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与对策分析_以中国银行徐州分行为例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是具有两面性的。 从内部关系上看,不良贷款体现的是贷款人对信贷资金的运用和管理的关系,从外部关系上看,不良贷款体现的是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经济、道德和法律等方面的关系。 不良贷款的本质是债务人或借款人对债权人利益的侵蚀和损坏。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逐渐开始显露, 90 年代日益突出。 我国财政部于 1988 年颁布了《关于国家专业银行建立贷款呆账准备金的暂行规定》,首次明确的呆账的涵义,不良贷款问题逐渐被关 注。 八九十年代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为我国金融业敲响了警钟,于是国家在 1999 年成立的华融、信达、长城、东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宏观层面上开始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对我国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采取由资产管理公司实施专业化集中处置。 在微观层面上,主要依靠银行自身力量进行自主化解。 经过剥离和自主化解,初步解决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主要矛盾,取得了相当成效和阶段性成果。 银监会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 20xx 年,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 4831 亿元人民币,不良贷款率为 %。 较之年末下降了 个百分点。 大规模政 策性不良贷款剥离初步化 解了困扰国有商业银行的历史包袱,在谋求不良贷款再度大规模发生和 消除潜在不良贷款隐患,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是现阶段各项工作的重点。 国有商业银行巨额的不良贷款与政府行政性干预 有很大关系,可以说,它承担了中国社会改革的大部分经济成本。 面对巨额不良贷款存量,政府已经通过划拨、核销、注资、债转股、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处置不良贷款,尽量减轻国有商业银行的负担,效果还是比较显著。 但在新形势下,如何预防新增不良贷款成为当前急需重视的问题。 不良贷款问题是世界银行业的一个共同难题。 这一问题尤其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 ,因为它涉及中国金融体系的安全问题,解决不好,会影响到经济与政治的稳定。 为了分析国有商业银行不 2 良贷款产生的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有必要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意义 在我国,金融体系发展水平相对低下,加上商业化后各银行在利益驱动下贷款极其膨胀,使得我国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日益严峻,严重威胁着我国金融体系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金融危机的硝烟还未完全殆尽,在这一特定时期,银行不良贷款问题越来越凸显,成为制约我国金融业乃至国民经济稳定 发展的羁绊。 深入这一问题,探究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已成为当务之急, 这正 是选择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的主要动因。 正确处理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不但有利于解决银行、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因此,该论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不良贷款问题不仅可能导致经济发展缓慢、银行倒闭,更可能诱发金融危机,给全社会带来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数据显示,自 1980 年以来,在 181 个成员国中,有 133 个国家都经历过严重的金融问题或危机,占全部成员国的 74%。 发生金融问题的有 108 例,其中由银行不良贷款引发的有 72 例,占 67%。 发 生金融危机的有 31 个国家,共 41起,其中因金融不良资产引起的有 24 起,占 59%。 表 各国不良贷款发生情况 国家 时间 程度 不良贷款情况 芬兰 19911994 危机 1992 年不良贷款损失率 13% 意大利 19901995 严重 1995 年不良贷款率到 10% 丹麦 19871992 严重 累积贷款损失占贷款额的 9% 墨西哥 19841996 危机 1999 年不良贷款率达到 12% 智利 19811984 危机 1983 年末不良贷款率为 19% 玻利维亚 19861987 严重 不良贷款率达 30% 冈比亚 19851992 严重 不良贷款率为 10% 贝宁 1988 危机 1988年末不良贷款率达到 78% 日本 19921996 严重 1996 年不良贷款占 GDP 的 8% 泰国 19831987 危机 1987 年不良贷款率达 15% 菲律宾 19811987 危机 1986 年不良贷款率达到 % 法国 19911995 危机 1986 年不良贷款率达 13% 注:资料来源于 李扬等,《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技术和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 对外改革开放的这几十年里,中国经 济改革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诸 3 多层次的矛盾与问题也已经逐渐显露,尤其是不良贷款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 国有商业银行近年来对贷款极其谨慎小心,甚至在某些地区和行业出现“惜贷”的现象,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可归咎于不良贷款过多,导致银行放贷信心不足和贷款能力下降。 