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园煤矿扩建设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1。 表 2— 3— 1 矿井设计资源 /储量及设计可采资源 /储量汇总表 单位: kt 煤层 储量 级别 保有 储量 可信度系数 工业 资源量 永久煤柱 设计 储量 井筒 煤柱 大巷 煤柱 采区 回采率 开采 损失 15% 设计可采 储量 村庄压覆 边界 断层 小计 M2 122b 205.1 / 205.1 / / / / 205.1 30.5 85% 6 144.8 333 / / / / 85% M4 122b 308.7 / 308.7 29.6 / 37.3 271.4 40.5 16.7 80% 171.4 333 / / / / / / / / / / / / / 合 计 578 71 中国 矿业大学 成教学院 20xx 届 本科 毕业设计 (论文 )第 11 页 第 三章 矿井 工作制度、 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第一节 、矿井工作制度 本矿井设计年工作日为 330d,每天 3班 作业。 采煤工作面为 “ 两采一准 ” ,两班采煤,一班准备;掘进工作面为三班掘进。 每天净提升时间 16h。 第二节 、矿井生产能力分析 1. 根据该矿划定范围内井田储量、煤层生产能力、地质构造以及开采技术条件、管理水平、市场供需情况,拟通过扩建,完善生产环节,以使该矿有序、安全、稳产、高效、低耗地进行生产。 该矿井的设计可采储量为。 本次设计将矿井生产 能力 由 20kt/a 扩建成为 60kt/a的井型。 矿井 M2煤层平均厚 , M4煤层平均厚 , 矿井一个采区,一个工作面,工作面长 70m,即可满足 60kt/生产能力。 2.矿井服务年限 根据公式 T=ZK /( AK ) 式中: T—— 矿井服务年限 ( a) ZK—— 矿井可采储量 ( kt) A—— 矿井设计年产量 ( kt) K—— 储量备用系数 (取 ) T=( 60 ) =( a)。 中国 矿业大学 成教学院 20xx 届 本科 毕业设计 (论文 )第 12 页 第四章 井田开拓 煤矿为生产矿井,采用平硐开拓。 位于矿区内北东角有井筒两 条 ,一 条 主平硐,另一 条 为回风平硐。 主平硐长 240m,回风平硐长 145m,支护形式均为木支架支护。 煤矿在 +1000m水平沿 M2煤层向西掘有一条运输大巷,长约 110m,回风大巷( M2)沿 +1020m标高开掘,长约 180m。 也为木支架支护。 在运输大巷布置上山开采 M2煤层,沿煤层布置走向长壁回采工作面进行回采。 采煤工艺为:爆破或手稿落煤,人工装车,平巷采用人力推车运输,开采标高 +1000m~ +1043m,形成采空区面积约 m2。 矿井原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风。 第一节 、井 田 开拓的 基本问题 一、 影响本井田开拓的主要因素 本区大地构造单元属冈底斯 — 念青唐古拉山褶皱系、保山 ~孟连沉降带中段,为滇西幔凹区。 区内断裂发育,褶皱一般规模较 小,其构造体系主要为经向构造体系和北东向构造体系。 现有工业场地、生产系统较为简单,场地过于狭窄,扩展难度极大。 M2煤层被煤矿在矿区北部开采,形成采空区面积约 万 m2。 采空区至 6 勘探线之间, 9 勘探线至南部井田边界之间均为薄化带。 M4煤层从井田北部至 6 勘探线以南约 200m 为无煤区。 在井田南部有少量薄化带。 两主采煤层倾角 12176。 ~ 16176。 ,为缓倾斜煤层,层间距较大,约 60m。 且两层煤在空间(平面和立面)上都是错开的,难以形成集中布置。 故,较适宜分层布置开采。 大乃坝村对 M4煤层开采有 一定影响。 煤层赋存最高标高在 +1040m,适宜平硐或斜井开拓的条件。 二、 工业场地位置选择 和开拓方案 根据上述影响开拓的影素,结合矿井生产现状。 若利用现有工业广场,则地面工业场地较为简单,场地过于狭窄,扩展难度极大,井下开拓开采井巷工程量大,且通风,运输困难。 故,本次设计结合矿井生产能力,地形地貌等因素,重新选择了井口及地面工业广场位置。 根据矿井地形地貌及煤层赋存情况,矿井南翼中部为大乃坝村,居民较多,搬迁费用大,大乃坝村南边冲沟附近地面开阔,但位于矿井可采资源以外(薄化),巷道工程量大。 北边煤炭箐 位于矿井可采区域中部,地形较缓,适合建立地面工业广场。 且原有乡村土路改造后既可满足矿井生产生活需要。 由于 M2 煤层距 下部 M4 煤层 50~ 60m,若先开采 M4 煤层,则对 M2 煤层 无中国 矿业大学 成教学院 20xx 届 本科 毕业设计 (论文 )第 13 页 影响。 因此 本设计 根据影响井田开拓的因素,同时结合煤层的开采顺序 提出 以下三 个开拓方案进行比选。 其中一、二方案主要从先开采 M4 煤层考虑;三方案则是从先开采 M2 煤层考虑。 一方案:平硐 — 上下山开拓 ,先开采 M4 煤层。 