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客运专线隧道施工组织设计_secret(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竣工测量 随洞身衬砌作业,每 20m 对已衬砌段隧道净空采用激光限界检测仪进行洞身净空检查,隧道洞身开挖贯通后 ,组织测量人员进行贯通测量。 依据测量规范及测量结果 ,调整贯通误差 ,并将结果及时上报监理和业主有关部门。 依据设计图纸检查完工后的结构物尺寸 ,如实填写检查结果 ,并将检查资料作为竣工资料一部分存档。 测量质量的保证措施 测量桩点的交接,必须双方会同,持交桩表逐桩 核对,交接确认,遗失的坚持补桩,无桩名者视为废桩,资料与现实不符的应予以更改。 执行有关测量技术规范,按照规范技术要求进行测量作业检测,保证各项测量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 测量放样的依据是施工图纸及相关规范,要求使用的图纸及规范必须盖“受控”章,确保其有效。 定期组织测量人员与相邻施工单位共同进行洞内外控制点联测,保证控制点的准确性。 所有现场测量原始记录,必须将观测者、记录者、复核者记录清楚且须是各岗位操作人员自己的签名。 加强仪器的维修和保养,保持其良好状态,制定仪器维修和保养制度及周检计划,按时送检。 ㈡辅助导坑 概况 辅助导坑:分别于 DK231+550 线路右侧、 DK233+000 线路左侧设置两个横洞,一号横洞与正线 xx 方向夹角 76176。 ,倾角 3176。 2639。 1,横洞水平长 142m;二号横洞与正线 xx 方向夹角 50176。 ,倾角 4176。 3439。 26,横洞水平长 275m。 横洞施工 1号横洞内安装 2根Φ 1200 通风管, 2 号横洞安装 1根Φ 1200 的通风管,三管两线布置见图 3。 图 3 横洞三管两线布置图 横洞采用正台阶开挖,喷锚支护,拱墙一次衬砌。 Ⅳ、Ⅴ级围岩地段辅以 工字钢架,Ⅴ级围岩拱部设φ 42mm 小导管加强支护。 施工均采用无轨运输方式,挖掘机装碴,自卸车出碴。 横洞施工安全措施: 施工之前作好洞口防排水措施,及时修筑洞门,已策安全。 加强行车调度,防止车辆相撞。 配备足够的通风和排水设施设备,确保洞内施工环境满足正常施工需要。 横洞与正洞挑顶施工 ⑴施工方法 根据横洞与正洞交界处设计地质情况,充分考虑到土质隧道开挖后极易掉块和沉降量大的特点,以及施工的安全性,施工中采取掏小洞,挑顶至左线拱顶位置,然后再逐步扩挖至 CD 法开挖标准断面,及时进行初期支护,尽量封闭成环,保证正洞扩挖段施工安全 ,正 洞与横洞连接处见图 4- a。 ⑵施工步骤 ①横洞按设计原断面开挖至 HK0+ 015 里程处时,开始加大开挖和初期支护断面,加56848012017通风管横洞底面横洞中线i=1%通风管385高压风管排水管动力线高压电缆照明线50270高压水管 大里程为 HK0+ 015~ HK0+ 009,该段共计安装 11 榀加大拱架,并对该段初期支护进行加强,支护参数为:工字钢,间距 ,系统锚杆长 ,每榀钢架单侧增加 4根锁脚锚杆,长 ,并与钢架牢固焊接,确保下步正洞跨越横洞提供支护保障。 并将开挖及初期支护提高 40cm,然后绑扎钢筋或加工成格栅进行第二次喷射砼, 即 加强环施工。 ②考虑横洞到正洞上导拱架落脚位置的牢固性,横洞拱 架必须提供一个牢固的落脚平台。 在正洞右侧边墙与横洞交界里程 HK0+ 处时,沿正洞方向设置拱顶纵向托梁,托梁由 2 根 [25 槽钢拼装,焊接而成,托梁牢固焊接于横洞钢架拱顶,托梁与横洞钢架间空隙设置Ⅰ 竖向立柱 ,立柱与正洞拱架位置相对应,牢固焊接并喷射 C20 砼回填密实。 托梁与拱架连接见图 4- b。 ③横洞施工至正洞右侧边墙即 HK0+ 009 时,采用人工开挖掏小洞( 2 2m)的施工方法,这样可以减少围岩扰动,与正洞垂直上坡施工到左线拱顶位置 HK0+000 处,然后再逐步扩大施工断面,直至正洞的标准断面,并在拱 脚处预埋钢板,加大受力面积,并且在扩大断面时及时封闭成环,减少围岩下沉及收敛。 ㈢、洞口斜切段施工 洞口斜切段采用上下台阶法施工,施工应按“先预报、管超前、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的原则组织施工。 上、下断面开挖尺寸根据工点地质情况及施工机具配置适当调整。 暗挖段钢架间及时施作纵向连接钢筋,并利用系统锚杆定位;钢架接头连接牢固,且各部开挖钢架的底部(或临时钢架)设锁脚锚杆,以保证钢架体系的整体稳定。 洞口加强防排水,防止积水长时间浸泡墙脚和隧底,造成边墙围岩失稳。 施工中,按有关规范、标准图的要求,开 展拱顶下沉、支护体系变形及受力状态等内容的监控量测,并对监测信息及时分析,以确定临时支护拆除和灌注衬砌的时机,必要时调整施工工序及支护参数。 ㈣、洞身开挖 隧道进口 DK229+ 272~ DK229+ 297 段设 1环 25m 长Φ 108 大管棚 ,环向间距。 隧道出口 DK233+ 241~ DK233+ 266 段设 1环 25m 长Φ 108 大管棚 ,环向间距。 超前小导管施工方法 黄土地段采用煤电钻成孔 ,成孔后人工安装超前小导管 , 小导管与钢架焊接牢固,沿小导管布置线喷 C20 混凝土形成止浆盘 ,采用 HBZ60 注浆机进行 注浆作业。 施工工艺 : 制作钢花管:φ 42mm、φ 50mm 超前小导管在构件加工厂制作。 前端做成尖锥形,尾部焊接φ 8mm 钢筋加劲箍, 管壁上每隔 15cm 交错钻眼,眼孔直径为 6~ 8mm。 小导管加工见图 5。 φ 8mm 加劲箍 小钢管普通焊接 50cm 15cm 图 5 注浆小导管加工图 小导管安装:成孔后,将小导管按设计要求插入孔中,围岩软弱地段用游锤或凿岩机直接将小导管打入,与钢架焊接组成预支护体系。 小导管注浆工艺流程图见图 6 注浆 :注浆设备采用 HBZ60 注浆机压注水泥砂浆,压力不大于。 注浆工艺严格按设计和施工规范进行。 注浆前先喷射混凝土 5~ 10cm 封闭掌子面形成止浆盘,当单孔注浆达到设计量时,结束注浆注浆参数根据注浆试验结果及现场情况调整。 注浆作业中认真填写注浆记录,随时分析和改进作业,并注意观察施工支护工作面的状态。 开挖之前试挖掌子面,无明显渗水时,即可进行开挖作业。 图 6 小导管注浆工艺流程图 洞身开挖 隧道正洞Ⅳ、Ⅴ级围岩分别采用 CD 和 CRD 法。 横洞采用 台阶法施工。 CRD 法: ⑴ 施工工序 Ⅴ级围岩 CRD 法施工循环进尺 ,循环时间 720min,每天进尺 ,月进度为35m。 作业循环时间见图 7 图 7 Ⅴ级围岩 CRD 法掘进循环时间图 工序 时间 循环时间( min) 泵口压力表蓄浆池注浆泵搅拌机混合器地层管路小导管孔口压力表球阀( min) 60 120 180 240 300 360 420 480 540 600 660 720 测量放样 30 围岩量测 30 超前支护 (探孔、地质预报 ) 270 导坑开挖出碴 300 导坑支护 300 说明: TSP203 地质预 报系统一次预测 150m;每 25m 进行超前地质探测一次,每个断面布探测孔5 个,单个探孔长度 30m;超前支护及超前探测占每循环开挖时间平均按 270min 计算。 隧道进、出口段Ⅴ级围岩段均采用 CRD 法施工,施工工艺流程见图 8。 ⑵ 施工注意事项 测量放样 ○ 1 部开挖 导坑周边初期 支护和临时支护 ○ 2 部开挖 浇筑Ⅶ部仰拱 浇筑Ⅷ部隧底填充 浇筑Ⅸ部二次衬砌 图 8 CRD 法工艺流程图 监控量测 拆除临时支护 超前支护 导坑周边初期 支护和临时支护 ○ 3 部开挖 导坑周边初期 支护和临时支护 ○ 4 部开挖 导坑周边初期 支护和临时支护 ○ 5 部开挖 导坑周边初期 支护和临时支护 ○ 6 部开挖 导坑周边初期 支护和临时支护 隧道施工应坚持“超前探、管超前、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的原则。 