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西湖新城产品策划报告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近 40%。 2) 江南书苑 :位于新蜀山区的中心地带 —— 五里墩旁、贵池路边,由 6 幢多层住宅与 6000 平方米的江南风情园林组成。 7.包河区 包河区是全市最大的区,共有 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 %.区内 19 有包河、淝河、十五里河以及巢湖。 包河区位于合肥市的东南方,东临南淝河,南濒巢湖,处于庐州的“上风口”,树木葱郁,空气清新,拥有优良的生态环境。 优越的地理位置,再通过科学规划,使该区的布局和谐有序,建筑富有品位,逐步使“城在绿中,人在景中”成为现实。 代 表性楼盘包括 —— 1) 太宁花园 :位于东南上风口,距美菱大道约 500 米,占地约 130 亩,总建筑面积约 12 万平方米,分为紫兰苑、紫薇苑、紫荆苑三个组团。 2) 香榭里花园 :位于马鞍山路中段,北临一环路,西望工大学府,地处东南进风口。 3) 依爱城市花园 :位于宣城路中段,北接包河公园,南紧邻合肥工大,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规划设计为叠加复式楼、连排别墅。 4) 汇景花园 :位于美菱大道西侧,太湖路、美菱大道和桐城南路的中间,离美菱大道仅 180 米。 5) 世纪阳光花园 :位于城市上风口,与合工大毗邻,与马鞍山路、太湖路、宁国路 、九华山路结合紧密,总建筑面积 56万平方米,绿化率达 41%。 目前合肥市房地产市场价格已形成了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总体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局面。 20xx 年庐阳区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 亿元,平均房价为2423 元 /平方米;包河区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 亿元,平均房价为 2325 元 /平方米;蜀山区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 亿元,平均房价为 1863 元 /平方米;新站区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 亿元,平均房价为 1890 元 /平方米;经开区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 亿元,平均房价为 1944 元 /平方米;高新区 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 亿元,平均房价为 2312 元 /平方米;瑶海区的平均房价处于各板块末位, 20xx 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 亿元,平均房价为 1695 元 /平方米。 第五节 合肥城市发展前瞻 20 一、 合肥市千亿规划 与宏观经济前瞻 21世纪前 10 年是合肥整体推进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时期。 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 , 要把合肥建成国内外重要的制造加工业基地,国内重要的高新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基地,国内重要的旅游、文化和教育产业化基地,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等 “ 四大基地 ” 和全省投资环境最 佳、创业环境最佳、人居环境最佳的城市,从宏观上对合肥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战略定位,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 20xx 年,合肥市编制了《 合肥市千亿规划纲要 》,提出了合肥城市经济发展的 总体目标 : GDP 年均增长 12%以上,到 20xx 年超 1000 亿元。 城市建设、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工业化初步实现由中期向后期过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阶段性成果,人民生活达到较为充裕的水平。 把合肥建设成为全省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华东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达到16%以上,对周边地区辐射更深、带动更广,基本形成合肥 经济圈,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城区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具体目标 为: 1. 产业目标 —— 到 20xx 年,一、二、三产业分别达到 47 亿元、 290 亿元、 234 亿元左右,比例调整为 ∶ ∶ 41。 “ 十五 ” 时期,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 5%、 13%和 %,其中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 20xx 年达到 240 亿元左右。 —— 到 20xx 年,一、二、三产业分别达到 60 亿元、 513 亿元、 433 亿元左右,比例调整为 6∶ 51∶ 43。 “ 十一五 ” 时期,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 5%、 12%、13%,其中 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12%以上, 20xx 年达到 423 亿元左右。 2. 需求目标 —— 到 20xx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52 亿元左右, “ 十五 ” 时期年均增长 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61 亿元左右,年均增长 12%;海关进出口总额 35亿美元左右,其中出口 26亿美元左右,年均分别增长 13%和 14%。 —— 到 20xx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485 亿元左右, “ 十一五 ” 时期年均增长 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50 亿元左右,年均增长 12%;海关进出口总额 21 67 亿美元左右,其中出口 52 亿美元左右,年均分别增长 14%和 15%左右。 3. 效益目标 —— 到 20xx 年,财政收入达到 81 亿元左右,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41亿元左右, “ 十五 ” 时期年均分别增长 14%和 11%左右。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 9400 元和 2800 元左右,年均分别增长 8%和 7%。 累计利用外资达到 12 亿美元。 城市建成区建设用地达到 210 平方公里,市区总人口 20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 50%。 —— 到 20xx 年,财政收入达到 143 亿元左右,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66亿元左右, “ 十一五 ” 时期年均分别增长 12%和 10%左右。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 14500 元和 4000 元左右,年均分别增长 9%和 8%左右。 五年累计利用外资达到 20 亿美元。 城市建成区建设用地达到 280 平方公里,市区总人口 300 万,城镇化水平达到 60%。 二、合肥城市化发展战略 目前,合肥城镇化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作为省会城市,在全省的首位度不高,城市规模与同类省会城市相比较小;市域范围偏小,城镇结构不合理,行政资源分割;城镇规模小,乡镇企业布局分散,规模效益差,竞争力弱;市域城镇体系发育不完善,相互联系相对较弱;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对附近农民缺乏足够的吸引力,难以产生积聚效应。 经济全球化 和中国加入 WTO,给合肥的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 合肥市委、市政府提出,必须在更大范围考虑合肥的定位和发展,提升合肥的城市竞争力,突出核心竞争力。 在今后的城市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应积极构建合肥经济圈,合肥环巢湖城镇群,主动融入长江三角洲高度城市化地区的经济圈。 合肥市城市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是: 到 20xx 年,城市人口 300 万,城市建设用地 280—— 300 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 100—— 115 平方米,城镇化水平 60%左右。 到 2020 年,城市人口 450 万,城市用地 500 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 125平方米,城镇化水平 65%左右。 22 到 2050 年,主城区人口 500600 万,主城区建设城市用地 800 平方公里左右,人均建设用地 140 平方米,城镇化水平 70%。 三、合肥城市旅游产业规划政策背景 20xx 年出台的《 合肥市千亿规划纲要》提出,至 20xx 年实现将合肥 建设国内重要的旅游、文化和教育产业化基地的发展目标。 围绕“具有园林特色的科技、文化旅游名城”的定位,大力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把合肥建成全省旅游中心城市和国内有影响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重点是打响名人品牌,做好科教文 章;营造省会形象,铸造江淮精品;利用全省资源,构建旅游网络。 打造 2- 3 个旅游拳头产品。 组建 5- 10家有规模、有竞争实力的旅游、文化和教育产业集团。 力争到 20xx 年,旅游、文化、教育产业年均增速高于第三产业 2- 3 个百分点。 四、合肥旅游市场概况 1.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 合肥自秦置县,有着 2200 多年的悠久历史,素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之称,名胜古迹众多,著名的有三国古战场逍遥津、曹操教练弓弩手的教弩台、古钟长鸣的明教寺、环境优美的包公文化园、千年古镇三河以及李鸿章堂、刘铭传故居和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 瑶岗等。 2.风景秀丽的花园城市 合肥环境优美,满城绿色。 抱旧城于怀、融新城之中的环城公园;松涛阵阵,祥鸟云集的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波光潋滟,浩森无垠的八百里巢湖;以及包公文化旅游区、徽园、西郊风景区,置身其间,无不令人心旷神怡。 