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型城市的交通规划方法研究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梁,为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有力的指导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交通规划的国外研究概况 在国外,交通规划的研究很早就已经起步。 交通规划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是随着汽车的发展而逐步发展的。 自 1886 年 Karl Benz 和 Gottlieb Diamler 发明汽车以来,交通系统的研究就已经起步。 1926 年美国哈佛大学首先创立道路交通专业, 1938 年耶鲁大学也创立了该专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交通规划的工作便愈来愈科学性,加利福尼亚大学 运输工程研究所和 德克隆斯大交通研究所等专门的研究机构相继成立。 从此,以美国城市为典型 ,交通形态的中心 开 始从大量输送工具向私人轿车偏移。 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 ,各种规划理论应运而生。 1898 年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 1924 年恩温提出卫星城概念, 1929 年美国社会学家、建筑师佩里 ( )在编制纽约区域规划方案时提出了邻里单位的概念。 1942 年沙里宁在 《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一书 中详细地阐述了有机疏散理论。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 新城 第三代卫星城的理论出现。 按照 Jones( 1983)的分类,交 通规划分为六个发展阶段: 1930 年~ 1950 年,主要为 道路 网的规划,缓和政策或消除交通拥挤; 1950 年~ 1960 年,主要解决城市内部由 汽车交通急剧增加 所 带来的交通阻塞 ; 生态型城市的交通规划方法研究 4 1960 年~ 1970 年,通过综合交通规划,合理分配交通投资(私人交通和 公共交通),征收停车费,进行长期性交通规划。 此间, 1962 年完成的《芝加哥地区交通研究》突破了以往交通规划等同于道路网规划的局面,揭开了交通规划崭新的一页 13; 1970 年~ 1980 年,强调局部性,注重短期性规划,低成本交通营运政策; 1980 年~ 1990 年,强调微观性和局部性; 1990 年~目前,注重环境保护,复苏公共交通 14。 而根据陆健和王炜的研究,上世纪 60 年代期间,欧美地区的公共交通受到了私人小汽车的致命打击,城市交通陷于混乱,于是城市交通开始与土地功能利用相结合,出现了常规公交的规划、公交优先通行、和轨道交通规划等技术 15。 70 年代时期,城市规划在土地利用、人口和就业等信息分析基础上进行交通需求预测,提出了城市交通规划应该由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动态交通、静态交通、公共交通、行人交通及规划的滚动实施等,“以人为本”的思想初露端倪。 同时 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交通规划的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80 年代时期,交通规划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开始分析交通系统间的联系以及与内在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了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目标、规划方案与政策建议等,明确提出大城市必须把公共交通放在首位,并且交通系统也对城市的运行和发展有重大影响。 90 年代的交通规划,在以往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明确了“交通系统调查 现状分析诊断 交通发展战略研究 交通需求预测 交通专项规划”的城市交通规划工作程序,城市交通规划的流程、方法和内容更加的完善与成熟,出现了需求与供给平衡、网络效率、交通组织、交通控制与管理等全过程的协调和优化的思想 16。 交通规划的 国内研究概况 建国以来,我国的交通规划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周江评将中国的交通规划发展进程以 1979 年和 20xx 年为两个节点划为三个阶段,并对前两个阶段进行了分析 17。 在 1949 年~ 1979 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和相对低下的机动化水平,这一时期并没有特别严重的城市交通拥挤问题,交通设施的规划、投资和建设,归属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计划是这一时期交通规划最主要的特点。 在此时期,由于政府财政对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投入很少,人均城市道路占有率扩展缓慢,尤以大城市为甚 17,如表 1117。 表 11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 1953~ 1994) 国际推荐指标 中国 3 月 5 日 1953~ 1985 (平均值) 1990 1993 1994 本科生毕业设计 (论文 ) 5 在城市尺度上,这一时期人们理解的交通规划就是道路规划。 这种状况在西方大约持续到 20 世纪 50 年代,但在中国持续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 于是,直到改革开放初期交通量预测一直是中国城市交通规划的一个核心 工作 13。 人们把道路(交通)规划等同于预测交通量,确定道路网的形态及主要道路的宽度和建设时序,而对道路建设融资和社会、经济因素却很少考虑。 