该方案井口和工业场地 位置 选择在 8 勘探线附近,西距 ZK81 钻空 110m 开掘一平硐为设计主平硐,承担运煤、运矸、运送材料和人员等任务 ,井口标高为+1005m,方位角 255176。 ,以该平硐对矿井进行上下山开采。 另外在 M M2 煤层各布置轨道上山(出地表),作为开采上山时的辅助提升,下山时的主提升,而上山中部采用甩车场及石门与 +1005m主平硐联系,下部布置井底车场及硐室。 煤炭、材料、设备、人员均通过 +1005m主平硐运输。 在各煤层布置各自的回风上山井(出地面),作为矿井的回风井。 整个矿井采用分区式通风。 矿井水平划分为一个水平,即 +1005m水平,为上下山开采。 每个煤层为一组进行开采,共为两组。 根据水平和煤组的划分,设计划分为两个采区, 即一个煤层为一个采区。 二方案:斜井开拓 , 先开采 M4 煤层。 该方案是利用一方案中的 M4 轨道上山(出地面)作为主斜井井筒开拓。 主斜井在 +970m落平后,布置井底车场及硐室,然后开掘石门与 M2 运输巷、轨道上山相连,形成系统。 矿井划分为一个水平,即 +970m水平。 风井位置和数目、煤层分组 及 采区划分 均 同一方案。 矿井北翼 开采 也同一方案。 三 方案:平硐 — 上下山开拓 ,先开采 M2 煤层。 该方案开拓布置同一方案,不同的是从先期开采的 M4 调整至 M2 煤层。 风井位置及个数,水平、采区划分,煤层分组和 矿井北翼 开采均 同一方案。 矿井开拓方式图 同一方案。 三个 方案 的 优缺点比较表 见表 4— 1— 1。 中国 矿业大学 成教学院 20xx 届 本科 毕业设计 (论文 )第 14 页 表 4— 1— 1 方案优缺点比较表 一方案 : 平硐 — 上下山开拓 先开采 M4 二方案 : 斜井 开拓 先开采 M4 三 方案 : 平硐 — 上下山开拓 先开采 M2 优 点 已办理地面工业场地用地手续,且场地已基本形成。 平硐位置基本处于储量中心(上山 25 万吨,下山 30 万吨),且对划分区段较适宜。 煤层赋存(最高+1043m)有利于平硐开采的条件。 先开采 下 部煤层,对上部无影响。 上下山垂高均不大于 50m,不需架设乘 人装置。 井下运输系统环节少,运输简单。 井筒及工业场地对大乃坝村庄影响小。 投产 工程量 最少( 971m)。 投产工程量 较少( 1379m)。 首采区段距离井筒近,矿井投产快。 井筒布置在煤层中,容易支护。 工业场地、平硐位置、煤层特点等均同一方案。 先开采上部煤层,平硐不压煤。 开采初期节约了矿井上山排水、提煤等费用。 首采区段为双翼 ,区段长度较适宜 ,工作面接替容易。 井下运输系统环节少,运输简单。 井筒及工业场地对大乃坝村庄影响小。 上山有 2 个工作面,接替容易,可采储量约 t,开采时间。 8 、开拓工程量小( 568m)。 缺 点 开拓 工程量 最 大( 751m)。 平硐井筒布置在第三系中,支护难度大。 投产时只 有 1 个 上山 工作面,可采储量约 t,开采时间 ,接替采区较远。 井筒及工业场地对大乃坝村庄影响大。 垂高大于 50m,需架设机械行人装置 首采区段为单翼,工作面接替困难。 需要补办地面工业场地用地手续。 开拓工程量 较 大( 618m)。 平硐井筒布置在第三系中,支护难度大。 投 产工程 量最大( 1468m)。 方 案 优 缺 点 中国 矿业大学 成教学院 20xx 届 本科 毕业设计 (论文 )第 15 页 表 4— 1— 2 矿井开拓方案技术经济比较表 方案 内容 一方案 二方案 三 方案 一、井筒及装备(划分为一个水平) 二、工程量 主平硐 52 281 轨道上山或主斜井 97/15176。 、 145/14176。 231/15176。 145/14176。 回风斜井 92/15176。 、 136/14176。 227/15176。 136/14176。 石门、 车场及硐室 229 160 小计 751 618 562 比较 +189 +56 0 一、经济比较 (一)基建井巷工程投资(万元) 主平硐 13 轨道上山 29 回风斜井 井底车场及主要硐室( m) 主要设备、器材及井筒装备 18 24 18 小计 比较 + + 0 (二 )工业场地占地 面积 (hm2) 其中旱地 (hm2) 费用(万元 ) 比较(万元 ) 0 + 0 总投资(万元 ) 总投资比较(万元 ) + 0 从表中可以看出, 首先,三个方案中只有三 方案的开拓井巷工程量 最省,比一方案少 189m,比二方案少 56m; 投资较 一、二 方案 也是最少。 其次,方案中的平硐 井筒布置 较斜井井筒布置 对 村庄影响小,平硐基本处于两层可采煤层储量的中心,平硐以上服务年限 ,约占整个矿井服务年限的一半,平硐开采还节中国 矿业大学 成教学院 20xx 届 本科 毕业设计 (论文 )第 16 页 省了排水和提煤的费用,简化了矿井生产系统,使其对整个 矿井开拓开采 比较 适宜。 另外投产时先开采 M2 煤层,具有区段为双翼,工作面接替容易 , 投产区段服务时间较长等优点。 并 最终结合 业主意见基础上,本设计开拓方案推荐 三 方案,即平硐 — 上下山开拓 ,先开采 M2 煤层 方案。 ㈢ 水平划分 根据矿区范围和各井筒位置,设计将全矿井划分为一个水平,即 +1005m水平,水平垂高 73m。 分上、下山开采,上山垂高 38m,下山垂高 35m。 ㈣ 采区划分 根据井田开拓及水平划分,设计将 M2煤层划分为一个采区, M4煤层划分为一个采区,各采区均为双翼开采。 全矿井共划分为二个采区。 三、采区划分及开采顺序 该矿井整个井 田划分二个采区,采区走向长约 ,倾斜宽约 ,煤层倾角一般为 14o,各煤层顶板稳定性较好。 根据井田开拓及水平划分,设计将 M2煤层划分为一个采区, M4煤层划分为一个采区,各采区均为双翼开采。 全矿井共划分为二个采区。 设计可采煤层自上而下剥皮式开采,即首先开采 M2煤层,再开采 M4。 四 、大巷布置 本矿井可采煤层 两 层,即 M2, M4煤层,属薄~中厚煤层。 本着安全、节省投资、工程量少的原则,根据开采煤层顶底板性质及矿井开采煤层的经验,设计运输(回风)大巷布置在煤层中,运输大巷标高为 +1005m。 回 风大巷标高根据各煤层的赋存而定。 五、 通风方式 矿井通风方法为机械抽出式,根据开拓系统,通风方式为分区式,两个采区各有一个风井,即:一采区风井服务于一采区,服务年限为 ;二采区风井服务于二采区,服务年限。 工作面采用 “U” 型全负压通风,掘进工作面采用局部通风机压入式通风。 其各风井坐标见 “ 矿井开拓方式平面图 ” 六、 井筒 一、井筒用途、布置及装备 设计井筒数目共。果园煤矿扩建设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an exclaim ed. Just t hen, a m an hurr ied t o the t i cket off ice. 39。 Can I ret ur n t hese t wo t icket s?39。 he asked. 39。 Cer t ai nly,39。 t he gi rl sai d. 39。 Coul d I have t hose t wo t
紧密、结实,与地漏相接处,用云石机将砖加工成与地漏相吻合。 厨房、卫生间铺地砖时最好一次铺一间,大面积施工时,应采取分段、分部位铺贴。 拨缝、修整:铺完二至三行,应随时拉线检查缝格的平直度,如超出规定应立即修整,将缝拨直,并用橡皮锤拍实。 此项工作应在结合层凝结之前完成。 (四)勾缝、擦缝 面层铺贴应在 24 小时后进行勾缝、擦缝的工作,并应采用同品种、同标号、同颜色的水泥,或用专门的嵌缝材料。
有害物质造成的,这些都是大肠杆菌使蛋白质腐败分解所致。 有益菌可提高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并将肠道里非蛋白氮合成氨基酸、蛋白质供动物利用。 与此同时,它抑制大肠杆菌等有害菌的腐败作用,使臭味等有害物质减少;芽孢杆菌等有益菌可产生分解硫化氢的酶类,从而降低粪便中的氨、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浓度而有除臭作用,使氨浓度降低 70%以 19 上,从而起到保护养殖环境、减少呼吸道和眼病的发生
用菌总产量达 1600 多万吨,占世界总量的 70%以上,产 值 730 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达 12 亿美元。 现全国从业人员已达 2500 万人,有主产基地县 500 多个、生产加工经销企业 20xx 多家,在安置城镇及农村富余劳动力,失地农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不仅拥有丰富的食用菌品种,而且产量也相当高。 目前我国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品种达 50 多个,野生食用菌品种有 900 多个
世纪 90 年代中期)。 由于在第一批商品化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与应用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一阶段从一开始就进行规范化总体设计,并在功能上做了较大调整,主要功能包括系统管理、账务处理、资金管理、报表、工资、固定资产、采购与应付账款、销 售与应收账款、库存管理等。 第四阶段:会计电算化软件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发展阶段( 20 世纪 90 年末至今)。
a f n 命题 4 若 ()( 1)n fna fn , 0, (0) 1naf,则1 ( ),nkk a f n n N 前两个命题的证明很简单,命题 1 用反证法,命题 2 在一直不等式两边取对数即化归为命题 1,。 这两个命题是对偶的。 命题 3 和命题 4 是对偶的。 下面看两个实例: 例 1 证明对任意的 *,mn N ,不等式 1 1 1...ln(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