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档案职业病(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月 日 注: 、在岗期间定期培训,煤矿主要负责人、职 业卫生管理人员培 训;。 表 33 专业机构(职业卫生)培训合格证取得情况 汇总 表 23 序号 部门 /区队 姓名 证号 发证单位 发证 时间 编制: 审核(签名): 编制日期: 年 月 日 24 附件4 档案编号: 煤矿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检测评价档案 ( 年度) 25 单 位 名 称 : 职业卫生管理负责人: 联 系 电 话: 电 子 邮 箱: 目 录 (含选煤厂)主要生产工艺流程; ; 、材料和化学品(药剂)一览表(表41)(附:化学品(药剂)安全中文说明书、标签、标识及产品检验报告等); (表 42); (表 43); 26 (表 44); (表 45); (复制件); ; ; ; 、现状评价结果报告。 表 41 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设备 (仪器)、材料、化学品(药剂)一览表 设备 (仪器 )、材料、化学品 (药剂) 名称 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名称 使用 区队 和 岗位 生产、供货 单位 设备 (仪器) 1. 2. 27 …… 材料 1. 2. …… 化学品 (药剂) 1. 2. …… 编制: 审核(签名): 编制日期: 年 月 日 注:厂家化学品毒性资料及预防策略附后。 表 42 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汇总表 序号 作业 场所 岗位 职业病危害因素名称 危害 来源 接触方式 (定点 /巡检) 接 触职业病危害总人数 工程防护设施 个体防护用品 28 编制: 审核(签名): 编制日 期: 年 月 日 表 43 煤矿井上下作业场所粉尘测点汇总表 类别 生产工艺 规定位置测尘点数 实际设置点数 粉尘浓度最大岗位 粉尘浓度最大工序 同时作业工序 采煤 1. 29 工作面 2. …… 掘进工作面 1. 2. …… 其它作业场所 1. 2. …… 地面作业场所 1. 2. …… 编制: 审核(签名): 编制日期: 年 月 日 表 44 煤矿井上下作业场所噪声测点汇总表 类别 作业地点 规定地点测点点数 实际设置点数 噪声最大岗位 噪声最大设备 同时运行设备 煤 1. 30 矿 2. …… 选 煤 厂 1. 2. …… 编制: 审核(签名): 编制日期: 年 月 日 表 45 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汇总表 作业场所 职业病 危害因素名称 监测 周期 监测点数 监测结果范围 合格率 (%) 职业接触限值 监测 人员 31。煤矿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档案职业病(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不易自燃 ”。 开采外部条件 ( 1)交通运输 矿区有 4km 矿山公路接云(阳)开(县)公路, 55km 到云阳县接长江航运,距万州区 42km。 沿长江航道,顺江而下可至宜昌、武汉、南京、上海等地,逆水而上可达万州、涪陵、长寿、重庆等地,矿区交通较方便。 ( 2)供电 矿井实行单回路电源供电,一回 10kV 电源来自云阳县供电局帆水乡供电所 10Kv变电站,线路长约 ,另一回为自备
斜面、障碍、台阶、沟壕、浅坑等地形。 而井下发生灾害后,工作环境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机器人的移动机构对井下环境的适应也可以说是对于非结构环境的适应。 通过对这些不同地形的分析,我们发现各种复杂地形都是由于少 数几种基本的地形特征构成,我们称之为“典型地形特征”。 常见的典型地形特征有三种,即水平面、倾斜面和垂直面障碍。 常见的大多数非结构环境的地形都可以视为这三种地形特征不同形式的组合
量、工业储量、设计储量和设计可采储量四个部分。 ( 1)地质储量:矿井地质储量为勘探地质报告提供的储量( A+B+C+D),包括能利用和暂不能利用储量两部分。 ( 2)工业储量:矿井工业储量为勘探地质报告提供的地质储量中能利用的 A、 B、C三级。 ( 3)设计储量 :矿井设计储量为工业储量减去设计计算的断层煤柱、防水煤柱、井田边界煤柱以及已有地面建、构筑物需要留设的保护煤柱等永久煤柱。 (
安全生产,每年对矿井的安全都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随着矿井开采的深入,矿井的开采环境逐渐恶化,瓦斯涌出量变大,矿压升高,地质条件复杂, 虽然矿井的安全设施以及安全监测监控已很完善,但在今后的生产中也极有可能发生事故,这就时刻考验着矿井的安全防护体系,目前矿井的安全防护体系还是采用传统的防护体系,在发生事故时很难保证矿工的生命安全。 因此建设新型安全防护体系,用于被困人员的应急避难
1 )( ( 24) mi iiNdisca PKKQ 1 )ta n( ( 25) 22 cacaca QPS ( 26) 式中 caP 、 caQ 、 caS —— 为配电干线式变电站低压母线的有功、无功、视在计算负荷; sK —— 同时系数; m—— 该配电干线或变电站低压母线上所接用电设备组总数; iNiid PK 、 tan ——
度范围( 200~ 400℃),显著的提高银基 LNC的 NOx 转化率 [2]。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尾气后处理技术大大降低了 柴油机有害 3 物的排放,尾气后处理技术从处理方法上不外乎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化学方法主要是催化、净化处理方法,而高效催化剂的研制和开发是催化、净化技术的核心,用到氮氧化合物的催化还原、氮氧化合物的贮存还原、碳烟的催化燃烧等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