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采矿工程专业兴无煤矿南采区120万吨初步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第 10 页 下段:以砂岩、泥岩沉积为主、下部为中、细砂岩沉积,中部为泥岩沉积,上部为砂岩沉积;顶部为灰黑色泥岩沉积,含铝土,厚度为 ~。 上段:主要为泥岩、砂岩沉积,顶部为紫红色泥岩沉积,是上、下石盒子组分界的标志层,本段厚度为 ~。 与下伏山西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⑹ 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 P2S) : 为一套砂岩、泥岩、砂质泥岩、铝土质泥岩组成的陆相沉积,本井田只有少部分钻孔揭露此段 地层。 本组地层厚度为。 下段:以灰白色砂岩,灰绿色 紫色泥岩沉积为主。 本段厚度为。 中段:主要为砂岩、泥岩沉积。 本段厚度为。 与下伏地层石盒子组岩层呈整合接触。 ⑺ 第三系 (N)、第四系 (Q):厚度 左右,主要由黄土及红土组成;另外有少量冲积的砂砾层,砂层和次生的黄土等,与下伏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二、 含煤地层 井田内含煤地要为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P1S)和石炭系上统的太原组( C3t),含煤地层总厚度 ,共含煤 9~ 10层,含煤地层特征 简述如下: 山西组 :本组含煤地层厚度 ~ ,平均厚度 ,含煤层及煤线 4~ 5层,煤层总厚度 ,含煤系数 %。 稳定可采煤层 2 层, 5 号煤层全区沉积稳定,岩性主要为泥岩、砂质泥岩、砂岩、煤层、煤线组成的陆相碎屑沉积。 本组沉积的特点主要是岩性在横向、纵向上变化较大,岩性、岩相变化规律不太明显。 本组含煤建造类型主要以三角洲相为主,基本反映了温室条件下形成的含煤建造。 太原组 :本组地层厚 ~ ,平均 ,含煤 5~ 6层,煤层总厚度 ,含煤系 数 %。 10 号煤层全区沉积稳定。 岩性由石灰岩、泥岩、砂岩、铝土质泥岩、煤层等组成,煤层及煤线组成的海陆交互相沉积。 三、 井田构造 兴无井田位于吕梁背斜之西翼、地层走向大致为北北西至北西,倾向西南,倾角一般 2~ 8186。 ,为一单斜构造。 井田内构造简单,断裂不发育,无大的褶曲,只是在井田的中部发育一小褶曲,由 40 30 106 号钻孔及煤层巷道控制。 另外,矿井开采时在井田中部发现有冲刷带, 4号煤层厚度由 变成 ,形状大致呈八字形,冲刷面太原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 采矿工程专业 第 11 页 积约为。 初步推断,冲刷作用造成 6号煤层局部点灭。 四、 煤层 井田内稳定可采煤层 6 层 ( 10),各煤层特征叙述如下: 4 号煤层:为山西组煤层,井田内主要稳定可采煤层。 煤层厚度 ~ ,平均为 ,煤层走向 NW317176。 ,倾向 SW227176。 ,倾角 0~ 8176。 ,结构简单,含 0~ 1层夹矸,夹矸厚度 0~。 煤层顶板为中细粒砂岩、泥岩沉积;底板为泥岩,细砂岩沉积。 5 号煤层:位于山西组底部,较稳定的可采煤层之一。 上距 4 号煤层 ,厚度为 ~ ,平均为 ,大部分可采 ,含一层夹矸 ,夹矸厚 约 0~。 煤层顶板为一套湖泊相沉积 ,岩性为泥岩、砂质泥岩;底板为一套湖泊沼泽相沉积,岩性为泥岩、细砂岩。 6 号煤层:位于太原组 L5 灰岩的下部,不稳定,局部可采煤层。 厚度 0~ ,平均。 煤层顶板为一套浅海相石灰岩沉积;底板为一套过渡相沉积 ,岩性为砂质泥岩。 8号煤层:位于太原组的中部,上距 6号煤层 ,厚度 ~ ,平均。 结构一般简单,不含或含一层夹矸,局部含 2~ 3 层夹矸,在井田内沉积基本稳定。 顶板为石灰岩,底板为泥岩、砂质泥岩。 