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屠宰分割生产线技术改造暨高原特色畜产品深加工扩建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为迭山主峰4920 米,最低为舟曲爪子口 1172 米。 自治州现辖合作市、夏河县、临潭县、卓尼县、迭部县、舟曲县、 碌曲县、玛曲县 8 个县市。 自治州首府合作市是目前全国藏区中唯一的县级市。 甘南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西秦岭与昆仑两大东西走向地槽褶皱系的连接处,地势大致东低西高。 地形地貌分为三类:高山草原区、高山森林区、丘陵低山区。 高山草原区是甘南地形的主体,以地处黄河第一弯的玛曲县最为典型,此处山低谷宽,植被良好,沃野辽阔,被誉 为“亚洲第一天然草场”,是甘肃省主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 高山森林区边缘是自治州的主要农区,地处岷山山脉与西倾山南支,包括迭部、舟曲县全境和卓尼县的洮河南岸地区,以及大夏河、治木河、羊沙河流域。 丘陵低山区主要是指夏河、碌曲、卓尼(洮河北岸)、临潭等县的广大地区,这里除少部分沟谷深峡以外,大部分地区山峦起伏,沟浅谷宽,是发展饲养 9 业和种植业的主要地区,也是中国西北闻名的药材基地。 卓尼县县境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期间孕育出大量苍翠的山峰、清澈的河流、广袤的森林和草原。 平坦肥沃的河谷冲积滩地,水草肥美的天然优质草场 ,为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根据国家地震局颁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卓尼地震烈度按 7 度考虑。 水文气象情况 项目地为甘南高寒湿润区气候,年平均气温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年平均降水量 578mm,年无霜期 72148 天,年主导风向为南风。 以洮河为轴心的大小河流辐射卓尼县全部县境,丰富的水利资源不仅滋润着境内的森林、草场植被,又为灌溉、发电蕴藏着丰富的水能,全境可开发的水能蕴藏量 万千瓦,极具开发潜力。 项目建设地经济环境 截止 20xx 年 ,卓尼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89149 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 %。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26604 万元,增长 %;第二产业增加值 25019 万元,增长 %;第三产业增加值 37526 万元,增长 %。 第一产业增加值对 GDP 的贡献率为 21%,拉动经济增长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对 GDP 的贡献率为 %,拉动经济增长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对 GDP 的贡献率为 %,拉动经济增长 个百分点。 全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 72178 万元,增长 %,完成工业销售值71627 万元,增长 %,产销率 %。 全县累计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24609 万元,增长 %。 其中:规模以上完成工业增加值 11969 万元,增长 %,规模以下完成工业增加值 12640 万元,增长 %。 全年 500 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投资 109386 万元,增长%。 在全部投资中,第二产业较快增长,第一、三产业呈下降趋势,第一产业累计完成 4348 万元,下降 %,第二产业完成 98087 万元,增长 10 %,第三产业完成 6951 万元,下降 %。 交通运输 卓尼 县紧靠 212 省道,距兰州 365 公里,合作 105 公里,县、乡、村公路畅通,距陇西火车站 212 公里,交通条件便利。 能源供应 项目用水 由卓尼县 自来水 公司 供给,可满足项目生产生活需要。 厂区电源由 卓尼县 供 电公司 供给,供电电压 10KV。 煤:项目用煤可从 附近 煤矿购进,煤资源充足。 各项 建设条件 落实情况 本项目在公司 现有土地上 进行建设,水、电、通信设施已基本完备。 目前 已完成了 市 场调研 、设备考察等前期 工作 ,即将进入整体实施阶段。 11 三、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项目建设背景 西部地区社会经济 建设背景 由于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历史存在和过分扩大,成为一个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全局性问题。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实现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是中央政府的基本国策,是我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方针,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的战略任务。 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方针政策,更是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任务。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藏族自治州之一,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南与四川阿坝州相连,西南与青海黄南州、果洛州接壤,与本省陇南、定西、临夏毗邻。 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于 1953 年,辖夏河、玛曲、碌曲、卓尼、迭部、临潭、舟曲七县和合作市, 99 个乡(镇、街道办)。 