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楼建筑方案a及结构设计毕业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设计资料 1.工程地质条件: 场地地层属风化地层,岩土层共分为 4 层,由上至下分别为素填土、粉质粘土、全风化花岗岩、强风化花岗岩。 素填 土层厚,平均厚度为 ,层顶高程为。 粉质粘土层厚,平均厚度为 ,层顶高程为。 全风化花岗岩层厚 ,平均厚度 ,层顶埋深 ,层顶高程为。 强风化花岗岩层顶埋深 ,层顶高程为。 砂质粘土允许承载力标准值为 140kPa。 全风化花岗岩 允许承载力标准值为300kPa。 强风化花岗岩 允许承载力标准值为 500kPa。 常年地 下水位低于 10 m,水质对混凝土无侵蚀作用。 场地类别为 Ⅱ 类。 2.基本风压: 20 kN/ ,地面粗糙程度为 C 类地区,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年最高温度为 35 ℃ 最低温度为 15 ℃。 *****本科生毕业设计 2 3.基本雪压: 20 kN/s。 4.抗震设防烈度: 7 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 二 组。 5.建筑物类型:丙类。 6.抗震等级设计:三级。 主要结构材料 1. 混凝土强度等级: C30。 2. 钢筋: Ⅰ 级, Ⅱ 级 , Ⅲ 级 钢筋。 设计内容 1.初步的建筑方案设计。 2.结构方案的设计与结构布置。 3.构件截面初设计。 4.结构体系在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分析。 5.结构侧移计算及截面验算。 6.梁 、 柱 、 楼面板的设计。 7.基础的设计。 8.节点的设计。 9.简单的概预 算。 设计方法 本次毕业设计采用人工手算方式进行,关键环节采用了如下计算方法 : 1. 楼盖设计:弹性理论方法。 2. 次梁设计:弹性理论方法。 3. 结构自振周期:顶点位移法。 4. 水平地震作用:底部剪力法。 5. 框架结构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分析: 弯矩二次分配 法。 6.框架结构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受 力分析: D 值法。 第 2 章 结构布置及计算简图的确定 3 第 2 章 结构布置及计算简图的确定 结构布置 根据该工程的使用功能及建筑设计的要求,进行了建筑平面、立面及剖面设计, 主楼结构共 4 层,底层高 , 2 至 4 层层高 ,填充墙外墙采用 200 mm 厚大空页岩砖,内墙采用 200 mm 厚大空页岩砖。 门为钢门、窗为铝合金窗。 楼盖和屋盖均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普通楼板厚度 : mmh 403600 故取 120 mm厚,楼梯平台板部分楼板取 70mm厚。 图 首层结构布置图 图 标准层结构布置图 确定梁柱截面尺寸 主梁 mm7 2 0~4 8 07 2 0 0)10/1~15/1()10/1~15/1( 1  lh 故取 h=550mm, b=300mm。 次梁 mm6 0 0~4 0 07 2 0 0)12/1~18/1()12/1~18/1( 1  lh 故取 h=450mm, b=200mm。 *****本科生毕业设计 4 外柱 223mm4 0 8 6 6 3 3  cNc fNA 内柱 223mm476  cNc fNA 近似取柱截面为正方形,则中柱和边柱的截面宽分别为 408mm和476mm,综合考虑中柱和边柱的长宽取 500500mm。 第 3 章 荷载计算 5 第 3 章 荷载计算 屋面及楼面的永久荷载标准值 屋面 (不上人) 高聚物改性沥青卷材防水屋面 100 厚钢筋混凝土板 25= V型轻钢龙骨吊顶 合计 14 层楼面 瓷砖地面(包括水泥砂浆打底) 100 厚钢筋混凝土板 25=V 型轻钢龙骨吊顶 合计 卫生间楼板 水泥砂浆防水露面 10 厚混合砂浆 17=90 厚钢筋混凝土板 25=合计 屋面及楼面可变荷载标准值 屋面活荷载及楼面活荷载 不上人屋面 门厅,餐厅, ktv 包房 健身房 储藏室 走廊,休息室 配电室 *****本科生毕业设计 6 厨房 楼梯 厕所 第 4 章 构件计算 7 第 4 章 构件计算 双向板的计算 图 楼板平面布置图 一层楼板 B1 2k N / q , 2k N / g 2k N /  qg 2k N / q 2k N /  qg 计算跨度: ll ,查表得 mkN4 6 3 3 2)0 1 7 9 6 ()2/)(0 0 7 5 5 ( 20xx0xx qllqgM 5 4 2)0 9 6 1 7 ()2/)(0 5 5 0 7 ( 20xx012 qllqgM mkN7 4 )(1 1 7 20139。 