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企业内部物流合理化研究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高低。 一方面,物资购销水平决定着企业原材料的成本、采购成本、销售成本的高低;另方面,运输仓储装卸等过程,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期间费用。 [3] 4 我国生产企业内部物流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我国生产企业内部物流的现状 生产企业内部物流合理化研究 5 (1) 制造企业的生产方式以大批量生产方式为主 制造企业中采取大批量生产的占到 62%小批量生产的有 14%而及时化和定制化这两种相对灵活的生产方式则相对较少分别仅占 6%和 10%。 (2) 制造企业的 产品销售范围主要面临全国和国际市场 %的企业产品销售范围是覆盖全国的 %的企业产品有跨国境销售在本省及周边省区进行销售的企业比例为 %只有较少部分的企业产品仅在本城市或本省销售。 (3) 工业企业的原材料库存期周期过长 在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库存是维持企业不间断生产经营活动的资源保障。 原材料库存周期则直接影响企业的物流需求。 12 月的库存期在工业企业原材料的平均库存期中占的比重最大为 32. 5%其次是 1120 天和 2130 天的库存期均在 20%左右再次是 23 个月而原材料库 存周期在 10 天以下和 3 个月以上的企业则相对较少比重分别为 %和 %。 (4) 企业的物流费用占销售额的比例变化不大 20xx 年物流费用占销售额的比例小于 5%的企业数量比 20xx 年有小幅度增加从%上升至 %考虑统计上的误差 20xx 年至 20xx 年间企业的物流费用占销售额的比例在 5%的企业数量没有很明显的变化。 企业物流费用占销售额 5%15%的企业数量有所减少而物流费用占销售额的比例超过 30%的企业数量较 20xx 年略有增加但变化并不明显。 调查显示在过去的几年中企业的物流费用占销售额 的比例总体上没有变化。 (5) 企业内部物流管理职能得到加强 对工商企业 20xx 年的调查显示有 89%的企业成立了独立的物流管理部门其职责主要有仓储管理、运输管理、流通加工管理、配送管理等相比 20xx 年 77%的比例有了一定的提高。 (6) 企业与物流服务商签订合同的形式偏向于选择短期灵活的合作模式 工商企业与物流服务商之间的临时合同从 20xx 年的 %增加到 20xx 年的 %而季度合同和年度合同均比 20xx 年有所下降其中签订季度合同的比例从 20xx年的 %降至 20xx 年的 %年度合同的比例 则从 20xx 年的 %降至 20xx 年的%。 签订长期合同的比例在过去两年内基本没有变化。 调查表明企业与物流服务商的合作方式比较偏向于选择短期灵活的合作模式。 [4] 生产企业内部物流合理化研究 6 目前企业物流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现行管理模式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已显现不足之处: (1)企业供、产、销分布在相互独立的职能部门,信息、业务衔接有相互脱节现象。 (2)企业生产与经营系统只考虑企业内部环节,不考虑有业务联系的相关企业表现和配合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3)信息系统落后。 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不健全、企业与企业间的信息 传递工具落后,致使整体响应市场的能力差。 (4)库存管理系统简单,库存控制决策单一,无法利用供应链上的客户资源和供应商资源进行综合决策,进而无法建立对市场不确定性变化的跟踪与管理系统。 从传统的观点看,物流对一个企业而言仅仅是一个辅助部门,物流对制造企业的生产是一种支持作用。 但是,由于现代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即从大批量生产转向精细的准时化生产,这时的物流,包括采购与供应,都需要跟着转变运作方式,实行准时供应和准时采购等。 另一方面,顾客需求的瞬时化,要求企业能以最快的速度把产品送到用户手中,以提高企业快速适应 市场的能力。 所有这一切,都要求企业的物流系统具有和制造系统协调运作的能力,以提高供应链的敏捷性和适应性。 因此物流管理不再是传统的保证生产过程连续性的问题,而是要在供应链中发挥重要作用。 具体表现为:创造用户价值,降低用户成本,协调制造活动,提高企业敏捷性;提供用户服务,塑造企业形象;提供信息反馈,协调供需矛盾。 要实现这几个目标,物流系统应做到准时交货、提高交货可靠性、降低库存费用等。 因此,只有建立敏捷而高效的供应链物流系统才能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要求。 供应链管理将成为 21 世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物流管理又将成 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能力的主要构成部分。 [5] 5 影响生产企业内部物流的因素分析 (1) 传统的管理理念、机制、方式影响企业内部物流效率的提高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相当多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方式,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一系列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是分散的、低水平人的管理活动。 物流活动还没有成为企业生产企业内部物流合理化研究 7 管理者关注的重点,企业缺乏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成本的内在动力和手段;同时,传统的仓储管理的落后方式短时间内不易撼动,为新的物流管理手段的引进设置了障碍,企业内部的采购、仓储和配送职能未能进行充分整合,也就无法实行一体化的内部供应链管理,这必然会导致物流成本责任主体不清,采购成本、仓库面积、库存资金持续维持在一个高点上,最终影响企业内部物流效益的提高。 (2)企业内部物流环节纵、横向联合薄弱 企业内部物流属于跨职能部门的活动,是一个多环节相连的复杂过程,但在生产、销售优先的思想处于支配地位的环境里,在传统组织职能权限约束和局部利益目标冲突下,物流活动往往被分割为几个独立环节,上下游之间物流活动缺乏统一协调管理,影响物流功能和要素的有效衔接,造成物流效率的 低下,削弱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映能力和竞争力。 (3) 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低,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 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是各种物流功能、要素之间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的基础保证。 由于装备标准不统一,限制了多式联运的实现;此外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物流包装标准与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衔接,致使物品在运输、装卸、仓储环节中难以实现一体化、全过程的流动。 [6] (4) 信息技术应用尚未普及 物流管理是解决库存结构不合理的重要手段,从最早的 MRP(物料需求计划 )到后来的 MRPII(制造资源计划 ), ERP(企业资源计 划 ),如何有效地降低库存都是这些系统的核心功能。 从目前看,企业信息技术管理水平和手段还比较落后,应用不普及,企业物流缺乏相应的信息交换平台。 一方面,一些企业主要考虑到对原有的管理模式的转换,对设备、人员培训的再投入、所花费的支出昂贵,而产生被动的应用计算机管理物资,变成了人工管理的翻版;另一方面,在解决库存管理问题的过程中,许多企业尽管已开发了不少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甚至一步到位开发 ERP 信息管理系统,而由于对内部物流管理结构掌握不准确,业务流程不够优化,物流效益难以得到体现,项目成功率低。 (5。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