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采矿学说明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气温变化较大。 水源及电源 矿井生活用水水源取自处理后的浅层地表水;工业用水取自处理后的井下排水。 全矿目前生活工业耗水量为 ,井上矿内生活及工业耗水为 ,工房生活耗水为 ,其他村庄为。 地面建有一座变电站,三条 35KV 的高压电源分别从贾安子、后屯输入,总长度 29Km,主变共有三台,总容量为 6300 KVA3 , 其中两台变压器并联运行,一台备用。 气象 本区大气降水一般集中在七、八、九月份。 据 1979~ 1998 年气象资料统计:年降水量最大值为 (1987 年 ),最小值为 (1997 年 ),平均值为。 井田地质特征 井田地质构造 林南仓 井田隶属于开平煤田,位于开平向斜的西北侧。 开平煤田位于燕山南麓,是一个北东向的大型复式含煤向斜构造,其东侧与山海关台拱 (Ⅲ 级构造单元 )为邻;南部则伸入华北断坳 (Ⅱ 级构造单元 )之中。 地质力学体系上处于天山 阴山纬向构造 带、新华夏系构造带和祁吕~贺兰山山字形的三个巨型构造体系的交汇部位。 林南仓四矿 井田位于开平向斜的西北侧,中隔凤山 缸窑背斜自成一盆状向斜。 南华北科技学院 20xx 届毕业设计( 论文) 第 3 页 共 145 页 北长约 km,东西宽约 km,面积约 84km2。 断裂构造和褶曲是井田内的主要构造形式,并由此造成含煤地层的产状起伏变化、节理裂隙纵横发育。 地层: 林南仓 煤系地层由石炭系中统唐山组,上统开平组、赵各庄组及下二叠系大苗庄组、唐家庄组等组成,煤系地层的形成时代属于石炭纪和二叠纪。 岩性以砂岩、泥岩为主,基底地层为中奥陶系马家沟组石灰岩,分布于煤田周 边地带,与煤系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本井田与开平煤田其它构造单元的地层特征基本相似,下面按着由老至新的地层顺序描述如下: (1)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 (O2) 本组为岩性单一、质纯的碳酸盐岩相沉积,以厚层状灰褐色 ––淡玫瑰色的豹皮状灰岩为主,夹薄层状白云质灰岩。 后种岩石多赋存于本组地层上部。 其顶部大约 50m以上部分属古风化带,最顶部 20m风化程度甚强,常呈土黄色,向下渐弱,岩石呈黄灰斑状杂色。 在风化壳中,溶孔溶洞发育,部分层段呈蜂窝状。 含水性甚强,裂隙及孔 洞 内有浅灰 ––浅黄色铝土岩充填物。 (2)石 炭系 (C) 下界为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石灰岩顶面,两者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上界为煤 11 顶板含海相动物化石之泥岩顶面。 该层与上覆的二叠系地层呈整合接触。 本组一般厚度为210m。 ① 石炭系中统 ––唐山组 (C2) 直接覆盖于奥陶系石灰岩之上,上至 K3 唐山灰岩顶界面,一般厚度 75m。 本统地层以粘土岩和粉砂岩为主 ,各种岩石大致百分比如下 :粘土岩占 %,粉砂岩占 %,砂岩占 %,石灰岩占 %。 ② 石炭系上统 (C3) 分上下两组,下组称开平组 C31 ,上组称赵各庄组 C32。 上组是 林南仓四矿 井田重要的含煤地层,本统地层一般厚度为 135m。 