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红小_说前后期叙事艺术的变化本科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人留下了无尽的哀伤。 小说中,翠姨的心事无人知道,只有叙述者“我”能够了解她的哀伤,她的不幸,以及她的无力反抗。 20xx 届本科 毕业论文 4 小说的风格清新质朴,运用大量的景物描写,笔调自然平淡,却道出了数不尽的哀伤。 萧红是一位情绪化的作家,小说叙事视角的转化给予她更多发挥的机会,在萧红创作的后期,她常常含泪微笑着回忆曾经寂寞又给她无数快乐的小城,用极其平淡和坦然的心态,使作品在哀怨伤感之外,又多了一份暖暖的爱意。 二 、叙事结构的改变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也是万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但是长期以来,空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 自二十世纪以来,各类学科包括自然科学,哲学,宗教等都对空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人文科学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空间转换”概念,通过瓦解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单一的线性叙事结构,改为采用时空交错和时空颠倒的手法把小说的结构肢解得支离破碎,把小说结构空间化。 (刘银方,《论萧红小说的空间叙事》,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本章以萧红小说的空间结构为切入点,运用空间叙事学的部分理论分析萧红小说叙事结构的改变 及小说里的空间叙事功能。 在萧红的小说作品中,有很多直接用空间命名的,如前期的《生死场》、《桥》、《牛车上》到后期作品《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 小说的名字就是一个空间场所,故事围绕这个地点展开,这个地点也成为小说的一条线索带领读者去不断探索小说的内容和结构。 (一)线性叙事结构 现代小说理论家鲁迅等人在理论上构建了现代小说的文本形式,而且还付诸于实践。 小说在一般人看来就是讲故事,但是在“怎么讲”的问题上便涉及了很多学问,结构是小说的技法之一,一定要把事件的时间、空间、人物、起因、结果等基本要素阐释出来,进 行最佳的审美配置。 其中线性叙事结构是经典现实主义的重要结构形式,中国的传统小说主要也是以线性叙事为主。 在对萧红小说的研究分析中,我们发现萧红前期创作的小说多以传统线性结构模式为主,例如:《王阿嫂之死》整篇小说一共分为六章,叙述者都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排列的,从王阿嫂怀孕到难产而死,到如何被埋葬,都是按照主人公先后的经历安排情节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的。 其中作品《夜风》是萧红作品线性结构的典型,故事中的主人公长青和老李对社会的觉醒和反抗都是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发展的。 但是随着五四思潮的影响,同20xx 届本科 毕业论文 5 时 20 世纪初受 西方小说的挑战,现代小说家也不断改变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和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 萧红崛起于中西方文学艺术交汇的时期,因此她创作后期的作品便以其独特的叙事模式,在中国文坛上独呈异彩。 (二)花瓣式叙事结构 五四时期以后,中国现代小说的很多作品中,空间开始参与小说结构的构建,担当着一定的叙事功能。 空间不仅可以选择叙事者和视角,还可以“利用空间来表现时间,利用空间来安排小说的结构,甚至利用空间来推动整个叙事进程”。 (龙迪勇,空间叙事学:叙事学研究的新领域(续) [J ]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从传统艺术的角度来审视,小说是时间的艺术,时间是贯穿小说情节发展的一条线索 ,读者也习惯了抓住时间的蔓藤了解小说的脉络并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但是萧红后期创作的小说却忽略了时间性,终止了时间的流动,从而具备了跨越时空的独特魅力。 《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作者在描述的过程中,没有具体的时间,只是展现了农村人民在生死边缘不断挣扎的画面。 “在乡村,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 „„ ”村里的生死轮回和十年前是一样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同样的日子,毫无生气,也毫无改变的迹象。 小说有一个时间的跨度 —— 10 年,但是在作品中只写了一年半时间、六个季节的变换更替。 这种写作模式使萧红的小说独具一种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如果觉得《生死场》里的空间画面是按照时间顺序组合而成的,那么后期最具影响力的《呼兰河传》里的空间意向和空间画面完全是在共时情况下形成的花瓣式结构。 花瓣式结构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线性结构脉络,没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小说的空间代替了时间被作者推到读者面前。 看似毫无头绪,凌乱不堪的情节让人不甚明了,但是从整体上,小说的结构却被一种情感统领着 ,一直牵引着读者的心。 《呼兰河传》共有七章,每一章中都有若干小节。 第一 章和第二章分别展现了呼兰河城的地理空间和精神空间。 第一章以全知视角俯瞰了整个呼兰河城的全貌,东二道街、西二道街、十字街以及小胡同。 作者将小城的整理布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同时也对小城人民的生活面貌做了大致的描绘 ,充分表达了居民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及内心的麻木不仁。 第二章介绍了呼兰河城的精神盛宴,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等是小城人民唯一的精神寄托 ,这些活动的概括也为后面故事的展开买下了伏笔。 