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生作业心理_优化设计语文作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小学阶段学生习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写状物的文章。 什么是状物的文章呢。 就是指对一个事物或一类事物、进行有顺序,有重点的描写,也可以借物言志、抒发感情。 如何写好状物的作文呢。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选择好所写对象。 这类作文可写的内容很多,既可以是你家里的器具用品,你喜欢的礼物玩具,还可以是 各种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所以,首先你要确定自己要写的是什么,当然这种事物一定是你心中想写的。 因为只有有兴趣的事物,学生才会爱写,才能写好,才能从认识和情感上倾向作文,真正产生写作的巨大动力。 二、列出简单提纲。 状物作文一般都是按所写事物不同的方面连段成篇的,那么你要从哪几方面来写这一事物呢。 在写之前你的头脑中应列出清晰的提纲,准备阶段实际上就是‚想‛的阶段,要在动笔写作之前,把思考好的作文提纲罗列出来。 例如写你最熟悉的文具盒,可以从文具盒的来历、外形、用途、对你的帮助四方面来写。 这几方面要注意详略得 当,重点突出。 三、整体观察,抓住重点。 对事物形态的描写是状物作文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想把物体描写的生动、逼真,就要对它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观察。 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或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或从整体到局部、从点到面。 你可以边看边试着说一说,它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有什么特点。 当然每个物体都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我们不能面面俱到,把它的每一个部分都写得清清楚楚。 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它的外形特点或作用用途,分清主次,把它独特的地方写出来。 例如写一个花坛:(花坛中央,种着几棵高大清秀的 美 人 焦。 它那深绿色的 叶子,像一把绿色的八焦扇。 它那笔直挺拔的茎,托着几朵艳丽的深红色花朵,多像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站在那里呀。 )就要找出一个重点,也就是花坛中的美人蕉以它的美来表现和概括花坛的景色。 四、语言生动有趣,条理清楚。 如果只有简单的叙述,会使你的作文看起来很平淡,很无味,如果加入丰富的想象和恰当且具体的描写,文章就会精彩许多。 如写小狗: A:小狗的毛是白的,头很小,长着一双小耳朵,眼睛是黑的,鼻子是黑的,很可爱。 B:小狗的毛呈淡白色,它的头有一个拳头般大,顶着一双直直的,竖在头两侧的耳朵,它的 眉毛细细的,不仔细看,看不出来。 它的眼睛最为突出,又大又黑又亮,大得占去了小脸的一半,黑得像涂了一层黑油漆,亮得像两颗黑珍珠。 它的鼻子是黑色的,摸起来,毛绒绒的。 嘴巴是粉色的,小小的。 真是可爱极了。 如写鹦鹉: A:我家的鹦鹉很小,它头上是绿色的,脸部是大红色,有一双黑眼睛,下面长着一个弯弯的嘴和鼻子。 它的羽毛漂亮极了。 B:我家的鹦鹉好像永远长不大,永远是 11 厘米。 它头上是绿色的,脸部是大红色,好像很害羞,又小又黑的眼睛下是弯弯的嘴和鼻子,它的脸上看似没鼻子,那是因为鼻子和嘴是连在一起的,不易发现。 它羽毛颜 色绚丽多彩,绿里带蓝,蓝里带绿,蓝绿相间,很像孔雀的羽毛,漂亮极了。 上面写小狗和鹦鹉: A 只是简单的写出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形象,显得语言机械、呆板,缺少亲和力。 B 则不同,通过具体而生动的描写,不仅写出了事物的颜色,形状,而且能展开合理的想象,把事物的动态、情状写出来。 所以, B写出来的事物是活灵活现的,这样的物品,才是人们乐于阅读和接受的。 五、 结尾托物言志,抒发感情。 在描写物体形态、作用等之后,可适当抒发自己的感情,点明自己的写作意图。 这一部分虽不是文章的重心,却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描写地球仪时 :我喜欢我的地球仪,不是因为它有美丽的外表,而是因为它给我带来了乐趣,使我增长了知识。 六、反复细读,认真修改。 常言说:‚十分文章,三分写作,七分修改。 ‛可见,一篇成功的文章是离不开修改的。 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步骤。 小学生在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和对文体要求的把握,往往是不准确的。 措词用语的规范得体问题就更大,作文很难一次成功,这就需要修改、补充、修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成人是这样,小学生更是如此。 一篇好文章必须经过反复修改才能定型。 所以说,只有培养起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兴趣和习惯,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才会得 以提升。 总之,状物作文要通过认真观察,把物品外形准确勾勒出来;要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写出物品的特点,给人以鲜明的感觉;要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展开合理的想象,赋予物品丰富的情感;要通过认真的修改,就会使物品活生生地跃然纸上,就能够写出优秀的状物作文。 教学论文 多媒体在参与式教学中的应用 清源镇羊庄小学高兴胜 多媒体在参与式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提要 : 在课堂教学中 ,应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增加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着高度的参与热情。 加上教师适度的点拨,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同时应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增强直观性 ,可以把难懂的文字表达转化为生动的形象,使学生能够较为容易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学习。 应用多媒体手段要注重可操作性 ,使他们善于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应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兼顾创造性,开发创造潜力 ,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 关键词 :多媒体 参与式教学 趣味性 直观性 一、增加趣味性,使学生乐参与。 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个性特征,它 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这一精神力量是推动学习的动力。 多美体语文教学根据自身声像并茂、艳丽的色彩、逼真的音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着高度的参与热情。 如在教学《阿里山的云雾》时,用视频演示和用声音烘托气氛,创造学习氛围,体会阿里山的云雾变幻莫测的美。 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被陶醉了,带着一种亢奋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 在教学《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时,让学生边观看相关图片,边聆听配有音乐的课文朗读。 