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师德师风的思考2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如何,严重忽视师德 在考评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我们在加强师德建设的过程中,就是要纠正这种错误倾向,要做到对教师的考核能够业务能力和师德修养并重。 在管理机制构建方面进一步完善师德考评制度,真正强化师德考核评估在教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严格实行教师职业道德年度考核,可通过个人自评、学生参评、领导考核、组织测评相结合的办法,对全体教师的师德水平和表现进行综合考核,评定等次,建立师德档案,将考评结果作为评职、评优、聘任、晋级的必备条件。 通过建立完善的师德考评体系促进师德建设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 建设奖罚机制,增强师 德建设的驱动力。 建立和完善机制,增强师德建设的驱动力和约束力就是要进一步搞好评选、表彰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和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的工作。 每年,学校对师德表现和教书育人成绩突出集体和个人,要予以表彰和奖励,并大力宣传,弘扬先进典型的高尚精神。 对违反师德规范的教师要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和相应的处罚,对情节严重并造成恶劣影响的要坚决实行 “ 一票否决制 ” ,给予行政处分,甚至追究刑事责任。 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永恒主题,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促 **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我们必须要把师德建设摆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做到师德建设和师能建设并重齐抓,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努力提高师德建设水平,促进整个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明显提升。 (篇二) 谈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新时期师德养成的影响(王会娟)发布时间: **1211 浏览次数: 0 文明古国的中国,蕴育了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已经与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融合为一体,并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多个领域,成为影响人们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加强师德修养必须重视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 以下我们探讨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来对新时期师德养成的几个影响: 一、刚健自强的进取意识,激励教师爱岗敬业 “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 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倡导了这种精神并为之奋斗了一生。 儒学的后继者对 “ 自强 ” 、 “ 有为 ” 的学说作了发挥。 曾子提出君子 “ 任重而道远 ” , “ 死而后已 ” 的观点,孟子提出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的人格精神,并要求人们应具有 “ 浩然正气 ”。 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这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主流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 在民族兴旺发达时期,激励人们把建功立业看作人生价值的最大实现;在民族危亡,外族入侵的时刻,激励人们顽强地进行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 中国历史上曾涌现出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 在人格和道德修养方面激励人们匡扶正义、战胜邪恶,在挫折面前百折不挠,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在师德修养中,要继承和发扬自强有为的优良传统,最重要的是激励广大教师奋发报国,勇挑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的重任。 在今天改革开放, 民族复兴时期,教师爱国报国最直接最现实的表现,就是爱岗敬业。 一是做好本职工作。 教育事业关系到青少年的成长和民族的兴衰。 现在的学生肩负着振兴民族,实现现代化的光荣使命。 因此,做为培养人才的教师,我们要立足本职工作,出色地完成德育教育、技能教学任务,精心地培养大批人才,实实在在地为国奉献,为民造福。 二是有良好的教育教学态度。 “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 教学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