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对待不良贷款应有清醒的认识:当不良贷款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造成运营困难,加剧银行资产业务与负债业务流动性困难,导致银行资信下降,影响自身发展稳定。 若发生挤兑现象,就会迫使银行倒闭,进而引发一连 串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银行又是金融的主体。 银行经营恶化必然影响金融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国民经济运行不畅,使按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和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目的难以实现,严重时甚至出现重大经济动荡和金融危机, 可 见研究这一课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国内外对不良贷款的研究 国外对不良贷款的研究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它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 的 成本将风险产生的不良后果降到最低程度。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理论随着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 四个阶段。 伴随着金融工程学的诞生和巴塞尔体系的形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经过两个多世纪的不断发展和演变,已经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表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 时间 理论沿革 主要内容 20 世纪60 年代 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 强调保持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20 世纪60 年代 负债风险管理 西方商业银行变动负债为积极的主动负债,创造了许多如同业拆借的金融工具 20 世纪70 年代 资产负债风险管理 强调资产业务、负债业务风险的协调管理,通过匹配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经营目标相互替代和资产分散,进 而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形成对于风险全面管理和监控的巴塞尔体系 80 年代以后 全面风险管理 形成对于风险全面管理和监控的巴塞尔体系 注:资料来源于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整理而得 大多国外经济学家认为,高坏账水平影响经济的增长,因为它削弱了许多尤其特别是银行为企业的经营活动筹集资金的能力。 在对国家的研究中, 4 日本经济学家认为 20世纪 90年代日本经济的长期衰退与银行在泡馍经济彭葵后产生的不良贷款密切相关。 金融压制不仅抑制储蓄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干预了资金的有效配置,必须发展和依靠市场以实现经济增长。 自此之后,大多经济学家们都认为使经济实现有效增长的至关重要的条件是经历一个不受束缚的、以私人为中心的金融制度。 著名经济学家明斯基曾对资本主义的金融危机、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假说做过有影响的研究。 他分析了银行业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认为导致银行可能会对风险最高的借款人放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逆向选择,而道德风险则会导致借款人在借款后进行最高风险的活动,所有这些都使得银行中不良贷款产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以欧文•费雪的“债务 通货紧缩理论”为理论依据,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经济繁荣时期对于 利润的过度追求,当经济不景气,没有足够的“头寸”去清偿债务时,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货币紧缩。 关于不良贷款,国外还有研究成果显示证明信贷市场广泛存在信息不对称。 具体而言,相对于贷款人,借款人对其所投资项目的等闲性质更为了解,这将导致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另外,严重信贷紧缩的状况,这种现象与不对称信息密切联系。 犹豫你想选择,信贷市场很有可能在货币市场利率小幅上升后出现崩溃,由于道德风险的作用,总体金融状况能够对宏观经运行产生影响。 投资者在信息不完备或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所导致的羊群行为,宏观经济基础和金融 资产价格之间产生多重均衡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有效银行挤兑理论认为不良银行贷款组合运营导致的漏损是引发银行挤兑的原因,银行挤兑的经验证据似乎也证明了这一论点。 此外,对银行经营状况的悲观预期,也是导致银行出现挤兑的基本原因,其与不良贷款的产生有着密切关系。 国内对不良贷款的研究 我国有济学家吴晓灵认为不良贷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过度负债。 本应该由股价作为权益所有者注入的资金由银行注入是其主要原因。 另外,国有企业负担过重、折旧率过低,政府往往控制着企业经营决策权使得企业的经济体制不完善,企业运营方面的不合理 导致还款能力差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而经济学家张维迎并不同意上述理论中多度负债的观点。 他们认为居民的高储蓄资金分流到股票市场可以解决国有企业负债多高的问题。 而现在距离当时已经过去了十几年,居民将储蓄投资到股票中并没有明显降低企业的高负债,也没用避免不良贷款的产生。 所以,他们所提出的原因只是不良贷 5 款产生的间接原因。 经济学家樊纲提出“国家综合负债”和“国家综合金融风险”的概念,阐述了经济破洞与企业间债务生成机制之间的关系,认为银行坏账在一定意义上是准国债。 很多中国学者把不良贷款归结为一种制度性原因,这是从经济基 础的信用风险传导机制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的。 