的功能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并制定出每一阶段的计划和说明书。 原型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