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采矿工程专业兴无煤矿南采区120万吨初步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第 10 页 下段:以砂岩、泥岩沉积为主、下部为中、细砂岩沉积,中部为泥岩沉积,上部为砂岩沉积;顶部为灰黑色泥岩沉积,含铝土,厚度为 ~。 上段:主要为泥岩、砂岩沉积,顶部为紫红色泥岩沉积,是上、下石盒子组分界的标志层,本段厚度为 ~。 与下伏山西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⑹ 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 P2S) : 为一套砂岩、泥岩、砂质泥岩、铝土质泥岩组成的陆相沉积,本井田只有少部分钻孔揭露此段 地层。 本组地层厚度为。 下段:以灰白色砂岩,灰绿色 紫色泥岩沉积为主。 本段厚度为。 中段:主要为砂岩、泥岩沉积。 本段厚度为。 与下伏地层石盒子组岩层呈整合接触。 ⑺ 第三系 (N)、第四系 (Q):厚度 左右,主要由黄土及红土组成;另外有少量冲积的砂砾层,砂层和次生的黄土等,与下伏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二、 含煤地层 井田内含煤地要为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P1S)和石炭系上统的太原组( C3t),含煤地层总厚度 ,共含煤 9~ 10层,含煤地层特征 简述如下: 山西组 :本组含煤地层厚度 ~ ,平均厚度 ,含煤层及煤线 4~ 5层,煤层总厚度 ,含煤系数 %。 稳定可采煤层 2 层, 5 号煤层全区沉积稳定,岩性主要为泥岩、砂质泥岩、砂岩、煤层、煤线组成的陆相碎屑沉积。 本组沉积的特点主要是岩性在横向、纵向上变化较大,岩性、岩相变化规律不太明显。 本组含煤建造类型主要以三角洲相为主,基本反映了温室条件下形成的含煤建造。 太原组 :本组地层厚 ~ ,平均 ,含煤 5~ 6层,煤层总厚度 ,含煤系 数 %。 10 号煤层全区沉积稳定。 岩性由石灰岩、泥岩、砂岩、铝土质泥岩、煤层等组成,煤层及煤线组成的海陆交互相沉积。 三、 井田构造 兴无井田位于吕梁背斜之西翼、地层走向大致为北北西至北西,倾向西南,倾角一般 2~ 8186。 ,为一单斜构造。 井田内构造简单,断裂不发育,无大的褶曲,只是在井田的中部发育一小褶曲,由 40 30 106 号钻孔及煤层巷道控制。 另外,矿井开采时在井田中部发现有冲刷带, 4号煤层厚度由 变成 ,形状大致呈八字形,冲刷面太原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 采矿工程专业 第 11 页 积约为。 初步推断,冲刷作用造成 6号煤层局部点灭。 四、 煤层 井田内稳定可采煤层 6 层 ( 10),各煤层特征叙述如下: 4 号煤层:为山西组煤层,井田内主要稳定可采煤层。 煤层厚度 ~ ,平均为 ,煤层走向 NW317176。 ,倾向 SW227176。 ,倾角 0~ 8176。 ,结构简单,含 0~ 1层夹矸,夹矸厚度 0~。 煤层顶板为中细粒砂岩、泥岩沉积;底板为泥岩,细砂岩沉积。 5 号煤层:位于山西组底部,较稳定的可采煤层之一。 上距 4 号煤层 ,厚度为 ~ ,平均为 ,大部分可采 ,含一层夹矸 ,夹矸厚 约 0~。 煤层顶板为一套湖泊相沉积 ,岩性为泥岩、砂质泥岩;底板为一套湖泊沼泽相沉积,岩性为泥岩、细砂岩。 6 号煤层:位于太原组 L5 灰岩的下部,不稳定,局部可采煤层。 厚度 0~ ,平均。 煤层顶板为一套浅海相石灰岩沉积;底板为一套过渡相沉积 ,岩性为砂质泥岩。 8号煤层:位于太原组的中部,上距 6号煤层 ,厚度 ~ ,平均。 结构一般简单,不含或含一层夹矸,局部含 2~ 3 层夹矸,在井田内沉积基本稳定。 顶板为石灰岩,底板为泥岩、砂质泥岩。 9号煤层:太原组煤层, 全区沉积稳定,大部分可采,主要可采煤层之一。 厚度 ~,平均 ,含 1~ 2 层夹矸。 煤层的顶底板均为一套闭流沼泽相泥岩,砂质泥岩沉积。 10 号煤层:太原组煤层,厚度 ~ ,平均 ,含 0~ 2 层夹矸,全区沉积稳定,大部分可采。 