胡冰星认为我国信贷市场中的贷款勉强与贷款需求无弹性共 存。 银行在国有银行商业化 之后竞争加剧,给予经营效益好的企业贷款会大于其实际需求,从而逐渐产生的资金闲置,对于效益不好的企业不给予或者给予的贷款额度不足,致使这部分企业贷款的供给严重不足,从而贷款需求无弹性。 孙杰在其研究中指出,银行贷款在形成不良贷款之前,是作为企业投资支出,并且最终表现为消费,所以银行贷款一旦被使用,不管将来是否会形成不良贷款,就已经对经济增长实现了贡献,只不过此类的经济增长不一定是可持续和健康的。 于为群对于银行中不良贷款产生的成因分析是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 他指出:中国金融不良资产生成的主因是金融制度因素,我国到目前为止我国没能完全摆脱传统的经济体制的束缚,制度不合理因素从集权经济时期到现在仍然根深蒂固。 聂庆平分析不良贷款的成因采取的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角度,他认为国有商业银行缺乏内部控制机制,银行内部没有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导致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不良贷款逐年累积。 毛瑞宁认为社会资金过分集中于银行,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银行信用是不良贷款危机不断发生的根源。 吸收社会资金的银行本身就具有了社 会投资的风险,而在吸收社会资金过程中表现出的不规范行为更加加大了资金的风险。 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化的结果是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银行信用。 2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与成因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产生的理论分析 信用论 信用是包含着时间长度的预期,是预期就会存在不确定性。 金融活动作为一种信用过程,也存在着不确定性。 在借贷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中利率、汇率、价格等因素的变化,会使人们的收益与预期水平出现偏离,给借款人 6 带来经济损失。 当这种损失达到一定程度时,借款人便无法按贷款合同还款,进而 出现违约。 借款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直接导致了银行不良贷款的出现。 事实上,由于信贷资金的使用和偿还时间上的分离,银行业出现一定数量的不良贷款是必然的。 同时,信用的连锁性也会导致银行业已出现的不良贷款不断放大。 这种理论主要是从金融过程的不确定性出发论证了不良贷款产生的外部不可抗拒原因,即不良贷款的产生是必然的。 商业银行内在脆弱性理论 该理论认为金融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以及金融机构中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容易引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金融机构具有内在脆弱性,从而导致不良贷款的产生。 首先,信息的不对称性使贷款 过程中借贷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有差别。 通常情况是借款人了解的信息多于银行,并且倾向于提供有利于自己的信息。 借款人对自己的财务状况、欲投资项目的预期成本、收益、风险情况有着比银行更详细的了解,并且有的借款人为了达到去的贷款的目的,还会对真实情况进行隐瞒或提供虚假的信息,从而使银行依据不完整、不准确的信息做出贷款决定。 这从一开始就使银行信贷资产处于潜在的风险之下。 并且,在贷款的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使银行不能充分的掌握贷款的使用状况以及借款人本身的经营状况,这也会导致不良贷款的产生。 其次,银行中委托代理关 系导致的道德风险也是不良贷款产生的重要原因。 银行所有者、经营者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激励机制的设置不当,会造成银行经营者的业绩高低与奖励处罚不对称,并引发道德风险,进而导致不良贷款增加。 对银行经营者来说,如果某项风险决策的成功使他获得极大的收益,而对于失败的成本他只 是 承担 了 小部分或者全部损失都由银行承担的话,他就倾向于实施此项决策,以使自己获得收益。 这一理论主要是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来追寻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 事实上,以上两个因素在接待过程中都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是 可以通过有效的制度或者机制使其产生的 效果最小化,来达到遏止不良贷款增加的目的。 银行行为理论 这一理论主要从银行行为的角度来分析不良贷款产生的根源,其主要包括贷款客户关系理论和贷款勉强理论。 贷款客户关系理论是由 John H Wood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银行为了保持客户对于贷款的长期需求,实现其利润极大化目标,倾向于通过增加贷款来培养与客户的关系,从而导致贷款数量的增加。 贷款勉强理论最初由 Gwyne 提出的,后来经过多人的发展得到了逐 7 步完善。 贷款勉强是指银行在一定利率条件下向借款人提供超过其意愿需求的贷款。 这一理论认为,由于银行经理的业 绩和贷款量相关,为了突出业绩表现,其倾向于把贷款量扩大到安全范围内,超额的信贷供给降低了借款人贷款的边际效用,造成了资本使用效率的降低,这势必会影响借款人的偿还能力,从而使不良贷款发生率提高。 银行行为理论通过分析一般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来解释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根源,这对于我国的不良贷款研究十分有借鉴意义。 信贷市场分割理论 该理论认为,我国的信贷市场是以贷款勉强与贷款需求无弹性为特征两个分割市场的共存。 即银行商业化之后,银行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对于效益好的企业竞相贷款,使这些企业的贷款供给大于 需求,贷款勉强产生;而对于那些效益不好的企业则不给予或者不愿意贷款,导致这部分企业的贷款供给不足,贷款需求无弹性。 