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变电站一体化平台的设计与实现硕士学位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 1 章 绪论 1 第 1章 绪论 研究背景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关键部门,关系到民生民计。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乡用电量不断创造着 历史新记录。 为了适应新时期国计民生对电力需求的拉动、实现高质量稳定持续供电,各级供电企业提出了在更新电力设施的同时,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武装变电生产全过程的目标,积极响应党中央在“十五”规划中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策略,促进传统工业的改造。 该项目是辽宁省的一个科技项目,将在辽宁省某个集控站进行试点推广。 在智能变电站 SCADA 系统上, 进行 视频联动,视频巡检和分析决策的研究和应用,对传统的数据传递模式进行分析研究,达到在应用层的集成和应用。 变电站智能化的现状 变电站在整个供电体系中,启动关键的作用,是发 电,输电,用电等环节中的重要一环。 电压站往往跟高压,高风险,高质量联系在一起。 近几年来,随着创一流供电企业的要求和提高供电可靠性的需要,状态检修已成为电力部门各级领导放在战略高度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由于传感器、光纤、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力部门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同时变电设备的性能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开展状态检修的条件日趋成熟。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平台就是结合现在成熟的智能传感,物联网技术, IED 设备,计算机信息计算,计算机图形技术,视频技术,结合我们变电站的生产实际,综合设计的一套集智能管理,视频监控, 智能决策分析的平台。 将在我们的变电站,集控站的自动化生产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研究内容 和目标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变电站的生产 监测 应用 为了更好的对变电站的生产进行 监测 ,我们要了解各种设备的工作特点,主要性能指标,选取 监测 的量测项 , 选取合理的智能终端设备。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 1 章 绪论 2 二、视频技术在高危卡点的巡检应用 变电站中,很多卡点都是高危的卡点,对安全性,对环境都有很高的要求。 用智能设备来代替常规的人工巡检是相当有必要的。 视频技术可以 代替 我们现场的观察。 但人工巡检有线路和顺序,以及现场的巡检方案变化。 固定的视频监测点无法达到这个要求。 我们将把固定的视频 监测 点,通过不同的组合算法,来模拟巡检路线。 同时附加一些预按算法,来临时处理突变事件的巡检方案。 合理的视频组合算法,以及预按算法,是视频巡检的关键,也是我们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 三、变电站设备的状态智能分析体系 通过智能终端返回的信号量,对应到具体的设备部件的量测项(点表对应)。 依据国网颁发的《国网公司状态检修试验规程和状态评价、状态检修导则》,建立设备状态综合分析。 通过采集设备个体的各种状态量数据(既使用在线 监测 仪器,也要充分利用常规的历史试验数据、缺陷信息、运行信 息等),依据设备状态评估模型,对其进行跨专业的综合推理和分析,得出对设备状态的评分。 算法模型如图 状 态 量状 态 评 分 矩 阵 S x f = { a 1 1 , a 1 2 }经 验 权 重 f设 备 状 态 累 计 分 y ( n ) = ∑ v f设 备 风 险 阀 值 矩 阵 S v = { a 1 1 , a 1 2 }NN = 1 图 设备状态算法模型 经设备状态评估,对处于“注意值”,“警戒值”的设备,发出预警,在监控系统中给出预警提示,并通知设备运行负责人(设备主人)。 同时可以自动生成评估报告进行打印输出。 四、 B/S 架构系统在可靠性,可扩展性上的架构研究 因为系统对变电站有着实时监控,应用管理。 电力行业的高可靠性 决定了系统在可靠性上的高要求。 系统架构的设计直接关系的系统的质量属性。 系统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的要求,在系统架构设计的时候是一个研究的重点。 探讨各种HA 技术,各种负载均衡技术以及各种架构的性能特点。 选择一种最优架构。 五、智能变电站统一建模模型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 1 章 绪论 3 为了统一变电站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的描述以及与 IDE 设备之间的网络通信, 进行 变电站的统一建模时相当有必要的。 