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园(蓝莓繁育种植及深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景观式绿色生态园区为载体,打造一个集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农事生活体验、农业科普教育、绿色生态旅游、温泉休闲疗养、会议培训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绿色生态园区。 通过对园区森林景观园区式建设构建绿色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通过深加工农产品销售、农业生态旅游消费 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通过合理规划和高标准建设一个生态良好、田地肥沃、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有机高效的生态型循环农业示范园区。 项目规划原则 特色突出、主题鲜明原则 特色是旅游休闲产业的经营基础,也是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作为生态农业示范和观光农业旅游项目,本项目将围绕蓝莓产业构建特色园区,以蓝莓种植为基础,将蓝莓观赏、采摘、蓝莓产品开发、蓝莓深加工、蓝莓酒庄、蓝莓餐厅全产业链进行有机整合,积累形成蓝莓苗木培育、种植、深加工等成本技术优势,宣传蓝莓营养保健作用,培养蓝莓消 费习惯、借助生态园区建设,营造“绿色、有机、生态”主题,提升产品附加值,构建农业产业新型模式。 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 园区规划以生态学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充分整合园区各种自然条件,合理、高效地配置田、路、水、植物和养殖点等各类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形成生态环境改善,种植、养殖、加工相协调的高标准、可持续的现代生态农业生产模式。 重点突出生态景观、生态技术和环境保护原则。 生态景观是 生态旅游 最终成功的重要基础,首先应突出下列生态景观: 从 水生植物 到旱生植物的生态系列景观。 结合规模化生态农业生产形成具有巨大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季相特色(四季各有大面积的花、彩叶和观赏果木)。 第二,生态技术:即利用 生态系统中 食物链 、立体种 植、生态因子综合配置等原理设计的高效 生态农业模式。 第三,环境保护:旅游势必会带来大量的污染,园区自身的生产生活需要也会成为 污染源 ,必须高度注意生态方面的要求,如停车场的位置设置;园内低污染交通工具的使用;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处理;利用生物种类配置和 生物防治 技术以减少 病虫害 ,控制农药污染;依据 食物链 原理配置动植物生产环节使全园的废物循环利用,以消灭 污染源 等。 规划的生态原则是创造园区恬静、适宜、自然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基本原则,这是提高园区景观环境质量的基本依据,也是 生态园 区成功与否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经济效益原则 从效益原则出发,规划中将考虑最佳投入和综合效益最高的项目组合。 生态园区的建立结合基础设施的建立,势必带动 生态旅游 的发展;生态旅游发展势必带动生态产品的消费;生态产品的消费势必带动生态农业示范的完善发展。 生态旅游 、 休闲度假 ,生态农业示范,生态产品生产,三方面的项目将有机联系,互相促进,同时通过循环经济经营模式,降低生产经 营成本,创造出比单独经营更大的经济效益。 因地制宜、综合规划原则 园区规划将充分利用项目的自然生态景观、土壤生态特性、水系及温泉资源优势,将发展农业产业化与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综合规划。 注重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苗木种植、农业休闲观光、市场营销等产业发展各环节相互配套和相互促进。 将种、养、加、农业休闲观光各环节有机结合;实现各环节平衡发展,实现经营管理组织化、产品生产标准化、市场营销专业化、土地利用规模化。 综合规划布局,充分考虑园区交通、水电、食宿、餐饮、娱乐、会议、教育 等多功能的合理布局,打造精品园区项目。 文化提升、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充分满足现代人消费需求。 首先通过园区农业生产设施与园林景观完美结合,园路、水塘、种植区色彩斑块、绿化色带和各式建筑物构成和谐的现代农业景观,给人以舒缓身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农业美学感受。 