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应寺风景区时轮金刚祈福园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合,每年瑞应寺等的盛大祭祀活动都吸引了众多信众,大板镇敖包文化园每年的 9月 5日的敖包会、衙门村民俗 “三祭 ”敖包祭 (农历七月十三)、山祭(八月六日)、成吉思汗祭(七月初二)都是很好的节庆旅游资源,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营销策划和后续的旅游产品配套,使得上述节庆旅游价值尚未有效挖掘。 瑞应寺 旅游资源状况分析 ( 1) 宗教文化资源 分析 瑞应寺是阜新市蒙古族自治县佛寺镇佛教文化的精髓,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珍贵的宗教艺术品,具备旅游开发条件。 蒙古族人称其为 “葛根苏木 ”,俗称佛喇嘛寺,在辽宁、东北地区内具有极高的独特宗教文化价值。 瑞应寺历经三个世纪的建设,始建于清、康熙八年( 1669年)到康熙四十四年初具规模。 皇帝赐满、蒙、藏、汉四种文字“瑞应寺 ”匾额。 筑有大雄宝殿、祈愿殿、活佛宫、四大扎仓和外五庙,整个庙宇布局合理、主次分明,形成了内外相映、四面对称的独特格局, 并建有万尊万佛林环立于寺区的传经道,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喇嘛寺院,其间有六代活佛相传,实行了政教合一阜蒙县瑞应寺风景区时轮金刚祈福园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阜新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18 的管理体制,最兴盛时期喇嘛达八百多户,三千多名,与普安寺并列称藏传佛教东方中心,对东北、东蒙蒙医蒙药、天文历法、建筑工艺、文化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民间素有 “东藏 ”之称。 瑞应寺有众多法会日,开展极富特色的节事活动,展示了佛寺镇浓郁佛教文化。 瑞应寺的 因明学部、医学部、密宗学部、时轮学部曾培养出了许多哲学、医学、气象学等方面的名人。 特别在蒙医药学方面,该寺培养了众多的杰出蒙医药人才,著名的蒙古神医古那巴达拉、邢布利德便出自该寺。 历史小说《苦喜传》、《殇妖传》、《契僻传》、《全家福》、《羌胡传》的作者恩可特古斯,就是该寺的高僧。 在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瑞应寺的时轮学部每年都编写出一部农家历书,准确预报全年的风量、雨量和日月食的时间,对当时指导农业生产起到了很大作用。 瑞应寺历代活佛朝观皇帝情况:康熙十五年一世活佛在赴西藏途中在北京朝见了康熙皇帝 ; 康熙三十七年十 月皇帝驾幸盛京,活佛前往观见 ; 康熙三十八年十月达尔罕亲王对清延不满,欲与兵反朝廷。 皇帝传圣祖活佛出面调停,活佛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 康熙四十年皇帝驾幸热河,活佛又前去朝观,奏请扩建庙宇得到恩准 ; 康熙四十三皇帝将喜峰口外的洼尔土温泉连同八百亩土地赏给活佛 ; 乾隆六年皇帝驾幸热河,二世活佛前往见驾,并同达尔罕亲王一起狩猎 ; 乾隆三十一年高崇皇帝驻跸热河离宫时,三世活佛前往朝观 ; 乾隆四十二年三世活佛再次进京,参加皇太后丧礼 ; 乾隆四十八年四世活佛进京朝观皇帝 ; 四世活佛先阜蒙县瑞应寺风景区时轮 金刚祈福园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阜新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19 后进京朝观皇帝达九次之多 ; 咸丰元年八月,五世活佛进京朝 见文宗皇帝 ; 现任七世活佛是洛桑 .义希成来坚措。 ( 2) 民俗文化资源 分析 阜蒙县佛寺镇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包括佛教饮食文化、蒙古族民俗、蒙古文字和草原农家乐等方面。 饮食民俗包括的范围很广,如独特佛教美食 “喇嘛炖肉 ”、喇嘛糕等佛寺镇独特的地方饮食,另外还有蒙古族特色的 “蒙古馅饼 ”、 “手扒羊肉 ”等。 佛寺镇的蒙古族民俗除了饮食文化之外,还有在辽宁省具有鲜明特色的蒙古族牧民居住的蒙古包,现有 10 多处,为游客提供食宿服务。 同时佛寺镇的娱乐风俗众多,适于游客参与,如赛马、蒙古式的摔跤、射箭等。 蒙古语言与文字的普遍使用也 是佛寺镇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蒙古族语言文字使用较少,而在阜蒙县孩子从小就学习、使用蒙古语言,营造了蒙古族的语言文化氛围,能够让游客更好、更全面的了解其民俗文化。 农家乐是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寺镇的农家乐旅游资源突出农村的特色,融入了佛教文化、草原等民俗文化方面,更让游客能游出休闲、游出文化。 ( 3) 自然生态及观光休闲资源 分析 佛寺镇自然生态资源丰富,草原是其重要的自然资源,在辽宁境内草原资源主要都集中在阜新区域,草原资源的开发是佛寺镇旅游开展的重要资源。 在瑞应寺西、北、东三面环山,境内还有省大二型水 库 —佛寺水库,山青水明,自然环境优良,适合游阜蒙县瑞应寺风景区时轮金刚祈福园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阜新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 玩。 