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型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研究所有专业(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期检査,可收回金额低于委托贷款本金的差额应计提减值准备,在资产负债表中,委托贷款的本金和应收利息减去计提减值准备后的净额并入短期投资或长期债权投资项目。 :企业在建工程预计发生减值时,应根据上述稳健性原则来计提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二)稳健性原则 在收入项目确认上的运用 稳健性原则要求企业必须能够稳健经营,强调企业经营中的损失和费用必须全部予以记录确认,而其对企业收入的确认则是较为原则化,稳健性原则要求企业判断是否已将商品所有权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在实际上转移给卖方,没有保留与所有权相关联的继续管理权且没法对已出售商品进行控制,与该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否流入企业,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否可靠计量。 收入的确认必须满足以上几个条件,任何一个条件如果没有满足就不能确认收入。 (三)稳健性原则在或有事项确认上的运用 稳健性原则在或有事项的确认的运用也是重要的,在或有 事项的确认上,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必须确认或有负债而不确认或有资产。 或有负债如果转为 4 损失就会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确认或有负债能全面地反映企业负债情况,并减少企业的经营和财务风险。 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对可能性较大的或有负债确认为负债,可能性不大的或有负债则要在财务报表中进行披露。 (四)稳健性原则在发出存货计价方法选择上的运用 存货计量采用实际成本核算的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后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 当物价上涨时,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将会使本期成本接近当期水平,从而减少利 润中的水分,期末的存货价值将会偏低,体现了稳健性原则。 相反若如果采用先进先出法,则会使本期成本计算结果偏低,利润中的水分偏大,期末存货价值偏高,无法体现稳健性目的。 现在,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我国很多企业的存货计价方法并不限于采用传统的方法,而是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 [4]。 在具体运用存货计价时,如果存货的市场价格下跌,那也就意味着企业的库存存货在未来获取收入的能力或出售时的价值也会相应降低,相对于存货的历史成本来比较,这样会造成部分损失,那么为了稳健性地体现存货的价值,就会采取以市价代替历史成本来作为存货价值。 对存货市价比实际成本低而造成的损失应该记作当期费用并予以确认。 这样做,可以避免将损失推迟到未来的期间,同时有助于体现各期间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相对正确性。 (五)稳健性原则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选择上的运用 企业在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时有加速折旧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 )和平均折旧法 (工作量法、平均年限法 )两大类 [5]。 如果选用加速折旧法计,则可使企业在前几年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变相地减少利润,从而少交企业所得税,相当于多取得一笔无息贷款,同时可以使之前投入的资金尽早收回,提高资金利用率,这体现了稳健性 原则。 (六)稳健性原则在债务重组中的运用 企业在进行债务重组时,只能确认重组发生的损失,不得确认重组发生的收益[6]。 不预计未来的或有收益,但预计未来的或有支出,完全体现了稳健性原则的内涵,同时,还可遏制企业利用应收债权进行重组并借助关联交易在债务重组过程中进行利润操纵的现象。 (七)稳健性原则在非货币性交易中的运用 修订后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简化了非货币性交易的分类,凡属非货币性交易,均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胀价值,即企业在资产重 5 组、改制上市过程中发生的资产置换,一般情况下不确认 收益。 这就加大了上市公司资产重组难度,压缩了利用报表包装利润的空间。 三、稳健性原则在实务运用中易出现的问题 (一)稳健性原则运用中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 在实际工作中稳健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有时会发生矛盾,如客观性原则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但是稳健性原则要求必须确认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损失、费用等。 此外,稳健性原则有很明显的维护出资者和企业利益方面的倾向性,它采用多种措施促使企业采取“稳健”的方式以达到既定目的 [7]。 针对上述情况,在经济活动中,企业应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和手段来处理稳健性 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之间的关系。 《会计准则》规定:“如果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企业不恰当地运用稳健性原则计提秘密准备,应作为重大会计差错加以更正,并在期末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亊项的性质,应调整金额,以及对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的影响。 ”这在国家通过法律对企业滥用稳健性原则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制约。 此外,国家在相关具体的会计准则中做出了以下规定:一是要研究与协调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财务制度之间的关系,调整现行企业业绩的考核评价方法,以增强企业适度运用稳健性原则的承受力和内部动力; 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