州内有藏、汉、回、土、蒙等 24 个民族,总人口 万,其中藏族 万,占总人口的 %;农牧业人口 55 万,占总人口的 %。 甘南是古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是离内地最近的雪域高原,自然风光秀丽,文物古迹众多,民族特色浓郁,风土人情独特,历史遗迹点缀其中,农业资源非常丰富,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绿色峡谷群、亚洲最好的天然草原、中国最美的湿地。 20xx 年甘南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西部大开发活 动组织委员会评为“西部最具魅力的旅游景区”。 在我国 30 年的改革开放历史机遇面前,甘南州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的特殊性,根据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方针,在稳定解决农民吃饭问题的基础上,开始了由传统小农经济社会向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艰难转型。 近几年来甘肃省和甘南州紧紧抓住畜产品、特色农产品及旅游业等方 12 面的产业优势,结合市场交易体系优势,将相关产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进程的重要突破口,在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工业化、农产品市场建设等方面走出了 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资源背景 甘肃省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牧区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草原畜牧业同牧区整体经济的繁荣进步息息相关,是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全省拥有草原面积 亿亩,宜牧草山草坡 7000 多万亩,畜牧资源丰富。 20xx 年,甘肃省全省牛存栏 510 万头、羊存栏 20xx 万只;牛、羊出栏分别达 万头和 1145 万只。 与全国相比,牛、羊肉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 个百分点。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甘肃南部,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属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中间地带,黄河、长江 的分水岭,地理地貌特征明显。 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 甘南州草场面积为 4084 万亩,可利用草场 3848万亩,其中 600 亩以上集中连片的天然草场面积 3758 万亩,草地植被覆盖率在 60%以上,可食饲植物 890 种,适口性优良的 258 种,是青藏高原和甘肃省天然草地中载畜能力较高、耐牧性较强的草场,理论载畜量 621 万个羊单位。 20xx 年,甘南州政府继续积极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 着手基本草原划定工作,推进草原确权和承包落地到户,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实施草原禁牧 880 万亩,推行草畜平衡 2800 万亩, 草原鼠害综合治理 350 万亩。 在临潭、卓尼等县实施退牧还草工程,进一步加强草原基础设施建设。 深入推进“一特四化”,完成 160 个试点村建设任务,培育联户牧场 166 个、养殖小区 26 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 86 个。 牛羊产业大县建设继续推进,全州牲畜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达到 31%、 37%和 32%。 甘南牧区丰富的牛羊肉资源为其生产牛羊肉食品的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持。 甘南州主要畜种有中国三大名马之一的河曲马,被誉为“草原之舟”的甘南牦牛和著名的草地型藏羊(欧拉羊、甘加羊、乔科羊)等。 牦牛和藏羊 13 终年放牧在海拔 3000 米以上的高 寒环境,牛羊可食牧草中含多种药用植物,肉质均属上乘,味香色美,营养丰富,含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名副其实的“高原绿色食品”。 甘南牦牛肉蛋白质含量高达 %,脂肪仅为 %,肉味鲜美,具有“野味”特色,颇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 藏羊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古老羊种,遗传性相对稳定,体质结实,结构紧凑,蹄小坚实,善于登高远牧,耐粗饲,抗逆性强,温顺机敏,合群性好,最大成年公羊每只体重可达 公斤,成年母羊每只体重可达 公斤,为肉毛兼用种,肉味鲜美,享誉国内外。 产业背景 近年来, 卓 尼县坚持走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发展道路 ,先后提出 “以牧为主、多种经营 ”、 “种草养畜、发展畜牧 ”、 “生态立县、农牧稳县 ”发展战略 ,确定了发展畜牧业的政策措施和目标任务。 在畜牧业发展资金、技术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 全县畜牧兽医工作者转变思想观念 ,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 ,深入农牧村开展科技养殖培训 ,整村推进标准化养殖小区 ,建设良种畜基地 ,逐步实现了畜牧业生产从传统经营向现代经营、从分散生产向规模生产、从自给半自给向商品化的转变 , 畜牧业呈现出长足发展势头。 