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毕业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松散是由于沥青混凝土表面层中的集料颗粒脱落,从表面向下发展的渐进过程。 集料颗粒与裹覆沥青之间丧失粘结力是颗粒脱落的主要原因。 可能导致松散的情况还有: 集料颗粒被足够厚的粉尘包裹,使沥青膜粘结在粉尘上,而不是粘结在集料颗粒上,表面的摩擦力磨掉沥青膜,并使集料颗粒脱落。 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集料含泥量超标所造成的。 沥青混凝土面层要有高密实度才能保证沥青混合料的粘聚力,如果混合料密实度不够,集料就容易从混合料中脱落而形成局部松散。 表面离析处往往缺少大部分细集料 ,离析面上粗集料与粗集料相接触,但只有在少数接触点沥青膜与集料粘结。 随时间增长,沥青会老化,沥青膜剥落会使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减弱,孔隙中的水冻结会破坏粘结力,或足够大的摩擦力会破坏离析面上的集料颗粒而产生松散。 沥青路面的坑槽 坑槽是常见的沥青路面早期病害, 汽油或柴油渗入沥青路面后造成对沥青的破坏, 已破坏的沥青残留物在水的作用下沿沥青基层桥面扩散, 在汽车荷载的作用下造成桥面铺装的坑槽, 此外水损害也是形成坑槽的理由。 路面上出现的坑槽 ,是龟裂、松散等其它损坏 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坑槽的成因 : 水损害在开始阶段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机电系毕业论文 10 雨水由沥青路面大空隙或破损处渗入 ,停留在基层表面上 ,在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水冲刷半刚性基层的细料并逐渐形成灰浆 ,使沥青面层与基层脱开 ,灰浆被行车荷载挤压 ,通过面层裂缝或面层混合料中的空隙唧到表面。 在产生唧浆的位置 ,沥青面层产生网裂 ,接着一些碎裂的小块面层或基层材料被车轮带走 ,而逐步形成坑洞 ,并不断的扩大,最后形成坑槽。 如图 14所示: 图 14 沥青路面的坑槽 沥青路面的车辙 路面在车辆荷载作用下轮迹处下陷,轮迹两侧往往伴有隆起,形成纵向带状凹槽,在实施渠化交通的路段或停刹车频率较高的路段较宜出现。 原因分析: 沥青混合料热稳定性不足,矿料级配不好,细集料偏多,集料未形成嵌锁结构;沥青用量偏高,沥青针入度偏大或沥青质量不好。 沥青混合料面层施工时未充分压实,在车辆反复荷载作用下,轮迹处被进一步压密,而出现下陷。 基层或下卧层软弱或未充分压实,在 行车荷载作用下,继续压密或产生剪切破坏。 沥青路面的冻胀和翻浆 沥青路面产生冻胀和翻浆主要是在冻融时期,因为水的侵入和路基土的水稳定性能差,由于冰冻的作用,路基上层积聚的水分冻结后引起路面胀起并开裂。 道路翻浆是水、土质、温度、路面和行车荷载五个主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中水、土、温度是构成翻浆的三个自然因素,缺少任何一个因素都不可能形成翻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机电系毕业论文 11 浆。 翻浆可根据路面翻浆的严重程度,区分为重型翻浆和轻型翻浆两种类型。 重型翻浆是路基土质不好,地下水位高,冬季路基土结冰 ,春融季节化冻引起严重的路面变形。 轻型翻浆 是因为基层水稳定不良,或含水量过大造成的基层全部松软和浅层土基松软,引起的路面变形。 如图 15所示: 图 15 沥青路面的坑槽 沥青路面的水损害 所谓水损害即降水透入路面结构层后使路面产生早期破坏的现象,它是目前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中最常见也是破坏力最大的一种病害。 水损害的主要破坏形式有: 坑洞、唧浆、辙槽等。 坑洞:在行车荷载作用下,特别在降雨过程中和雨后行车道上的局部网裂会逐渐松散,松散的石料被车轮甩出形成坑洞。 由于沥青混凝土的不均匀性,坑洞总是先在沥青混凝土空隙率较大处产生 ,随着时间推移,将会造成路面大面积破损。 