9号煤层:太原组煤层, 全区沉积稳定,大部分可采,主要可采煤层之一。 厚度 ~,平均 ,含 1~ 2 层夹矸。 煤层的顶底板均为一套闭流沼泽相泥岩,砂质泥岩沉积。 10 号煤层:太原组煤层,厚度 ~ ,平均 ,含 0~ 2 层夹矸,全区沉积稳定,大部分可采。 煤层顶底板均为一套闭流沼泽相的泥岩,砂质泥岩沉积。 本次设计开采的为 4煤层。 可采煤层的厚度特征、可采性、煤层结构及煤层稳定程度见表 131。 太原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 采矿工程专业 第 12 页 表 131 可采煤层特征表 地层 煤层 煤层厚度 (m) 最小 — 最大 平均 煤层间距( m) 最小 — 最大 平均 夹石 层数 可 采 性 稳 定 性 顶底板岩性 视 密 度 t/m3 顶板 底板 山 西 组 4 0~ 1 全部 可采 稳定 泥岩 细砂岩 5 0~ 1 大部 可采 较 稳定 泥岩 泥岩 太 原组 6 0 局部 可采 不 稳定 石灰岩 砂质 泥岩 8 0~ 3 大部 可采 稳定 石灰岩 泥岩 9 0~ 2 全部 可采 稳定 泥岩 泥岩 砂质 泥岩 10 0~ 2 大部 可采 稳定 泥岩 砂质 泥岩 铝土质 泥岩 五、 煤质 (一) 煤的物理性质 由煤芯煤样及生产矿井开采的煤观察,各煤层均为黑色粉末状,玻璃光泽 — 强玻璃光 泽,条痕为黑色略带棕,内生裂隙发育,硬度小,脆度大,煤岩组分以镜煤、亮煤为主,煤岩类型为光亮型煤。 从本区采集的煤芯煤样化验结果来看,山西组煤层属中变质程度的焦煤,太原组煤层属变质程度稍高的瘦煤。 (二) 煤的化学性质 本区煤质的分类是依据“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 GB575186) ” 进行的,根据煤质化验结果, 5 号煤属焦煤, 10 号煤为瘦煤, 6 号煤层由于取样不够未作大样分析,但从全区煤质的变化规律以及临近井田(矾水沟井田)的煤质资料分析, 6号煤层也为焦煤。 在垂直分带上,山西组煤层属焦煤,太原组煤层除 6 号煤层外,其余均为瘦煤。 本井田的煤质有随埋藏深度的加深变质程度加深的趋势。 根据地质报告,各煤层煤质情况如下: 4号煤层:水分( Mad):原煤 ~ %,平均 %;浮煤 ~ %,平均%。 灰分( Ad):原煤 ~ %,平均 %;浮煤 ~ %,平均 %。 太原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 采矿工程专业 第 13 页 挥发分( Vdaf):原煤 ~ %,平均 %;浮煤 ~ %,平均 %。 全硫( ):原煤 ~ %,平均 %;浮煤 ~ %,平均 %。 发热量 ():原煤 ~ ,平均。 胶质层最大厚度( Y 值): ~,平均。 粘结性指数( ): ~ ,平均。 元素分析 :碳( Cdaf) ~ %,平均 %;氢( Hdaf) ~ %,平均 %;氮( Ndaf)~ %,平均 %;氧( Odaf) ~ %,平均 %。 该煤层为低灰 中灰、低硫分焦煤。 5号 煤层:水分( Mad):原煤 ~ %,平均 %;浮煤 ~ %,平均%。 灰分( Ad):原煤 ~ %,平均 %;浮煤 ~ %,平均 %。 挥发分( Vdaf):原煤 ~ %,平均 %;浮煤 ~ %,平均 %。 全硫( ):原煤 ~ %,平均 %;浮煤 ~ %,平均 %。 发热量 ():原煤 ~ ,平均。 胶质层最大厚度( Y 值)。 粘结性指数( ): ~ ,平均。 元素分析 :碳( Cdaf) ~ ,平均 %;氢( Hdaf) ~ ,平均 %;氮( Ndaf) ~ ,平均 %;氧( Odaf) ~ ,平均 %,该煤层为特低灰 中灰、低硫分 中硫分焦煤。 6号煤层: 水分( Mad):原煤 ~ %,平均 %。 灰分( Ad):原煤 ~%,平均 %。 挥发分( Vdaf): 原煤 ~ %,平均 %。 全硫( ):原煤 ~ %,平均 %。 发热量 ():原煤 ~ ,平均。 该煤层由于采样数量少,造成有些化学成份未做,但根据本区煤质的变化特点及邻区同德井田的煤质资料,该煤层为中灰、中高硫焦煤。 