尽管目前卓尼县在扶持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方面取 得了一定成效,但就具体工作来讲,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当地特色农产品产业化水平落后,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大部分产品以初级原始形式流入外地加工企业,当地特色畜产品产业产出效益较低;二是企业缺失必要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产品升级换代滞后,加工技术水平低、产品单一、产品质量不稳定,缺乏市场竞争力,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知名品牌难度大;三是企业发展资金短缺,产品宣传投入力度不大,产品销量受影响。 规范化的深加工是畜牧产业的延续,是产业增值的有效手段之一,是保障肉食安全、维护大众健康的关键,是畜牧业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因此,如何 14 提升当地畜牧深加工水平是发展畜牧业的当务之急,是当地政府、企业及大众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 肉制品行业背景 我国是一个畜牧业养殖大国,肉类的生产数量和增长速度多年稳居世界前列。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条件的改善,在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上有了新的变化,消费者出于自身健康的关心对肉类制品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国肉制品的产量近年来虽有很大的发展,但总的说来我国肉类的人均消费量,特别是熟肉制品的消费量还是很低的,尤其是经济较为落后的中小城市和广大的农村地区。 与此同时,在我国 肉制品加工业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我国肉制品的发展。 ⑴原料肉卫生质量较差 品质优良的肉制品要从原料肉开始,我国的原料肉在生产过程中,兽医卫生法规虽逐年加强,但还不够完善,执法受到药物残留检测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兽医检验人员隶属于企业,因此造成执法困难;畜禽饲料生产管理不严,造成肉类产品中的害物质残留过量,这些问题,严重威胁着我国肉制品的质量。 ⑵肉制品加工水平低、品种不丰富 我国畜禽肉类的消费主要以原料或初级产品销售为主,加工转化率目前只有 3% 4%(年人均不到 2kg)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30% 40%(有 的高达 70%)的水平。 中国肉制品品种仅有 500多种, 80%的熟肉制品为手工作坊产品,高新技术手段在肉制品加工业的应用还十分薄弱。 其中高温肉制品和发酵肉制品量极低,中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许多中国传统风味的名、优、特品种并未得到发掘、整理和推广。 ⑶肉类产品质量不高,方便欠佳 由于目前肉制品加工厂的管理体制、质量监督体制、生产企业的产品标准不够完善,以及生产企业的质量意识、技术革新水平、加工工艺、建筑设 15 备和原辅料新鲜卫生程度、防腐剂、包装材料、产品护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肉制品的质量较差,表现出肉蛋白质含盐 低,脂肪、大豆蛋白含水量高,风味差,贷架期短,同时,我国肉制品中,可直接用于烹调的半成品,预制品占的比例很小,规格少,消费者购买后食用和携带都不方便。 ⑷肉制品加工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肉制品在产品结构上中式肉制品生产比重下降,目前不到 20%,西式肉制品生产比重达 80%左右,如河南生产西式产品已达 90%。 这不得不归因于我国肉类生产在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同时,盲目的扩大西式肉制品的生产,而忽视了具有中国传统风味的中式肉制品的生产。 这不仅不能满足人们需求,而且也极大地制约了传统风味肉制品的发展。 这些问题充分 反映了我肉类加工产业方面还有待加强,无法很好地满足肉类生产高速发展和人们的消费需求, 因此肉类生产和肉制品生产仍然是我们较为长期的任务。 调理肉制品行业背景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速,人们对食品烹饪的方便要求越来越高。 各种深加工的分部位冷却肉、小包装肉、半成品肉、冷冻肉、熟肉制品以及以肉类为原料的方便调理食品、微波食品、休闲旅游食品的消费量将明显上升,而方便调理食品正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流食品,未来将占据食品市场 50%份额。 调理肉制品又称预制肉制品是以畜禽肉为主要原料,添加适量的调味料或辅料, 经适当加工,以包装或散装形式在冷冻( 18℃ )或冷藏 (7℃以下 )或常温条件下贮存、运输、销售,可直接食用或经简单加工、处理就可食用的肉制品。 调理肉制品因其食用方便、附加值高、讲究营养均衡、包装精美和小容量化,而深受消费者喜爱,现已成为国内城市人群和发达国家的主要消费肉制品品种之一。 调理肉制品的分类: (1)按加工方式和运销储存特性分为:常温型,低温型 (冷藏型和冷冻型 ); (2)按食用方法分为:即食型、直接 16 加热型、间接加热型、微波加热型; (3)按包装材料分为:袋装型、托盘薄膜型、砂锅型、铝制品型等; (4)按销售对象 分为:家庭用餐型、集体给食型、餐饮业型、“外食”型; (5)按生熟程度分为:熟品、半熟品、生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肉食消费观念的提高以及冷链的不断完善,低温调理肉制品的消费量逐步增加,特别是速冻调理肉制品,因其具有较长的保质期,是当今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食品类别之一。 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