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道南延新建道路施工图设计毕业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东侧 西侧 里程 雨水口顶标高 路中心 标高 里程 雨水口顶标高 路中心 标高 1 10 10 2 45 45 3 80 80 4 115 115 5 150 150 6 185 185 7 220 220 8 255 255 9 290 290 10 325 321 11 360 336 表 21 各雨水口里程、高程表 第 2 章 道路路线平面线形及其他部分的设计 9 12 395 377 13 430 392 14 466 438 15 485 453 16 510 490 17 539 525 18 563 560 19 583 583 20 606 606 其他附属设施设计 管线 道路两侧新建雨水、污水、消防及灌溉管线。 将影响施工的油田架空线路均改为电线线路,采用电缆沟的方式敷设,两侧新建路灯。 交通标线 交通标线设计见施工图(文化道 02) 第 3 章 道路 纵断面 设计 10 第 3 章 道路纵断面设计 沿着道路中线竖直抛开然后展开即为道路纵断面 .它反映了地面线和设计线的关系,从而可以看出纵向土石方工程的填挖情况。 把道路的纵断面图与平面图结合起来,就能完整的表达出道路的空间位置。 纵断面设计就是根据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工程经济性等,在空间线中选取合适的组合达到行车安全舒适、运输经济合理。 设计理念 ( 1)路线纵断面高程控制必须满足道路对高程的控制要求。 ( 2)纵断面线形设计应合理的控制技术指标,坡长和竖曲线半径争取在设计指标的两倍以上通常是可行的。 ( 3)竖曲线半径从有利于视觉和路容美观方面考虑,为获得平顺而连续的线形,其竖曲线半径应大于或等于视觉要求的竖曲线最小半径进行设计。 ( 4)在平原地区,有条件设计的平缓纵坡,设计坡度应保证公路路基最小填土高度和最小纵坡度的要求。 ( 5)对于旧路改建,设计纵坡时应尽量利用原有道路;加铺新的结构层时,不得影响沿线范围的排水顺畅。 设计原则 ( 1)纵断面线形应与地形相适应,线形设计应平顺、圆滑、视觉连续,保证行驶安全。 ( 2)纵坡均匀平顺、起伏和缓、坡长和竖曲线长短适当、以及填挖平衡。 ( 3)视觉上自然地引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 ( 4)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最好使竖曲线的起终点分别放在平曲线两个缓和曲线内,即所谓的“平包竖” ( 5)平、纵线形的技术指标大小应均衡。 ( 6)合成坡度组合要得当,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 ( 7)与周围环境的相协调,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和紧张程度,并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 华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11 纵坡设计规范要求 ( 1)纵坡设计必须符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有关纵坡的个项规定。 ( 2)纵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或过于频繁,尽量避免采用极限纵坡值,合理安排缓和坡段,不宜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夹最段长度的短坡。 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应避免反复设置反坡段。 ( 3)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等综合考虑。 ( 4)应尽量做到填挖平衡,使挖方就近路段填方,以减少借方和废方,降低造价和节省用地。 ( 5)纵坡除应满足最小纵坡要求外,还应满足最小填土高度要求,保证路基稳定。 ( 6)对连接段纵坡,对大、中桥引道及隧道 ;两端连线等,纵坡应和缓、避免柴晟突变。 ( 7)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充分考虑通道、农田水利等方面的要求。 纵断面设计 本次道路纵断面设计主要应为纬地软件进行设计、绘图。 纵断数据输入 图 纵断面数据输入 第 3 章 道路 纵断面 设计 12 纵断面动态拉坡设计 菜单:设计 纵断面设计 打开纵断面设计对话框后,第一次点按“计算显示”按钮,程序想在当前屏幕图形中会出全线的纵断面地面线、里程桩号和平曲线变化,同时屏幕图形下方也会对应显示一栏平曲线变化图,为用户直接在屏幕上进行拉坡设计做准备。 