黄土地段地层含水量大时,上台阶掌子面附近宜开挖横向水沟,将水引至隧道中部纵向排水沟排出洞外,以免浸泡拱脚。 工序变化之处钢架 (或临时钢架 )应设锁脚锚管,以确保钢架基 础稳定。 导坑开挖孔径及台阶高度可根据施工机具、人员等安排进行适当调整。 钢架之间纵向连接钢筋应及时施作并连接牢固。 复合式衬砌段在施工时,进行监控量测,并根据结果进行分析,确定二次衬砌的时机及调整支护参数 CD 法: 隧道Ⅳ 级 围岩段采用 CD 法施工 , 施工工艺流程见图 9。 ⑴ 施工工序 Ⅳ级围岩 CD 法施工循环进尺 ,循环时间 960min,每天进尺 ,月进度为 55m。 作业循环时间见图 10。 图 9 CD 法工艺流程图 测量放样 ○ 1 部开挖 导坑周边初期 支护和临时支护 ○ 2 部开挖 浇筑Ⅶ部仰拱 浇筑Ⅷ部隧底填充 浇筑Ⅸ部二次衬砌 监控量测 拆除临时支护 超前支护 导坑周边初期 支护和临时支护 ○ 4 部开挖 导坑周边初期 支护和临时支护 ○ 5 部开挖 导坑周边初期 支护和临时支护 ○ 3 部开挖 导坑周边初期 支护和临时支护 ○ 6 部开挖 导坑周边初期 支护和临时支护 图 10 Ⅳ级围岩 CD 法掘进循环时间图 ⑵ 施工注意事项 隧道施工坚持“先预报、管超前、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的原则。 当黄土地段ⅠⅤ级围岩段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应结合掌子面的地下水情况考虑喷混凝土封闭掌子面。 工序变化之处钢架(或临时钢架)应设锁脚锚管,以确保钢架基础稳定。 导坑孔径及台阶高度可根据施工机具、人员安排等进行适当调整。 钢架之间纵向连接钢筋应及时施作并连接牢固。 复合式衬砌段在施工时,须按有关规范及标准图的要求 ,进行监控量测,根据监控量测的结果进行分析,确定二次衬砌的时机及调整支护参数。 台阶法: 隧道横洞Ⅳ、Ⅴ级围岩采用台阶法。 ⑴施工工序 横洞正台阶开挖,喷 、 锚 、 网联合支护,仰拱混凝土超前,二次衬砌紧跟。 Ⅳ、Ⅴ级围岩地段辅以 工字钢架,Ⅴ级围岩拱部设φ 42mm 小导管超前注浆支护。 施工均采用无轨运输方式,挖掘机装碴,自卸车出碴。 ㈤、初期支护 隧道初期支护采 用Ф 22mm 砂浆锚杆、钢筋网φ 8@型钢钢架 (I20 或 I25),喷射(合成纤维)混凝土。 依据围岩类别设计综合使用或分别使用。 支护紧跟开挖面及 时施作,尽量减少围岩暴露时间,抑制围岩变形,防止围岩在短期内松弛剥落。 钢架、钢筋网和锚杆在洞外构件厂加工,人工安装钢架,挂设钢筋网,锚杆台车或工 序 时间( min) 循环时间( min) 120 240 360 480 600 720 840 960 测量放样 30 围岩量测 30 超前支护( 探孔、地质预报 ) 270 导坑开挖出碴 360 导坑支护 360 说明: TSP203 地质预报系统一次预测 150m;进行超前地质探测一次,每个断面布探测孔 5 个,单个探孔长度 15m;Φ 50 小导管超前支护每 (掘进 3 循环 )施作一次,超前支护及超前探测占每循环开挖时间平均按 270min 计算。 风动凿岩机施作系统锚杆,喷射机潮喷混凝土作业。 喷锚支护工艺流程见图 11。 图 11 喷锚支护施工工艺流程图 1. 系统锚杆 全隧 (除 DK229+254~ +297 和 DK233+241~ +266 外 )边墙和临时支护均采用Ф 22mm 砂浆锚杆,拱部均采用Ф 22mm 药包锚杆 ,长度及间距依据围岩类别设计施工。 锚杆填充饱满 ,所有锚杆均设置垫板 . 锚杆施工 : 锚杆预先 在洞外钢构件厂按设计要求加工制作。 砂浆锚杆施工工艺流程为:钻孔→清孔→注浆→插入杆体→安装锚杆垫板。 