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分析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如引进工艺、制造技术等。 ( 5)技术消化吸收 引进技术消化吸收 是指对从外部引进技术的应用和掌握程度。 企业从外部引进的技术必须及时的了解并掌握,才能够运用到实际生产,为企业创造价值。 9 3 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 是 企业长期的生产活动中 所发生的一系列 活动,所以是一个复杂多变 的系统 ,本文对技术创新 能力进行评价研究, 考虑到 指标体系 建立 的 全面性、 科学性 、客观性、有效性 、系统性 等 原则, 根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 和发展的状态。 借鉴《北京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一文中指标的建立方法, 同时 考虑 到 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和 影响因素 ,将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细分为: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消化吸收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产出能力。 采用多层次目标评价指标体系结构,确立包含10个具体指标的指标体系(如表 1)。 表 1 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构建要素 ) 二级指标(具体指标) 指标计算方法或意义 技术创新投入能力 科技活动人均科技活动经费( X1) 科技活动经费 /科技活动人员数 技术改造经费占科技活动经费比重 ( X2) 技术改造经费 /科技活动经费 科技活动经费外部筹集额占总筹集额比重 ( X3) 科技活动经费外部筹集额 /科技活动经费总筹集额 科学家占科技人员比例 ( X4) 科学家人数 /科技活动人员数 消化吸收能力 技术消化吸收经费占技术引进经费比重 ( X5) 技术消化吸收经费 /技术引进经费 研究开发能力 每百人研发人员专利拥有量( X6) 专利拥有数 /Ramp。 D 人员数 *100 R& D 人员人均研发费用 ( X7) R& D 费用 /R& D 人员数 新产品开发经费占科技活动经费比例 ( X8) 新产品开发经费 /科技活动经费 技术创新产出能力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销 ( X9) 新产品销售收入 /总销售收入 单位新产品开发经费的新产品产值 ( X10) 新产品产值 /新产品开发经费投入 10 4 数据说明及 实证分析 数据说明 根据表 1 建立的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从 《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整理得出 20xx 年至 20xx 年江苏省 总的 高技术企业技术相关的原始数据 ,按照表 1 建立的指标体系 初步整理 计算 数据 如表 2 所示: 表 2 指标体系初步整理计算数据 变量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高技术总体创新能力 分析 将 表 2 初步计算出的 高技术企业技术 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数据, 运用 软件对初步计算 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进行因子分析,得到 KMO 检验与旋转后的主成分特征值和贡献率如表 表 4所示。 表 3 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 KMO 检验 KMO 值 .711 巴特利特球度检验 统计量观测值 自由度 56 概率 .000 表 3 表明,巴特利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 ,相应的概率 p 接近于 0,认为相关系 数矩阵与单位 矩 阵有显著差异。 同时, KOM 值为 ,根据 Kaiser 给出的标准( ≤ KMO≤ 适合因子分析),可知原有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表 4 主成分的特征值与贡献率 主成分 特征值 贡献率 积累贡献率 F1 F2 F3 11 F4 .917 从表 4 可以看出, 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 %,说明 3 个 主成分基本包含了 10 个具体 指 标 的信息量。 主成分法 F F F F4 对原始数据的解释能力分别为%、 %、 %、 % 表 5 旋转后主成分负载矩阵 指标 主成分 F1 F2 F3 F4 科技活动经费外部筹集额占总筹集额比重 X3 .960 R& D 人员人均研发费用 X7 .937 .077 每百人研发人员专利拥有量 X6 .833 .500 .027 .044 科技活动人均科技活动经费 X1 .666 .518 .255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销销售收入比例 X9 .934 .559 .147 技术消化吸收经费占技术引进经费比重 X5 .170 .917 .056 科学家占科技人员比例 X4 .473 .606 .533 .313 新产品开发经费占科技活动经费比例 X8 .127 .288 .948 .003 单位新产品开发经费的新产品产值 X10 .341 .180 .916 .035 技术改造经费占科技活动经费比重 X2 .937 由表 5 旋转后的 主成分 负 载矩阵可知, 主成分 F1在 R& D 人员人均研发费用 、每百人研发人员专利拥有量 、 这 2 个 指标上有高荷载。 