1992 年,合肥被授予全国首批“园林城市”称号, 1999 年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有着“花园城市”的美誉。 3.丰富的旅游资源 合肥市周边的旅游资源丰富,半径 300 公里以内有黄山、九华山、太平湖、 23 西递、宏村、天柱山、天堂寨、寿县古城、明皇陵、琅琊山等全国著名旅游景区,区域旅游线 路成熟,是游客到华东地区旅游的中转站。 4.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 合肥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近年来,合肥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目前已建有星级饭店 42 家,其中五星级 3 家,四星级 4家;各类施行社 70 多家。 近年来,合肥加快了旅游景点建设的步伐,新建了微园、安徽省科技馆、合肥市科技管、岱山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安徽国际会展中心、合肥元一高乐夫球场等。 5.便捷的省内外交通 合肥是安徽省中心旅游城市,对外交通十分便捷,国际、国内航线 30 余条,合宁、合芜、合徐、合安等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使合肥成为 安徽及全国的公路交通中心;正在兴建的宁西铁路与合九、京九铁路在此交汇,使合肥成为华东地区的铁路枢纽中心城市。 第六节 结论及建议 综观合肥历年发展,可以发现合肥城市建设过程中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整体实力不强 合肥是新省会城市,经管 50 年来发展很快,但与其他历史悠久的省会城市相比,在 23 个省会城市中,(除人口少的藏、青、宁、内蒙古等外)综合实力最弱。 从工业增加值看,近 20 年 GDP 的构成中,工业增加值比重多在 41%— 43%徘徊,工业化进程缓慢,目前尚处在经济集聚阶段。 从经济腹地看,合肥对周边地区 的影响与辐射还主要局限于市辖 3县、六安市域以及巢湖地区,其面积和人口仅占安徽省 1/5 左右。 24 二、城乡差距较大 合肥自 1952 年被确定为省会城市以来,在 50 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明显地表现出城市地区发展迅速,郊区发展缓慢的特点。 20xx 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785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2384 元,两者之比为 : 1。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 %。 落差较大的城乡差距拉低了合肥的整体综合实力,使合肥呈现现代化大城市同落后农村并存,“省会大城市带国家级贫困县” (本项目所在的长 丰县即为国家级贫困县) 的局面,造成城乡矛盾突出。 如何实现城乡联动发展,将成为合肥下一步提升整体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之一。 三、“园林城市”的尺度转换 自合肥 1992 年首批获得国家 “园林城市 ”称号后, “绿色合肥 ”一直是最让合肥市民骄傲的城市品牌。 截止到 20xx 年底,合肥城市绿地率 30. 02%、绿化覆盖率 35. 52%、人均公共绿地 7. 95 平方米,顺利通过了国家园林城市的复查。 然而,在全国各城市都在大力发展城市绿色的背景下,合肥的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三项指标仍然偏低,仅达到国家标准的底线;城市 绿化步伐不快,难以适应建成区面积的快速扩张和人口急剧增加的要求 ;城市公共类绿地在过去十年间增长缓慢,人均面积呈现下降趋势。 在与其他“园林城市”比较,合肥市建成区的绿地覆盖率最低。 实质上,与其他“园林城市”相比,合肥在“园林城市”营造工作上忽略了城市与自然山水的结合,使许多自然资源脱离城市自成一体,应将“园林城市”的尺度向“山水城市”转换,将诸如以西的大蜀山森林公园、以南的紫篷山风景区、西北的梅冲湖水库一带,作为“城市后花园”的角色加以改造和利用,增加城市 — 自然之间的协调,形成“城中有山水,山水绕城市”的城市 格局。 25 第二章 地域经济文化背景 第一节 长丰县简介 长丰,位于安徽省中部,属合肥市管辖,南与合肥市紧接,北与淮南市相依,东与蚌埠市呼应。 全县总面积 2400 平方公里,人口 94 万人。 县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降雨量 960 ㎜ ,年平均气温 15℃。 该县交通便捷。 淮南铁路纵贯全县,与合(肥)阜(阳)铁路交汇于县城。 206 国道由北向南穿越县境西部,县城水家湖有东西两条干线公路南达合肥,北通淮南。 双墩港可通航 100 吨级船舶,经淠河总干渠,到达六安。 该县农产品资源丰富。 主产水稻、小麦、油菜籽、棉花 ,兼产大麦、豆类、山芋、玉米、花生、芝麻、西瓜、胡桃、蔬菜、蔺草、浅水藕等。 岗集蔺草硕长而柔软,其制成品畅销日本。 瓦埠湖银鱼、曹庵草莓、吴山白鹅、杨公浅水藕、朱巷仔猪名扬省内外。 长丰矿产资源品种多、品位高。 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石灰石、大理石、瓷土、紫砂页岩、石英石、高岭土、矿泉水等。 舜耕山紫砂页岩露天储量 1400 多万吨,可开发生产轻型墙体材料。 岗集、吴山地区蕴藏大量优质矿泉水,各项指标均达到饮用天然矿泉水的国家标准。 长丰工业经济实力逐步发展壮大。 现已拥有机电、轻纺、化工、食品、建材、印刷等 20 多个门类齐全 的工业体系。 双墩牌系列面条等 20 多中产品获省优、部优。 现已在紧靠合肥、淮南两大城市建立了双凤台、金岭、岗集工业区。 工业区的政策优惠,服务周到,一批投资千万元以上的进区项目已经取得显著效益。 县境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