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灯plc控制毕业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要求进行配置的,其目的在于将各种表演艺术再现过程所需的灯光工艺设备,按系统工程进行设计配置,使舞台灯光系统准确、圆满地为艺术展示服务。 可编程序控制器 (PLC)是专门在工业环境情况下应用的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 舞台灯光的控制要求动态变化,在某一时间内多次控制某一类灯光的亮与灭,要直接控制某类灯光按设计图案动态变化,将 PLC 应用到舞台灯光控制中,能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 PLC 可通过循环、移位、传送等指令编制程序,轻松地实现复杂控制功能。 一旦舞台灯光系统建立后,若需要修改设计程序,就能轻易地实现,不需要改变外部复杂的连线,大大降低了工作的难度。 课题的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如下 :一是课题的背景和意义;二是对控制要求进行分析包括任务的分解和设计思路的分析;三是对控制系统硬件要求的解析包括 PLC 的选型, CPU 的选择, I/O 分配表和硬件接线图的制作;四是对程序的编写以及模拟和调试等等。 7 第二章 控制要求分析 控制要求 1 控制对象 2 控制要求  舞台中有 8 根镭射灯管, 24 只各色流水灯,其中每 4 只灯为一组;  舞台周围 8 根镭射灯管控制要求:按下启动按钮后,第 1 根亮 —— 第 2 根亮—— „„ —— 第 8 根亮,时间间隔为 3s,全亮后,显示 24s,再反过来从第8 根 —— 第 7 根 —— „„ —— 第 1 根,按 3s 间隔时间顺序熄灭。 全熄灭后保持熄灭状态 6s,再从第 8 根开始亮,顺序点亮第 7 根 —— 第 6 根 —— „„ —— 第 1 根,间隔 3s,全亮后显示 15s,再从第 1 根 —— 第 2 根 —— „„ ——第 8 根,按 3s 顺序间隔熄灭,全部熄灭后保持熄灭状态 6s,然后循环执行上述动作。 自动控制,要求分别用顺序控制方式和用移位、传送指令方式实现控制。 8  24 只流水灯, 4 个流水灯为一组,控制要求:按下启动按钮后,先点亮Ⅰ( 1,3), 3s 钟后熄灭,点亮Ⅱ( 5, 7), 3s 钟后熄灭,点亮Ⅲ( 9, 11), 3s钟后熄灭,点亮Ⅳ( 13, 15), 3s 钟后熄灭,点亮Ⅴ( 17, 19), 3s 钟后熄灭,点亮Ⅵ( 21, 23), 3s 钟后熄灭;点亮Ⅳ( 24, 22), 3s 钟后熄灭,点亮Ⅴ( 20, 18), 3s 钟后熄灭,点亮Ⅳ( 16, 14), 3s 钟后熄灭,点亮Ⅲ( 12, 10), 3s 钟后熄灭,点亮Ⅱ( 8, 6), 3s 钟后熄灭,点亮Ⅰ( 4,2), 3s 钟后熄灭。 循环执行上述动作。 自动控制,自动控制,要求分别用顺序控制方式和用移位、传送指令方式实现控制。  启动时,灯管和流水灯同时启动,关闭时,既可以同时关闭也可以分别关闭。 任务分解 及设计思路 在该课题中 ,所要控制的舞台灯共有 32 盏,即 8 盏镭射灯管和 24 只各色的流水灯。 对程序设计时将镭射灯和流水灯分为两组进行分别编程, 然后将所编程序按照一定关系组合成完整的程序。 按照要求,将会使用顺序和指令两种方法进行编程。 在顺序编程中,将用到多个定时器加入程序,所以需要了解 s7200 中定时器的使用方法和时间 控制范围。 在指令编程中,也会用到很多的定时器,而其更多的是要接触到移位指令和传送指令, 所以得先了解那些指令并且学会如何使用它们,然后再一步 一 步的将程序编出。 设计工具 介绍 ( 1) PLC 的产生及意义 PLC 产生以前,以各种继电器为主要元件的电气控制线路,承担着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的艰巨任务。 这样的控制系统,需要大量的导线,大量的电器柜,占据大量的空间,消耗大量电能。 为保证控制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安排大量的电气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尤其是在生产工艺发生变化时,甚至可能需要重新安装控制系统。 20 世纪 60 年代 末期,美国的汽车制造业竞争激烈,各生产厂家的汽车型号不断更新,就必然要求生产线的控制亦随之改变,以及对整个控制系统重新配置。 为此要寻求一种比继电器更可靠、响应速度更快、功能更强大的通用工业控制器。 9 1969 年,美国数据设备公司根据上述要求,研制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控制器,并在 GM 公司汽车生产线上首次应用成功,取得显著地经济效益。 当时人们把它称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PLC)。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更多的具备计算机功能,不仅用逻辑编程代替硬接线逻辑,还增加了运算、数据传送和处理功能。 从此 PLC 真正的成为一种计算机工业控制装置,而且做到了小型化和超小型化。 这种采用微型计算机技术的工业控制装置的功能远远超出了逻辑控制、顺序控制的范围,故称为可编程控制器,简称 PC。 但由于 PC 容易和个人计算机混淆,故人们乃习惯的用 PLC 作为可编程控制器的英文缩写。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 16 位和 32 位微处理器构成的微机化 PLC 的到了惊人的发展,使PLC 在概念、设计、 性能价格比以及应用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不仅控制功能增强,功耗、体积减小,成本下降,可靠性提高,编程和故障检测更为灵活方便,而且远程 I/O 和通信网络、数据处理以及图像显示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所有这些已经使 PLC 应用于连续生产的过程控制系统,使之成为今天自动化技术的四大支柱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