第三章写“我家”的后花园,第四章写“我家”的布局以及“我家”的租户,第 五章主要阐述了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的悲惨故事,第六章叙述“我家”仆人有二伯20xx 届本科 毕业论文 6 的故事,第七章讲述的是“我家”冯歪嘴子的故事,最后一部分交代了小说创作的动因。 纵观这篇小说的所有章节,似乎找不到任何因果或时间联系。 章与章之间的跳跃很大,中间毫无连接和过度,拿出任何一章都能够独立成为一篇小说,每一章都会出现一两个主要人物,但是却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或者事件。 虽然没有时间上的连贯和统一的人物,但是整部小说的结构并不显得散漫 .每一个事件 ,每一个人物都在呼兰河城的大背景下展开 ,呼兰河城仿佛是花瓣中的“花托”,将所有的“花瓣”都 囊括其中,每一个人物,每一个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并没有脱离宗旨和根本。 从情感的角度分析,一种贯穿始终的哀怨情调也可以称作“花瓣”将每一个故事连接起来。 小说中悲凉的调子是贯穿始终的,以呼兰河作为故事发展的大空间,表达着“我”童年的快乐与寂寥。 连续几个章节的开头不厌其烦地叙述着“这院子是荒凉的”、“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反反复复、如泣如诉地阐述形成了强大的视觉和感觉反差,在反差中展现社会贫富差异给人们带来的不公平待遇,这种强烈的反差也展现了事态的炎凉与肮脏。 在萧红的印象中童年和祖 父在一起的时光是最快乐的 ,回忆中的祖父总是那么富有温情 ,作品中“我”与祖父在后花园的“快乐”与“我家”及租客与仆人的“冷漠”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人心的麻木与不仁。 萧红小说的空间参与小说结构构建,一方面营造了一种如诗如画的雅意气氛,使小说充满了诗意的美感;另一方面,多个场面和空间画面的组合也造成萧红小说结构空间化。 它所传达出来是人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能够永远启迪着人们的灵魂。 三、叙事模式的改变 对于萧红小说的叙事模式可以概括为疏密有致、抑扬顿挫八个字。 萧红小说的叙事模式也是一个从幼稚到成熟的过 程。 探索萧红小说的叙事模式,我们可以看出在情节、结构、情调等方面有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轨迹。 所谓情节就是故事内部的因果关系,推动事态不断发展的动力。 萧红前期的作品是很注重情节发展的,但是之后大部分作品中没有情节,或者说不太注重情节的现象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 由创作初期的注重情节,到后来慢慢淡化情节。论萧红小_说前后期叙事艺术的变化本科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原因 贸易保护和经济危机像是一对“孪生体”。 在经济繁荣时,人们总是倡导要实行自由贸易,而当经济危机发生时,贸易保护就像影子一样从身后直接跳出来。 经济衰退期间各国更多规律性地采取贸易保护措施。 金融危机爆发后 ,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许多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和产品,纷纷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延缓了全球经济的复苏,也恶化了国际贸易环境。 其次,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和经济依赖性
隐喻陈述的。 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雪莱和柯勒律治看来,隐喻是语言的有机组 ① 杨俊国:日暮乡关何处是 —— 读贾平凹的《秦腔》兼与福克纳比较,安康学院学报 .20xx 年第 19 卷第 3期 . ② 陈骙 .文则 [A].郑 奠 .谭全基 .古汉语修辞学资料汇编 [C].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③ 张少云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研究 [J].修辞学习, 20xx,( 02) .
多万吨;生产装备技术水平已由只能生产低碳薄板到能生产高碳钢、合金钢、高合金钢、不锈耐热冷轧薄板、镀锌板、涂层钢板、塑料复合薄板和硅钢片等。 冷轧薄板发展如此迅速的的主要原因是: 钢材热轧过程中的温降和温度分布不均匀给生产带来了难题。 特别是在轧制厚度小而长度大的薄板带产品时,冷却上的差异引起的轧件首 尾温差往往带使产品尺寸超出公差范围,性能出现显著差异。 当厚度小到一定时
南方互联电网、西南互联电网; 直属省级电网: 山东、福建、云南、贵州,四川、新疆 、西藏和海南省电网及包 括香港 澳门地区电网和台湾省电网。 第四节、 电力系统的调度管理 中国电力系统的调度管理分为国家电力调度 ,大区(或跨省)电力系统调度 ,省级电力系统调度和地区电力系统调度。 按照电力系统 “统一调度,分级管理”的原则 ,各级调度的管理范围及主要职责如下所述。 ( 1)国家电力调度
合同,合同的内容和权责应该明确。 二 要不断扩大工程合同文本的多样化。 以满足不同的承包方式。 建筑企业还应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相应的监督和控制机制,保证合同管理制度的有效贯彻。 工程招标投标阶段的合同管理 合 同总体策划的确定对整个工程项目有重大影响,其根本性和方向 性的合同问题,是确定合同的战略问题,它们对整个项目的计划、组织、控制有决定性的影响。
北京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 1989 [4] 《湘西歌谣大观》编委会 湘西歌谣大观 (上 ) [C]湖南文艺出版社 , 1990 [5]金述富 ,彭荣德土家仪式歌漫 谈 [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 1989 [6]田宏鹄 ,田永红铜仁地区少数民族古籍资料之二哭嫁歌 [C]铜仁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古籍古物办公室主编, 1990 [7]胡炳章土家族文化精神 [M]民族出版社 ,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