煤层顶底板均为一套闭流沼泽相的泥岩,砂质泥岩沉积。 本次设计开采的为 4煤层。 可采煤层的厚度特征、可采性、煤层结构及煤层稳定程度见表 131。 太原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 采矿工程专业 第 12 页 表 131 可采煤层特征表 地层 煤层 煤层厚度 (m) 最小 — 最大 平均 煤层间距( m) 最小 — 最大 平均 夹石 层数 可 采 性 稳 定 性 顶底板岩性 视 密 度 t/m3 顶板 底板 山 西 组 4 0~ 1 全部 可采 稳定 泥岩 细砂岩 5 0~ 1 大部 可采 较 稳定 泥岩 泥岩 太 原组 6 0 局部 可采 不 稳定 石灰岩 砂质 泥岩 8 0~ 3 大部 可采 稳定 石灰岩 泥岩 9 0~ 2 全部 可采 稳定 泥岩 泥岩 砂质 泥岩 10 0~ 2 大部 可采 稳定 泥岩 砂质 泥岩 铝土质 泥岩 五、 煤质 (一) 煤的物理性质 由煤芯煤样及生产矿井开采的煤观察,各煤层均为黑色粉末状,玻璃光泽 — 强玻璃光 泽,条痕为黑色略带棕,内生裂隙发育,硬度小,脆度大,煤岩组分以镜煤、亮煤为主,煤岩类型为光亮型煤。 从本区采集的煤芯煤样化验结果来看,山西组煤层属中变质程度的焦煤,太原组煤层属变质程度稍高的瘦煤。 (二) 煤的化学性质 本区煤质的分类是依据“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 GB575186) ” 进行的,根据煤质化验结果, 5 号煤属焦煤, 10 号煤为瘦煤, 6 号煤层由于取样不够未作大样分析,但从全区煤质的变化规律以及临近井田(矾水沟井田)的煤质资料分析, 6号煤层也为焦煤。 在垂直分带上,山西组煤层属焦煤,太原组煤层除 6 号煤层外,其余均为瘦煤。 本井田的煤质有随埋藏深度的加深变质程度加深的趋势。 根据地质报告,各煤层煤质情况如下: 4号煤层:水分( Mad):原煤 ~ %,平均 %;浮煤 ~ %,平均%。 灰分( Ad):原煤 ~ %,平均 %;浮煤 ~ %,平均 %。 太原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 采矿工程专业 第 13 页 挥发分( Vdaf):原煤 ~ %,平均 %;浮煤 ~ %,平均 %。 全硫( ):原煤 ~ %,平均 %;浮煤 ~ %,平均 %。 发热量 ():原煤 ~ ,平均。 胶质层最大厚度( Y 值): ~,平均。 粘结性指数( ): ~ ,平均。 元素分析 :碳( Cdaf) ~ %,平均 %;氢( Hdaf) ~ %,平均 %;氮( Ndaf)~ %,平均 %;氧( Odaf) ~ %,平均 %。 该煤层为低灰 中灰、低硫分焦煤。 5号 煤层:水分( Mad):原煤 ~ %,平均 %;浮煤 ~ %,平均%。 灰分( Ad):原煤 ~ %,平均 %;浮煤 ~ %,平均 %。 挥发分( Vdaf):原煤 ~ %,平均 %;浮煤 ~ %,平均 %。 全硫( ):原煤 ~ %,平均 %;浮煤 ~ %,平均 %。 发热量 ():原煤 ~ ,平均。 胶质层最大厚度( Y 值)。 粘结性指数( ): ~ ,平均。 元素分析 :碳( Cdaf) ~ ,平均 %;氢( Hdaf) ~ ,平均 %;氮( Ndaf) ~ ,平均 %;氧( Odaf) ~ ,平均 %,该煤层为特低灰 中灰、低硫分 中硫分焦煤。 6号煤层: 水分( Mad):原煤 ~ %,平均 %。 灰分( Ad):原煤 ~%,平均 %。 挥发分( Vdaf): 原煤 ~ %,平均 %。 全硫( ):原煤 ~ %,平均 %。 发热量 ():原煤 ~ ,平均。 该煤层由于采样数量少,造成有些化学成份未做,但根据本区煤质的变化特点及邻区同德井田的煤质资料,该煤层为中灰、中高硫焦煤。 8号煤层:水分( Mad):原煤 ~ %,平均 %;浮煤 ~ %,平均%。 灰分( Ad):原煤 ~ %,平均 %;浮煤 ~ %,平均 %。 挥发分( Vdaf):原煤 ~ %,平均 %;浮煤 ~ %,平均 %。 全硫( ):原煤 ~ %,平均 %;浮煤 ~ %,平均 %。 发热量 ():原煤 ~ ,平均 ,胶质层最大厚度( Y值)为 0。 粘结指数( ): ~ ,平均。 