在拉坡设计过程中,系统在屏幕左上角会出现一个动态数据显示框,主要显示边坡点、竖曲线、坡度、坡长的数据变化,随着鼠标的移动,框中数据也随之变动。 图 纵断面动态拉坡设计 华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13 纵断面图绘制 菜单:设计 纵断面绘图 打开纵断面绘图对话框后,电击“搜索全线”按钮,系统会自动搜索到本项目起终点桩号。 进行绘图控制设置,依次勾选所需的各项绘图栏目,并绘制网格。 最后生成纵断面图。 最后所得纵断面图(见施工图 03) 图 纵断面绘图 第 4 章 横断面设计 14 第 4 章 横断面设计 公路的横断面是指道路各中桩点垂直于路中线方向的法向切面,由横断面设计线和地面线构成。 包括行车道、路肩、边沟,边坡、截水沟、护坡道以及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绿化带等。 公路横断面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尺寸要根据道路的功能,等级,设计交通量,服务水平,设计速度和地形条件等因素确定。 在保证必要的通行能力,交通安全与通畅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用地省,投资少,使公路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设计原则 ( 1)横断面设计应按道路等级、服务功能、交通特性,结合各种控制条件,在规定红线宽度范围内合理布设。 ( 2)横断面首页及应满足远期交通功能需求。 分别修建时应近远期结合,使近期工程成为远期工程的组成部分,并应预留管线位置,控制道路用地,给远期实施留有余地。 城市建成区道路不宜分期修建。 ( 3)改建道路应采取工程措施与道路交通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布设横断面。 横断面布置 ( 1)道路横断采用一块板型式进行布置,机动车道宽 (双向四车道),在双向机动车道之间,采用铁栅栏进行分隔( ),两侧非机动车道宽各 (双向八条自行车),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采用单黄线进行分隔。 ( 2)非机动车外侧各设 3m 人行道(双向八条人行道)及路灯,人行道外侧到建筑红线两侧各有 ( 3)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路拱横坡采用 %,人行道路拱横坡采用 %。 本路段全线平曲线均未设置超高加宽。 ( 4)应用 CAD 软件绘制标准横断面图(见施工图文化道 04) 横断面设计 横断面数据输入 图 横断面数据输入 华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15 横断面设计与绘图 菜单:设计 横断面设计绘图 打开对话框后,主要分为三部分:设计控制、土方控制、绘图控制,分别对三部分进行设置。 ( 1)设计控制 图 设计控制 第 4 章 横断面设计 16 ( 2)土方控制 ( 3)绘图控制 ( 4)最后点击设计绘图会生成横断面图(见施工图文化道 05) 图 土方 控制 图 绘图 控制 第 5 章 路基设计 17 第 5 章 路基设计 路基设计概要 路基设计的一般要求 ( 1)公路路基是路面的基础,承受自身和路面结构的重力和路面传递下的行车荷载。 所以路基是公路的承重主体。 ( 2)路基承受行车荷载的作用一般在路基顶面以下。 ( 3)为了确保路基的强度与稳定性,使路基在外界因素下不致过量变形,路基的整体结构应包括各附属设施。 包括路基排水设施,路基的防护与加固。 ( 4) 由于路基的横断面形状不同,因此路基横断面形式的选定和各项附属设施的设计都是路基设计的基本内容。 路基设计的内容 ( 1)选择路基断面的形式,确定路基的宽度与路基高度。 ( 2)选择路堤填料与压实标准。 ( 3)确定边坡形状与坡度。 ( 4)路基排水系统布置和排水结构设计。 ( 5) 坡面防护与加固设计。 ( 6)快速路和主干路路基顶面设计回弹模量值不应小于 30MPa。 次干路和支路不应小于 20MPa,若不满足时必须提高回弹模量。 并且道路路基应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 路基填料及压实度 路基填料 (1)最稳定的填料主要有漂石土,卵石土,砾石土,中砂和粗砂。 这些材料摩擦系数大,不易压缩,透水性好。 (2)掺外加剂改良,即利用石灰,水泥工业废料或其他材料做稳定剂对土的性质进行改良, 达到填土要求。 华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18 (3)液限大于 50、塑性指数大于 26 的土,不能作为路基填土。 项目分类 路面底面以下深 (m) 填 料 最 小 强 度(CBR)(%) 填料最大粒径 (mm) 上 路 床 0~ 100 下 路 床 ~ 100 上 路 堤 ~ 150 下 路 堤 以下 150 零填及路堑路床 ~ 100 压实度 ( 1)表 52 为适用于各级公路的以重型击实方法为标准的路床压实度和相应的路床土最小强度。 