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安全毕业设计_(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3 3817500 38428000 4 3817025 38427150 5 3815160 38428525 6 3815186 38429554 7 3815330 38430400 8 3816170 38431682 9 3816924 38431200 10 3816710 38430685 井田东西走向长 ,南北倾斜宽平均为 ,面积。 可采储量 ㈠、地质储量 工业指标 根据《煤、泥炭抵制勘查规范》确定本区 各煤层的最低可采厚度为;最高可采灰分( Ad)为 40%;最高 St d为 3%;最低发热量 Q d≥ 17MJ/ kg。 资源储量 根据储量核查报告,全井田共获得二 1煤层资源储量 万 t,其中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 121b) 万 t,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储量( 333) 万 t,预测的资源量( 334) 万 t。 详见矿井资源储量汇总表 212。 矿井资源储量汇总表 表 212(单位:万 t) 探 明 储 量(121b)/ 万 t 推断储量( 333)/万 t 预测储量( 334)/万 t 合 计 /万 t 矿井地质资源储量为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 121b)和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储量( 333)之和,则矿井地质储量为 + = 万吨。 矿井工业资源储量 推断的资源储量( 333)应乘以 可信度系数后计入矿井工业资源储量,则矿井工业资源储量为 万 t。 计算如下: 矿井工业资源储量=( 121b) +333k = + = 万 t ㈡、永久煤柱损失 各类煤柱留设原则 ⑴、工业广场煤柱,按垂线法计算,岩层移动角参照《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选取如下: 表土、冲积层移动角φ= 45176。 岩层移动角έ=ά= 72176。 ,Ϋ=έ ⑵、村庄及水库煤柱 井田深部较大的景店寨、甄家沟和后赵家庄需留设煤柱,深部边界处的石楼沟水库大坝需留设煤柱。 煤柱留设按垂线法计算,计算参数同工业广场煤柱。 ⑵、边界煤柱:井田边界两侧各留 20m; ⑶、 断层及采空区防水煤柱:根据水压大小计算留设。 KpPMAL 3 式中: M— — 煤层厚度或采高, P—— 水头压力 ~ A—— 安全系数,一般为 1~ ,设计取 2 Kp—— 煤层的抗张强度 经计算,断层隔水煤柱宽度 ~ 75m。 ㈢、可采储量 可采储量=(工业储量 — 永久煤柱)采区回采率。 永久煤柱包括:广场及井筒煤柱,断层煤柱和井田边界煤柱。 采区回采率:井田内煤层平均厚度不超过 ,采区回采率按 80%计算。 井田内工业储量 万 t,永久煤柱占压 998 万 t,开采损失 万 t,可采 储量 万 t,矿井可采储量详见表 213。 可采储量汇总表 单位:万 t 表 213 煤层 矿井 地质资源储量 矿井工业资源储量 永久煤柱损失 开采 损失 可采 储量 边界 采空区及断层防水 井筒及工业广场 村庄及水库 小计 二 1 注:推断资源储量( 333)已乘 可信度系数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矿井工作制度 设计年工作日 330 天,每天 三班作业,其中两班采煤,一班准备,每天净提升时间 16 小时。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的确定,主要取决于矿井的资源条件及开采条件。 本矿井储量较丰富,但勘探程度较低,首采区受滑动构造的影响,煤层厚度不稳定;矿井二水平为下山开采,接替工程量较大,且深部钻孔稀少,煤层控制不足,故开采条件致使本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不宜太大。 