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种肉牛引进推广建设项目可研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场址选择 项目建设选择在的新寨、偏马、干田、那马、双合地、达比河、新城 7 个山区生产队进行。 这 7 个山区生产队拥有总人口 243 户 899 人,占全场总人口数的%,其中:在职职工 82 人,占 %,其他从业人员 256 人,占%。 高山生产队有国土总面积 亩,占全场国土总面积的 %,其中:热作地(肉桂) 840 亩,占全场可耕地面积的 7%,杉树 754 亩,占可耕地面积的 6%,橡胶 亩,占全场橡胶总面积的 %。 生产队因受地理环境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土地资源不能发展橡胶产业,以发展热带水果、肉桂等热带作物为主,但由于气候环境条件、技术以及市场等多方因素的影响,经济效益不显著。 高山队职工群众贫困面大,与沿河橡胶生产队之间的贫富差距较大。 结合实际 情况,将项目建设地点选择在这 7 个山区生产队,这也是山区生产队职工群众的迫切需要。 《良种肉牛引进推广》建设项目 可研报告 正文 第 16 页 共 38页 6 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 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选择 项目主要涉及肉牛饲养、人工饲草生产技术。 肉牛饲养 目前项目区周边的大部分农民养牛仍然沿袭自然放养习惯,以草换肉,受草地面积限制及每年冬春枯草季节影响,加之管理工作跟不上,体质消疲,生长速度缓慢,养殖经济效益差。 拟建项目采用肉牛持续育肥和架子牛育肥相结合的方式。 持续育肥是指从牛的品种选择开始,繁育优良肉牛品种,犊牛断奶后即进行育肥计划,育肥肉牛被饲以营 养水平较高的日粮,使肉牛一直保持很高的日增重,直至达到屠宰为止。 这种育肥方式的优点是,便于根据肉牛的营养需要和生长特点调控肉牛的生长,包括肌肉、脂肪等多项牛肉质量指标,满足市场对牛肉质量的要求。 人工饲草生产 仅靠天然草山的牧草,不能满足项目建设的需要,因此,项目需人工种草来补充饲草不足。 项目利用荒坡地、橡胶园保护带和幼龄胶园的行间进行饲草种植,通过综合的农业培育技术如播种、排灌、施肥、除莠等,建立饲草生产基地,一方面提高胶园的土地利用率,另一方面可增加饲草的产量,缓和草畜矛盾,提高饲草的质量,保证项目 产品的优质高产。 《良种肉牛引进推广》建设项目 可研报告 正文 第 17 页 共 38页 技术工艺流程 肉牛饲养技术 ( 1)肉牛场的选择和建设 肉牛场选择平坦、背风、向阳、干燥、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空地,场地水源丰富、水质良好,交通便利,并与主要公路干线保持 500 米以上的卫生距离,有污水及污物处理设施。 ( 2)肉牛品种选择及引进 肉牛品种应选择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适应当地生长条件的品种。 根据麻栗坡县畜牧局近年来在当地的示范推广,本项目拟引进西门塔尔、摩拉和短角黄牛为饲养品种。 采用冻精改良品种,犊牛从麻栗坡县畜牧局引进。 ( 3)肉牛育肥 肉牛育肥采用持续育肥技术和 架子牛育肥技术相结合。 ① 持续育肥技术 繁育出的小牛,在犊牛断奶后,立即转入育肥阶段进行育肥,直到出栏。 项目采用放牧舍饲持续育肥技术,犊牛断仍后以喂粗饲料为主,进行冬季舍饲,自由采食青贮料或干草,日喂精料不超过 2kg,至春夏季节在优良牧草地放牧,夜间补饲一定量的青贮、氨化秸秆饲料和少量精料。 持续育肥由于在饲料利用率较高的生长阶段保持较高的增重,缩短了生产周期,较好地提高了出栏率。 ② 架子牛育肥技术 ( 4)疾病防治 遵照“预防为主”的原则,在牛场的选址、建设和牛的饲养、管理等方面严防疫病的传入与流行。 要建 立严格的兽医卫生防疫制度,防止《良种肉牛引进推广》建设项目 可研报告 正文 第 18 页 共 38页 疫病的传入。 加强牛群的科学饲养、合理生产,增强动物的抵抗力。 认真执行计划免疫,定期进行预防接种。 对主要疫病进行疫情监测,遵循“早、快、严、小”的处理原则,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动物传染病,采取严格的综合性防治措施,迅速扑灭疫情,防止疫情扩散。 对肉牛场除要做到疫病监控和防治外,还特别要加强肉牛的保健工作。 ( 5)饲养技术规范 ① 肉牛饲养定时、定量。 每天饲喂两次,早晚各一次,每次饲料量以配方为准。 ② 每次饲喂饲料要求饲养员提前准备,混合均匀,分配合理。 ③ 严禁饲养员对牛粗暴,严禁 无关人员进入舍区,减少对牛的刺激。 ④ 饲养人员负责监视牛的异常生理反映。 ⑤ 饲养人员负责牛舍的定时卫生消毒工作。 ( 6)严格档案记录 基地档案和生产记录包括《肉牛饲养生产日志》、《肉牛饲养管理记录》、《肉牛档案管理》、《成本核算日记帐》、《肉牛生产用药记录表》、《引种记录表》等。 ( 7)出栏产品牛要求: ① 健康无病,检疫合格。 ② 出栏前评定等级,三级以上的。 ③ 体重、膘情、外形特征均已达到顾客要求。 ④ 产品出场要求附带档案包括历次防疫、检疫、消毒、称重、评定等级以及投入品的卫生检疫和变动记录等。 ⑤ 经兽医部门检测,符合无公害食品要求,并开具检疫证明。 《良种肉牛引进推广》建设项目 可研报告 正文 第 19 页 共 38页 人工饲草生产 ① 整地:包括地面杂草杂物清除、犁地、耕地、耙地、播前施肥等工作,播前施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一般每亩施腐熟有机肥1000~1500kg。 ② 种子处理:包括种子清选、禾本科牧草种子去芒处理、硬实种子的温度处理或化学处理等工作。 ③ 播种:根据不同品种的牧草采用撒播、条播、带肥播种等各种方法,播种时间和播种量根据牧草品种及当地气候决定。 ④ 灌溉、施肥:是否需要灌溉、灌溉次数及灌水量可根据当地气候与土壤条件决定;施肥可用有机肥料 、无机肥料(氮、磷、钾)和微量元素三种,根据牧草的生长状况来决定施肥量和施肥次数。 ⑤ 病虫、杂草防除:加强牧草病虫害的防治,发现病虫害要及时根治;牧草地杂草可用人工、机械、化学等方法防除。 ⑥ 适时刈割:要根据当年草地产量和营养物质含量及刈割时期对下年草地产量的影响等因素来确定收获时期。 项目建设的人工饲草生产基地,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拟采用黑麦草和黄竹草为主要种植品种。 此外,项目还利用耕地在冬闲的时期种植牧草。 主要设备方案 因项目规模较小且分散,故本项目暂不考虑购置大型设备。 工程方案 牛舍为开放式畜舍,砖木结构,水泥地面,屋顶为石棉瓦。 牛舍建设面积共计 1800m2,分建于项目涉及的 7 个生产队。 项目采用职工分散养殖方式,牛舍按每头牛配套建设 3m2,分散建于各养殖户,按照养殖《良种肉牛引进推广》建设项目 可研报告 正文 第 20 页 共 38页 规模,新寨、偏马、干田、那马和双合地 5 个生产队各建 200m2,共计1500m2,达比河和新城两个生产队各建 150m2,共计 300m2。 《良种肉牛引进推广》建设项目 可研报告 正文 第 21 页 共 38页 7 饲料及其供应 项目主要采用粗饲料,配以适当的精饲料,精饲料可在麻栗坡县当地购买。 项目每年共需粗饲料(肉牛饲草) 3000 吨左右。 粗饲料来源一是自然草山草坡生长的天然牧草,二是本项 目饲草生产基地种植的牧草,三是农作物秸秆。 地处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带,雨量充沛,长年基本无霜,场区内未利用的荒山荒坡长年生长有大量的可供家畜食用的天然牧草,形成天然的牧场和牧草地,整个场区内这类草山面积约有 8000 亩,在本项目区内可利用的天然草山面积达 5000 亩左右,每年可为项目提供 600 吨左右的肉牛饲草及广阔的放牧场所。 本项目利用荒坡地新建优质牧草种植地 1000 亩,牧草地按平均每亩产优质牧草 2500kg 左右计算,每年可产优质牧草 2500 吨。 此外,项目区内的农田每年可为项目提供 100 吨左右的作物秸 秆饲料。 以上三项目合计,项目区内的粗饲料年提供量在 3200 吨左右,可满足项目所需。 因此项目所需粗饲料在项目区内可自行供给。 《良种肉牛引进推广》建设项目 可研报告 正文 第 22 页 共 38页 8 项目总体布置 本项目选择在位于山区、不宜大面积发展橡胶种植的新寨、偏马、干田、那马、双合地、达比河、新城 7 个生产队进行。 7 个生产队散分于整个场区内。 新寨生产队 位于南部,养殖规模 100 头,牛舍建筑面积 300 m2,牧草生产基地建设面积 160 亩,牧草生产地建设于生产队的北部的橡胶园行间。 偏马生产队 位于东部,养殖规模 100 头,牛舍建筑面积 300 m2,牧草 生产基地建设面积 160 亩,牧草生产地建设于生产队的西北部的橡胶园行间。 干田生产队 位于中部,养殖规模 100 头,牛舍建筑面积 300 m2,牧草生产基地建设面积 160 亩,牧草生产地建设于生产队的北部的橡胶园行间。 那马生产队 位于中部,养殖规模 100 头,牛舍建筑面积 300 m2,牧草生产基地建设面积 160 亩,牧草生产地建设于生产队的东北部的橡胶园行间。 双合地生产队 位于北部,养殖规模 100 头,牛舍建筑面积 300 m2,牧草生产基地建设面积 160 亩,牧草生产地建设于生产队的四周的橡胶园 行间。 