8号煤层:水分( Mad):原煤 ~ %,平均 %;浮煤 ~ %,平均%。 灰分( Ad):原煤 ~ %,平均 %;浮煤 ~ %,平均 %。 挥发分( Vdaf):原煤 ~ %,平均 %;浮煤 ~ %,平均 %。 全硫( ):原煤 ~ %,平均 %;浮煤 ~ %,平均 %。 发热量 ():原煤 ~ ,平均 ,胶质层最大厚度( Y值)为 0。 粘结指数( ): ~ ,平均。 元素分析 :碳( Cdaf) ~ %,平均%;氢( Hdaf) ~ %,平均 %;氮( Ndaf) ~ %,平均 %;氧( Odaf) ~ %,平均 %。 该煤层为低灰 中灰、中低硫 高硫分瘦煤。 太原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 采矿工程专业 第 14 页 9号煤层:水分( Mad):原煤 ~ %,平均 %;浮煤 ~ %,平均%。 灰分( Ad):原煤 ~ %,平均 %;浮煤 ~ %,平均 %。 挥发分( Vdaf):原煤 ~ %,平均 %;浮煤 ~ %,平均 %。 全硫( ):原 煤 ~ %,平均 %;浮煤 ~ %,平均 %。 发热量 ():原煤 ~ ,平均。 胶质层最大厚度( Y 值): 0~,平均。 粘结性指数( ): ~ ,平均。 元素分析 :碳( Cdaf)~ %,平均 %;氢( Hdaf) 93~ %,平均 %;氮( Ndaf) ~ %,平均 %;氧( Odaf) ~ %,平均 %。 该煤层为低灰 中灰、中硫分 高硫分瘦煤。 10号煤层:水分( Mad):原煤 ~ %,平均 %;浮煤 ~ %,平均 %;灰分( Ad):原煤 ~ %,平均 %;浮煤 ~ %,平均%。 挥发分( Vdaf):原煤 ~ %,平均 %;浮煤 ~ %,平均 %。 全硫( ):原煤 ~ %,平均 %;浮煤 ~ %,平均%。 发热量 ():原煤 ~ ,平均。 胶质层最大厚度( Y 值): ~ ,平均。 粘结性指数( ): ~ ,平均。 元素分析 :碳( Cdaf) ~ %,平均 %;氢( Hdaf) ~ %,平均 %;氮( Ndaf) ~ %,平均 %;氧( Odaf) ~ %,平均 %。 该煤层为低灰 中灰、低硫分 高硫分瘦煤。 从全区钻孔煤芯煤样分析,井田内煤质在平面方向上变化不大,在垂直方向随深度加深,煤的 变质程度增高,由焦煤到瘦煤;硫分也随着深度的加深而增高,这规律在10号煤层有所改变, 10 号煤的硫分降低,可能是沉积环境所致。 各煤层的水分、灰分、发热量等指标在井田范围内没有明显变化。 主要可采煤层煤质特征见表 132。 太原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 采矿工程专业 第 15 页 表 132 主要可采煤层煤质特征表 煤层 编号 类别 水分 (Wf)(%) 灰分 (Ag)(%) 挥发分 ( Vr)(%) 硫分 (SQr)(%) 弹筒发热量 ( QDTr) (kg) 胶质层厚度 (mm) 粘结指数 (GRI) 视密度 (t/m3) 煤种 4 原煤 83618813 8547 焦煤 精煤 焦煤 5 原煤 83168582 8403 焦煤 精煤 焦煤 6 原煤 78428265 8054 焦煤 精煤 焦煤 8 原煤 83438597 8501 0 瘦煤 精煤 瘦煤 9 原煤 83048568 8489 瘦煤 精煤 瘦煤 10 原煤 81258534 8315 瘦煤 精煤 瘦煤 太原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 采矿工程专业 第 16 页 六、 其他开采技术条件 (一) 煤层顶、底板条件 4号煤层顶板为中砂岩、细砂岩~泥岩,泥质胶结厚度在 10m 左右,局部节理、裂隙发育。 据兴无煤矿及邻近小窑揭露,该煤层顶板局部易冒落,尤其当煤层顶板为泥岩时易于冒落。 该煤层底板为细砂岩,厚度 左右。 矿井开 采过程中未发现底鼓现象。 5号煤层顶板为泥岩,厚度在 ~ 之间,平均为 ,从钻孔岩芯来看,该岩芯呈黑色块状、性脆,局部节理裂隙发育,底板为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呈块状,厚度为 0~ ,平均。 