C31:下限为唐山灰岩 K3 顶板,呈整合接触,上限为赵各庄灰岩 K6 之顶板,亦是整合接触。 本组地层一般厚度 ,以粉砂岩为主,粘土岩含量减少。 本组内赋存三层石灰岩,由下而上命名为 K K K6,其中 K5 石灰岩为深灰色泥质生物碎屑岩,时而接近钙质粘土岩 ,厚度薄但比较稳定,一般为 ~ ,平均。 在 K5 石灰岩底板,赋存三个煤层即:煤 14 一般厚度为 ~ ,平均。 开滦集团林南仓四矿 第 4 页 共 145 页 煤 15 甲一般厚度 为 ~。 煤 15 乙一般厚度为 ~ ,平均 ,局部达到可采。 本组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出现了含煤沉积,是典型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序列。 C32:下限为赵各庄灰岩 K6 顶板,上限为煤 11 顶板泥岩之顶界面。 一般厚度为 60m,本组为重要的含煤地层,其中 11 煤层位于本组上部, 11 煤层位于本组下部,都作为主要可采煤层。 本组地层以粉砂岩为主,其次为砂岩,各种岩石所占百分比如下:粉砂岩类 %,砂岩类 %,煤层 %,粘土岩 %。 本组含煤层 5 层,即:煤 1煤 12煤 121 上煤线、煤 11。 ③ 二叠系下统P 1 下界为煤 11 顶板之泥岩顶面,为整合接触。 上界为A层矾土质粘土岩之顶板,井田内该层大部分被冲蚀掉。 本统地层一般厚度为 ,分上下两组,上组称唐家庄组,下组称大苗庄组,其中大苗庄组是重要的含煤地层。 11 上限为煤 5 顶板的中粗粒砂岩底界面,下限为煤 11 顶板粘土岩之顶界面。 本组一般厚度为 ,最小厚度为 65m(湾水 2)。 本地层由粉砂岩、砂岩、粘土岩、 510 号煤层组成。 12 下限为煤 5 顶部的粗砂岩底板,与 下伏大苗庄组呈不整合接触。 上限为A层铝土质粘土岩之顶板。 林南仓四矿 井田范围内A层及其以上地层全部剥蚀。 本组一般厚度为。 本组岩性组合主要是中、粗砂岩和粉砂岩,夹有少量的泥岩。 本组地层大致可分三段,反映出三次较大的河流活动周期。 ④ 风化壳 岩石特点: ,粘土岩和砂岩均变成浅黄色、灰白色或其它杂色。 b.岩石硬度降低,产生风化裂隙,疏松易碎,裂隙中有黄色充填物。 分解作用。 在垂直方向上,区内风化壳具有分带性: :岩石受到强烈的风化作用,致使岩 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粘土岩和粉砂岩大部分变成了淡黄色,质软易碎,砂岩多呈褐黄色疏松状。 石灰岩呈多孔状,该带含水性较弱,界于第四纪底部卵石层和下伏裂隙砂岩含水层之间,对上部卵石层水华北科技学院 20xx 届毕业设计( 论文) 第 5 页 共 145 页 向下导入矿床起到一定的阻塞作用。 :岩石受到风化作用后产生风化裂隙,但岩体还比较完整,向下过渡到正常岩石。 物理化学风化较弱,在裂隙两侧可见有区别于本岩层颜色的薄带,风化裂隙中饱含地下水,充水性较强。 ⑤ 第四系松散沉积物 第四系地层不整合于各时期基岩之上,在井田范围内,厚度由北部 100m向南逐渐增厚,至井田南端厚度 达到 ,等厚线方向大致东西延伸,其岩性由下而上大致可分为四层。 :本层主要是由卵砾石、泥砾和粘土层所构成的多层结构层组。 卵砾石成分主要是石英和燧石,含量占 80%以上,其次为条带状燧石灰岩,有稀少的花岗片麻岩,偶见紫色页岩,未曾见有火山岩砾。 本层厚度分布不均, 0~ 95m,一般为 41m。 :灰色、褐色和黄灰色粘土岩,可塑性强,局部夹薄层砂质粘土,偶见 透镜状砂层,粘土层内含丰富的动物介壳,层位稳定,是冲积层内的重要标志层。 