达比河生产队 位于西北部,养殖规模 50 头,牛舍建筑面积 150 m2,牧草生产基地建设面积 100 亩,牧草生产地建设于生产队的四周的荒山荒坡。 《良种肉牛引进推广》建设项目 可研报告 正文 第 23 页 共 38页 新城生产队 位于西北角,养殖规模 50 头,牛舍建筑面积 150 m2,牧草生产基地建设面积 100 亩,牧草生产地建设于生产队的四周的荒山荒坡。 项目总体布置详见附图《良种肉牛养殖推广建设项目养殖点及人工草场分布图》。 此外,在每个项目生产队建一个畜牧兽医防疫点,由一名专业人员负责。 《良种肉牛引进推广》建设项目 可研报告 正文 第 24 页 共 38页 9 防疫与保障体系 防疫体系的建设目标 防疫体系的建设目标 :防止和消除牛的环境污染和疾病,为牛创造良好的生活和生产环境,促进牛群健康,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生产性能,为人类提供大量优质牛肉。 防疫体系的构建 牛场的建设与环境质量控制 牛场的环境质量要达到绿色畜产品的生产要求,选址和建设要本着有利于卫生防疫和安全生产以及科学、合理、节省的原则,因地制宜根据现有牛的数量和今后发展规模、资金、机械化程度等情况,要周密考虑通盘安排。 同时,为防止养牛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在设计养牛场的同时,设计防治污染的工程设施,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保证养牛场建成后,各项排放物能符合 环境排放标准的要求,达到发展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目标。 建立兽医卫生制度 建立健全兽医卫生制度是防止外源病源传入、降低内源病原微生物有效的预防性措施。 牛场应建立消毒制度,牛舍及牛舍周围每天要进行牛粪及其他污物的清理工作。 建立兽医室,对牛的病史、疾病及预防措施进行记录。 疫病监测 运用各种可利用的手段对牛的疫病进行监测,以掌握动物群体疫病情况,及时发现疫情,尽快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良种肉牛引进推广》建设项目 可研报告 正文 第 25 页 共 38页 免疫监测 进行免疫监测,以便掌握合理的免疫时机,避免重复和失误,在免疫后,监测是为了了解免疫效果,如不理想可查找原因, 进行重免,有时还可及时发现疫情,尽快采取扑灭措施。 免疫 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治疗传染病的主要手段,也是使易感动物群转化为非易感动物群的唯一手段。 根据免疫接种时机不同,可分为预防接种和紧急接种两类。 发生传染病时的扑灭措施 当发生动物传染病时,要立即进行疫情报告,对发病动物群迅速隔离,对被患病动物污染的垫草、饲料、用具、牛舍及粪尿进行严格消毒。 寄生虫病的预防 寄生虫种类多,生物学特性各异,牛寄生虫病的防治应根据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的不同,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检查出病牛要及时隔离饲养并用药物治疗,以防 引起疫病的流行,其他牛可用药物进行预防注射。 消毒 消毒的目的是消灭传染源散播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以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疫病继续蔓延。 消毒可采用机械消毒、物理消毒、化学消毒和生物消毒等方法。 防疫技术保障体系 项目建立多级畜牧兽医服务系统。 在场部建立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由 3~4 名具有丰富兽医防疫和临床经验、具备中等兽医专业学校学历的兽医师组成,场兽医服务站负责整个项目的综合兽医卫生防疫工作;项目涉及的 7 个生产队设立畜牧兽医室,由 1 名专业人员负责,《良种肉牛引进推广》建设项目 可研报告 正文 第 26 页 共 38页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队兽医室无法解决的求助于场 兽医站,场兽医站无法解决的求助于州、县畜牧兽医站,形成依托于州、县兽医站的项目防疫技术体系。 严格疫苗、兽药及其他投入品的购入和出入库管理。 肉牛饲养卫生要求“六净”: ( 1)料净:饲料中不含沙石、金属、塑料等异物,不发霉,不受有毒农药污染。 ( 2)舍净:勤除粪去污,垫土,消毒,保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