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园煤矿扩建设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1。 表 2— 3— 1 矿井设计资源 /储量及设计可采资源 /储量汇总表 单位: kt 煤层 储量 级别 保有 储量 可信度系数 工业 资源量 永久煤柱 设计 储量 井筒 煤柱 大巷 煤柱 采区 回采率 开采 损失 15% 设计可采 储量 村庄压覆 边界 断层 小计 M2 122b 205.1 / 205.1 / / / / 205.1 30.5 85% 6 144.8 333 / / / / 85% M4 122b 308.7 / 308.7 29.6 / 37.3 271.4 40.5 16.7 80% 171.4 333 / / / / / / / / / / / / / 合 计 578 71 中国 矿业大学 成教学院 20xx 届 本科 毕业设计 (论文 )第 11 页 第 三章 矿井 工作制度、 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第一节 、矿井工作制度 本矿井设计年工作日为 330d,每天 3班 作业。 采煤工作面为 “ 两采一准 ” ,两班采煤,一班准备;掘进工作面为三班掘进。 每天净提升时间 16h。 第二节 、矿井生产能力分析 1. 根据该矿划定范围内井田储量、煤层生产能力、地质构造以及开采技术条件、管理水平、市场供需情况,拟通过扩建,完善生产环节,以使该矿有序、安全、稳产、高效、低耗地进行生产。 该矿井的设计可采储量为。 本次设计将矿井生产 能力 由 20kt/a 扩建成为 60kt/a的井型。 矿井 M2煤层平均厚 , M4煤层平均厚 , 矿井一个采区,一个工作面,工作面长 70m,即可满足 60kt/生产能力。 2.矿井服务年限 根据公式 T=ZK /( AK ) 式中: T—— 矿井服务年限 ( a) ZK—— 矿井可采储量 ( kt) A—— 矿井设计年产量 ( kt) K—— 储量备用系数 (取 ) T=( 60 ) =( a)。 中国 矿业大学 成教学院 20xx 届 本科 毕业设计 (论文 )第 12 页 第四章 井田开拓 煤矿为生产矿井,采用平硐开拓。 位于矿区内北东角有井筒两 条 ,一 条 主平硐,另一 条 为回风平硐。 主平硐长 240m,回风平硐长 145m,支护形式均为木支架支护。 煤矿在 +1000m水平沿 M2煤层向西掘有一条运输大巷,长约 110m,回风大巷( M2)沿 +1020m标高开掘,长约 180m。 也为木支架支护。 在运输大巷布置上山开采 M2煤层,沿煤层布置走向长壁回采工作面进行回采。 采煤工艺为:爆破或手稿落煤,人工装车,平巷采用人力推车运输,开采标高 +1000m~ +1043m,形成采空区面积约 m2。 矿井原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风。 第一节 、井 田 开拓的 基本问题 一、 影响本井田开拓的主要因素 本区大地构造单元属冈底斯 — 念青唐古拉山褶皱系、保山 ~孟连沉降带中段,为滇西幔凹区。 区内断裂发育,褶皱一般规模较 小,其构造体系主要为经向构造体系和北东向构造体系。 现有工业场地、生产系统较为简单,场地过于狭窄,扩展难度极大。 M2煤层被煤矿在矿区北部开采,形成采空区面积约 万 m2。 采空区至 6 勘探线之间, 9 勘探线至南部井田边界之间均为薄化带。 M4煤层从井田北部至 6 勘探线以南约 200m 为无煤区。 在井田南部有少量薄化带。 两主采煤层倾角 12176。 ~ 16176。 ,为缓倾斜煤层,层间距较大,约 60m。 且两层煤在空间(平面和立面)上都是错开的,难以形成集中布置。 故,较适宜分层布置开采。 大乃坝村对 M4煤层开采有 一定影响。 