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厂初步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有一个沉沙池)  ( 8)沉砂斗各部分尺寸及容积为: 设计斗底宽 a1=,斗壁与水平的倾角为 60176。 ,斗高 h‘ 3=, 则沉砂斗上口宽: maha a n a n2 13  (取 2m) 沉砂斗容积: 3322211239。 3 )(6 )222(6 mmaaaahV  (9)沉砂池高度:采用重力排砂,设计池 底坡度为 ,坡向沉砂斗,则则沉泥区高度为 h3= mlh )212( 239。 3  池总高度 H :设超高 h1=, H=h1+h2+h3=+3+= (10)计算草图如下 图 6 曝气沉砂池计算草图 现需要 2 格,故一格备用。 A 段 工艺计算 在处理过程中, A 段通常在缺氧环境中运行, A 段 对于 水质、水量、 pH 值和有毒物质等的冲击负荷有巨大的缓冲作用,能为其后的 B 段创造一个良好的进水条件。 有关规定 设计参数确定 污泥负荷: NSA=3kgBOD5/(kgMLSS178。 d) 污泥回流比: RA=50% 混合污泥浓度: XA=2300mg/L BOD去除率: EA=60% SVI=75 1.污水处理程度计算及曝气池的运行方式 曝气池的运行方式 , 在本设计中应考虑曝气池运行方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即:以传统活性污泥法作为基础,又可按阶段曝气法和再生曝气系统等运行方式调试运行。 2.曝气池的计算与各部位尺寸的确定 ( 1) BOD5— 污泥负荷率的确定: 取 BOD5— 污泥负荷率为 3kg/( MLSS178。 d),为稳妥起见,加以校核 2 ( 200 120) 3 /( ) K Se fN k gBO D k gM L SS d       式中 K2 介于 — 之间 ,取 , Se= ,  , M LSSM LVSSf 结果证明 NS值取 3是适宜的。 ( 2)确定曝气池容积: 37 0 0 0 0 2 0 0 20293 2 3 0 0aSQSVmNX    ( 3)污泥龄:设 a= 11 0 .5 60 .6 3c daN s    ( 4)回流污泥量 6610 10X r = 0. 5 66 66 .7 /75r m g LSV I    ( 5)确定曝气池各部位尺寸 设 2 组曝气池,每组容积: 32029 1 0 1 4 .52Vm 池深 取 4米,则每组曝气池的面积: F=  m2 池宽为 6米, B/H= 1— 2间,符合规定。 池长: 2 5 3 .6 4 2 .36FLmB  ; ,符合规定。 设 三 廊道式曝气池,廊道长:  ( 6)需氧量 339。 0 . 6 0 . 8 2 7 3 6 0 0 0 . 1 2 2 1 4 . 3 6 /A r AQ a Q S m h     ,设 a’= ( 7)曝气时间计算 TA= 2029 2300AV hQ  取超高为 ,则池总高度为: 4+=。 ( 8) 出水设计 A段曝气池的出水采用矩形薄壁堰,跌落出水,堰上水头 2 23 30 . 8 2 7 0 . 1 82 0 . 4 6 2 9 . 8QHmm B g       曝气系统计算草图 中沉池 选型:本设计选择是平流式沉淀池,平流式沉淀池沉淀效果好,对冲击负荷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强,施工简易,造价低。 池 的 设 计 流 量 :370000 29172 4 2 4mm  , 设计参数 设计进水量: Q=2917m3/h 表面负荷: q 范围为 — m3/ ,取 q= m3/ 水力停留时间(沉淀时间): T=2 h 设计计算 ( 1)、沉淀部分有效水深 2 1. 5 2 3h qt m    ( 2)、沉淀区有效容积 31 2 9 1 7 2 5 8 3 4V Q t m    ( 3)、池长 3 .6 3 .6 5 2 3 6L vt m      ( 4)、池子宽 2917 541 .5 3 6AB L   m ( 5)池子个数 设每个池子宽 6m 54 96Bn b   个 ( 6)每日产生污泥量 设 A 级可处理 40%SS,污泥含水率为 %      m a x 0 1 302 4 1 0 0 7 0 0 0 0 1 0 0 6 0 1 0 0 2 3 7 4 /1 0 0 1 0 0 0 1 0 0 0 1 0 0 9 8 . 5Q C CW t m dp           ( 7)、污泥斗容积 设 f1=6179。 6=36m2, f2=179。 =,污泥斗为方斗,α =60176。 , h4=179。 =     31 4 1 2 1 211 4 . 8 3 6 0 . 1 6 2 . 4 6 1 . 733V h f f f f m        ( 8)池子总高 设 h1=, 缓冲区高度 h3= 1 2 3 4 0 .3 3 0 .6 4 .8 8 .7H h h h h m         计算草图 B 段工艺计算 B段接收 A 段的处理水,水质、水量比较稳定,冲击负荷 已不在影响 B段, B 段的净化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B 段属传统活性污泥法,溶解氧一般为 2~ 3mg/L,水力停留时间为 2~ 4h。 设计参数确定 污泥负荷: NSA=(kgMLSS178。 d) 污泥回流比: RA=100% 混合污泥浓度: XB=3500mg/L 去除率: EB= 8 0 2 0 1 0 0 % 7 5 %80  SVI=100 8. 污水处理程度计算及曝气池的运行方式 ( 1)曝气池的运行方式 在本设计中应考虑曝气池运行方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即:以传统活性污泥法作为基础,又可按阶段曝气法和 再生曝气系统等运行方式调试运行。 8. 曝气池的计算与各部位尺寸的确定 ( 1)确定曝气池容积: 37 0 0 0 0 8 0 80000 . 2 3 5 0 0aSQSVmNX    ( 2)污泥龄:设 a= 11 1 2 .50 .4 0 .2c da N s    ( 3)回流污泥量 6610 10Xr = 1 10 00 0 /100r mg LSVI    ( 4)确定曝气池各部位尺寸 设 3 组曝气池,每组容积: 38000 26673Vm 池深取 4米,则每组曝气池的面积: F= 2667  m2 池宽为 4米, B/H= 介于 1— 2间,符合规定。 池长: 6 6 6 .7 5 1 6 6 .74FLmB  ; 16 41 .74LB ,符合规定。 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