这样,湖水、草滩、水鸟等,都形象 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加上适度的点拨,学生对探究作者的心境充满了兴趣,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增强直观性,使学生能参与 语言相对于实物来讲比较抽象,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把难懂的文字表达转化为生动的形象,使学生能够较为容易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学习。 尤其是对中等偏下的学生,避免了想学而无从学起的局面。 像《苏州园林》这篇课文 ,层次清楚 ,语言精练 ,但又有不少难懂的词语和建筑术语 ,成为理解课文的障碍。 于是,我让学生和我搜集了一些有关苏州园林的资料,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整理,制作成一部 配有文字说明的风光片。 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还使他们轻松地深入到课文中,把难懂的词语和术语形象化,解决了疑难问题。 在教学《赤壁之战》时,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到一千多年前的古战场,亲眼目睹了烈火熊熊,金戈铁马,残烈搏杀,血染大江,灰飞烟灭的悲壮。 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情境就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直接参与到教学中,对文章的内容产生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三、注重可操作性,使学生善参与。 要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仅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不够的,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水平设计出符合 学生特点的、易于学生操作和接受的课件。 如教《赵州桥》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通过自学设计赵州桥的模型,然后,让学生在信息课上将它制作成电脑课件,画出一个平面图形。 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了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又保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而事实证明:不断获得成功的学生,学习兴趣也在不断地获得巩固和发展。 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不可过浅,更不可过难,有利于他们的实际操作,使他们善于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四、兼顾创造性,开发创造潜力。 每个学生都可以而且 应该发展创造力,并在创造活动中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通过教育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活动,这是教育成功的标志。 多媒体语文教学能激发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潜力的开发。 总之,多媒体在参与式教学的应用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其各方面的优势,才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其自主学习,积极参与,从而使学生得到锻炼、得到提高、得到主动发展,构筑起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大厦,才能创造出学习过程的最高境界。 浅议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的 有效性 —— 教学论文 蔡寨小学 周丽霞 20xx 年 12 月 浅议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的 有效性 —— 教学论文 蔡寨小学 周丽霞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 教材 有机结合,真情演绎 教材 内涵,提升孩子们对 教材 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 那么 , 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 我有几点体会 : 一、深入钻研教材。 新课程 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教材,要‚在教材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 如果教师自身对教材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 难 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教材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 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 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我每 教 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 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 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 意思 写在一旁。 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 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注意,课堂上予以指导。 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 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 只有在对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 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开教本上课。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 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 ,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 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 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教学 七色花 这堂课时,针对题目引发学生发挥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 内容。 因此学生也毫无顾虑的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如 :这是一朵怎样的花 ?它为什么叫‚七色花‛等问题。 (一 )教师要善于掌握一些创设情境的方法。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 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2)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3)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4)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 境;( 5)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二)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 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