施工采用风动凿岩机,按设计要求钻孔,达到标准后,用高压风清除孔内岩屑;用注浆泵将水泥砂浆注入孔内,砂浆填充锚杆孔体积的 2/3 后停止注浆;及时将加工好的杆体插入孔内,安装锚杆垫板。 施工时应注意:锚杆钻孔位置及孔深必须准确;锚杆要除去油污、铁锈和杂质;锚杆体插入孔内不小于设计长度的 95%。 否 超前地质预报 初喷混凝土 3~ 5cm 施 工 放 样 安装钢架及挂钢筋网 是否符合标准 调整 施 作系统锚杆 喷射混凝土达到设计厚度 监 控。某客运专线隧道施工组织设计_secret(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辆入口及出口分别使用一台车库控制器,通过Canbus网络与计算机联接,完成一辆车从入库到出库的完整控制。 设备特点以智能微处理器为基础的现场控制器配置韦根协议接口的读感器设备接口一个韦根协议读感器接口一组档杆器控制接口一组地感线圈控制器接口一组发卡机接口出卡按钮及三个指示灯接口一个车位满显示器接口出口平台出口平台为停车场管理系统,系地下车库管理系统及小区车辆出入口管理系统的出口操作平台。
项目副经理施工管理项目经理分管: 技术部、质量部项目总工程师结构作业队装修作业队水暖作业队电气作业队各分包作业队 项 目经理部组织机构土方作业队分管: 经营部、财务部项目总经济师环境保护本单位领导小组协调管理、业务指导 17 项目经理部管理部门职责 表 41 项目经 理部各主要管理部门职责表 部门 职 责 分 工 项 目 经 理 确定项目管理的目标与方针,对总包自行完成工程的质量、安全、进度
lSA锅水相对碱度= ( 33) 式中 bglA 一一锅炉补给水碱度 ,me/L; bglS 一一锅炉补给水溶解固形物 ,mg/L; 一一碳酸纳 (Na2CO3) 在锅内分解为氢氧化纳 (NaOH) 的分解率 表 ( 31)。 在这里,我们取 =40%。 从原始资料表 3可知, bglA = me/l bglS =607 mg/l 锅炉工作压力 (MP a ) NaO H (%) 10
标准化为模块化插座 (T568A, T568B)或光纤插座、网络条线( 1 米、 2 米、 3 米)、面板等。 2.水平子系统 水平子系统存在于水平跳接 (HC) 和插座之间。 水平跳接 水平电缆 插座 水平电缆可为 UTP, ScTP, 光纤等 (室内、室外光缆和跳线等 )。 3.垂直子系统 主干子系统分为楼内和楼间,楼内主干是用于连接设备间和各楼层电信间的布线系统。 而楼间主干用于连接两座
90% 90% 90% 年产犊 236 248 248 248 248 后备母牛 118 200 200 200 200 青年牛 32 32 32 32 育成牛 82 105 105 105 105 母犊牛 36 63 63 63 63 出售公犊 118 124 124 124 124 出售母牛 42 124 124 124 母犊牛 42 40 40 40 成母牛 54 54 54 淘汰牛 30
大学图书 馆及研究生院 教学楼 、第二食堂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1 第 二 章 需求分析 及 办学 规模 需求分析 全国高等教育市场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状态,政府工作重心逐步向经济建设转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各行各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逐年增加。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已 经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