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别具一格的“萧红体”————从生死场解读萧红小说特色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二、跳跃式结构组合 小说是时间艺术,尤其长篇小说时间因素更不可少。 与 福斯特同时代的伊丽莎白鲍温在《 小说家的技巧》一文里说:“时间同故事和人物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 ”萧红的小说虽然也有时间安排,但她有意淡化了时间因素,而突出强调空间关系,这是萧红小说艺术独特性的表现。 《生死场》这部小说在叙述上没有前因后果关系 ,传统的时间顺序被取消了 ,空间结构摒弃了时间结构 ,形成了几个并置的意象或状态。 《生死场》共有十七章 ,每章之间在情节上没有密切的联系 ,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跳跃性 ,像电影的镜头 ,一幕一幕的转换 ,一个画面一个画面的相继展现。 他叙述的只是一个个乡村生活片断的联缀 :二里半和羊的故事、王婆的故事、金枝的故事 ,各个故事看似没有密切的联系 ,处于一种并列状态 ,但他们同动物的“生、老、病、死”之间有一种内在有机的联系。 小说的第一章《麦场》 ,镜头出现的是 :一只山羊在大道边啮嚼榆树根 ,山羊胡子上流涎着黏沫 ,山羊的肚皮起起落落 „„接着是广阔的田野 :白 山东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12 菜地里有小孩走动 ,有农夫身影。 菜田连着高粱地 ,高粱如林 ,青穗摇荡 ,太阳火辣辣地悬在天空。 田路的旁边生长着野菜野草 ,野草边有二里半的房窝 ,房窝前是一株杨树 ,杨树翻摆着青青的叶子。 接着一幕一幕 ,就是二里半一家人寻找山羊的画面。 这些都像电影镜头一样 ,一个接一个放映出来的 ,有很强的 可视性和跳跃性。 小说的第二章是《菜圃》 ,又像是电影一样放出来的 :大片的菜地 ,有红柿子 ,青萝卜 ,红萝卜小姑娘们在提筐采摘 „„小伙子的鞭子响声、口哨声传过来 ,邀约着摘柿子的金枝姑娘 „„这正像电影镜头的画外音 ,只闻声音未见人。 静静河湾里 ,姑娘金枝被男人压在身下 ,迷迷荡荡的一些花穗颤在那里 ,背后的长茎草倒折了 !接着镜头一转 ,又转到了小伙子成业的婶婶和叔叔年轻未婚时的情景 :深秋早晨下着毛毛雨 ,一姑娘披着蓑衣坐在河边钓鱼 ,一个男人将姑娘拉到了马房里 „„后来姑娘成了男人的老婆 „„第三章《老马走进屠场》 ,也是电影镜 头放像似的 :老马走在县城私宰场的大道上 ,一个老婆子在马后拿树枝条驱赶着老马。 屠场的屠刀张着架着 ,等待着这个残老的动物。 大树林子黄叶翻飞回旋 ,阳光凄沉 ,晒着所有的秃树 ,田地像光了毛的皮带 ,露出了几户人家。 就这样一幕一幕地 ,王老婆子不忍心地将老马卖给了屠宰场 ,得到了三张票子 ,又被地主 6作为地租收了去。 第六章 《 刑罚的日子 》 ,写到了绿叶如花的树、全身抖动7着生小狗的大狗、拖着坠到地面的大肚子的母猪、光着身子爬在土炕上的大肚子的女人、在墙根下生小猪的母猪,萧红把自然界的生物在夏天的旺盛的生命力、动物的繁衍和人类的生育 放在一起展现,看不出时间顺序,也看不出空间顺序,但对它们作整体考察时,这些场景相互烘托、参照、对比、映衬 , 像电影艺术的蒙太奇手法一般 ,将各个章节有机地结合起来 , 6 萧红 . 《生死场》 [M]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山东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13 小说结构若离若合 ,自然灵动。 读者在阅读作品时 ,有想象的空间 ,有回味的余地 ,增强了视觉的美感 ,强化了作品的图像张力。 小说虽然淡化了情节的连续性 ,但却加大了意蕴的丰富性。 这种小说作法 ,无疑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探索和创新。 故事情节的淡化和开放的时空结构的运用 ,并不 代表 她的小说不讲究内在结构的统一 ,在一系列风俗画和人物形象的设置上 ,作家着眼于整个民族灵魂的改造 ,所关注、研究的中心 不再是 偶然的事件与人物 ,而是民族最普通的生活 ,最一般的思想 ,最普遍的事件 ,从改造整个民族的病态这一创作思想出发 ,忠于现实 ,忠于生活 ,就使得她的创作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混沌状态。 她对大多数人的整体生活方式的成功把握 ,并进而从这种生活方式的把握中表达了她对人类生存方式的理性思考。 它们传达出来的是人们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东西 ,是永远能够启迪人们性灵的理外之理、味外之味。 三、诗一般写作模式 多数作家 认为萧红是在用“天才和感觉”写作。 