交通规划被视为一种纯技术的工作,资金供给、社会性和经济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17。 1979 年,美籍华人交通学者张秋先生回国讲学,我国交通规划进入新的时期。 同年,隶属于中国建筑学会的城市规划协会委员会成立了大城市交通规划学术组 17。 1981 年,天津进行了我国首次大规模的居民出行调查( Person Trip Survey),并在调查数据处理时应用了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我国城市交通应用微型电子计算机提供了成功的经验,使我国城市交通规划进入了新时期。 1982 年,众多学者联合提出了“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大城市交通的倡议书”。 1985 年 4 月,国务院在批转《关于改革城市公共交通工作的报告》中指出:“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必须综合治理。 对各种车辆严格管理,大力发展公共车辆,增加客运车辆”。 1986 年之后,大多数交通学者开始意识到现代的城市交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交通问题的解决在于“综合治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也将城市交通在内的公用事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确定为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的基础行业,并确定了发展目标。 20xx 年,随着跨学科、多部门参与交 通研究的开展,大城市密集区与城市间交通规划、城市综合交通换乘枢纽、交通政策与战略、停车设施、城市轨道交通、交通工程设计、交通规划技术、物流系统与规划成为了新一轮中国城市交通规划研究的热点和当年中国交通规划协会学术委员会年会的主要议题 17。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研究的意义 从前边的研究背景中可以看出,城市的结构和功能在不断地变化,而交通系统对于整个城市内部人们的生活所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目前城市的发展模式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 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交通拥堵和经济增长等 不仅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亦给整个国家、地区的发展造成了重大的阻碍,人类应该调整城市发展模式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生态城市作为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城市发展模式的必然趋势,其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经济的发展、社会整体的和谐等特性,使得生态城市有着广大的研究空间。 同时,生态城市虽然已成为城市发展模式研究的热点,但其理论研究和建设依然方兴未艾,尤其对于我国来说,具体的标准、实施原则、思想与方法都还未到达成熟的地步。 生态型城市的交通规划方法研究 6 交通系统作为城市的一个子系统,被包含与城市的大系统中,但是其自身又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对于一个城市的经济 、社会、环境等有着巨大的影响。 生态城市的交通系统是在以往的交通系统设施和研究思想背景下,加入生态思想的新鲜内容,同时结合众多现代科技以及整体规划和管理的理念,使得生态城市交通系统的研究完全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怎样使交通系统自身完善为生态城市的一部分而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这不仅关系到整个城市的运行和发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甚至还影响到一个国家在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模式。 交通规划在交通研究和建设领域中起着统领性、指导性的作用,其思想理念和内容对后期的交通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影响甚 大。 在生态城市交通系统的背景下,交通系统的模式已经完全焕然一新,其理论发展和建设思想关系重大但目前还未成熟。 国外交通从“以机动化为导向”的交通规划模式,发展到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的绿色交通,再到目前的生态交通,交通规划正在逐步关注能源问题、环境影响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其落脚点更加以人为本。 科技的进步,理念的进化,方法的提升都为生态城市交通规划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动力和方向。 但是如同生态城市的研究和建设一般,其不成熟性和不系统的状态值得每一位交通研究者对其进行深一步的探索,无论是最基本的概念,还是深层次的生态 城市交通规划的方法,都有着巨大的研究空间。 如果将生态城市交通规划的研究系统地展开并且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法,这对城市内部的人居环境、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将会做出重大的贡献 .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创新性、现实性和前瞻性。 