煤层赋存最高标高在 +1040m,适宜平硐或斜井开拓的条件。 二、 工业场地位置选择 和开拓方案 根据上述影响开拓的影素,结合矿井生产现状。 若利用现有工业广场,则地面工业场地较为简单,场地过于狭窄,扩展难度极大,井下开拓开采井巷工程量大,且通风,运输困难。 故,本次设计结合矿井生产能力,地形地貌等因素,重新选择了井口及地面工业广场位置。 根据矿井地形地貌及煤层赋存情况,矿井南翼中部为大乃坝村,居民较多,搬迁费用大,大乃坝村南边冲沟附近地面开阔,但位于矿井可采资源以外(薄化),巷道工程量大。 北边煤炭箐 位于矿井可采区域中部,地形较缓,适合建立地面工业广场。 且原有乡村土路改造后既可满足矿井生产生活需要。 由于 M2 煤层距 下部 M4 煤层 50~ 60m,若先开采 M4 煤层,则对 M2 煤层 无中国 矿业大学 成教学院 20xx 届 本科 毕业设计 (论文 )第 13 页 影响。 因此 本设计 根据影响井田开拓的因素,同时结合煤层的开采顺序 提出 以下三 个开拓方案进行比选。 其中一、二方案主要从先开采 M4 煤层考虑;三方案则是从先开采 M2 煤层考虑。 一方案:平硐 — 上下山开拓 ,先开采 M4 煤层。 该方案井口和工业场地 位置 选择在 8 勘探线附近,西距 ZK81 钻空 110m 开掘一平硐为设计主平硐,承担运煤、运矸、运送材料和人员等任务 ,井口标高为+1005m,方位角 255176。 ,以该平硐对矿井进行上下山开采。 另外在 M M2 煤层各布置轨道上山(出地表),作为开采上山时的辅助提升,下山时的主提升,而上山中部采用甩车场及石门与 +1005m主平硐联系,下部布置井底车场及硐室。 煤炭、材料、设备、人员均通过 +1005m主平硐运输。 在各煤层布置各自的回风上山井(出地面),作为矿井的回风井。 整个矿井采用分区式通风。 矿井水平划分为一个水平,即 +1005m水平,为上下山开采。 每个煤层为一组进行开采,共为两组。 根据水平和煤组的划分,设计划分为两个采区, 即一个煤层为一个采区。 二方案:斜井开拓 , 先开采 M4 煤层。 该方案是利用一方案中的 M4 轨道上山(出地面)作为主斜井井筒开拓。 主斜井在 +970m落平后,布置井底车场及硐室,然后开掘石门与 M2 运输巷、轨道上山相连,形成系统。 矿井划分为一个水平,即 +970m水平。 风井位置和数目、煤层分组 及 采区划分 均 同一方案。 矿井北翼 开采 也同一方案。 三 方案:平硐 — 上下山开拓 ,先开采 M2 煤层。 该方案开拓布置同一方案,不同的是从先期开采的 M4 调整至 M2 煤层。 风井位置及个数,水平、采区划分,煤层分组和 矿井北翼 开采均 同一方案。 矿井开拓方式图 同一方案。 三个 方案 的 优缺点比较表 见表 4— 1— 1。 中国 矿业大学 成教学院 20xx 届 本科 毕业设计 (论文 )第 14 页 表 4— 1— 1 方案优缺点比较表 一方案 : 平硐 — 上下山开拓 先开采 M4 二方案 : 斜井 开拓 先开采 M4 三 方案 : 平硐 — 上下山开拓 先开采 M2 优 点 已办理地面工业场地用地手续,且场地已基本形成。 平硐位置基本处于储量中心(上山 25 万吨,下山 30 万吨),且对划分区段较适宜。 煤层赋存(最高+1043m)有利于平硐开采的条件。 先开采 下 部煤层,对上部无影响。 上下山垂高均不大于 50m,不需架设乘 人装置。 井下运输系统环节少,运输简单。 井筒及工业场地对大乃坝村庄影响小。 投产 工程量 最少( 971m)。 投产工程量 较少( 1379m)。 首采区段距离井筒近,矿井投产快。 井筒布置在煤层中,容易支护。 工业场地、平硐位置、煤层特点等均同一方案。 先开采上部煤层,平硐不压煤。 开采初期节约了矿井上山排水、提煤等费用。 首采区段为双翼 ,区段长度较适宜 ,工作面接替容易。 井下运输系统环节少,运输简单。 井筒及工业场地对大乃坝村庄影响小。 上山有 2 个工作面,接替容易,可采储量约 t,开采时间。 