设计认为 45 万 t/a 的生产能力是合适的。 矿井获得的可采储量,除以设计年生产能力并考虑 的储量备用系数,计算矿井的服务年限为 ,其中 118m 水平服务 , 250m水平服务 35a。 符合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 20xx 版关于对新建矿井设计服务年限的规定。 如表 214 所示 表 214 新建矿井设计服务年限 矿井设计 生产能力 ( Mt/ a) 矿井设计 服务年限 ( a) 第一开采水平设计服务年限( a) 煤层倾角 < 25176。 煤层倾角 25176。 ~ 45176。 煤层倾角 > 45176。 及以上 70 35 ~ 60 30 ~ 50 25 20 15 ~ 40 20 15 15 井 田开拓 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 井田地质资料 本区通过以往勘查和矿井生产揭露,查明其基本构造形态为一地层走向 60~ 80176。 ,倾向 330~ 350176。 ,倾角 14~ 27176。 的单斜构造,滑动构造普遍存在;查明了本区二 1 煤层为大部可采煤层,煤层结构简单,查明了二 1 煤层的煤类、煤质特征及煤的工艺性能;查明了矿区隔、含水层的发育情况及含、隔水性能,确定了二 1 煤层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为第三类二亚类第二型;查明了二 1 煤层顶、底板工程地质特征和矿井瓦斯、煤尘及煤的自燃情况。 按现行《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要求,二 1煤层勘查程度达到了详查阶段。 存在问题及建议 ⑴、本区开采的二 1 煤层,顶板为滑动构造产生的断层角砾岩,岩石破碎,使煤层顶板强度降低。 因此,在矿区采掘过程中应注意煤层顶板的观察,加强顶板支护工作; ⑵、本区二 1 煤层瓦斯含量高,矿井瓦斯等级为高瓦斯,因此,在矿井开采过程中应加强矿井通风和瓦斯监测工作,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井硐的确定 由于开拓方式主要是指井筒的形式,现对每个井筒形式具体分析比较如下: (一)主井井筒形式 对于主井采用斜井还是立井,设计提出如下两个方案: 方案 I:主斜井方 案。 初期在工业场地内布置一条主斜井倾角 18186。 ,净宽 ,装备一条带宽 ,长度 2650m,高差 800m。 方案 II:主立井方案。 初期在工业场地内布置一个主立井 ,井筒净直径Φ ,装备一对 4t 箕斗,金属罐道梁。 井口安装一台Φ 单绳双筒提升机 ,井筒深度约 500m。 方案 I 优点: ( 1)煤流运输采用胶带输送机,其具有运量大、连续性好、效率高、增产 潜 力大等特点; ( 2)设备运行 安全 可靠,运营费用低; ( 3)设备及安装和相关土建 设施 等投资低; 但斜井施工对 较软地层适用性差,施工难度较 大,且本煤倾角较大,斜井落差太大,不利于运输。 方案 II 具有井筒施工可靠性高、投资低、施工工期短等优点。 详细经济比较见表 311。 表 311 井筒方案比较表 序号 比较项目 主斜井 (B=,a=18186。 ) 立井 ( 162。 ) 备注 ( I- II) 1 井口标高( m) + 340 + 2 井底标高( m) 450 118 3 井筒长度( m) 2700 512 4 掘进体积( m3) 71802 2304 6949 5 井筒工期(月) 24 10 14 6 建井总工期(月) 40 42 7 可比基建投资 矿建投资(万元) 掘砌费 (万元) 措施费 (万元) 土建投资(万元) 设备及安装(万元) 8 矿井运营费(万元) - 电耗(万元) 折旧(万元) 综上 分析 ,设计推荐主井 井筒 采用 立 井方式。 (二)副井井筒形式 由于本矿井具有煤层埋藏深、矿井生产能力大等特点。 经过综合分析比较,设计认为副井采用立井优势 较 明显。 但考虑到本矿井的规划设计生产能力特别大(),初、后期实行分区开拓和生产,为解决大型设备整体下放,各分区均需布置大直径的副立井,其提升设备及控制、容器及承接装置都要引进,投资较高。 因此,设计 对于副井形式提出如下两 种方式: 方案 I: 副立井方案。 