1  lqgM mkN1 6 )(0 7 8 20139。 2  lqgM 表 41 楼板弯矩 板 q g M1 M2 M139。 M239。 一层楼板 B1 7 *****本科生毕业设计 8 续表 41 一层楼板 B2 7 一层楼板 B3 一层楼板 B4 一层楼板 B5 一层楼板 B6 一层楼板 B7 一层楼板 B8 一层楼板 B9 一层楼板 B10 一层楼板 B11 一层楼板 B12 一层楼板 B13 三层楼板 B1 三层楼板 B2 三层楼板 B11 四层楼板 B1 四层楼板 B2 屋面板 B1 屋面板 B2 屋面板 B4 5 屋面板 B5 屋面板 B6 屋面板 B7 5 双向板的配筋 混凝土取 C30,钢筋 HPB300,则 ft=, fc=,fy=270N/mm2,而 h0=120- 20=100mm, b=1m, α=,。 又有 ρmin=max{,}=% 则 Asmin=ρminbh=% 1000 120=288mm2 第 4 章 构件计算 9 B1 跨中, l01方向: M1= kNm 则 0 0 104 6 0 01 0 02 6211200   bfMhhxc 8 0  bhx  则 2m i n21  Asf bxfAycS  故实配钢筋取: 8B110, As=457mm2。 l02 方向: M2= kN m 则 6212200   bfMhhxc 2 0  bhx  则 2m i n21  Asf bxfAycS  故取 As=Asmin=288 mm2 则实配钢筋取: B8@170, As=296 mm2 支座, l01 方向: M1ˊ= kN m 则 0 0 107 4 0 01 0 02 62139。 1200   bfMhhx c  bhx  则 2m i n21 mm288mm662270  Asf bxfAycS  *****本科生毕业设计 10 故实际配筋取: B8@75, As=671 mm2。 l02 方向: M2ˊ= kN m 则 0 0 101 6 0 01 0 02 62139。 2200   bfMhhx c  bhx  则 2m i n21 mm288mm429270  Asf bxfAycS  故实际配筋取: B8@110, As=457 mm2。 由此可类推其他楼板配筋,结果见表 41。 表 42 楼板配筋 楼板 项目 h0/mm M/kNm As/mm2 实际配筋 实际As/mm2 一层楼板 B1 跨间 l01方向 100 B8@110 457 l02方向 100 B8@170 296 支座 l01方向 100 662 B8@75 671 l02方向 100 429 B8@110 457 一层楼板 B2 跨间 l01方向 100 B8@150 335 l02方向 100 B8@170 296 支座 l01方向 100 B8@100 503 l02方向 100 B8@160 314 一层楼板 B3 跨间 l01方向 100 B8@150 335 l02方向 100 B8@170 296 支座 l01方向 100 B8@85 592 l02方向 100 B8@130 387 一层楼板 B4 跨间 l01方向 100 B8@170 296 l02方向 100 B8@170 296 第 4 章 构件计算 11 支座 l01方向 100 B8@170 296 *****本科生毕业设计 12 续表 42 l02方向 100 143 B8@170 296 一层楼板 B5 跨间 l01方向 100 B8@170 296 l02方向 100 B8@170 296 支座 l01方向 100 B8@170 296 l02方向 100 143 B8@170 296 一层楼板 B6 跨间 l01方向 100 B10/12@80 1198 l02方向 100 B10/12@19 504 支座 l01方向 100 B12@75 1508 l02方向 100 B10/12@80 1198 一层楼板 B7 跨间 l01方向 100 B8@170 296 l02方向 100 B8@170 296 支座 l01方向 100 B8@170 296 l02方向 100 143 B8@170 296 一层楼板 B8 跨间 l01方向 100 B8@75 671 l02方向 100 B8@170 296 支座 l01方向 100 B10@75 924 l02方向 100 B8@70 719 一层楼板 B9 跨间 l01方向 100 233 B8@170 296 l02方向 100。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