6 号煤层顶板为深灰色石灰岩,质脆,坚硬,厚度为 ~ ,平均 ,底板为灰色~深灰色砂质泥岩,局部节理、裂隙发育,厚度为。 8号煤层直接顶板为深灰色石灰岩,坚硬,局部夹燧石条带,厚度在 ~ ,平均。 底板为黑色泥岩,具斜层理,厚度为 ~ ,平均。 9号煤层直接顶板为 8号煤层的底板黑色泥岩,斜层理发育,厚度为 ~ ,平均。 据龙门塔煤矿井下揭露,该煤层顶板裂隙较发育,顶板不易管理。 底板为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毕业设计--采矿工程专业兴无煤矿南采区120万吨初步设计(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1 0 kR41 0 kR31 0 kR71 0 kR21 0 kR11 0 kR01 0 k+ 5 vK1K2K3K4K5 图 33 PWM信号发生电路 主控电路 .芯片的组成原理 单片机由 CPU和 8 个部件组成,它们都通过片内单一总线连接,其基本结构依然是通用 CPU加上外围芯片的结构模式,但在功能单元的控制上采用了特殊功四川理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 9 能寄存器的集中控制方法。
在单位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求水平输送小麦 ,输送量为20t/h,输送距离为 10m,设计一台结构合理,性价比最高的螺旋输送机。 结合此实际问题, 根据设计条件确定输送机型为 LS 型, 设计螺旋叶片,输送 机进出料口,驱动装置,减速器等主要零部件的设计计算及相关零件的校核。 综合运用工程材料、机械制造工艺、公差配合、机械制图、 CAD 辅助设计等方面的知识
写等指令。 低功耗,在显示期间功耗最大为 2mW。 宽电压工作 Vcc=~ Vee=0V~ 10V (二 ) GDM12864A 模块特性 GDM12864A 的接口电路定义如下表所示: 表 13 电路接口定义 序号 符号 电平 状态 功能 1 GND 0V - 电源地 2 Vcc - 逻辑电源正 3 V0 0~ 5V - 液晶显示驱动电源 4 D/I H/L 输入 寄存器选择信号 7 R/W
上方,由马达驱动,可以随着阳光移动同步进行旋转,通过多块反光镜反射太阳光让高楼的内部各处变得如同室外一样明亮。 就现阶段国内对太阳跟踪控制器的研究情况来看,由于受太阳能应用系统成本的影响,普遍采用半自动单轴跟踪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光伏转换效率的提高,太阳跟踪装置的研究会朝着全自动太阳跟踪的方向发展。 全自动跟踪太阳装置是根据地平坐标、双轴跟踪原理,采用光、机、电、图像处理等技术
as meaning in interaction (1995:22). From these definitions, it can be easily seen that from different starting points, different definitions from different emphases can be given, which will lead to
中、弱的风速。 各功能状态使用 液晶和 发光管对应输出显示。 本系统电路设计比较简单,主要是充分利用了 AT89C51 单片机的资源,软件编程实现各功能,成本较低,实用性较强。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 5 此外,在某些场合下,比如危险作业区,在人不适合作业的地方,比如有毒气产生的区域,高温或低温的地方,爆破点等危险场合,或者是家庭居室中控制,无线的应用将会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