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口大枣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建议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树立地方品牌,走向国际市场 靖远县特色枣品种 —— 小口大枣,栽培历史悠久,优良性状 稳定,市场货源紧俏,且销售价格逐年呈上升趋势,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并以其特有的品质而被各地客商看中。 目前我县通过科学统一布局,合理栽培管理,并且逐年扩大种植面积,并外销良种壮苗,扩大栽培区域,使其形成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枣树繁育基地,立足于国内消费市场,使产品品牌化,并逐步向国际市场迈进。 种植基地建设的可行性 自然生长条件适宜 小口大枣在我县栽培历史悠久,无产品变异性状发生。 项目区气候温 凉,日照充足,平均降雨量为 180— 240mm,土壤为微碱性砂壤土,土质松散,病虫害较少,具备枣树生产的优良自然环境,所产大枣个大、味甜、富含维生素,品质上乘,达到形、色、味、泽全优标准,因此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十分可行。 营造技术有保障 小口大枣在我县栽培区域广泛,各乡都有零星栽植,当地百姓在多年的栽培管理中摸索出一套成功系统的栽培管理措施,当地政府部门十分重视发展名优特经济林,结合农村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在各乡树立枣树种植科技示范户 200 多户,林业 部门近年来结合本地实际,定期不定期的举办科技培训班,已培训枣树栽培管理农民技术员 1500 余人,让他们基本掌握栽培管理技术,从归圃育苗嫩枝扦插育苗、嫁接育苗的多个环节系统掌握繁育技术,使枣树基地建设有较强的群众实施基础,技术保障有较强的科技支撑力。 市场货源紧俏,发展前景良好 小口大枣果实市场销售潜力巨大,但目前尚处于零散栽培,面积太小,形不成规模,不便集中运输销售,且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常出现客商寻货、定货无结果的局面,因此种植基地的建设不 但可向市场提供足够的货源,为地方招商引资搭建一个经济平台,而且在培植地方税源的同时,还可促进农村经济滚动式发展,向市场亮出商界招牌。 政府部门重视,群众基础雄厚。 当地政府部门在大力发展林业支柱产业的同时,十分重视名、优、特林产品的推广栽植,以“绿色消费”、“保健消费”为出发点,以生产高品质无污染产品为宗旨,力争市场竞争优势,强化名牌战略意识,高度重视产品的商标注册和品牌培育工作,通过参加不同级别的产品鉴评会,交易会,不断提高宣传力度和产品知名度 ,为产品的产、供、销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三、建 设 条 件 项目所在地概况 自然概况 靖远县位于甘肃省中部黄河之滨,东径 104176。 18′— 105176。 18′,北纬 36176。 10′ — 37176。 15′之间,地处黄土高原和蒙新高原的交汇地带,东北与宁夏海原县、中卫县相邻,南与会宁县接壤,西与白银市的白银区、景泰县相连,平川区将靖远分为两部分,黄河流径县内 154 公里,平均海拔 1300— 3017 米之间,年降 水量 180—240m,且多集中在 9 三个月,平均气温 ℃,日照时数 2700小时,≥ 10℃积温 3210℃。 域内峰峦层叠,沟壑纵横,丘陵交错,形成了山、川、塬交错分布的地形特点,土壤大部分是在荒漠、半荒漠植被和黄土母质上形成发育起来的灰钙土、粟钙土、灰褐土、灌淤土、红土及风砂土,除部分灌溉区外,大部分地区植被稀少,种类贫乏,结构简单,森林覆盖率仅为 %,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社会经济状况 靖远县现辖 18 个 乡镇, 185 个行政村, 1185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81100 人,乡村劳动力 262134 人,农民人均纯收入 2790 元。 土地总面积 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 万亩,林业总产值 万元,县内交通干线纵横交错,白宝铁路、 G6(京藏)和国道 109 线横穿而过,交通便利,使县内出产的优质蔬菜、水稻、大板黑瓜籽、小口大枣、羊羔肉、甜瓜、香水梨等 20 多类大宗名、优、特农林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是远近闻名的农业大县,瓜果蔬菜之乡。 枣的生物学因子 光照 枣树为喜光树种,对光照要求严格。 光照强度和日照长短直接影响枣的光合作用,光照充足时,枣树干物质积累多,有助于有机营养物质合成与积累,果实发育好、品质高、否则生长弱、产量低、品质差。 因此,在确定拟建枣园时,应充分考虑光照与果实品质的关系。 土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