本层一般厚度 20~ 90m,平均。 :卵砾石成分主要是火山角砾岩,含量占 70%以上,其次为花岗片麻岩和石英岩,砾石多为火山岩砾,是区别于其它砾石层的重要标志。 本层厚度为 13~37m,平均。 :由中厚层状或厚层状粘土、亚粘土、粉砂和砂类松散沉积物交替组成,地层延续不很稳定,多呈透镜体形式赋存。 上部一般为粘土层,而下部多为砂层,呈浅黄色,粘土为土黄色或灰黄色,浅部为灰色或褐灰色。 本层厚度 70~ 90m,平均为。 综合地质柱状图如图 12 所示。 林南仓四矿 井田自身即为一个盆状向斜,向斜轴线偏居西侧 ,近南北延伸,中部略向西呈弧形弯曲,并向南偏东倾伏,倾伏角约 5~ 6176。 向斜轴线西侧地层产状急陡,而东侧则较为舒缓,同时向斜边缘较之中部地层产状陡。 这种构造特征直接影响了井田不同区域断裂构造的性质和发育程度。 断层 (1) F1 正断层:位于井田 西南 部,是井田内极为重要的断层。 断层走向近 南北 ,倾角 55176。 ~ 78176。 ,最大落差 35m,延伸长度达 1100 余米,该断层不仅落差大,而且断层破碎带宽,局部达 ~ ,因此曾一度具有很强的充水性, F16 断层是西一采区与西二采区、东一采区与东二采区的天然界线。 开滦集团林南仓四矿 第 6 页 共 145 页 水文地质 林南仓四矿 的水文地质条件属复杂型,共有八个含水层,自下而上分别为:奥陶系石灰岩岩溶裂隙承压含水层 (Ⅰ) 、 K2~ K6 砂岩裂隙承压含水层 (Ⅱ) 、 K6~ 12 煤砂岩裂隙承压含水层 (Ⅲ) 、 9 煤~ 7煤砂岩裂隙承压含水层 (Ⅳ) 、 5煤以上砂岩裂隙承压含水层(Ⅴ) 、风化带裂隙、孔隙承压含水层 (Ⅵ) 、第四系底部卵石孔隙承压含水层 (Ⅶ) 、第四系中上部砂卵砾孔隙承压和孔隙潜水含水层 (Ⅷ)。 其中与矿井生产较密切的为 Ⅰ 、 Ⅱ 、Ⅲ 、 Ⅴ 、 Ⅶ。 其中矿井直接充水含水层有 Ⅱ 、 Ⅲ 、 Ⅴ ;矿井间接充水含水层有冲积层含水层、 Ⅰ。 各含水 层分述如下: (1)奥陶系石灰岩岩溶裂隙承压含水层 (Ⅰ) 本含水层为含水丰富的含水层,该含水层厚度大于 600m。 岩性由质纯的豹皮状灰岩和白云质灰岩组成,据勘探资料表明,施工的 13 个孔穿过灰岩总长度 ,因溶洞或巨大裂隙造成钻具骤然下陷的有 10 个孔 25 个段落,溶洞最大直径为 ,冲洗液失去循环。 该含水层单位涌水量为 ~ ,平均为 ,渗透系数为 ~ ,平均为 ,其水质特征为: HCO3一 Ca2+型,硬度为~ 德国度,总矿化度为 131~ 216mg/l, PH=~。 奥陶系石灰岩至最下可采煤层煤 11 之间距 158m,其间有两个含水层 ,即 K2~ K6 及K6~煤 12 岩裂隙含水层,其厚度分别为 100m、 20m。 其下为隔水岩层,即 G层铝土~ K2,厚 40~ 68m,其岩性从上而下分别为鲕状粘土岩、粉砂岩、钙质粘土岩, K1石灰岩、石英砂岩、粉砂岩、 G层铝土,这套岩层隔水性能较好。 (2)K2~ K6 砂岩裂隙承压含水层 该含水层位于石炭系中统唐山组的 K2 灰岩和石炭系上统赵各庄组的 K6 灰岩之间 ,厚度 100m,岩性以粉砂岩和细砂岩为主。 岩石胶结物多为钙泥质。 本层岩石裂隙非常发育,且以倾向裂隙为主,宽度较大,多呈直立密集分布。 该含水层在垂向上以 K6 灰岩、煤 15底板、煤 16 底板含水较丰富。 本含水层单位涌水量为 ~ m3/,平均为 ,渗透系数为 ~ ,平均为 ,属于含水丰富的含水层。 水质类型为HCO3―Ca2+ – Mg2+型淡水,总硬度为 德国度, PH=。 (3)K6~煤 12 砂岩裂隙承压含水层 华北科技学院 20xx 届毕业设计( 论文) 第 7 页 共 145 页 该含水层位于石炭系上统赵各庄组的 K6 至煤 11 底板之间,厚度 20m,岩性以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岩石胶结物多为硅质,垂直层面的构造裂隙很发育,裂隙充填物多为钙质。 从水平方向看,含水层厚度由西向东呈递增趋势,导水裂隙发育率东部较西部高。 该含水层在垂向上,以煤 12 底板、煤 121/2 底板、 K6 灰岩含水较丰富。 本含水层单位涌水量为 ~ m3/,平均为 ,渗透系数为 ~ ,平均为 ,属于含水丰富的含水层。 水质类型为HCO3— Ca2+— Mg2+型淡水,总硬度为 德国度,固型物含量为 241mg/l, PH=。 (4)煤 5 以上砂岩裂隙承压含水层 该含水层位于二叠系下统的大苗庄组的煤 5~唐家庄组上界。 岩性以粉砂岩及砂岩为主。 砂岩胶结物多为钙、硅、泥质。 本层岩石裂隙非常发育,且以倾向裂隙为主,宽度较大,多呈直立密集分布。 本含水层可分为下段 (ⅤA) 、上段 (ⅤB)。 ① 下段 (ⅤA) :在煤 5 以上 60m 厚,为一河床相砂岩,与下伏地层呈冲刷接触,在井田西部和中部直接冲刷至煤 5 或煤 6,甚至冲刷至煤 7 或煤 8,本段单位涌水量为~ m3/,平均为 ,渗透系数为 ~ ,平均为 ,其水质特征为: HCO3一 Na+一 Ca2+型淡水,硬度为 ~ 德国度,固形物含量 234~ 297mg/l, PH=~。 ② 上段 (ⅤB) :位于煤 5 以上 60~ 100m 即厚度 40m,本段顶板直接与基岩风化带连接。 本段单位涌水量为 ~ ,平均为 m3/,渗透系数为~ ,平均为 ,其水质与下段同。 (5)冲积层含水层 该含水层厚 100~ m。 它本身为一矿井间接充水含水层,补给上述三个直接充水含水层。 其中底部卵砾石孔隙承压含水层对基岩含水层补给关系最密切。 (6)底部卵砾石孔隙承压含水层 (Ⅶ) 位于冲积层下部。 含水层由不等粒的砂砾、卵石、粘土颗粒组成,总的方面看,本层是个比较均质的含水层。 根据含水层的厚度和抽水试验的结果可知,该含水层由北向南逐渐变厚,渗透系数 K 由北向南逐渐变小,富水性由西向东逐渐增强。 本含水层单位涌水量为 ~ L/sm, 平均为 L/sm,渗透系数为 ~ m/d,平均为 m/d,为含水丰富的含水层。 (7)区域岩溶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 开滦集团林南仓四矿 第 8 页 共 145 页 林南仓四矿 区为一平坦的冲积平原,东南面沿陡河东岸是由奥陶纪石灰岩构成的东北 ––西南方向起伏伸展的低山丘陵。 矿井的岩溶较发育,含水层水通过岩溶裂隙进入矿井。 地下径流以扩散流为主,动态变化相对稳定,年变幅小,常具多年周期性变化,局部发育溶孔溶隙及小管道共同组成的强含水段或强径流带。 岩溶地下水的排泄通过地下径流的的方式流入河流,另外矿上的疏排水使 矿井的排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8)矿井涌水量 依观测结果,全矿总涌水量最大为 m3/ min,最小涌水量为 m3/ min,一般为 m3/ min,其中清水 m3/ min,混水 m3/ min。 一水平涌水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