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城镇化的影响分析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的内涵非常丰富,在不同的区域环境、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和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实现城镇化的道路方式与内涵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江苏省作为我国经济和社会较为发达的省份,在全国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时期,其城镇化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优势,因此被作为江苏省实现 现代化目标的一部分。 本文主要通过了城镇化率、三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以及工业发展状况几个指标来反映江苏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一)江苏城镇化率的变化情况 下表列举了江苏从 1998 年到 20xx 年的城镇化率,以此来说明江苏的城镇化建设情况。 如下图 1 中所示,江苏省的城镇人口在 1998 年为 万人,城镇化率为 %;在 20xx 年,江苏省的城镇人口就增长到了 万人,城镇化率上升到 %。 在 1998 到 20xx 年间,江苏省的城镇化率提高了 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 个百分点,表明江 苏的城镇化进程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江苏的城镇化率明显高于全国的城镇化率 ① ,说明江苏的城镇化建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① 到 20xx 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 到了 %。 5 0 . 0 01 0 0 0 . 0 02 0 0 0 . 0 03 0 0 0 . 0 04 0 0 0 . 0 05 0 0 0 . 0 06 0 0 0 . 0 07 0 0 0 . 0 08 0 0 0 . 0 09 0 0 0 . 0 01998 1999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0 . 01 0 . 02 0 . 03 0 . 04 0 . 05 0 . 06 0 . 07 0 . 0总人口 城镇人口 城镇化率 图 1 江苏省城镇人口与总人口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 (二)江 苏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 ,该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能够反映出该地区经济重心的转变,与城镇化发展同步发展的是地区的经济发展。 下图则显示了江苏省的产业结构情况。 图 2 江苏省三大产业增加值趋势图(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年鉴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江 苏的生产总值在三大产业的分布情况,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各大产业的产值都是逐年增加的,表明江苏经济是快速发展的,但是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增长幅度总体来看是趋于平缓的,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的增幅很快。 由上图更是可以看出,自 20xx 年起,江苏省第三产业迅速 6 发展,增长幅度显而易见。 总体而言,江苏的经济发展还是依赖于第二产业,其产业增加值较一、三产业而言一直居高不下,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很大。 1998 年到 20xx 年的劳动力就业分布情况,从总体的变化趋势来看,在这连续 15 年间,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是 逐年降低的,第三产业的就业比率逐年增加,第二产业的就业比率变化最小。 江苏的大部分劳动力分布在第二产业上,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比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大说明了,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程度远远高于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程度。 三大产业的就业分布情况与产值分布情况结合进行分析。 0%10%20%30%40%50%60%70%80%90%100%1998 1999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图 3 江苏省各大产业的就业结构变化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 依据“配第一克拉克定理”中对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应该是同步变化的。 从江苏的发展情况来看,随着第二产业产值比 重的增加,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也变了,说明第二产业产值增加的同时,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也出现相同比率的增加,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较好。 7 (三) 江苏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工业发展情况 10,20,30,40,50,60,19 9819 9920 0020 0120 0220 0320 0420 0520 0620 0720 0820 0920 1020 1120 12地区生产总值 工业增加值 图 4 江苏省工业增加值情况(单位:亿元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年鉴 从图 2 和图 4 可以看出江苏的工业经济整体的趋势是逐年递增的,从 1998年的 亿元增长到 20xx 年的 亿元,增长了六倍左右,工业成为江苏经济增长以及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推动力。 四、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 (一)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 移的原因分析 “推拉理论”和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都是解释农村劳动力流动原因的著名理论,主要研究了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原因。 托达罗模型是针对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提出来的,从托达罗模型来看,城乡收入差距的大小是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对实际的收入差距的反映,还是对预期的收入差异的反映,而预期收入又受薪资水平和就业率的影响。 在江苏省,城乡收入差距比较显著、生活水平差距大,城镇的就业机会比较多,导致留在农村的实际收入水平小于到城镇打工的预期收入水平,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大 量向城镇转移。 从推拉理论来看,农村就业不足、耕地不足、学校医院等基本生活设施的缺乏、关系的疏远及紧张、自然灾害等作为农村的推力,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与此同时,城镇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薪酬、更好的教育基础和卫生设施等构成了其拉力,这些拉力吸引人们前去寻求发展。 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 8 的转移就是城镇的拉力和农村的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总的来看,推拉理论和托达罗模型都表明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在“推拉”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在城镇存在着一种起主导作用的“拉”力,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吸引过来。 产生这种“拉”力的 主要因素有:比较优越的经济条件、浓厚的文化氛围,较高的工资水平,较好的生活状况等。 在农村则存在着一种起主导作用的“推”力,把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出农村。 产生这种推力的因素主要有较低的经济收入水平、农业生产成本增加、机械化生产水平的提高等。 恶劣的自然条件,农村的人地矛盾,再加上某些不利的制度性安排和政策性因素,导致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低,这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十分重要的“推力”因素。 (二)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估算 本文依据陆学艺 [26]得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的计算方法得出所需的数据。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 移数量 =进城就业的“农民工”人数 +农村中非农劳动力数量,进城就业的“农民工”人数 =城镇从业人员 城镇职工人数,农村中非农劳动力数量 =农村从业人员 农业就业人员。 表 1 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单位:万人) 年份 城镇从业人 员 城镇职工人 数 农村从业人 员 农业就业人 员 剩余劳动力转移数 量 20xx 20xx 2688 20xx 881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 由表 1可以看出,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是逐年增加的。 江苏省作为我国的人口大省之一,有非常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随着劳动生产率的 不断提高和社会经济的逐渐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地区间和产业间的转移力度逐渐加 9 大,但是就农村地区的广大需求来看,目前许多农村仍然有非常巨大的人口数量,依然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突显出了非常严重的结构性矛盾。 在 20xx 年,江苏省的农村劳动力已达到 万人,将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转移出去,仍然约有 600 万人需要进行转移。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农村每年需要就业的新成长的劳动力大约有 60 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个非常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