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银行的成长模式研究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资本充足率 不良贷款率 贷款准备损失充足率 台州市商业银行 9. 4 浙江泰隆商业银行 浙江民泰商业银行 自 1996 年,我国第一家民营银行 —— 民生银行,成立至今,我国民营银行取得了飞速 的发展,但是在金融市场化背 景下,我国民营银行的管理机制、发展环境、信用环境等,还存在 着许 多的问题,与国外多层次、发达的金融业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中国民营银行的发展问题 发展规模较小 目前,与国有银行相比,我国民营银行的市场份额 、 资本规模都明显较小,属 于小银行。 资产规模排在前两位的是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 20xx年其占银 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份额分别为 %和 %。 其中,国有银行资产份额有所下降,从20xx年到 20xx年下降了。 股份制银行则上升较快,为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第二章 中国民营银行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7 的一些民营银行中只有民生银行才具有一定的资产规模,但 20xx年的总 资产规模还只有 ,占整个银行业总资产的 %。 因此,我国大部分民营银行的资本金实力不是很强,民营银行在整个银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处于不利地位。 表 24 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情况表( 20xx~ 20xx年) 单位:亿元 机构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年占 比 银行业金融机构 国有商银行 % 股份制商业银行 % 地区分布不均衡 民营银行的发展,从地域分布上来看,基本集中于浙江 、 广东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 中西部地区则很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些沿海城市的民营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经济实力雄厚,这些充裕的民间资本为民营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然而近年来民营银行的发展还只局限在江浙地区,其业务种类和规模还比较狭窄。 如今我国中西部省市 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对于民营银行来说市场潜力很大,而这种地区分布的不均衡,导致其无法占领更大的金融市场,品牌和声誉也同样无法有效建立。 经营人才比较缺乏 银行业以经营风险为业务特征,对从业人员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要求。 加入 WTO后,外资银 行逐渐进入中国金融市场,我国银行业面临全球性竞争,而 人才的竞争 是竞争的核心,只有 水平的管理 和拥有高素质的人才 高 ,才能 有效组合 和充分利用 现有资源。 民营银行 的发展 在客观上要求 向 外聘 用职业经理人,由于 民营经济中 落后 的现代委托 — 代理关系 , 使得 经营者和所有者不断提高 信任成本 ,加 上长期以来民营企业家 养 成的 “ 事必躬亲 ” 的习惯 , 人才制约问题 在民营银行发展上 将更为突出 [5]。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第三章 民营银行的 发展模式及进入市场模型分析 8 第三章 民营银行的发展模式及进入市场模型分析 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模式 选择 民营银行从定义上看 , 就是指 完全按照市场机 制 运行,不受政府控制和干预 , 自我发展 、 自我 约束 自负盈亏和 自主经营 的现代商业银行。 它突出的 不是所有制的问 题,而是 按市场机制运作 ,是如何经营。 因此 ,在民 营 银行的设立上我们不必过分追究所有制 , 但也不是一种纯粹的由民间资本出资设立的与国有商业银行完全不同的银行 ,而强调保证 它 在国家监管下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 就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现状而言 , 民营 银 行的开放模式都可以归结为两种 : 增 量 模式和存 量 模式。 