副井净 直径Φ ,装备一对 1t 矿车单层单绳罐笼及一台Φ 单绳提升机,钢罐道,井筒装备玻璃钢梯子间,井筒内设洒水管、动力电缆和通讯信号电缆。 担负全矿井的升降人员、提矸下料、进风等辅助提升任务,兼作矿井的安全出口。 方案 Ⅱ :副斜井方案。 在工业场地内增建一条副 斜井(净宽 ,倾角 18 186。 ,斜长 2700m)方案,副斜井解决全矿井的大型设备整体下放,各分区人员及材料仍通过 副 立井提升。 表 312 副井井筒方案比较表 序号 比较 项目 方案 I 方案Ⅱ 备注( I- II) 副立井 ( 162。 ) 副斜井 B=,a=18186。 1 井口标高( m) + + 340 2 井筒长度( m) 512 2700 2188 3 掘进体积( m3) 2560 4 井筒工期(月) 9 20 11 5 建井总工期(月) 40 42 2 6 提升设备 6(Ⅲ)塔式多绳摩擦 提升机, 2(Ⅰ )塔式多绳摩 擦提升机 JK4/ 单筒缠绕式提升机 7 可比基建投资(万元) 投资 5650 投资 + 3. 提升设备及安装 装备 + 8 设备运营费(万元) 电耗 + 折旧 经过综合分析比较 ,设计推荐方案 I,即采用一 个净直径 的副立井满足矿井的辅助提升要求。 (三)风井井筒形式 由于立风井具有工程量小,通风 距离短,有效通风断面大 等优点,故确定风井采用立井。 综上所述, 针对本井田煤层赋存特点, 说明 本矿井采用主副风均用 立井的综合开拓方式 是合适的 , 即在井田中部布置主副 立 井,浅部布置回风立井。 主井担负矿井的主提升任务,副井担负全矿井的升降人员、提矸下料、进风等辅助提升任务,兼作矿井的安全出口 , 回风井布置瓦斯抽放管路,兼作矿井安全出口。 井筒中心线井筒中心线 图 23 风井井筒断面图 井口及工业场地位置的选择 (一)影响井 口及工业场地位置选择的主要因素 井口位置应尽量选择靠 近 铁路 , 公路 , 区域变电站 , 输水管线 等这些公共设施 ; 由于本矿井煤层厚度 变化较 大,井筒及工业场地应尽量减少压煤量 ; 井田内地形起伏较大,工业场地应选择在地形相对平整的地方 ; 工业场地及井口位置应尽量接近储量中心,有利于井下开采运输,降低生产费用 ; 初期采区应尽量选择在勘探程度高、地质条件简单的开采范围; 井口及工业场地应尽量靠近初期采区,以减少井巷工程量和初期投资,缩短建井工期 ; 充分考虑 “ 三软 ” 地层对开拓系统的影响 , 工业场地及井 口位置选择应使井底车场及硐室处于相对坚硬稳定岩层中。 (二 )井口与工业场地位置的选择 综上所述,结合实际矿区情况,在井田中部设工业广场, 主副井 井口及 工业场地位于 14602钻孔附近 , 工业场地内 初期 布置 主 副两个井筒,地面标高+ ;风 井井口地位于 井田南部 1468钻孔附近,地面标高+ 349m左右。 , 水平划分及阶段垂高的确定 (一)井底车场 根据本矿基本情况提出两种井底车场方案: 方案一: 环形式井底车场 特点:空重列车在车场内不在同一轨道上做相向运行,即采用环形单行 方式。 ( 1)立井卧式环形车场( 如下 图 示 ) 1-主井; 2-副井; 3-主井重车场; 4-主井空车场; 5-主要运输巷道 优点:车场的开拓工程量小;调车方便。 缺点:电机车在弯道上顶推调车安全性较差。 当井筒与主要运输巷道较近时采用。 方案二: 立井斜式环形车场( 如下 图):主副井存车线与主要运输巷道斜交。 当井筒距运输大巷较近、且地面出车方向受限要求与大巷斜交时采用。 1-主井; 2-副井; 3-主井重车线; 4-主井空车线; ( 1)优点:调车方便,通过能力大,一般能满足大、中型矿井生产的需要。 ( 2)缺点:巷道交岔点多,大弯度曲线巷道多,施工复杂,掘进工程量大,电机车在弯道上行驶速度慢,且顶推调车安全性差,用固定式矿车运煤,翻笼卸 载能力将直接影响车场通过能力。 综上所述,本矿采用方案一的变形车场,受井田限制,省去 运输大巷,各上山直接通过绕道连到车场。 (二) 水平划分及阶段垂高的确定 主、副井井筒落底水平为 118m水平,故第一水平标高为 118m,井田深部开采下限标高为500m水平,若设一个水平,阶段垂高为 400m,下山斜长达到 1500m,故在井田深部设第二水平,第二水平标高为 250m水平。 回风立井落底水平为 +168m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