而这几个指标主要反映了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因此,可以将 F1 称为研究 开 发能力因子。 主成分 F2 在 技术消化吸收经费占技术引进经费比重 这个指标上有高荷载。 由于这 个指标基本上都反映了企业技术 消化吸收 能力 ,因此将 F2 称为技术创新 消化吸收能力因子。 而 主成分 F3 在 单位新产品开发经费的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 销售收入比例 指标占有较高的荷载, 因而可以将其称为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因子。 主成分 F4 在 技术改造经费占科技活动经费比重、科技 活动人均科技活动经费、科学家占科技人员比例 上有较高的荷载,因此将 F4 称为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因子。 五大行业 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在 上述江苏省高技术企业总体技术创新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又选取了江苏省 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五大行业的技术创新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 1) 医药制造业 创新能力相关分析 同 中所示,对江苏省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同样的分析,得出 KMO 检验值 、主成分特征值与贡献率及 旋转后主成分负载矩阵。 如 下表所示: 12 表 6 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 KMO 检验 KMO 值 .691 巴特利 特 球度检验 统计量观测值 自由度 53 概率 .000 由表 6 可知,巴特利检验统计观测值为 ,相应的概率值为非常接近于 0。 表明相关系数矩阵和单位 矩阵之间有显著差异。 而且 KMO 值为 ,说明原有统计变量适合因子分析。 表 7 主成分的特征值与贡献率 主成分 特征值 贡献率 积累贡献率 F1 F2 F3 F4 .732 表 7 显示,分析中提取的四个主成分的积累贡献率达到了 %,充分说明了指标中的信息被四个主成分基本完全包含。 四个 主成分 F F F F4 原始信息的解释能力分别为 %、 %、 %和 %。 表 8 旋转后主成分负载矩阵 指标 主成分 F1 F2 F3 F4 科学家占科技人员比例 X4 .908 .320 科技活动人均科技活动经费 X1 .885 .228 .085 .259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销销售收入比例 X9 .795 .353 .421 每百人研发人员专利拥有量 X6 .758 .618 .185 .062 科技活动经费外部筹集额占总筹集额比重 X3 .720 .512 .107 .188 R& D 人员人均研发费用 X7 .665 .578 .303 .260 新产品开发经费占科技活动经费比例 X8 .132 .982 技术消化吸收经费占技术引进经费比重 X5 .031 单位新产品开发经费的新产品产值 X10 .126 .925 .198 技术改造经费占科技活动经费比重 X2 由表 8 旋转后的主成分负载矩阵可知,主成分 F1 在 科学家占科技人员比例、 科技活动人均科技活动经费 2 个指标上有 很 高 的荷载。 这 2个指标主要是反映技术创新投入能力的指标,所以 ,可以将 F1 称为 技术创新投入能力 因子 ; 而 主成分 F2 在 新产品开发经费占科技活动经费比例、 R& D 人员人均研发费用、每百人研发人员专利拥有量 这 3 指标上有13 较 高 的荷载。 而这 3 个指 标 都 是反映企业技术研究开发 能力,因此 , 将 F2 可以称为技术研究开 发 能力因子。 主成分 F3 在 单位新产品开发经费的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 销售收入比例 指标占有较高的荷载, 因而可以将 F3称为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因子。 最后,F4 高荷载的指标为 技术消化吸收经费占技术引进经费比重 , 因此称之为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因子。 ( 2) 航空航天制造业 创新能力相关分析 同 上中所述 ,对江苏省 航空航天制造业 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同样的分析,得出 KMO 检验值、主成分特征值与贡献率及 旋转后主成分负载矩阵。 如下表所示: 表 9 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 KMO 检 验 KMO 值 .709 巴特利 特 球度检验 统计量观测值 自由度 66 概率 .000 由表 9 可知,巴特利检验统计观测值为 ,相应的概率值为非常接近于 0。 表明相关系数矩阵和单位矩阵之间有显著差异。 而且 KMO 值为 ,说明原有统计变量适合因子分析。 表 10 主成分的特征值与贡献率 主成分 特征值 贡献率 积累贡献率 F1 F2 F3 F4 .566 表 10 显示,分析中提取的四个主成分的积累贡献率达到了 %,充分说明了指标中的信息被四个主成分基本完全包含。 四个主成分 F F F F4 原始信息的解释能力分别为 %、 %、 %和 %。 表 11 旋转后主成分负载矩阵 指标 主成分 F1 F2 F3 F4 技术消化吸收经费占技术引进经费比重 x5 .923 .100 技术改。江苏省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分析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