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整合技改项目环评表(定稿)(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不易自燃 ”。 开采外部条件 ( 1)交通运输 矿区有 4km 矿山公路接云(阳)开(县)公路, 55km 到云阳县接长江航运,距万州区 42km。 沿长江航道,顺江而下可至宜昌、武汉、南京、上海等地,逆水而上可达万州、涪陵、长寿、重庆等地,矿区交通较方便。 ( 2)供电 矿井实行单回路电源供电,一回 10kV 电源来自云阳县供电局帆水乡供电所 10Kv变电站,线路长约 ,另一回为自备 100kW、 150kW 柴油发电机机组。 ( 3)供水 矿山供水采用矿区山间溪流和矿井抽排出井水,经过滤处理后进入蓄水池,可满足全矿生产生活用水。 ( 4)通信 矿井对外通讯采用固定电话已经直接进入电讯局网与外界联系。 井下设磁石式KTH16 型防爆电话机用于井上下联系。 整合技改工程概况 项目组成 田湾分公司 整合项目主要项目组成详见表 19。 表 19 田湾分公司 煤矿整合项目主要项目组成一览表 工程 类型 项目组成 工程内容 主体 主 平硐 利用原 梯子路 煤矿 主平硐 ,进行 改 扩 11 工程 主井工业场地 原 梯子路 煤矿主井工业场地内地面设施保留继续 利用,完善场地内污水处理设施、挡矸坝、排水沟、防尘、噪声防治等措施。 回风平硐 新设计开拓南回风平硐和北回风平硐,封闭原风井 通风系统 主平硐 进风, 南回风平硐、北回风平硐 回风。 采用 边界式通风,机械抽出通风系统 提升、运输系统 采区运输巷人力推车,主平硐和主运输大巷采用蓄电机车运输,主、 暗斜井绞车提升 排水系统 +623m以上的矿井水自流到 +623m运输巷水沟中排出地面,不需要排水设备和排水管路,也无需水仓; +623m以下的矿井水自流到 +575m水仓经水泵、水管抽至 +623m运输巷水沟 ,通过主 平硐排出地面。 辅助 工程 变电站 利用现有 机修车间、坑木加工车间 利用现有,进行维护,完善隔音、降噪措施 材料库 利用场地内现有和其他设施改造而成 堆煤场 利用现有原 梯子路 煤矿现有场地 并改扩 ,完善防尘、煤泥水处理措施 ,布置绿化、隔声设施 矸石场 利用原 梯子路 煤矿现有场地 并改扩 ,修建挡矸坝、泄洪沟等措施 ,布置绿化、隔声设施 公用配套工程 行政、生活福利、 居住建筑 利用场地内现有设施 供电系统 利用现有供电系统 供水系统 生活用水利用现有供水系统;场地内新建生产用水处理系统,利用处理后的矿井水作为生产用水 排水系统 工业场地内新建污水管网、雨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等,矿井产生的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排入污水管网排放 交通运输 利用现有矿区公路,对路面进行维护 供暖 利用主井工业场地内现有锅炉供暖 环保 工程 污水处理工程 主井场地内修建生活污水处理池一座,采用预处理 +厌氧生化工艺,设计处理能力为 25m3/d。 主井工业场地内修建矿井水混凝沉淀处理池一座, 容积为 100 m3, 设计规模 650m3/d 噪声防治工程 主要为机修设备、坑木加工电锯、通风机等隔声、吸声等防 治工程 大气污染防治工程 堆煤场、矸石场、装载点等洒水防尘设施,锅炉烟气防治工程等 井田开拓 ( 1)开拓方式 选择平硐 暗斜井开拓方式。 根据矿区的地形地貌,矿井煤层的赋存条件,矿井范围内的地质构造,矿井划定的开采标高以及矿井已有巷道、设备等因素综合考虑,由于 K51 煤层和 K53 煤层仅余少量边角余煤,这部分资源可利用矿井原有的生产系统来12 进行开采, 主要对油脉煤层和康脉煤层进行开采设计,选定利用资源整合前梯子路煤矿矿井现有的主平硐及矿井已有巷道作为矿井扩界后的主要进风系统。 在 +623mK51煤层运 输巷中分别向顶板和底板作 +623m运输石门分别揭穿油脉煤层和康脉煤层,之后分别在油脉煤层和康脉煤层布置开拓系统。 ( 2)开采水平及采区 矿井采用平硐 暗斜井开拓,根据矿井开拓布置、开采深度和矿井开采范围等实际情况,将矿井油脉煤层划分为四个水平,即 +800m水平、 +700m水平、 +623m 水平和+575m 水平;康脉煤层划分为三个水平,即 +745m水平、 +623m 水平和 +575m水平。 油脉煤层 +800m水平为首采水平。 矿井油脉煤层划分为四个采区,即一个水平为一个采区;康脉煤层划分为四个采区, +745m水平划分 一采区, +623m 水平划分二采区, +575m水平划分一采区。 油脉煤层一水平(即 +800m水平)一采区即为首采区。 根据矿井生产规模和早日投产的需要,充分发挥现有井巷工程及设施设备的作用, 煤层开采顺序:先油脉煤层,后康脉煤层。 煤层倾斜上开采顺序为下行式。 首采工作面是 1110 11102 工作面。 采面编号,从左自右的第一位代表开采煤层( “1” 代表油脉煤层, “2” 代表康脉煤层),第二位代表开采水平,第三位代表采区编号,第四、五位代表采面编号。 矿井地质剖面图详见附图 5。 开拓方式平、剖面图见附图 6。 ( 3)主 要井巷布置 根据本矿开采的煤层顶底板的岩性及稳定性,矿井除了主平硐、 +623m运输石门布置在岩层中外,其余巷道均布置在煤层中。 矿井主要巷道岩巷采用喷浆支护,煤巷采用砌碹支护,区段煤巷采用金属支架支护。 主平硐 主平硐利用资源整合前梯子路矿井原主平硐,其井口的坐标为 X=3467994,Y=36573897, Z=+;坡度 3‰。 该主平硐担负矿井采区开采的进风、行人、运输、排水以及安全通道等任务。 南回风平硐 新设计回风平硐,其井口的坐标为 X=3468859, Y=36576055, Z=+921m,担负矿井油脉煤层各采区开采的回风、行人及安全通道等任务。 北回风平硐 新设计回风平硐,其井口的坐标为 X=3469052, Y=36575797, Z=+920m,担负矿井康脉煤层各采区开采的回风、行人及安全通道等任务。 前期主要开拓巷道 ① +623m运输石门 13 +623m 运输石门在 +623m 主平硐与 +623mK51 运输巷交汇处往里 825m 处,穿层布置并揭穿油脉煤层, 3‰ 坡度。 巷道采用裸体支护,半圆拱断面。 该运输石门担负矿井油脉煤层开采一、二和三水平扣采区期间的进风、行人、运输、排水等任务。 ② +623m 油脉煤层运输巷 +623m 油脉煤层运输巷沿油脉煤层走向方向布置,主要担负矿井开采油脉煤层开采一、二和三水平扣采区期间的进风、行人、运输、排水等任务。 ( 4)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艺 矿井所采煤层位于三叠系须家河组五段和三段,煤层厚度 ~ ,倾角 26~33176。 ,属较稳定煤层。 设计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回采工作面为后退式开采;采区回采率 85%;工作面回采率 97%。 采煤工作面煤炭通过放炮落煤后,经过人工攉煤,再采用铁皮溜槽自溜到区段运输巷,然后通过人工将煤炭装入矿车中,人力运输到暗斜井(二级提升 下山)下车场,经绞车提升至主平硐,通过主平硐运出地面。 根据现有条件、顶板岩性、煤层的厚度、工作面的采高特点,回采工作面配置HZJA665 型金属支柱支护;采煤工作面排距和柱距为 , “六 四 ”控顶,最大控顶距为 ,最小控顶距为。 根据矿井开采的煤层顶板以深灰色薄层状砂质泥岩,本次设计采空区处理采用全部垮落法进行处理。 通风、排水及运输系统 ( 1)通风系统 根据矿井开拓布置,矿井通风系统为分区边界式通风,通风机工作方式为抽出式。 整合后矿井采用 + 平硐 进风 ,从 +921m标高 南回风平硐(担负油脉煤层各采区开采的回风)、 +920m标高 北回风平硐(担负康脉煤层各采区开采的回风)回风。 首采工作面通风线路: 11101( 11102)回采工作面所需新鲜风流由 +623m 主平硐→+623mK 51 运输巷 →+623m 运输石门 →+623m 油脉运输巷 →131 采区轨道上山→+700m 油脉运输巷 →121 采区轨道上山 →+800m 油脉运输巷 →111 采区轨道上山→+850m 油脉区段运输巷 →11101 ( 11102)回采工作面 →+900m 油脉区段回风巷 → 回风上山( +900~ +921m) → +921m南回风平硐 → 地面。 ( 2)排水系统 由于矿井采用平硐 暗斜井的开拓方式, +623m以上的涌水通过各自区段的运输回风平巷自流到 +623m运输巷水沟中,然后再经过 +623m运输巷水沟,通过主平硐排出地面,不需要排水设备和排水管路,也无需水仓。 +623m 以下的涌水通过各自区段的运输回风平巷自流到 +575m水仓经水泵、水管14 抽至 +623m运输巷水沟,通过主平硐排出地面。 ( 3)运输系统 该矿井为平硐 暗斜井开拓。 采煤工作面采用宽 420mm 的溜槽自溜运输;各区段运输巷的运输量不大,采用人力矿车运输;暗斜井和 各采区轨道上山采用绞车提升;+623m 水平运输大巷采用机车矿车运输 ;经机车运出地面装入煤坪,再用汽车运输到各用煤及销售地点。 项目厂址选择与总平面布置 整合前, 原 梯子路 煤矿 和 原 田湾煤厂 主井及风井工业场地现有地面设施比较完善,本次整合工程充分利用现有场地。 ( 1) 主井工业 广场 总体布置 主井工业广场利用 原 梯子路 煤矿 主井工业场地,占地面积约 ,目前地面现有生产、生活设施比较完善。 根据设计要求,主井工业广场大致划分三个功能分区: ① 生产区:位于主 井 口 南面 , 主要布置有堆煤场、矸 石场 以及装载点。 ② 辅助生产区:位于主 井口东 南侧,主要布置有 压风机房 、机修车间、材料库、坑木加工车间等。 ③ 行政生活福利区:位于布置主 井口 北面 ,距离主 井口 约 100m,主要布置有办公楼、职工宿舍、食堂、澡堂、厕所等。 该主井工业广场生产生活设施完善,仅对其进行维护后即可利用,减少了工程建设带来的工程占地、植被破坏等影响。 主井工业场地功能区划合理,各区之间联系方便。 整合后主井工业广场 平面布置情况见附图 7。 主要地面生产生活设施见表 110。 表 110 主井工业场地地面生产生活设施一览表 序号 位置 主要设施 基本情况 依托关系 1 生产区 煤坪 占地面积 2500m2 原有 扩建 2 固定 矸石 场 占地面积 1900m2 原有扩建 3 行 政 生活 福 利区 办公楼 2F 建筑面积 300 m2 利用原有 4 职工宿舍 建筑面积 200 m2 利用原有 5 澡堂及锅炉房 建筑面积 60 m2 利用原有 6 食堂 建筑面积 40 m2 利用原有 7 辅助生产区 压风机房 建筑面积 60 m2 原有扩建 8 高位水池 建筑面积 200 m2 利用原有 9 机修房 建筑面积 50 m2 原有扩建 10 变电所 建筑面积 50 m2 利用原有 11 充电房 建筑面积 30 m2 利用原有 12 坑木加工房 建筑面积 50 m2 利用原有 13 矿灯房 建筑面积 20 m2 利用原有 15 14 炸药库 建筑面积 25 m2 利用原有 15 矿井水处理站 建筑面积 150 m2 新建 16 生活污水处理站 建筑面积 200m2 新建 ( 2) 风井工业场地 整合 技改 后 , 因为原 K51, K53 煤层基本采空,需要新开采油脉、康脉煤层。 故封闭原有两煤矿风井, 采用新 建的 南回风平硐、北回风平硐作为矿井回风井。 对原风井场地进行植被绿化。 工业场地选址及其环境可行性分析 ( 1)主井工业广场 主井工业广场位于 江口镇马乐村 1 组 , 占地面积约 5000m2, 占地主要为荒山、荒坡。 主井工业场地 有 4km矿山公路接云(阳)开(县)公路, 交通方便。 生活用水来自 山泉及裂隙水 , 饮用水源有保障; 工业用水取自井下水,水量丰富, 生产用水也有保障。 主井工业场地距离 云阳县供电局帆水乡供电所仅 , 电源有保障。 主井工业场地位于矿区边界,该区域地表条件较好,无溶洞、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质条件,受地质 灾害影响较小,而且位于边界处减少了工程占地压煤。 主井工业场地周边主要为荒山、灌木林地和林地,周边居民点较少,矿井开采活动对居民造成的影响较小。 工业广场所在地为典型的农业生态环境,周边无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点、文物古迹等环境敏感因素,也无珍稀野生动植物,工程建设对区域环境造成的影响较小。 