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贾平凹带灯中的隐喻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隐喻陈述的。 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雪莱和柯勒律治看来,隐喻是语言的有机组 ① 杨俊国:日暮乡关何处是 —— 读贾平凹的《秦腔》兼与福克纳比较,安康学院学报 .20xx 年第 19 卷第 3期 . ② 陈骙 .文则 [A].郑 奠 .谭全基 .古汉语修辞学资料汇编 [C].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③ 张少云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研究 [J].修辞学习, 20xx,( 02) . 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毕业论文 3 成部分,它不是语言的装饰品,而是人类体验诗经的一种重要的方式,甚至是一种思维方式。 ③ 在人类的精神存在中,隐喻紧紧地保持着人与自然的渊源关系。 在人类寻找喻体时,隐喻思维使得人们开始用那些现实事物作为喻体去意指那些不存在或看不见的喻意。 一切存在的,皆只是一象征。 它诱使人在一件事物中去寻找高 于生命的事物,在死亡中寻找高于死亡的事物,隐喻使生命的意义成为了被人类灵魂所追求、期盼和守候的。 凭借着隐喻的特点,我们在保持着生命的奇异和美好奥秘的遥远感去亲近世界、了解世界、认知世界。 从那时起,人们不仅将它看做纯粹的修辞现象,而且将它看作一种心理行为和精神行为,看作是以一种事物去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另一种事物的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 ④ (二)文学中的隐喻 隐喻的再生,就是新生的语言文化,是原始文化的再次凝结,使得原始神话重现,再建了生命和宇宙的宗教感,使得人与自然的原始关联重新恢复。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 正统的诗歌,其语言所具有的意象性、模糊性、多义性以及读者接手时的独特个性,都决定了诗歌在写作过程中隐喻多元化的理解。 如,李商隐就常常以自然界的风花雪月、香草树木和日常生活中的灯镜琴瑟以及神话传说等等,作为自己诗歌的喻体,来表达一种忧伤、迷惘的情绪,例如《锦瑟》《嫦娥》等。 以及屈原的《楚辞》乃至更早的《诗经》等等,关于香草美人等的表达,都属于隐喻。 同时,隐喻也反映了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在不同国家的生活方式中,人们都有着不同的心态、思维和文化。 而通过隐喻,人们能很好地认识世界、了解世界。 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一个国 家的价值观和文化,甚至可以体现在隐喻上。 这是因为,当人们做一些意象的隐喻时,文化和价值观就会在这些隐喻中不自觉地表现出来。 例如,在中华文化中的松,竹,梅被称为“三冬先生”。 因为它们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并且都能够安全地度过严寒的冬天。 在中国,它们代表了崇高的精神。 但是在英国文化中,它们只是三种常见植物,不具有任何的关联性。 同样,一些隐喻也有着历史和文化背景,也体现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人们生活中,处处能感受到隐喻文化内涵的影响。 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大部分来自于作者的联想和象征思维。 一般来说,当我们想描述一个东西,但 又不直接将这个东西的本身讲出,而是要使用其他东西来描述这个东西时,这就是隐喻。 现代小说中的深层结构上基本上都是隐喻结构。 如《黑暗的心》、《到灯塔去》、《芬尼根的守灵夜》等,《带灯》也同样如此。 这不 ④ 鲍红 .李商隐诗中的隐喻 [J].安庆师范学院院报 ,20xx,(05). 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毕业论文 4 仅有表层的情节结构,还有深层的隐喻结构,这些都可以看成是作家对人类生存本质和境遇的领悟,但是不能仅仅将隐 喻看作语言学上的打比方。 不像语言学中的隐喻,它不局限于词汇和修辞,而是覆盖在所有作品的表意层面。 如标题、主题、意象、细节,甚至结构框架。 隐喻的出现往往都会连带着象征。 韦勒克曾说过,可以将一个意象转化为隐喻。 若是它连续不断地出现再现和呈现,那么它就成为了一个象征。 结构往往与作品的叙事意图相呼应。 有时也是隐喻性的。 如《带灯》的结构框架便是如此。 《带灯》这部小说由三部分构成,就整体构架而言,是个典型的凤头猪肚豹尾结构,上部《山野》只有四十页,高速路修进秦岭,意味着现代文明闯进秦岭,山野开始面临破坏,而带灯就在这个 时候来到了樱镇。 短短的四十页就为下文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做了充分的铺垫。 中部《星空》是主体,将近三百页,除去带灯写给元天亮的信,其余全是直录樱镇最基层民众的生活,他们的生存,他们的利益,他们的易于满足,他们的相互斗争,带灯的菩萨心与社会的复杂格格不入。 下部《幽灵》则只有十五页,一盏心灯沦为一个幽灵。 三、《带灯》中的隐喻 (一)贾平凹小说中的隐喻性意象 意象是隐喻语言的最基本单位。 在韦勒克与沃伦合作的《文学理论》中曾经指出:“意象能够像一种描述而存在,或者像一种隐喻而存在。 ” ⑤ 实际上,隐喻的最终实现与受众的理解 感受都离不开具体的意象,因为,隐喻的形成并不是临空蹈虚,它总是要借助于具体的意象,在作者主观感情的刺激下而产生的。 一句话,“意象通过隐喻或象征的形式展示出来,而单单从隐喻来说,意象及其表现的对象,往往也是运作的基础。 ” ⑥ 贾平凹的作品,其隐喻的特征就是用某些意象来隐喻作品中的人物及情绪。 《带灯》就是一个具有隐喻性的文本,读过《带灯》的读者可能会对小说中的繁冗琐事已不记得,但文本中许多具有隐喻性的意象却挥之不去。 隐喻使得整个文本的情节结构以及各种细节都具有了某种符号性。 贾平凹喜欢隐喻,印证着普鲁斯特的那句话一 样:“没有隐喻就根本没有真正的记忆”。 ⑦ 对隐喻的理解,我们所需要的不仅是联系,也需要沉思。 因为“在隐喻的文本中,完全不是它所显现出来的东西,而一个主题的故事,事实上可能是有关于另一个主题的。 然而,为什么要这样讲故事,因为它的创造者希望它能刺激读者,使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 ⑤ 韦勒克,沃伦 .文学理论 [M].北京:三联书店, 1984,203. ⑥ 朱全国 .隐喻与意象 [J].求索, 20xx,( 10) . ⑦ 吕同六主编:《 20 世纪世界小说理论经典》 (下卷 ),胡家峦等译,华夏出版社, 1995, (362). 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毕业论文 5 在完全不同的空间维度中,使文本进入思考某物的新方式。 ” ⑧ 《带灯》逼近现实,具有着浓厚的寓言气息,同时又彰显出贾平凹独具个性的审美视角和言说智慧。 (二)《带灯》中的隐喻解读 “带灯”,原名叫“萤”,即萤火虫,就如同她的名字,像萤火虫一样用弱小的一盏灯在黑夜中前行、寻找光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