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项目bot融资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沪陕高速公路为例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平均昼夜小客车 交通量 为 25000辆以上、专供汽车分道高速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 由图 1可以看出高速公路采用 BOT 项目融资的基本思路包括以下的几个过程: 1)确立所建设的高速公路项目; 2)项目招标; 3)授权公司成立项目计划公司; 4)负责项目融资; 5)项目建设; 6)管理该高速公路项目的路段; 7)项目无偿移交政府。 (二 ) BOT 在国内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发展 1988年,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和被誉为“神州第一路”的沈大高 速公路的通车拉开了中国高速公路大发展的序幕。 从此以后中国的高速公路一发不可收拾,可以说仅仅 15年,中国高速公路的发展走过了许多发达国家一般需要 40多年才能完成的发展进程,创造了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 与此同时 BOT 项目融资也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20xx年 12月竣工的襄荆高速公路是我国第一条有私人企业投资、建设和经营的 BOT 高速公路,标志着我国高速公路 BOT 融资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为以后 BOT 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实践基础, 20xx年 12月 24日开工建设的沪陕高速公路,更为我国高速公路 BOT 建设模式开创了一个崭新 的局面。 近几年来,各地更是纷纷采用或准备采用 BOT 模式来吸引国内外资金建设高速公路,使得 BOT 项目融资热再度升温,以湖南省为例,目前湖南在建的 41个高速公路项目中, BOT 项目占了一半以上,达到 23个。 三、 BOT 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 以沪陕高速公路为例 沪陕高速是国家高速公路网 18条东西横线之一,为连接华东、华中与西北地区的主通道,沪陕高速公路总体走向呈东南、西北,沿途经过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河南省、陕西省五个省市及上海、南通、泰州、扬州、南京江北、合肥、信阳、南阳、商洛、西安等主要城市,总里程约 1552公里。 沪陕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总投资 1300亿人民币,通过 BOT 融资方式实现了该路段建设的多元化融资,充分利用社会资本的进入,解决政府因资金不足而无力建设的公路项目的建设的问题。 但是通过对该项目融资的调查研究,我发现了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 (一) 法律 法规环境问题 自从 BOT 融资进入我国高速公路领域,有关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和政策,但从总体上而言,这些政策法规层次低、效率差、不健全、可操作性差。 4 例如我国的合同法、外资法、公司法等对 BOT 都没有进行说明。 另外,经过调查可以发 现在沪陕高速公路项目的 BOT 招标方面,对于招标的过程缺少健全、规范的法律法规,对于许多投资者所关心的诸如土地保证、政策风险以及经济政策的保证都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 以上这些漏洞都将导致如下的一些问题: 投资者、融资者会认为缺乏了法律的保护,项目会增加不该有的风险,将导致投资者、融资者缺乏项目建设的信心。 由于政策不透明,项目商务结构与合同条款有时无章可循,增加项目计划与分析的难度,甚至给项目谈判也增加了很多难度。 项目管理者、投资者和融资者对项目能否被批准茫然不知,不清楚项目批准的可能性有多大,怎 样才能批准和为什么没有被批准。 (二) 风险 分担问题 对于沪陕高速的建设过程中的 BOT 项目风险,在我的调查分析中发现,目前BOT 项目的建设主要项目公司为国内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在实施过程中主要面临的是商业风险,其中包括建设性、运营风险和金融风险: 建设性风险 建设性风险主要指高速公路存在设计、施工问题导致无法正常运营的风险。 高速公路 BOT 项目中 ,虽然投资商(项目公司 ) 是项目业主 ,但政府方面往往要参与甚或主导勘察、设计单位的选择及设计方案的审查。 在公路运营后 ,可能会出现由于工程设计或施工过程中存在问题 导致公路无法达到预期使用功能 ,造成投资商不能达到预期经营目标的风险。 例如在 20xx 年 7 月,沪陕高速商洛段的隧道和路基发生毁坏,经有关部门勘察,发现该地点存在严重的施工问题,使投资者不能达到预期的经营目标。 运营风险 通常情况下 ,BOT 项目运营收入主要包括车辆通行收费收入、广告经营收入权、服务设施经营收入。 然而 ,在现有框架下 ,投资商对于占项目收入主要组成部分的收费收入却没有自主定价权,例如公路车流量减少或者第三产业的开发出现问题 ,就会导致投资商无法取得预期收益 ,严重影响其支付能力。 金融风险 金融 风险具体到项目主要包括通货膨胀和利率风险等,由于高速公路 BOT项目因投资巨大一般都会存在贷款问题 ,因此必然会涉及利率风险。 如果签订固 定利率合同 ,在利率下跌时 ,投资者会支付高于当时市场利率的投资成本,如果 5 签订浮动利率合同 ,也会面临利率上涨导致的资金压力。 通货膨胀的风险主要体 现在物价上涨 ,当通货膨胀发生时 ,一方面设备原材料涨价增加投资成本 ,另一方面取得的货币收入面临贬值。 通货膨胀这种双向负面影响可能会导致投资者达不到预期的投资收益。 以上这两个方面的风险在沪陕高速的公路建设中已有所体现,例如陕西段是在 20xx 年年底开工 BOT 项目,但是由于 20xx 年和 20xx 年沥青、汽、柴油、钢筋、水泥等建材的大幅上涨以及劳动成本的增加,致使项目总成本加大,不能达到预期的收益。 (三) BOT 专业人才缺乏 BOT 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手段,在实施过程中涉及到了金融、国际贸易、商务谈判、工程招标、工程技术、项目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其应由具有金融、法律、管理、技术等复合型人才进行操作,才能 BOT 项目的顺利实施,但是纵观沪陕高速公路的整个建设过程,目前还缺少这样的专业人员对项目的可行性、资金筹划以及管理控制进行合理的分析,从 而导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诸多部门,不同机构之间执行政策的不统一使得项目进展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严重的阻碍了项目的进程。 (四) 民间资本参与 BOT 项目困难重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民营经济已积累了大量的资本,企业素质、管理以及技术能力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如我国首例以民营经济为主、投资 2. 5亿元、运用 BOT 方式建成的泉州刺桐大桥,其资产价值已高达 11 亿元。 在沪陕高速公路的建设过程中为了吸引民间资本,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均明确规定“凡是外资能够进入的都允许民间资本进入”。 但到了实际 的实施阶段,不少地方的政策只是一纸空文。 总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障碍: 观念障碍:但在高速公路建设融资过程中,许多地方政府都存在着“宁国勿民”的观念,只优先考虑该领域的国营企业。 制度障碍:在项目前期工作中,项目审批的批文比较多、而且耗时,构成了严重的行政壁垒,制约着国内资本的进入。 以沪陕高速中的上海到南通路段为例,工期 18 个月,是破纪录的高速度,同时跑审批也是破纪录的高速度,但还是花了 8 个月才拿下 55 份批文。 以上问题都导致了民间资本进入沪陕高速公路建设困难重重,渠道不畅,阻碍了沪陕高速建设的步伐。 (五) 在项目的监管过程中政府角色定位不准确,出现监管不力的状况 6 政府角色的缺位、错位是公路 BOT 项目监管过程中表现比较突出的问题。 所谓政府角色的缺位是指政府在公路 BOT 项目运作中没有很好。高速公路项目bot融资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沪陕高速公路为例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