只有对所有的一二次设备和通信进行了统一建模,采用更好的实现平台的一体化。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将结合智能传感,图形图像,智能算法,高可用性、可扩展性的系统架构,设计出可行的变电站智能应用系统。 提高变电站的生产、管理和维护的效益,提高变电站的管理绩效,提高变电站的安全生产能力。 为我国的安全用电,高效用电做出贡献。 在传统的 SCADA 系统中基础上,实现分析决策,视频联动巡检技术。 在设备状态分析,视频监测分析上有很好的应用。 同时为智能传感,系统架构,图形图像技术在电力行业的综合应用积累经验。 研究 方法 一、调研法 深入变电站、集控中心, 进行 调研,明确需求。 同时走访目前国内比较成熟智能终端厂商,进行学习交流合作。 为系统的开展做准备。 同时在系统实现过 程中,及时调研反馈。 跟客户和合作厂商及时沟通,交换意见。 二、实验法 由于系统的实际拓扑架构比较复杂,在开发中不能搭建实际的生产环境。 我们要进行大量的模拟实验,对系统中的关键功能进行 demo 设计,重复实验达到最佳效果。 如在系统架构(系统拓扑结构),进行现场模拟环境搭建,模拟网络结构。 进行报文数据仿真模拟。 系统模拟实验设备条件: 东方电子信号模拟器; 数据采集装置模拟器; 联动服务器模拟程序; 前置服务器模拟程序;系统模拟实验协议条件: IEC104 通信协议; IEC61850 通信协议; 自定义内部解析规约。 系统模拟试验所需软件有: 配置文件采用 XML (可扩展标记语言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作为信息交换格式,以一种开放的自我描述的方式定义了数据结构,体现数据之间的层次关系。 Altova XMLSpy 是一个工业标准的 XML 开发环境,为 XML Schema、 XML文件的创建和编辑提供了高效灵活的环境。 它还支持多种文档视图,便于对工程中 XML 文档进行管理。 IEC 61850 SCL. Validator 是由 UCAInternational Usersgroup 和 Siemens 提供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 1 章 绪论 4 技术支持,一种基于网页的 SCL有效性的免费测试工具。 主要验证配置文件和 IEC 61850. 6 中 Schema 的一致性,并且有针对性地测试 SCD 和 ICD 文件。 IED Scout 是 Omicr0n 开发的针对 IEC 61 850 设备的测试工具,与 KEMA 相关软件的测试重点不同。 它可以通过服务获取 IED 的数据模型,验证其正确性,并且自动生成配置文件。 三、经验总结法 对现有的资料,可借鉴的系统进行总结,同时在已实施的方案上不断总结提升,得出新的设计方案。 如对现有的 SCADA 系统的数据采集规 则,拓扑结构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我们自己的拓扑结构图。 本文结构组织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文章其余部分内容组织如下: 第二章: 本章主要介绍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平台设计开发过程中用要到的相关技术,包括了通信 IEC61850 协议,它是智能变电站通信的 基础。 智能变电站的统一建模,是智能变电站面向对象建模的重要环节。 第三章: 本章主要讲解 系统的需求过程,通过用户图来描述系统的用户和系统边界 然后讲解的系统的功能需求和性能需求。 为下面系统设计打下基础。 第四章: 本章主要介绍从系统的架构设计。 从系统性能 需求上和 软件开发模式上对系统架构的要求来分析得出我们系统的架构。 本章讲解了系统的硬件部署架构和系统的软件设计架构。 第五章: 主要讲解系统各个模块的功能设计与实现。 第六章: 本章 将 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总括,回顾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归纳了本文的主要贡献以及创新点,并指出进一步可以进行研究的内容,作为下个阶段研究的重点。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 1 章 绪论 5 本章小结 在本章中,我们首先介绍了 课题的选题背景,目前变电站在智能化方面的现状以及对智能变电站目前一些不足之处,引出我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主要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同时罗列一些我们将要采取的研究方法。 对整个 论文所要探讨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向有了一个大体的阐述。 对本文结构组织,大体章节内容都做了介绍。 方便下面内容的阅读。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 2 章 系统应用技术 6 第 2章 系统应用技术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平台概述 变电站智能应用平台作为智能变电站站控层的全景数据中心,收集、处理、存储设备状态监测分析结果数据、设备状态监控可视化数据、智能辅助系统数据、测控及保护数据、故障录波数据等的各种数据。 