在前者市场上,贷款利率低,贷款需求小于供给,企业贷款资金剩余,资金利用效率低下,贷款偿还的风险增大;在后者市场上,贷款利率高,贷款需求大于供给,贷款需求的无弹性是企业愿意以高利率进行贷款,这样会导致其偿付压力的增加,贷款违约的风险增大。 这一实际上是银行行为理论在中国的实际应用,是对我国信贷市场特殊行为的分析。 我国国有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现状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降低不良贷款上的确 是 下了不 少功夫,如加强银监会的监管,剥离不良资产,尝试制定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信贷业务的完全程序化改革,规定降低不良贷款的指标等等。 但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资产仍严重偏高,尤其四大国有银行为最。 到 20xx 年末,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 万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为 %; 20xx 年末,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降至 %; 20xx 年末,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 亿元,比去年年初减少 亿元 ,不良贷款率 %。 然而,这个比例还是远远高出世界银行业的平均水平,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 余额和比率仍处于高位,已超过《巴塞尔协议》的要求。 不过 经过 近些年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成功,不良贷款也已处置了不少,不良贷款率大幅下降 ,20xx 年末不良贷款达到 亿元,有小幅上升;但在 20xx 年末降到 亿元;20xx 年末更是有大幅下降达到 亿元; 20xx 年末是 亿元; 20xx年末则是 亿元。 8 图 20xx 年 20xx 年末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银监会 20xx 年至 20xx 年 不良贷款情况表 从上图来看,首先 ,从不良贷款率的下降程度来看, 20xx 年 20xx 年,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了 %,反映出我国近些年来频频采取诸如向国有商业银行注资、关闭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加强银行监管等一系列措施是有很大成效的,同时反应出国有商业银行在处理不良贷款问题上控制的很好。 但这仅仅是所有银行的平均水平,很难看出单个银行存在哪些问题,而且每年仍有许多地区银行出现超额不良资产,更有个别国企以及大中型企业的不良贷款还逐年攀升,所以不良贷款问题仍然着实令人堪忧。 图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整体 水平 注 :数据来源于中国银监会不良贷款情况表 200 3年2 010 年末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单位:亿元)05000100001500020xx025000200 3年末 200 4年末 200 5年末 200。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与对策分析_以中国银行徐州分行为例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RAM): 512MB 或更高。 硬盘: 40G 或更高。 监视器: 1024*768 分辨率 ② 软件需求 操作系统软件: Windows XP、 Windows7 数据库管理系统: Oracle 11g 服务器: Tomcat 运行工具: IE 沈阳化工 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9 第三章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 本系统将使用一直以来使用都最为广泛的关系模型作为数据库的建设依据。 在用户的观点下
限性 当前系统办理业务的流程导致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工作效率极其低。 因此急需开发一个高效的银行计算机储蓄系统。 例如处理时间赶不上需要,响应不及时,数据存储能力不足,处理功能 不够等。 并且要说明,为什么对现有系统的改进性维护已经不能解决问题。 4 所建议的系统 对所建议系统的说明 我们所开发的系统为一个简单的银行储蓄系统, 通过 运用本系统 银行职工 能快速、便捷地为储户办理各项业务 ;安全
利息清单给储户。 b. 性能 要求 ; 为了满足储户的要求,系统必须要有较高的运作速度,储户填写的表单输入到系统,系统比如能快速及时作出响应,迅速处理各项数据、信息,显示出所有必须的信息并打印出各项清单,也还要有足够大的磁盘容量 ; 安全性也是系统最 为重要的性能需求之一,银行计算机储蓄系统必须有可靠地安全措施,以保证储户的存储安全。 c. 输出 要求 ; 作为用户存储的凭证信息,输出需要包括
产品在型号和参数有不同的要求,交货期和生产批量也各不相同,其中软轴有三十几 个品种,汽车拉索又有油门拉索,离合拉索,制动器拉索,里程表软轴, 选换档拉索等 , 由于 生产所需原料的繁多, 光 公司 原材料库 就有超过 1000 多种原 材 料, 给合理的 库存管理 增加了 难度。 公司的库存管理流程分为:采购决策和执行、库存验收和库存管理。 库存 的 采购源于公司制定的年度 经营计划
程中将钢筋笼的三角内撑割掉,以防钩挂混凝土灌注导管。 钢筋笼下放到位后将吊筋与扁担、扁担与护筒焊接固定,防止浇注混凝土时钢筋笼的上浮和下沉。 固定时,要根据钢护筒的偏位情况将钢筋笼中心反方向调整,以使钢筋笼中与桩中心重合。 ③声波 检测管的连接及检查 按设计要求安装声测管:声测管外径≥ 5cm,壁厚 ,与钢筋笼等长。 21 除在底节钢筋笼加工时焊接在钢筋笼上外,其余各节均预先绑扎在钢筋 笼内
销售费用,当地资源的外流不仅影响了经济发展,也极大挫伤了棉农的积极性和农民采用 新品种、新技术的发展热情;另一方面,当地农业面积较大,农药使用量及土地残留量均高,对区域土地及生态环境均造成污染影响。 项目建设可以引导农民积极发展抗生棉等优良品种,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及生物灭虫技术,推广以棉促粮的种植理念,从而减少农药施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项目建设是壮大区域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