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熔压敏胶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量持黏力 (如图 43) 电热鼓风干燥箱:主要用于仪器的烘干以及测软化点的准备工作 : 主要用于对产品软化点的测定,进而确定软化温度,是否为耐高温产品 (如图 44) 型强力电动搅拌机 (含一个 20xxW 电炉 ):主要用于对原料的搅拌, 加热, 使之溶解、均匀受热 ,合成产品。 7.涂布机(压辊):用于对产品进行涂布。 图 41 剥离试验机图 42 数字粘度计 43 循环时间继电器 图 44 软化点测试仪 图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20xx 届 本科 生毕业论文 11 实验原料 SOO3 为进口 氢化 C9 改性 石油 树脂, 741 74128 为抗氧化剂, C001 为克拉玛依环烷 油, A001 为国产岳化 SIS 橡胶 , B002 为 巴陵牌热塑性 SBS 橡胶。 对比 实验 以下实 验数据中的初粘力、剥离强度表格均由科健拉力机检测所得,持黏力数据均是由科健恒温持黏力测试仪所测得,软化点的测试是由天津精科沥青软化点测试仪测得,熔融粘度为 BROOKFIELD DVⅡ +Pro AIKSATC118 数字黏度测试计测得,得出来的图表及数据处理均属实。 对比软化剂(油)的用量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一) 实验配方( 1) 表 41 实验配方( 1) 软化剂(油) 抗氧化剂 热塑性弹性体(橡胶) 增黏树脂 原料 C001 74120 74128 A001 B002 S003 总计 实际加 入量( g) 45 300 百分比 % 15 100 测试参数 熔融黏度: 6125cps @170℃ 27 20rpm 20min 软化点: 86℃ 持黏力: (2kg) 101h54min 初黏: (25mm) 剥离: N(25mm) 根据配方加料合成产品,对产品性能进行检测,得出产品在 170 摄氏度的条件下,熔融黏度为 6125cps,软化点测试为 86摄氏度,持黏力为 101h54min,初黏力为 ( 25mm胶带) ,详细可见表 42及图 45, 剥离强度为 (25mm 胶带 ),详细可见表 43 及图 46。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20xx 届 本科 生毕业论文 12 图 45 初黏力对照 图 表 42 初黏力对照表 No. 最大力 (N) 区间一平均力 (N) 区间二平均力 (N) 区间三平均力 (N) 1 2 3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由上图及上表可以看出,三次实验的结果,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是 及 ,也就是说,初粘力的测试结果变化还是较大,所以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我选择了用中间的一组数据,也就是去掉最高值,去掉最低值,取中间值,即选取 为所需的初粘力。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20xx 届 本科 生毕业论文 13 图 46 剥离强度对照 图 表 43 剥离强度对照表 No. 最大力 (N) 区间一平均力 (N) 区间二平均力 (N) 区间 三平均力 (N) 1 2 3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我们需要的是产品的最大剥离强度,也就是说,在 4 组数据中只需要选择最大力进行比较。 由上图及上表可以看出,三次实验的结果,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 是 ,也就是说, 剥离强度 的测试结果变化 不算太大 ,所以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我选择了 三组数据中的平均值作为所需数据 ,即选取 为所需的 最大剥离强度。 (二) 实验配方( 2) 表 44 实验配方( 2) 软化剂(油) 抗氧化剂 热塑性弹性体(橡胶) 增黏树脂 原料 C001 74120 74128 A001 B002 S003 总计 实际加入量( g) 60 45 300 百分比 % 20 15 100 测试参数 熔融黏度: 6062cps @170℃ 27 20rpm 20min 软化点: 85℃ 持黏力: (2kg) 12h23min 初黏: (25mm) 剥离: (25mm)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20xx 届 本科 生毕业论文 14 根据配方加料合成产品,对产品性能进行检测,得出产品在 170 摄氏度的条件下,熔融黏度为 6062cps,软化点测试为 85摄氏度,持黏力为 12h23min, 初黏力为 ( 25mm胶带),详细可见表 45及图 47,剥离强度为 (25mm 胶带 ),详细可见表 46 及图 48。 图 47 初黏力对照 图 表 45 初黏力对照表 No. 最大力 (N) 区间一平均力 (N) 区间二平均力 (N) 区间三平均力 (N) 1 2 3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由上图 及上表可以看出,三次实验的结果,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是 及 ,也就是说,初粘力的测试结果变化 不算太大 , 所以为了保持数据的真实性,选取三组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所需的初粘力,即选取 作为所需要的最大初粘力。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20xx 届 本科 生毕业论文 15 图 48 剥离强度对照 图 表 46 剥离强度对照表 No. 最大力 (N) 区间一平均力 (N) 区间二平均力 (N) 区间三平均力 (N) 1 2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由上图及上表可以看出, 两次 实验的结果,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是 及 ,也就是说,选取哪一个都不能实际代表相关的数据,所以为了真实准确的记录出实验数据,选取两者平均值作为所需的数据,即选取 为本组的最大剥离强度。 (三) 实验配方( 3) 表 47 实验配方( 3) 软化剂(油) 抗氧化剂 热塑性弹性体(橡胶) 增黏树脂 原料 C001 74120 74128 A001 B002 S003 总计 实际加入量( g) 45 300 百分比 % 15 100 测试参数 熔融黏度: 6012cps @170℃ 27 20rpm 20min 软化点: 83℃ 持黏力: (2kg) 1h17min 初黏: (25mm) 剥离: (25mm)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20xx 届 本科 生毕业论文 16 根据配方加料合成产品,对产品性能进行检测,得出产品 在 170 摄氏度的条件下,熔融黏度为 6012cps,软化点测试为 83 摄氏度,持黏力为 1h17min, 初黏力为 ( 25mm胶带),详细可见表 48及图 49,剥离强度为 (25mm 胶带 ),详细可见表 49 及图 410。 图 49 初黏力对照图 表 48 初黏力对照表 No. 最大力 (N) 区间一平均 (N) 区间二平均 (N) 区间三平均 (N) 1 2 3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由上图及上表可以看出,三次实验的结果,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是 及 ,相对而言,这组数据的偏差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即选取任何一个数据都是可以的,为了数据的真实性,选择最中间的数据作为所需的初粘力 最准确 ,即选取 为所需的最大初粘力。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20xx 届 本科 生毕业论文 17 图 410 剥离强度对照图 表 49 剥离强度对照表 No. 最大力 (N) 区间一平均力 (N) 区间二平均力 (N) 区间三平均力 (N) 1 2 3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由上图及上表可以看出, 三 次 实验的结果,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是 及 ,相对而言,两个数据相差较远,所以为了真实准确的记录出实验数据,选取中间的数据作为所需的数据,即选取 为本组实验的最大剥离强度。 (四) 实验配方( 4) 表 410 实验配方( 10) 软化剂(油) 抗氧化剂 热塑性弹性体(橡胶) 增黏树脂 原料 C001 74120 74128 A001 B002 S003 总计 实际加入量( g) 69 45 300 百分比 % 23 15 100 测试参数 熔融黏度: 6050cps @170℃ 27 20rpm 20min 软化点: 81℃ 持黏力: (2kg) 3h26min 初黏: (25mm) 剥离: (25mm)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20xx 届 本科 生毕业论文 18 根据配方加料合成产品,对产品性能进行检测,得出产品在 170 摄氏度的条件下,熔融黏度为 6012cps,软化点测试为 83 摄氏度,持黏力为 4h5min, 初黏力为 ( 25mm胶带),详细可见表 411 及图 411,剥离强度为 (25mm 胶带 ),详细可见表 412及图 412。 图 411 初粘力对照 图 表 411 初粘力对照表 No. 最大力 (N) 区间一平均力 (N) 区间二平均力 (N) 区间三平均力 (N) 1 2 3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由上图及上表可以看出, 三次 实验的结果,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是 及 ,另外的一个数值也与最小值接近,所以,为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选取三者的平均值作为本组数据的最大初粘力,即选取 为所需数值。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20xx 届 本科 生毕业论文 19 图 412 剥离强度对照 图 表 412 剥离强度对照表 No. 最大力 (N) 区间一平均力 (N) 区间二平均力 (N) 区间三平均力 (N) 1 2 3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由上图及上表可以看出, 三次 实验的结果,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是 及 ,三组数据相差较近,在误差范围之内,所以为了真实准确的记录出实验数据,选取三者平均值作为所需的数据,即选取 为本组的最大剥离强度。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20xx 届 本科 生毕业论文 20 (五 ) 实验配方( 5) 表 413 实验配方( 5) 软化剂(油) 抗氧化剂 热塑性弹性体(橡胶) 增黏树脂 原料 C001 74120 74128 A001 B002 S003 总计 实际加入量( g) 45 300 百分比 % 15 100 测试参数 熔融黏度: 5950cps @170℃ 27 20rpm 20min 软化点: 79℃ 持黏力: (2kg) 46h43min 初黏: (25mm) 剥离: (25mm) 根据配方加料合成产品,对产品性能进行检测,得出产品在 170 摄氏度的条件下,熔融黏度为 6012cps,软化点测试为 83摄氏度,持黏力为 46h43min, 初黏力为 ( 25mm胶带),详细可见表 414 及图 413,剥离强度为 (25mm 胶带 ),详细可见表 415及图 414。 图 413 初粘力对照 图 表 414 初粘力对照表 No. 最大力 (N) 区间一平均力 (N) 区间二平均力 (N) 区间三平均力 (N) 1 2 3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20xx 届 本科 生毕业论文 21 由上图及上表可以看出,三次实验的结果,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是 及 ,三组数据相对较小,偏差也不大,所以,为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选取三者的平均值作为本组数据 的最大初粘力,即选取 为所需数值。 图 414 剥离强度对照 图 表 415 剥离强度对照表 No. 最大力 (N) 区间一平均力 (N) 区间二平均力 (N) 区间三平均力 (N) 1 2 3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由上图及上表可以看出, 三次 实验的结果,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是 及 ,另外的一个数值也与最大值接近,所以,为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选取三者的平均值作为本组数据的最大剥离强度,即选取 为所需数值。 结论 1 根据油(软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