东梁地热资源也是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地热资源可以发展温泉旅游、现代农业地热科技,地热温室种植、地热水产养殖、地热禽鸟孵化、地热烘干、地热沼气池加温、地热工副业加工等地热项目。 ( 4) 周边品牌旅游资源 分析 查海遗址:查海遗址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境地内。 1982年全省文物普查时发现,到 1993 年已进行过 5 次的发掘,发掘面 4000余平方米,揭露出房址 30余座,复原陶器近 200件,还有石器,猪骨,鹿骨及农作的碳化物等,尤其是出土了玉器和龙纹陶片,出土的玉 器,经科学 鉴定,都为透闪石软玉,其中 “玉块 ”做工之精尤为令人叫绝,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的真玉器,堪称 “ 世界第一玉 ”;出土的龙纹陶片不仅在形象上,而且有鳞状的 表现纹饰,都已具备中国古代龙形象的基本特征,比我国先前 发现的兽形玉 猪龙还早近 3000年,是更原始的龙的雏形,堪称 “华夏第一龙 ”。 已测定,这个遗址的绝对年代为距今 7600左右,这是目前辽宁以至东北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海棠山摩崖造像:海棠山位于阜蒙县大板镇大板村西北 2公里处,海拔高度 ,山高谷深,怪石嶙峋,植被丰富,气候宜人,风光秀丽,与美丽的传说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构成景景奇特,景色绝佳的塞北风光。 道光八年( 1828年),来自西藏普安寺四世活佛丹毕道尔吉,利用海棠山的天然岩石崖壁主持镌阜蒙县瑞应寺风景区时轮 金刚祈福园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阜新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1 刻摩崖造像,其文字有蒙、藏、满、汉四种, 50 余处,在国内罕见。 内容为咒文、真言、赞语、镌刻时间、记事、施主和雕刻工匠姓氏海棠山摩崖造像也是体现阜新佛寺镇佛教文化内涵,海棠山摩崖造像种类繁多,从山间到山巅,在大小不同的花岗岩上,处处雕刻着千变万化的佛像,现保存完好的佛像 260多尊,它们最高为 5 米,最小仅 米。 有的 10 尊佛像为 1 组,最多的 一组群像有 26尊称为 “集仙石 ”。 有些佛像龛上下左右刻有蒙,满,藏,梵和汉文字,有的还涂有彩绘的摩崖造像,虽经历史 300多年时间,却色彩不退。 在雕刻方法上吸取了中国古代及国外雕刻艺术风格,造像雕刻得细纤精巧,惟妙惟肖,从形式上看生动活泼,神形兼备,富有美感,形成了海棠山独特的具有蒙、藏、汉族兼备的高、中低浮雕艺术特色。 至今有些造像的彩绘仍很鲜艳,令人叫绝。 目前,在我国发现如此规模的摩崖造像还尚属首次,海棠山摩崖造像堪称中国一绝。 项目建设是调整区域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包括吃、住、 行、 游、购、娱等要素在内,相互关联带动作用极强。 发展旅游业对传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起着 十分明显的优化、改造、刺激和拉动作用,它的市场潜力之大,对国民经济的促进和反哺作用,已经越来越清晰地表现出来了。 可以说旅游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战略产业,因此,大力发展旅游业是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阜蒙县瑞应寺风景区时轮金刚祈福园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阜新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2 发展的客观要求。 长期以来, 阜蒙县 旅游业的发展品牌重点为两个方面,即 民族 文化和 蒙藏佛教 文化。 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两大旅游品牌并没有形成优势。 阜蒙县 的旅游总体形象不突 出。 其主要原因是在形象宣传上缺乏有效的规划,形象塑造和推广等方面也都缺乏,这不利于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 稳定的旅游形象能够推动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提升旅游业的吸引力。 旅游业发展越迅猛,竞争也越激烈。 虽然 阜蒙县 有区位、资源等优势,但由于旅游业的起步较晚,旅游宣传力度不够,开发的深度不够等诸多原因,该县大部分景区景点尚处在 “养在深闺人未识 ”的待开发状态,旅游项目还未形成亮点,其旅游主题形象未能有效建立,在游客心目中还未真正树立起鲜明的旅游特色形象,没有树立自身的形象和品牌。 阜蒙县 的旅游景点也缺乏应有的知名 度,区外游客对它们的了解不多,因此 阜蒙 县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形象包装急需进一步的提升,宣传促销的手段、渠道也需要不断拓展。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本项目的实施,可以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大发展,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带动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饮食服务、商 品流动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旅游投资的乘数效应,促进经济发展。