增量改革模式 所谓 增 量 改革模式 ,即重新建立民营银行。 根据 具体操作方式又包括 : 行 模式。 即由政府干预 、 配备 和构造银行的管理阶层 ,民间企业及个人 筹 资参股 ,建立 民 营 银行。 这样的优点是由于政府的介入干预 ,方便 管理和监管 , 可以 更 有效防范 各种 金融风险 ,对银行经营而言 ,因为 某种 “漠视”, 阻力会相对较小。 缺点也是由于政府干预 , 如果政府介入 过深 ,民 营银行会丧失其独立 自主 性 , 会像以前 的民生银行出现“工农建商化”。 这 是民 营 银行最主要的 发展模式 ,就 是在没有政府干预的 情况下 ,民营企业投资 参股 ,并 具有绝对的 控股权。 形成一个新的 民营 银行。 欧洲和美国的商业银行 的建立 大多 都 是这种模式。 新 组建的民营 银行起点高,可以按照 国际规则建立 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但监管部门 对 新型民营银行准入标准要求非常高。 如果我们忽略 股本比较小的城市商业 银行, 完全以个体 的力量去控股的股份制银行, 就会发现国内还 没有 实力那么强的 民营企业。 民营银行 的建立 毕竟是一项 金融 制度创 新 ,它的 改革成本 、 风险 和 收益都是国家和地方政府 需 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 ,增 量 改革是比 存 量 改革更 彻底的 “爆炸式” 的改革 ,这样 必然会造成相关利益集团的收入分配格局发生很大程度 的变化 ,从而 利益集团之间的摩 擦 无法 避免 ,新成立的民营银行所造成的制度风险成本一定 大于存 量 改革。 其次 ,新成立的 民营银行风险较大 ,在现阶段 ,银行存 款 保险制度和市场信用体系都尚未成熟 ,加上政府的监管程度 和调控金融的能力有限 ,成立 民营银行 ,稍有不慎 , 就会造成金融行业 混乱的局面。 因此 ,目前大规模 放开民营银行的时机尚未成熟。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第三章 民营银行的 发展模式及进入市场模型分析 9 存量改革模式 存 量 改革模式 ,即对现有国有商业银行体系的民营化改革。 改革 的对象即国有中小商业银行 ,主要是指除政策性银行、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外以股份制为组织形式、资产规模相对较小的商业银行 , 主要包括 十几 家 全国性或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十几 家城市商业银行 ,少数几家住房储蓄银行和其他国有金融机构。 这种模式的改造对象主要是 一些 地方性 的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 对其 民营化的改革 可以遵循“ 政府退出、民企跟进、转机建制” 的规则。 政府的退出分为全部退出与部分 退出 ,一些地方政府 可以 保存 一部分股份 ,但 是控股权必须在 民营 企业手 中。 改造 的银行应该吸 收的核心股东 是 那些 在地方经济中发挥至关重要 的企业。 但一定要考虑股权在企业间的合理配置。 现在一些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如浙江温州 ,已进军金融业 [6]。 我 国民营银行 进入市场模型分析 民营银行规模不大, 资本实力不足 ,还不能同 金融市场上已经存在的 机制健全的金融机构相抗衡,仍然是从属者的地位, 出于对 现实情况的考虑,我们采用斯 塔克 伯格模型对其进入金融市场 进行相应的分析。 斯塔克伯格模型 斯塔克 伯格模型是由 斯塔克 伯格 在 1934 年提出的一个双寡头 垄断的动态博弈模型, 其中一个支配企业(领导企业)首先行动 ,此 模型的博弈时序如下: ( 1) 支配企业 1(领导者)选择产量 01q ; ( 2) 从属企业 2(追随者 )观察到 1q ,然后选择产量 2q ; ( 3)企业  2,1ii 的利润函数为     iiii qCqQPqq 21 , 2,1i 其中, 21 qqQ  为市场产品供给总量 , QP 为价格函数 , iiqC 为企业  2,1ii 的成本函数。 斯 塔克 伯格模型是一种信息完全并完美的 动态博弈模型,故可 用来分析民营银行进入金融市场的条件。 民营银行进入金融市场的斯塔克伯格分析 本文 假设市场中存在 两家民营银行,银行 1 为 潜在进入者和 银行 2 为 在位者 ,银行 2 开始 选择产量 2Q , 银行 1 在看到 银行 2 的行动后,据此选择产量 1Q ,由于存在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第三章 民营银行的 发展模式及进入市场模型分析 10 进入阻碍,从而银行 1 还要支付不变 成本 f , 设 市场存在 线性需求函数 : QP 1 ,21 Q 。 