研究的目的 本论文的研究旨在通过对传统的规划方法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分析,并结合目前城市的发展方向和交通规划的新思维和理论方法,总结出生态城市下交通系统的规划框架和方法,并对生态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提出个人的观点。 世界范围内城市普遍的交通问题、各类新型规划指标及思 维的提出和交通规划方法的发展都为本文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在对目前存在的几种交通规划方法对比之后,分析出各类规划方法的优劣之处,然后根据这些规划方法之间的联系,对生态型城市的交通规划方法进行总结和实践分析,这些研究都会让本人对交通规划的发展方向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研究中模型的确立、数据的计算等工作都会让我们更加了解目前工作中的不足和以后需要继续研究的方向。 希望本论文的研究可以让本人和其他读者更加地了解和熟悉交通规划的方法和以后交通规划工作的发展方向,并培养出大家在日常的交通出行活动中所需要的生态意识。 目前生态城 市的建设工作正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在我们国内,也是城市发展模式的必然趋势,已有诸多城市正在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 如果自己对生态城市的交通规划方法所作出的分析和提出的建议可以为城市交通规划工作的发展做出一定的支持和推进,则更是本人莫大的幸运,希望居住在城市的居民有着更加环保、生态的生活环境和高效、舒适的交通出行。 本科生毕业设计 (论文 ) 7 研究 思路与内容 论文的结构与研究 思路 研究时所使用的思维: ( 1)在传统规划中求改进和创新; ( 2)结合建设过程中的实际约束; ( 3) 以城市的发展方向做为引导; ( 4) 定量计算法和极限约束思想; ( 5)发展的眼光结合开放式研究; 论文的结构和研究思路的框架图如下页所示。 图 11 论文结构和研究思路框架图 论文的内容 本论文是针对生态型城市交通规划方法的研究,同时包括对规划理论的研究。 论文分六章对以上内容进行系统论述,第一章是绪论,最后一章是总结,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中间的四章。 第一章绪论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简要回顾了国内外生态城市和交通规划的发展进程概况。 从城市发展和交通规划之间的互相影响关系来阐述本论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框架。 第一章绪论 第五章 上海市生态交通规划研究 第五章 上海市生态交通规划研究 第二章生态城市的基本理论 第 3 章生态 型 城市交通规划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第 4 章生态 型 城市 的交通规划 方法研究 第五章上海市生态交通规划研究 第六章 总结 论文结构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论文定位 研究思路 研究对象的载体分析 理论研究 方法分析 实践应用 研究结论与展望 生态型城市的交通规划方法研究 8 第二章对研究对象(交通规划方法)的载体(生态型城市)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从生态城市的起源和发展、概 念和内涵、规划理论和建设模式,最终到生态城市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均概况性地进行了介绍,从而明确了论文后续重点的研究方向和内容。 第三章首先分析了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总结了传统交通规划的研究进程,然后通过对传统规划方法不足之处的分析,引出生态交通的概念,并对其内涵、特点等进行了阐述,接着分析了能源和交通工具对交通系统的影响,并在以上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本人关于生态型城市交通规划的框架。 最后,以三个国外城市和两个国内城市为代表对生态城市交通规划的案例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第四章研究了生态型城市交通规划的几种侧重点不同的方法。 分别对基于环境承载力的交通规划方法、绿色交通规划方法、基于生态足迹的交通规划方法和生态交通整体规划方法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对于这四种规划方法的侧重方面和内容特点分别进行了分析,其中对前两种方法通过数据信息的搜集进行了佐证分析,并研究了生态足迹方法的不足之处,对于后两种规划方法还通过图示的方式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第五章通过对上海市近几年交通领域数据的搜集,结合第四章中的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分别计算了上海市 20xx 年的交通生态足迹总量及各类交通方式生态占 用的比例,并对上海市 20xx 年 20xx 年四年间的交通生态足迹变化情况作了计算和分析。 最后结合上海市的社会经济水平和目前的交通设施建设现状给上海市的生态交通建设提出了个人的建议。 第六章总结了全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同时展望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本科生毕业设计 (论文 ) 9 第 2 章生态城市的基本理论 城市交通规划的 变革方向从根本上是由未来城市的最终发展方向决定的 18。 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会对交通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