主井工业广场利用原 梯子路 煤矿主井工业广场,地面生产生活设施完善,减少工程建设新增占地和对地表植被的破坏,而且节省了投资和建设时间。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 田湾分公司 主井工业场地选址是可行的。 ( 2) 风井工业场地 整合后 ,因为 原 K51, K53 煤层基本采空,需要新开采油脉、康脉煤层。 由于开拓巷道的改变,需要将两个老窖改造为两个新的回风平硐,对环境影响较小。 ( 3)矸石场 田湾分公司 矸石场选用原 梯子路 煤矿现有矸石场, 考虑到长期堆放,需要扩建才能满足容积要求。 该 固定 矸石场为斜坡堆矸场,占地面积 1900m2,该区域内无大的地表溪流,地质条件较好,受环境影响较小。 矸石场与堆煤场相邻,距离矿井行政福利生活区较远,对居民生活。煤矿整合技改项目环评表(定稿)(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斜面、障碍、台阶、沟壕、浅坑等地形。 而井下发生灾害后,工作环境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机器人的移动机构对井下环境的适应也可以说是对于非结构环境的适应。 通过对这些不同地形的分析,我们发现各种复杂地形都是由于少 数几种基本的地形特征构成,我们称之为“典型地形特征”。 常见的典型地形特征有三种,即水平面、倾斜面和垂直面障碍。 常见的大多数非结构环境的地形都可以视为这三种地形特征不同形式的组合
量、工业储量、设计储量和设计可采储量四个部分。 ( 1)地质储量:矿井地质储量为勘探地质报告提供的储量( A+B+C+D),包括能利用和暂不能利用储量两部分。 ( 2)工业储量:矿井工业储量为勘探地质报告提供的地质储量中能利用的 A、 B、C三级。 ( 3)设计储量 :矿井设计储量为工业储量减去设计计算的断层煤柱、防水煤柱、井田边界煤柱以及已有地面建、构筑物需要留设的保护煤柱等永久煤柱。 (
煤尘爆炸下限 瓦斯浓度 煤尘爆炸下限 最小值 最大值 对比附表 2各观测点的煤尘浓度与相应的煤尘爆炸下限浓度可得,煤尘浓度远远小于其爆炸下限浓度,故该矿井的煤尘不会引发爆炸事故。 综上所述,该煤矿出现不安全事件的程度(即发生爆炸事故的可能性)为 %。 (三)确定该煤矿所需要的最佳通风量 根据煤矿开采工作中的实际情况以及《煤矿安全规程》的实际要求,甘肃煤炭工业学校毕业论文 5
月 日 注: 、在岗期间定期培训,煤矿主要负责人、职 业卫生管理人员培 训;。 表 33 专业机构(职业卫生)培训合格证取得情况 汇总 表 23 序号 部门 /区队 姓名 证号 发证单位 发证 时间 编制: 审核(签名): 编制日期: 年 月 日 24 附件4 档案编号: 煤矿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检测评价档案 ( 年度) 25 单 位 名 称 : 职业卫生管理负责人: 联 系 电 话: 电 子
安全生产,每年对矿井的安全都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随着矿井开采的深入,矿井的开采环境逐渐恶化,瓦斯涌出量变大,矿压升高,地质条件复杂, 虽然矿井的安全设施以及安全监测监控已很完善,但在今后的生产中也极有可能发生事故,这就时刻考验着矿井的安全防护体系,目前矿井的安全防护体系还是采用传统的防护体系,在发生事故时很难保证矿工的生命安全。 因此建设新型安全防护体系,用于被困人员的应急避难
1 )( ( 24) mi iiNdisca PKKQ 1 )ta n( ( 25) 22 cacaca QPS ( 26) 式中 caP 、 caQ 、 caS —— 为配电干线式变电站低压母线的有功、无功、视在计算负荷; sK —— 同时系数; m—— 该配电干线或变电站低压母线上所接用电设备组总数; iNiid PK 、 t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