以优美惬意的环境和优质有机的农副产品吸引周边城市居民到园区参与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了解现代农业科技成果。 直接参与体验、 自娱自乐 是 农业生态园 最重要的特色亮点。 规划中要强调 旅游项目 的参与性、娱乐性和知识性的紧密结合,使城市游客广泛参与园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亲自动手获得乐趣和相关的知识,使他们多层面地体验农产品饲养、种植、采摘、加工、收获;动物的驯化、逗趣;农业高新技术的操作及农村生活的趣味等等,使游客享受到源于乡村又高于乡村的文化氛围,享受到现代湖滨、田园、 花海 的风光。 通过农业生产技术展示,农业生活体验、农业科普教育、农业景观欣赏等方式宣扬农业文化,园区的规划设计中应深入挖掘出项目内在的文化资源,并加以开发,提升园区的文化品位。 开发建设标准 根据本地区水土、环境、人文等实际,采取综合整治措施,科学规划,连片开发。 通过开发建设,使当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12年内,项目区产出的农畜产品达到优质安全标准;35 年内,达到有机认证标准,主要农畜产品 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水利措施及标准 科学规划排灌工程,合理布局各项水利设施。 主要项目有:新建配套农用机电井 6 眼,饮用水深井 1 眼,排灌泵站 1 座,新建小型集雨设施(方塘) 2 处;新建和整修沟渠 2260 米(其中明渠 20xx 米,暗渠 260 米)。 采取工程、农艺、管理等节水措施,把项目区建成灌、排、蓄、保、节相结合的农田水利系统。 灌溉保证率达 100%,其中喷灌、滴灌精准节水灌溉面积各 70亩,占园区种植面积的 90%。 排涝标准达到 20 年一遇 ,干沟防洪标准达到 20 年一遇。 灌溉用管材管件均达到饮用水标准,符合 有机蔬菜生产要求。 水泵、电机、施肥器、过滤器、阀通等配套齐全。 农业措施及标准 项目区治理后达到土地相对平整,集中连片,利于灌溉和机械作业,农业生产设施配套,社会化服务手段完备,能满足种植业结构调整后各种农作物生产的需要,注重养殖业与种植业的科学配置。 采用现代生物技术选育的益生菌群辅助种植、养殖生产,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施用富含益生菌群的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措施改良土壤。 养殖业科学使用活性益生菌剂,提高畜禽抗病性和产品品质。 推广应用优质高产高效种质,种养殖原良种覆盖率达到 100%。 田间 道、生产道及标准 新建和整修田间道 600 米,田间道与县道及乡、村公路相连。 道宽 6m,采用碎石水泥稳定层基础、沥青混凝土面层结构,路缘采用当地花岗岩路缘石。 新建和整修生产作业道 1200 米,路宽≥ 4m,其中 600 米为沥青混凝土面层结构, 600 米采用砂石硬化路面。 所有道路旁均设置排水沟。 保证晴雨天畅通,满足农产品运输和中型以上农业机械通行。 生态防护林、绿化措施及标准 保护项目区现有生态防护林网,采用片植、行植相结合的方式,延道路、沟渠种植兼具生态防护与绿化美化功能的乔、灌木。 乔木树种采用适应当地气 候的杨、柳、槐、榆、火炬和松、柏树、银杏以及五角枫、紫叶李、美洲红枫等彩叶树种,灌木采用连翘、丁香、四季锦带、榆叶梅、金银忍冬等开花树种。 乔木树苗规格要求胸径达到 5 厘米以上。 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达到 98%以上。 形成片、行结合,四季有绿,三季有花,高矮交错的农田防护林网,农田防护林控制面积达到 100%。 科技措施及标准 在项目建设期间,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进行施工建设,确保水利、农业、林业、道路等措施项目建设达到相关设计标准,项目寿命期达到 30 以上。 项目建成后,重点推广种、养、加三元结合型标准 化生产技术,实现种苗资源良种化,生产方式标准化,病虫害防治无(低)毒化,农畜业及加工生产低碳化、废弃物资源化、排放减量化。 项目建设和实施期间,定期对技术员、农工和相关农户进行政策法规及种、养、加三元结合型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使其熟悉掌握有关资金和项目管理方面的要求和主要生产技术。 充分发挥项目科技辐射作用,扶持合作农户,拓宽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范围, 科技在农业增产增效中的贡献率达到 70%以上。 第五章 项目总体规划及主要建设内容 项目总体规划 技术路线 采用种、养、加三元结合型标准化生产技术,图 是其技术路线示意图。 如图 所示,果蔬及苗木种植和畜禽养殖为加工生产提供原料,产生的残次果、菜叶、茎秆等废弃物用于补充畜禽养殖的饲料,加工清洗废水用于淡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