项目分类 路面地面以下深度( m) 填料最小强度( CBR)( %) 压实度( %)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二级 公路 三、四级 公路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二级 公路 三、四级公路 填方路基 8 6 5 ≥ 96 ≥ 95 ≥ 94 5 4 3 ≥ 96 ≥ 95 ≥ 94 零填及挖方路基 8 6 5 ≥ 96 ≥ 95 ≥ 94 5 4 3 ≥ 96 ≥ 95 / 填挖类型 路面底面以下深 压实度( %) 表 51 一般路基填料强度及粒径要求 表 52 路床压实度和相应的路床土最小强度 第 5 章 路基设计 19 度( m)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二级 公路 三、四级 公路 上路堤 ≥ 94 ≥ 94 ≥ 93 下路堤 以下 ≥ 93 ≥ 92 ≥ 90 路基设计 本次路基按重型压实标准:一般路堤,路面底面以下 0~ 95%, ~ 94%, 92%;零填及路堑路面底面以下 0~ 的路床应不小于 95%;填方路堤基底应不小于 90%。 路槽底面土基在不利季节应达到中湿或干燥状态,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采取措施提高土基强度。 第 6 章 路面 设计 20 第 6 章 路面设计 路面概况 路面分层 沥青路面通常由面层、基层、底基层和垫层等多层结构组成。 路面结构层所选材料应满足强度、稳定性和抗变形能力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 1)面层可为单层、双层或三层。 双层结构分为表面层、下面层。 三层结构分为表面层、中面层、下面层。 表面层应具有平整密实、抗滑耐磨、抗裂耐久的性能;中下面层应具有抗剪切、抗剥离性、密水性;下面层应具有良好的抗疲劳裂缝的性能和兼顾其他性能要求。 ( 2)基层结构是承上启下保证路面结构耐久,稳定的承重结构层,要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 按材料和力学特性可分为柔性基层,半刚性基层、刚性基层。 ( 3)底基层是设置在基层下,并与面层、基层一起承受车轮荷载反复作用的次承载层。 ( 4)垫层时设置在底基层与土基之间的结构层,具 有排水、隔水、防冻,防污等作用。 路面面层类型 路面面层类型的选用应符合表 61。 面层类型 适用范围 沥青混凝土 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城市广场、停车场 水泥混凝土 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城市广场、停车场 贯入式沥青碎石、上拌下贯式沥青碎石、沥青表面处治和稀浆封层 支路、停车场 表 61 路面面层类型及适用范围 华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21 砌块路面 支路、城市广场、停车场 ( 1)对环保要求较高的路段采用温拌沥青混凝土。 ( 2)道路经过噪声敏感区域时,宜采用降噪路面。 ( 3)道路经过景观要求较高的区域或突出显示道路线形的路段,面层宜采用彩色。 ( 4)当考虑道路雨水回收利用时,路面结构设计应满足透水性的要求。 ( 5)沥青路面应具有高温抗车辙,低温抗开裂的特性。 路面结构设计 根据公路所在区域的地理,地貌,水文地质、气候特点,公路等级与使用要求,交通量组成等因素,最终应优先考虑沥青混凝土路面。 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原则 ( 1)在满足交通量和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应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取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节约投资”的原则,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方案。 ( 2)应结合当地实践经验,推广科技成果,积极选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 ( 3)确保工程质量,应尽量选择有利于机械化,工厂化的施工设计方案。 ( 4)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设计应包括面层类型选择与结构层组合设计,各结构层材料组成设计,材料与结构层设计参数确定,结构层厚度计算,路面内部排水设计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