并具备智能告警及分析决策、故障信息综合分析决策、设备状态可视化、设备状态检修、智能巡检等高级应用功能。 通过智能应用平台,位于主站端的调度人员和技术专家能够对各个变电站的运行情况进 行远程实时监控,对于变电站的安全管理、集中监控、无人值班的实现,以及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能对变电站的控件数据进行智能分析,智能算法得出报告。 变电站智能平台包括:生产设备监测、设备状态分析、网络设备监控、智能告警分析与决策、设备状态报告生成,辅助系统管理等内容 IEC61850 概述 IEC61850《变电站网络与通信协议》标准(以下简称 IEC61850)是新一代的变电站网络通信体系,适应分层的 IED 和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该标准根据电力系统生产过程的特点,制定了满足实时信息传输要求的服务模型;采用抽 象通信服务接口、特定通信服务映射,以适应网络发展。 采用了面向对象建模技术,面向设备建模和自我描述,以适应功能扩展,满足应用开放互操作要求。 采用配置语言,配备配置工具,在信息源定义数据和数据属性。 定义和传输元数据,扩充数据和设备管理功能,传输采样测量值等。 该标准还包括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总体要求、系统和工程管理、一致性测试等。 IEC61850 标准是全世界唯一的变电站网络通信标准,也将成为电力系统中从调度中心到变电站、变电站内、配电自动化无缝自动化标准。 智能变电站智能应用系统在网络通信体系上将严格的遵守 IEC61850 标准。 智能变电站的统一建模 为了统一变电站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的描述以及与 IDE 设备之间的网络通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 2 章 系统应用技术 7 信, 进行 变电站的统一建模时相当有必要的。 变电站配置语言( SCL)是 IEC61850 规定的基于 XML 的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SAS)进行描述的一种语言。 为了解决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来自不同的厂家的智能电子设备( IED)间互操作与集成的问题,国际电工委员会制定了 IEC61850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的系统国际标准。 改标准规定基于 xml 的 SCL 语言。 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有 SSD、ICD、 SCD、 CID 四种类型。 其中, SSD 文件 (系统规范描述文件 System Specification. Description)主要描述变电站的单线图、电压等级、一次设备等信息,文件包括变电站描述以及数据类型模板等。 ICD 文件 (IED 能力描述文件IEDCapability Description)与 IED 一一对应,描述 IED 装置的能力,使用模板定义逻辑节点、数据和服务。 SCD 文件 (变电站配置描述文件 SubstationConfiguration Description)由系统配置从 SSD文件和 ICD文件里生成,描述了完整 的变电站、 IED以及通信系统。 CID 文件 (IED 配置描述文件 Configured IED Description)跟 ICD一样与 IED 一一对应,是最终的配置文件。 他们的相互配置关系如下图 : 系 统 描 述 工 具S S D 文 档系 统 配 置 工 具I E D 配 置 工 具S C D 文 件I C D 文 件I E DC I D 文 件 图 变电站建模配置图 分层和 SOA 架构 分层( Layer)模式是最常见的一种架构模式。 甚至说分层模式是很多架构模式的基础,本章下面讲到的一些内容实际上都和分层模式相关联。 分层描述的是这样一种架构设 计过程:从最低级别的抽象开始,称为第 1层。 这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 2 章 系统应用技术 8 是系统的基础。 通过将第 J 层放置在第 J1层的上面逐步向上完成抽象阶梯,直到到达功能的最高级别,称为第 N 层。 因而分层模式就可以定义为:将解决方案的组件分隔到不同的层中。 每一层中的组件应保持内聚性,并且应大致在同一抽象级别。 每一层都应与它下面的各层保持松散耦合。 分层模式的关键点在于确定依赖:即通过分层,可以限制子系统间的依赖关系,使系统以更松散的方式耦合,从而更易于维护。 相对于分层,还有一种概念叫分区。 分层是对架构的横向划分,而分区是对架构的纵向划分。 典型的分层方式 是应用程序专用功能位于上层,跨越应用程序领域的功能位于中层,而配置环境专用功能位于低层。 层的数量与组成取决于问题领域和解决方案的复杂程度。 通常而言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