但 这并非萧红写作的全部,她 曾对好友聂绀弩说 : “有一种小说学 , 小 说有一定的写法 , 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 , 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柯夫的作品那样。 我不相信这一套 , 有各式各 样的作者 , 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这段话是对五四后文坛照搬西方小说创作理论的质疑 , 同时 表现 了 萧红 文体创新的自觉意识。 在萧红的创作生涯中 , 散文始终是她最富情感与美感特色的重要园地。 《生死场》之所以为小说 , 而非散文 , 根本在于它完全具备小说的特点。 但是《生死场》 又有独特的 结构 诗 意以及 漫布全文 的散文 气息。 《生死场》以“麦场” , “菜圃” 铺开了乡村生活的背景 , 看似简单快乐的乡村生活暗藏着压制的地主 , 痛苦的女人。 人祸刚过 , 天灾又至 , “传染病”使乱坟岗 增添了很多新的坟墓。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民国旗换成了青天白日旗 , 山东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14 日军像“黑色的舌头”肆虐 扫荡 村里的每家每户 , 恣意 糟蹋年青的妇女。 李青山拿出当年成立“镰刀会”的勇气 , 号召忍无可忍的乡亲们投奔革命军 , 发誓不做亡国奴。 年青的寡妇金枝为了避祸 , 被迫到哈尔滨做缝补婆 , 却依旧免不了店主的克扣和雇主的身体侵犯。 对 都市 的绝望使 她 急切的回到 乡下 , 扑向母亲的怀抱。 然而 母亲的言论, 日军 的 大扫荡 ,村里 革命 的失败 ,绝望的 金枝瞒着母亲奔向 早已空无一人的 尼姑庵。 从第一 节到第十七节 , 美景中 看到了乡村平静下的种种压迫和痛苦 ,随着 时间的推移 , 小乡村 被 置于时代剧变的大背景下 , 表现了农民丢掉幻想 , 面对现实 , 抵御外侮的抗争精神。 由景及物而及人 , 从生活的表层挖掘东北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根源 , 即封建思想。 传统恶习 , 地主盘剥 , 官吏威逼 , 汉奸通敌 , 外族入侵剥夺了人们本应有的幸福的、自然化的生活。 以章节的标题为牵引 , 我们看到了作家是如何围绕主题需要 , 铺设小说结构的。 这其中“老马走进屠场”类似于古代诗歌中“兴”的手法 , 是以物象引起人事的比喻象征 , 那种无可奈何、 缠绵深沉的人畜之间的生离死别 , 又 与 王婆的儿子、女儿为反抗而死 ,以及麻面婆、罗圈腿为日本人所杀 , 邻村婆孙俩人的自杀等等后来的人事变迁 毫无差异。 正如陈思和所分析的 , “无论是梵高 , 还是萧红 , 他们都不是预设一个艺术形式 , 他们的创作完全是为了给自己的感情世界寻找一个表达存在的方式”。 正如农民画的随意和梵高绘画着力展示内在的东西一样 , 萧红的小说也是在这种情况下 , 使技巧服从于表达 , 将体验到的内在生命展现在同一平面 , 成就了她小说不同于他人的特色。 萧红的小说在过去一元思维结构的模式下 , 研究者更多地看到的 是其中“反抗侵略者”的爱国宏大主题 , 忽视了其中对于国民性批判、女性命运的关注等人性层面的丰富内涵。 但是 萧红之所以称得上是特色作家 , 还在 于她承续鲁迅的衣钵 , 表现五四传统的精神潜质 , 在于她找到了自然 山东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15 地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衔接的桥梁 , 而这又是通过她不同于冰心、庐隐等女作家的艺术笔触体现出来的。 她是非常富有语言个性特色的作家 , 她长于抒情和描写 , 充分吸收古典文学营养 ,大量阅读外国文学名著 , 在中西结合的视野中找到了自己的小说“ 诗意 化”写法的定位。 她的个性是自由的、不羁的 , 她体验生存、生活的方式也是独一 无二的 , 这些我认为都是通过她小说的艺术特色来传达的 , 《生死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第三节 女性视角下的精神 批 判 萧红笔下大都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女性,她们的身上大都存在着萧红的岁月痕迹。 在表现时代性主题的同时 ,萧红始终立足于她顽强的女性意识和独特的审美表现而不为潮流所 禁锢。 尽管民族灾难和社会革命不断冲淡女性意识和女性话语 ,尽管时代要求她撇开“女性关怀”而着力表现社会政治意识 ,但 她始终未曾丧失自己的女性立场。 一、 生死场中女性爱情悲剧 《生死场》中存在着一个鲜明的 女性群体 ,王婆、金枝、五姑姑、月英、麻面婆等 ,通过 她们的 种种遭遇 ,构筑了一个女性眼中的世界 ,表达着 萧红对于男权 社会 的批判和反抗 ,以及对于女性命运的思考。 “在乡村永久不晓得 ,永久体验不到灵魂 ,只有物质来充实她们。 ”在这个大背景下 ,萧红笔下的女性群体无一例外地挣扎在男性的权威之下 ,演绎着各自不同的悲剧 ,始终无法游离被无形之力侮辱、压制、虐杀的命运。 这样的命运更多地体现在两种身体体验上 :生育以及由疾病、虐待而导致的对生命的折磨。 在小说中 ,死亡悲剧似乎都发生在女性身上 ,而且女性受病痛的折磨所致的身体变形与毁形的情景 也触目惊心。 温和多情的月英 ,她是“打渔村最美丽的女人” ,却在患上瘫病之后 ,在丈夫无情的漠视与折磨之下 ,成了一个可怕的怪物 :她的眼睛 ,白眼珠完全变绿 ,整齐的一排前齿也完全变绿 ,她的头发烧焦了 山东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16 似的 ,紧贴住头皮。 她像一头患病的猫儿 ,孤独而无助。 ③这样的身体腐化现象不仅表现了女性身体的变形与毁灭 ,更表现了女性对自身命运的不可掌控。 来自男权世界的伤害 ,是女性身体所承受的种种苦难的源头。 愚昧呆滞的麻面婆 ,在小说中被物化成了一个无声的喑哑者 :麻面婆的性情不会抱怨。 当 遇到不快时 ,或是丈夫骂了她 ,或是邻人与她拌嘴 ,就连小孩子 们扰烦她时 ,她都是像一摊 冰 消融下来。 她的性情不好反抗 , 不好争斗 ,她的心像永远贮藏着悲哀似的 ,她的心永远像一块衰弱的白棉。 这样的人的物化现象体现了女性心灵的变形与毁灭 ,更表现了男权压制下 ,女性正常的人性受到了严重的压抑和扭曲 ,生命的个体价值被无情践踏。 来自男权社会的精神束缚 ,成为了女性心灵发展的巨大障碍。 女性在身体与心灵方面所受到的种种摧残与损伤 ,都最直接地关乎到人性的本真面目。 萧红笔下女性意象比比皆是 ,她善于通过营造女性意象 ,来表达最直观的生命体验 ,从而达到一种集体呐喊式的精神自述。 萧红用大量的醒目的女性意 象叠加重复 ,以不同的面貌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遭遇 ,表达着相同的命运和共同的主题 ,在文本之中形成了一种超越悲凉的绝望呐喊 ,既有身为女人的悲悯与愤恨 ,更有作为他者的批判与痛心。 千百年来 ,女人始终无法从男性权威的阴影中走出来 ,而是惯于作出妥协和承受苦难 ,继而演变成为一种深深恪进灵魂的历史传统 ,携裹着女性身体与心灵的伤痛 ,汇聚成了难以动摇的主流意识形态 ,这才是最惊心的悲剧。 二、对父权社会体制的批判 对国民性的批判来自于鲁迅,他用其尖锐的眼光,犀利的笔锋揭露着国民性中愚昧 、 麻木 、 冷血 、 顽固 、 自欺等劣根性和奴性,并将其作 为毕生作品的中心思想。 到了 40 年代,在多数人都放下了对国民性批判的时候,萧红却逆流而行,用一个女性作家的独特的眼光和细腻的笔触来描 山东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17 写麻木的人们,残酷的生活,揭露国民性中落后腐朽的阴暗面。 她对旧中国的国民性的批判是深刻的,通过笔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把矛头直接指向死水一样的乡村父权社会制度,对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和人们病态的思想,陋习和劣根性进行了深刻的鞭挞。 她将黑土地的生活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们能够深刻地感到那些平静故事的背后有着撞击人心的悲凉。 萧红采取的是“杂取”的方法,把人类愚昧的种种 情状散播在众生身上,她用平静淡漠的语言诉说着一个个可以滴血的悲剧。 她笔下的故事不是生活,而是生存,是一群忙着生忙着死的人们,他们保守落后 !因循守旧 !愚昧麻木 !奴性十足。 他们生活在一片黑土地上,每天都进行着习以为常的生和死,残忍而麻木。 萧红将这里的人这里的故事表现的更原始 , 更残酷让人觉得可怕 , 痛苦又悲哀。 萧红用笔下女人的悲剧来表达对父权制度的抨击。 她们可以被分为两类,一类是父权制度的维护者和传递者,一类是父权制度的牺牲者。 在《生死场》中,洗衣 , 做饭 , 伺候自己的男人 , 怀孕 , 生产,永远的做着家务直到死亡,是萧红 笔下村里女人的一生。 女人要受到男人的支使 , 鄙弃与虐待,她们痛苦的分娩 , 忍受着疾病和死亡。 人们对待女人的死,孩子的死都是麻木的,甚至在死后还对其评头论足,指指点点,村里最美丽的月英婚后得了瘫病,丈夫不但不给她看病还折磨她 , 打骂她。 在寒冷的冬天,月英被折磨的身体腐烂生蛆而死。 这样残忍地事情在村里却没有掀起任何的风浪。 金枝作为悲剧女性的代表,用她的青春和奉献换来成业动物 般 的支配 , 占有和蹂躏,她未婚有孕,得到的是丈夫和母亲的辱骂和折磨,她生下的女婴被丈夫故意摔死,这就是金枝的一生。 王婆三岁的女儿被粗心的摔死在犁耙 上,她没有流一滴眼泪,在她眼中女儿的生命还不如麦田的价值,当她如此麻木地对待生与死的时候,别人也以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