唧浆:当水透入沥青面层并滞留在半刚性基层顶面时,在大量高速行车作用下,自由水产生很大的压力并冲刷基层混合料表层的细料形成灰浆,灰浆又被行车压唧,通过各种形状不一的裂缝(纵、横、斜裂缝及网裂)到路表面形成唧浆。 在灰浆数量大的情况下,可能很快形成更为严重的裂缝,在数量小的情况下,可使路面形成网裂或形变。 某处一旦有灰浆唧出,该处很快就会产生网裂和形变,随后的降水就更容易透入,并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路面严重破坏。 辙槽:自由水进入面层后,使沥青与碎石的粘 结力减弱。 在行车荷载作用下,滞留在面层下部的水使矿料特别是粗集料表面裹覆的沥青膜逐渐剥落,使沥青混凝土的强度逐渐降低,直至完全松散。 在行车轮迹下向两侧(特别向外侧)挤出,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机电系毕业论文 12 使轮迹带下陷,同时使其两侧鼓起,形成严重辙槽。 形成辙槽后,降雨过程和雨后辙槽就会变成积水槽,致使水有更长的时间透入沥青面层形成更加严重的水损害。 沥青路面在存在水分的条件下,经受交通荷载和温度涨缩的反复作用,一方面水分逐步侵入到沥青与集料的界面上,同时由于水动力的作用。 沥青膜渐渐地从集料表面剥离,并导致集料之间的粘结力丧失而发生路面破坏。 沥 青路面产生水损害的原因主要有材料、设计、施工、土基和基层、超载车辆等原因。 沥青路面的泛油 沥青从沥青混凝土层的内部和下部向上移动,使表面有过多沥青的现象称作泛油。 新建沥青混凝土路面在通车后的第一个高温季节,特别在连续多天高温后,在大量行车特别是在重载车辆作用下进一步压实,易导致沥青混凝土内部过多的自由沥青向上移动,产生泛油现象,油石比偏大地段表现的尤为明显。 高温季节雨水侵入沥青混凝土内部后,如沥青与矿料的粘结力不足,沥青很快会从集料表面剥落并向上移动,产生更严重的泛油现象。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泛油仅产 生在行车道上,而且是间断式的片状分布。 沥青用量过大是产生沥青面层泛油的最主要原因。 其他原因如下: 混合料组成设计不当。 混合料中沥青用量过多或空隙率过小 ,在车辆荷载反复作用下 ,多余沥青由下部泛到路表形成泛油。 混合料拌和控制不严。 细料含量过少 ,混合料比表面积较小 ,则沥青用量相对较多 ,也易出现泛油。 粘层油用量不当。 喷洒过多或洒布不均匀也会局部出现泛油。 施工质量差。 摊铺时混合料产生离析 ,局部细料过分集中 ,也易泛油。 水损害。 雨水渗入使下层沥青与石料剥离 ,在水作用下沥青膜剥落 ,上泛引起表层泛油。 施工控制不 严和管理不善。 有些施工单位在生产过程中私自改变配合比、沥青混合料拌合不均都是造成沥青混凝土路面局部沥青用量偏大的主观原因。 如图 16 所示: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机电系毕业论文 13 图 16 沥青路面的泛油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机电系毕业论文 14 2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的防治措施 沥青路面裂缝的防治措施 按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中的相关要求,结合本地区的气候条件和道路等级选用符合要求的沥青种类,以减少或消除沥青面层的温缩裂缝。 施工中所采用的沥青应该到本地区相关试验检测机构进行试验检测,验证其是否符合相关技术标准。 合理 组织施工。 摊铺作业尽可能连续,尽量避免冷接缝。 如不能避免,冷接缝应按照要求先将已压实的摊铺带边缘切割整齐,清除浮料,用新的热混合料敷贴到接缝部位,使冷料部位预热软化,清除敷贴料,向接缝壁涂刷粘层沥青,再摊铺新的沥青混合料。 充分压实横向接缝。 碾压时,压路机先在横向接缝已压实的路幅上,钢轮伸入新摊铺部位 l 5cm 左右,然后每压一遍向新铺层移动 15~ 20cm,直到压路机完全进入新摊铺层,然后再转入纵向碾压。 在路基施工过程中特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