元素分析 :碳( Cdaf) ~ %,平均%;氢( Hdaf) ~ %,平均 %;氮( Ndaf) ~ %,平均 %;氧( Odaf) ~ %,平均 %。 该煤层为低灰 中灰、中低硫 高硫分瘦煤。 太原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 采矿工程专业 第 14 页 9号煤层:水分( Mad):原煤 ~ %,平均 %;浮煤 ~ %,平均%。 灰分( Ad):原煤 ~ %,平均 %;浮煤 ~ %,平均 %。 挥发分( Vdaf):原煤 ~ %,平均 %;浮煤 ~ %,平均 %。 全硫( ):原 煤 ~ %,平均 %;浮煤 ~ %,平均 %。 发热量 ():原煤 ~ ,平均。 胶质层最大厚度( Y 值): 0~,平均。 粘结性指数( ): ~ ,平均。 元素分析 :碳( Cdaf)~ %,平均 %;氢( Hdaf) 93~ %,平均 %;氮( Ndaf) ~ %,平均 %;氧( Odaf) ~ %,平均 %。 该煤层为低灰 中灰、中硫分 高硫分瘦煤。 10号煤层:水分( Mad):原煤 ~ %,平均 %;浮煤 ~ %,平均 %;灰分( Ad):原煤 ~ %,平均 %;浮煤 ~ %,平均%。 挥发分( Vdaf):原煤 ~ %,平均 %;浮煤 ~ %,平均 %。 全硫( ):原煤 ~ %,平均 %;浮煤 ~ %,平均%。 发热量 ():原煤 ~ ,平均。 胶质层最大厚度( Y 值): ~ ,平均。 粘结性指数( ): ~ ,平均。 元素分析 :碳( Cdaf) ~ %,平均 %;氢( Hdaf) ~ %,平均 %;氮( Ndaf) ~ %,平均 %;氧( Odaf) ~ %,平均 %。 该煤层为低灰 中灰、低硫分 高硫分瘦煤。 从全区钻孔煤芯煤样分析,井田内煤质在平面方向上变化不大,在垂直方向随深度加深,煤的 变质程度增高,由焦煤到瘦煤;硫分也随着深度的加深而增高,这规律在10号煤层有所改变, 10 号煤的硫分降低,可能是沉积环境所致。 各煤层的水分、灰分、发热量等指标在井田范围内没有明显变化。 主要可采煤层煤质特征见表 132。 太原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 采矿工程专业 第 15 页 表 132 主要可采煤层煤质特征表 煤层 编号 类别 水分 (Wf)(%) 灰分 (Ag)(%) 挥发分 ( Vr)(%) 硫分 (SQr)(%) 弹筒发热量 ( QDTr) (kg) 胶质层厚度 (mm) 粘结指数 (GRI) 视密度 (t/m3) 煤种 4 原煤 83618813 8547 焦煤 精煤 焦煤 5 原煤 83168582 8403 焦煤 精煤 焦煤 6 原煤 78428265 8054 焦煤 精煤 焦煤 8 原煤 83438597 8501 0 瘦煤 精煤 瘦煤 9 原煤 83048568 8489 瘦煤 精煤 瘦煤 10 原煤 81258534 8315 瘦煤 精煤 瘦煤 太原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 采矿工程专业 第 16 页 六、 其他开采技术条件 (一) 煤层顶、底板条件 4号煤层顶板为中砂岩、细砂岩~泥岩,泥质胶结厚度在 10m 左右,局部节理、裂隙发育。 据兴无煤矿及邻近小窑揭露,该煤层顶板局部易冒落,尤其当煤层顶板为泥岩时易于冒落。 该煤层底板为细砂岩,厚度 左右。 矿井开 采过程中未发现底鼓现象。 5号煤层顶板为泥岩,厚度在 ~ 之间,平均为 ,从钻孔岩芯来看,该岩芯呈黑色块状、性脆,局部节理裂隙发育,底板为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呈块状,厚度为 0~ ,平均。 6 号煤层顶板为深灰色石灰岩,质脆,坚硬,厚度为 ~ ,平均 ,底板为灰色~深灰色砂质泥岩,局部节理、裂隙发育,厚度为。 8号煤层直接顶板为深灰色石灰岩,坚硬,局部夹燧石条带,厚度在 ~ ,平均。 底板为黑色泥岩,具斜层理,厚度为 ~ ,平均。 9号煤层直接顶板为 8号煤层的底板黑色泥岩,斜层理发育,厚度为 ~ ,平均。 据龙门塔煤矿井下揭露,该煤层顶板裂隙较发育,顶板不易管理。 底板为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