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本项目的实施,可以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扩大就业门路,促进农业大量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社会发展目标。 项目建设是保护宗教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 环境,实现阜蒙县瑞应寺风景区时轮 金刚祈福园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阜新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3 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由于旅游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凡具有旅游资源优势的地方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 然而一些地区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甚至掠夺性开发,对旅游区及旅游景点的粗放式管理等产生的消极效应开始大量出现,并迅速地损害着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对当地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构成了极大威胁。 瑞应寺在我国藏传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属藏传佛教格鲁派,曾经是当时八大国庙之一,素有 “小布达拉宫 ”之美称,同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拉卜楞寺合称西藏之外的三大寺院,是清代八大国庙之一,是蒙古族东部地区著名的 朝拜圣地,素有 “小布达拉宫 ”美誉,文化底蕴深厚,海内外影响巨大。 项目的建设是完善景区基础设施,改善旅游环境,满足景区长远发展的需要 建成后的景区随着知名度和游客人数的不断上升,现有旅游配套施舍,特别是景区道路、停车场、供水、供电、绿化、排污管网等建设已不适应发展需要。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不仅给景区的今后正常接待工作带来不便,而且严重影响旅游服务质量,威胁景区安全保障能力,成为制约瑞应寺风景区的瓶颈,所以基础设施亟待完善。 瑞应寺风景区的有序开发和建设,能防止乱建、强占等破坏景观和生态环境的行 为发生,满足正常旅游活动需要,并使得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同时项目的建设应与当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协调,并充分考虑适当的市场经济运作机制的要求,为产业发展的需求提供充裕的产业阜蒙县瑞应寺风景区时轮金刚祈福园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阜新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4 空间,正确处理近、中、远各期发展的关系,保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项目的建设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的需要 久居都市的人们,生活闭塞,工作节奏快,城市空气、噪音污染严重,人们渴望寻求一处环境清闲、空气新鲜,能够贴近大自然的环境。 随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瑞应寺风景区必将依靠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生态资源优 势极大的吸引着人们,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 项目的建设是促进阜新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 没有突出的特色,一座城市的旅游活动要想有持续的生命力是不可行的。 瑞应寺风景区独特的生态风光和历史人文资源,是值得我们深入发掘的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本项目的建设弥补了阜新旅游主题不突出的缺陷,丰富和完善了阜新市旅游资源的产品结构和产品布局,成为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新引擎。 瑞应寺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已经提上阜新市旅游业 “十 三 五 ”发展规划的日程,随着阜新旅游软硬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和优化,旅游资源得到有序开发和利用 ,瑞应寺风景区必将以优质的旅游产品,提高阜新城市知名度,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并且为阜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