8 、开拓工程量小( 568m)。 缺 点 开拓 工程量 最 大( 751m)。 平硐井筒布置在第三系中,支护难度大。 投产时只 有 1 个 上山 工作面,可采储量约 t,开采时间 ,接替采区较远。 井筒及工业场地对大乃坝村庄影响大。 垂高大于 50m,需架设机械行人装置 首采区段为单翼,工作面接替困难。 需要补办地面工业场地用地手续。 开拓工程量 较 大( 618m)。 平硐井筒布置在第三系中,支护难度大。 投 产工程 量最大( 1468m)。 方 案 优 缺 点 中国 矿业大学 成教学院 20xx 届 本科 毕业设计 (论文 )第 15 页 表 4— 1— 2 矿井开拓方案技术经济比较表 方案 内容 一方案 二方案 三 方案 一、井筒及装备(划分为一个水平) 二、工程量 主平硐 52 281 轨道上山或主斜井 97/15176。 、 145/14176。 231/15176。 145/14176。 回风斜井 92/15176。 、 136/14176。 227/15176。 136/14176。 石门、 车场及硐室 229 160 小计 751 618 562 比较 +189 +56 0 一、经济比较 (一)基建井巷工程投资(万元) 主平硐 13 轨道上山 29 回风斜井 井底车场及主要硐室( m) 主要设备、器材及井筒装备 18 24 18 小计 比较 + + 0 (二 )工业场地占地 面积 (hm2) 其中旱地 (hm2) 费用(万元 ) 比较(万元 ) 0 + 0 总投资(万元 ) 总投资比较(万元 ) + 0 从表中可以看出, 首先,三个方案中只有三 方案的开拓井巷工程量 最省,比一方案少 189m,比二方案少 56m; 投资较 一、二 方案 也是最少。 其次,方案中的平硐 井筒布置 较斜井井筒布置 对 村庄影响小,平硐基本处于两层可采煤层储量的中心,平硐以上服务年限 ,约占整个矿井服务年限的一半,平硐开采还节中国 矿业大学 成教学院 20xx 届 本科 毕业设计 (论文 )第 16 页 省了排水和提煤的费用,简化了矿井生产系统,使其对整个 矿井开拓开采 比较 适宜。 另外投产时先开采 M2 煤层,具有区段为双翼,工作面接替容易 , 投产区段服务时间较长等优点。 并 最终结合 业主意见基础上,本设计开拓方案推荐 三 方案,即平硐 — 上下山开拓 ,先开采 M2 煤层 方案。 ㈢ 水平划分 根据矿区范围和各井筒位置,设计将全矿井划分为一个水平,即 +1005m水平,水平垂高 73m。 分上、下山开采,上山垂高 38m,下山垂高 35m。 ㈣ 采区划分 根据井田开拓及水平划分,设计将 M2煤层划分为一个采区, M4煤层划分为一个采区,各采区均为双翼开采。 全矿井共划分为二个采区。 三、采区划分及开采顺序 该矿井整个井 田划分二个采区,采区走向长约 ,倾斜宽约 ,煤层倾角一般为 14o,各煤层顶板稳定性较好。 根据井田开拓及水平划分,设计将 M2煤层划分为一个采区, M4煤层划分为一个采区,各采区均为双翼开采。 全矿井共划分为二个采区。 设计可采煤层自上而下剥皮式开采,即首先开采 M2煤层,再开采 M4。 四 、大巷布置 本矿井可采煤层 两 层,即 M2, M4煤层,属薄~中厚煤层。 本着安全、节省投资、工程量少的原则,根据开采煤层顶底板性质及矿井开采煤层的经验,设计运输(回风)大巷布置在煤层中,运输大巷标高为 +1005m。 回 风大巷标高根据各煤层的赋存而定。 五、 通风方式 矿井通风方法为机械抽出式,根据开拓系统,通风方式为分区式,两个采区各有一个风井,即:一采区风井服务于一采区,服务年限为 ;二采区风井服务于二采区,服务年限。 工作面采用 “U” 型全负压通风,掘进工作面采用局部通风机压入式通风。 其各风井坐标见 “ 矿井开拓方式平面图 ” 六、 井筒 一、井筒用途、布置及装备 设计井筒数目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