在以上 的假设前提下,我们接下来 假设银行 1 一定 会 进入市场,我们这样 就构建了一个斯塔克伯格模型,用 逆推 归纳法求解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步骤如下: 进入者看 到在位者的产量 为 2Q 时 , 会 选择产量  211 Q  来求最大化 利润函数     fQfPQ  2111211 1, 对利润 1 函数求关于 1Q 的一阶导 可得   21 22*1 Q  可得利润为:     fQ  41, 2221*1 银行 2 预测到银行 1 的反应函 数 ,选择产量 2Q 以最大化其利润函数。 将   21 22*1 Q 代入在位者的利润函数    212221*2 1, QPQ  得  21 22*2  对利润函数 *2 求关于 2Q 的一阶导 可 得 21*2Q 将 21*2Q分别代入 *1Q , *1 , *2 中可得 41*1Q , f161*1 , 81*2 这就是斯 塔克 伯格模型的博弈结果。 从以上分析可知, 要满足银行 1 进入市场的假设前提, 则 进入的必要条件为     041, 2221*1  fQ ,即 fQ 212  , 161f ,这是进行上述分析的潜在 条件。 银行 2 开始可能会 选择产量 2Q 使 银行 1 进入后的为负利润 ,从而阻止 其进入,此时     041, 2221*1  fQ,得 fQ a 2122  , aQ2 为 银行 2 的 阻挠产量 最小值 ,这时 银行 2 的阻挠利润为    ff 2121 222 。 然而 银行 2 是否阻止 银行 1 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 ,因为 银行 2 的目标是 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不是阻止其 进入。 实际看来 , 由 fQa 212  可知, aQ2 完全是 进入成本 f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第三章 民营银行的 发展模式及进入市场模型分析 11 的大小 决定的 ,因此,随着 f 的变化,银行 2 将对银行 1 采取不同的态度,如果银行2 选择斯 塔克 伯格产量,那么它可以获得领导者利润81,因此,只有在阻止 后 ,银行2 的利润大于斯 塔克 伯格产量下的 利润81时,它才会采取阻挠策略。 令     812121222  ff aaa,可得两个根:   8221 f 或   8222 f 因此,根据 f 的区间分布,我们 可以 得到下面三种结论 : ① 当 161f 时,银行 1 的回报收益为负值,显然其不会进入,银行 2 只需要选择垄断生产产量 21*2K即可,此时获得最大利润 41。 ② 当  161,1ff时,此时 a 2*2 ,由于     812121222  ff aaa,即银行 2 阻止银行 1 进入后的利润大于斯塔克 伯格产量下的利润 1/8,因此, 在利润的驱使 下,在位者 在第一阶段 会策略性的 选择 fQa 212  ,从而阻止 银行 1 进入市场。 ③ 当  1,0 ff  时,银行 2 阻止 银行 1 进入后的利润小于斯 塔克 伯格产量下的利润 81 时,银行 2 采取允许 策略是最优的,因此银行 2 会选择 21*2Q并获得斯 塔克 伯格产量下的 利润 81。 从上述分析可得, 进入者的进入成本 f 的大小决 定了在位者的 所选的策略以及博弈的结果, 进入 者的进入成本越小   1,0 ff  ,在位者会更大可能性的采取允许策略,随着 进入者 的 进入成本的增大   161,1ff,在位者采取抵制的策略可能性更大 ,当潜在进入者的进入成本足够 大  161f,进入者的回报收益为负值 ,进入者会选择不进入市场 , 这样市场将会处于原有的垄断格局。 因此,从现实来看,成本 f 包括新成立银行的法定资本金要求、设置营业 网点所需资金等,对于 政府来说 ,使 市场 能 高效率运转、良性循环的关键 ,在于对成本 f 的科学取值。 假如政府设置了过高的政策壁垒, 进入者就将面对较高的 f ,从而不能进入市场,最终导致在位者失去竞争的动力,整个市场进入效率较低的垄断局面 [7]。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第四章 构建民营银行有效监管体系 12 第四 章 构建民营银行有效监管体系 历史上,现代金融监管体制的变革有三个阶段: 1930— 1970 年 末,在“严格监管,稳定为主”的监管理念指导下,普遍采取了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 随着 1970 年末“滞胀”的发生和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