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源煤矿四水平4215、3215采区设计说明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通风不良,工作面布局不合理,过多留设煤柱,灌浆质量差等都可能导致发火。 (三)、 瓦斯、煤尘:大槽煤层为富含瓦斯煤层,其瓦斯相对涌出量为 ,绝对涌出量为 ,煤尘爆炸指数为 %有爆炸性危险,随着向深部开采,地温升高,紧密性断层增多,瓦斯危害性也将增大。 七 ) 、储量计算: 储量计算范围: 安 6 断层交面线 至 3219剖面线 , 北至 大槽与上煤 组四煤层不整合线交面线, 上至 3 32 318 工作面采空区 , 上至 170标高,下至 320米 标高。 计算对象 大槽 煤层。 工业指标: 按缺煤地质炼焦用煤储量分类计算标准,最低可采厚度,最高可采灰份 40%。 13 质量点采用及质量点厚度计算方法: 本区采用质量点: 样 1: , 3213探峒: m, Ⅱ 3孔 : m, Ⅱ 4孔 :, Ⅲ 33孔 : , Ⅲ 34孔 : ,Ⅰ 01孔 : , Ⅲ 114孔 :上盘 0、下盘 ,四 7孔 :上盘 、下盘 , 四 1孔 :上盘 、下盘 , 四 3孔 :上盘 0、下盘 , Ⅲ 115孔 :上盘 、下盘 ,样 2: 厚度计算方法:采用各样点之厚度,块段厚度采用加权平均计算。 容重来源 来源于南翼下煤组地质报告,大槽取用。 储量计算结果 300以上: B: C: D: 300以下: B: C: D: 总计: B: 万吨, C: 万吨, D: 万吨 B+C: , B+C+D: 万吨 可采储量: 万吨。 三 、采煤方法及循环方式 ㈠采煤方法的选择 工作面布置的方式: 该采区 由于上下煤组层间距较小,要先开采上煤组煤层,然后再开采大槽煤层, 根据 上煤组 煤层厚度 3~ 米,倾角 25176。 ~ 40176。 ,下煤组煤层厚度在 38米,倾角在 20176。 ~ 30176。 故本采区适宜布置倾斜分层走向长壁工作面。 顶板管理:由于本采区地表属高山、丘陵、无水库 但二水平上煤组主要工程覆盖在采区之上,该采区煤层一旦开采,会对上煤 14 组工程主要巷道会带来较大影响。 顶板分类为第二类,随放顶而垮落 顶板 充填采空区,故选择 全部垮落 法 管理顶板。 落煤方式:结合本采区地质构造复杂以及煤层 赋存情 况,选用爆破落煤为主,风镐落煤为辅的落煤方式。 综合所述,本采区设计采用倾斜分层走向长壁工作面, 全部垮落 法 管理顶板,爆破落煤为主的采煤方式。 支架形式:工作面采用单体液压支柱与金属铰接顶梁配套的正悬臂走向支架,柱距 米,排距 1 米,梁长 1 米。 控顶距在正常情况下:支回方式选用“见三回一”即最大控顶距 3米,最小控顶距 2米 ,放顶步距 1米。 ㈡循环方式:采用“两采一准”一昼夜单循环正规循环作业方式。 ㈢日进度:在正常情况下日采一排日进度 1 米。 四 、 采 区生产能力 (一) 4215 采区生产能力 (上煤组煤层 ) Q 面 =L179。 M179。 B179。 N179。 T179。 C( T/月) =100179。 179。 1179。 179。 23179。 =18716(吨 /月) 式中: L—— 工作面平均长度 M—— 工作面平均采高(米) B—— 循环进度为 1 N—— 煤的容重 T—— 工作面月正规循环数为 23个 C—— 工作面回采率取 采区生产能力( A) 本 采区 设计一个工作面开采,工作面生产能力 A采 =12*K*EQ 面=12*1*18716= 万吨 /年 服务年限 15 T=Q/KA=179。 12= 年。 式中 Q—— 采区可采储量 万吨 K—— 储量的储备系数取 (二) 3215 采区生产能力 (大槽煤层 ) Q面 =L179。 M179。 B179。 N179。 T179。 C( T/月) =700179。 179。 1179。 179。 27179。 =12304(吨 /月) 式中: Q 面 —— 工作面生产能力 L—— 工作面平均长度 M—— 工作面平均采高(米) B—— 循环进度为 1 N—— 煤的容重 T—— 工作面月正规循环数为 27 个 C—— 工作面回采率取 采区生产能力( A) 本采区设计一个工作面开采,工作面生产能力 A采 =12*K*EQ 面=12*1*12304=15 万吨 /年 服务年限 T=Q/KA=179。 12= 年。 式中 Q—— 采区可采储量 万吨 K—— 储量的储备系数取 五、采区巷道布置 ㈠ 四水平 421 3215 采区开采,设计的采区范围 较 大, 属于深部开采,该采区地 质 构造变化大, 上下煤组煤层层间距较小, 煤层结构较 复杂, 煤层 倾角 变化较大给工作面开采带来一定困难。 采区准备 巷道要求全部布置在 下煤组大槽 煤层底板岩层中, 利用 大 槽煤层 底板 巷道开采上煤组煤层, 现正在施工的 3121 区段平巷连接 3214下山, 再连 通 3187 区段平巷, 形成采区生产系统,为 开采上煤组煤 16 层圈划 428 工作面 创造好生产条件。 ㈡施工方案的确定 方案 I: 根据采区 工程布置 ,采用 区段平巷 与 采区集中下山 相连接 , 其采区投产前工程量 为: 1010m(其中岩巷 700m,煤巷 310m) , 3123187 区段平巷分别布置在 300、 275 标高 位置 , 两平巷都与 3214集中下山 相连接形成采区 运煤 生产系统 , 3117 回风巷布置在 250m标高位置,通过 3121 平石门、溜子道、切眼、采区风巷相连通,形成采区 通风 系统。 方案Ⅱ: 采用 一 对下山即(一运输下山与一 轨道下山) 布置 在煤层底板岩层中 , 在 295m 及 310m 标高设立区段平巷,利用 310 标高区段平巷与 3215 采区集中下山连通 3215 采区大斗,再在 3213 石门与 310区段平巷掘一溜煤眼,形成采区运煤系统,其投产前工程量为 1210m(其中岩巷 900m 煤巷 310m)。 方案比较 及方案确定 方案比较表 方案类型 内容 方案一 方案二 技术方面 投产前工程量 1010m(其中岩巷700m,煤巷 310m) ,投产前工期短,独立采区生产运煤系统。 投产前工程量 1210m(其中岩巷900m,煤巷 310m),投产 前工期长,两个采区共用一个生产运煤系统。 安全方面 工作面生产系统形成前,岩巷都可连通,没有盲巷,有利于安全通风管理。 工作面生产系统形成前,岩巷没有连同,形成盲巷较长,不利于安全通风管理。 经济效果 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